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2 毫秒
1.
净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模型空间尺度转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莉雯  卫亚星  牛铮 《遥感学报》2010,14(6):1082-1096
采用基于混合像元的结构分析方法和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建立了高分辨率遥感数据(TM)向低分辨率遥感数据(MODIS)的尺度转换模型,实现了由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获得的NPP向低分辨率遥感数据获得的NPP的空间尺度转换。对低分辨率遥感数据(MODIS)估算的NPP结果进行了尺度效应校正。结果表明:SVM回归模型模拟出的尺度效应校正因子Rj_corrected与1-F中覆盖度草地之间的相关性较高,R2达到0.81。尺度效应校正前的NPPMODIS与NPPTM的相关性较低,R2仅为0.69,RMSE为3.47;尺度效应校正后的NPPMODIS_corrected与NPPTM的相关性较高,R2达到0.84,RMSE为1.87。因此,经过尺度效应校正后的NPP无论是在相关性还是在误差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ETWatch中不同尺度蒸散融合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柳树福  熊隽  吴炳方 《遥感学报》2011,15(2):255-269
高分辨率遥感蒸散数据集的构建受到数据源的限制和云的影响,单一传感器无法达到高时空分辨率覆盖。本文分 析了ETWatch不同尺度遥感蒸散结果的空间特征,通过几种融合方法的比较,分析数据融合前后的数据特征和信息量,将 时空适应性反射率融合模型(STARFM)集成到ETWatch,用于不同尺度遥感蒸散数据的融合,该方法可以很好的结合高 低分辨率数据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信息,在时间上保留了高时间分辨率数据的时间变化趋势,空间上又反映了高空间分 辨率数据的空间细节差异,STARFM融合后的日ET数据与融合前1 km 日ET数据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75%,融合后的月ET 数据与融合前1 km 月ET数据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2%,STARFM适合于不同尺度下遥感ET数据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尺度效应是定量遥感领域的经典且重要问题之一,其中地表异质性的判断和明确对地表真实性检验和场站优化布设问题的前置工作。并且地表异质性的判断和计算,一般是通过一景低分辨率待检验产品与同步获取的地面测量结果或者高分辨率产品进行尺度转换实现间接表达。然而,由于待检低分辨率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之间几乎很难做到完全同步。那么如何在缺乏同步产品的基础上,仅利用高分辨率产品去刻画地表异质性,是为下一步对空间异质性进行进一步探索和分析的前提条件。本文针对该问题使用优于0.2 m空间分辨率的无人机光谱反射率数据,计算得到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数据,通过三次卷积升尺度算法计算获取了0.2—30 m共39个不同空间分辨率结果,通过目视解译获得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LC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数据,结合地理探测器对1 km×1 km图幅内的空间异质性行评价。结果表明:3个地形破碎的喀斯特槽谷区,其空间异质性评价值q的阈值存在差异,但总体上q值都随着空间分辨率的提高(30—0.2 m)由震...  相似文献   

4.
刘良云 《遥感学报》2014,18(6):1158-1168
由于地表空间异质性的普遍存在,遥感反演模型的非线性必然会导致不同分辨率观测的遥感结果不一致,从而产生遥感产品尺度效应。本文研究了遥感产品尺度效应概念、模拟方法和定量计算模型,并利用锡林浩特草原研究区的实测数据,对尺度效应模型和方法进行了定量计算与验证分析。首先,基于不同升尺度方法与多尺度遥感成像机理之间的机理联系,通过“先反演再平均”与“先平均再反演”之间的差异,可计算“高”分辨率与“低”分辨率之间的遥感产品尺度差异。其次,分别以红光、近红外两波段反射率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为自变量,对叶面积指数(LAI)非线性遥感模型进行泰勒展开,研究了模型非线性、遥感数据空间异质性对LAI遥感产品尺度差异的影响,发现高阶项可忽略,利用二阶导数项和遥感数据方差项可定量计算遥感产品尺度差异,经过二阶导数项纠正后的尺度差异相对偏差从5.6%分别降低到0.78%和1.45%。最后,分析了LAI遥感产品尺度效应的特征规律,得出以下结论:随着植被覆盖的增大,同等遥感空间异质性的LAI遥感产品尺度差异越大,且红光波段比近红外波段的尺度差异敏感性高近2个数量级;对于绝大部分陆地植被区域,存在“低分辨率低估”尺度效应,且遥感产品尺度差异的主导要素为LAI模型非线性,NDVI变量自身非线性对尺度效应贡献占23.5%;对于湿地类植被与水体混合情形,NDVI变量非线性的贡献为主导贡献,出现“低分辨率高估”尺度效应,必须利用红光、近红外两波段的二阶导数项非线性尺度差异,才能解释这一类型的LAI遥感产品尺度效应。本文建立了具有一定普适意义的遥感产品尺度效应定量模拟与尺度纠正方法,对推动定量遥感的尺度问题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非均匀地表蒸散遥感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评述了目前常用的遥感估算地表蒸散方法,包括地表能量平衡模型、Penman-Monteith类模型、温度—植被指数特征空间方法、Priestley-Taylor类模型和其他方法。然而使用这些方法估算地表蒸散时会面临严重的尺度效应,而产生尺度效应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地表异质性,在分析了非均匀下垫面对水热通量遥感反演造成的影响后,介绍了面积加权、校正因子补偿与温度降尺度3种尺度误差纠正方法;并从地面观测实验的角度简述了非均匀下垫面水热通量真实性检验的研究;最后探讨了将来建立更具时空代表性的非均匀下垫面地表蒸散遥感估算模型可能会面临的一些挑战。  相似文献   

6.
作物LAI的遥感尺度效应与误差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黑河中游盈科绿洲为研究区, 利用Hyperion高光谱数据, 采用双层冠层反射率模型(ACRM)迭代运算反演LAI; 通过LAI的均值化(LAImean)以及Hyperion数据反射率线性累加反演LAI(LAIp), 定量分析LAI反演的尺度效应; 从模型的非线性和地表景观结构的空间异质性2个方面分析引起反演误差的原因, 并在LAI-NDVI回归方程的基础上利用泰勒展开的方法对低分辨率数据反演结果进行了误差纠正。结果表明, 地表景观结构的空间异质性是造成多尺度LAI反演误差的关键因素, 通过泰勒展开式能很好地实现大尺度数据LAI反演结果的误差纠正。  相似文献   

7.
谢相建 《测绘学报》2018,47(10):1427-1427
正裸露碳酸盐岩是石漠化景观最明显的表征,岩溶地区地表裸露碳酸盐岩组分比例(fraction of exposed carbonate rock,FECR)的估算是评价该地区石漠化程度的基础工作,同时也为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环境监测和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由于受到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获取成本和中低分辨率遥感FECR估算方法的限制,当前大范围FECR的遥感获取方法仍以中低分辨率的多光谱影像定性分类为主,缺乏亚像元尺度的FECR  相似文献   

8.
两种普适性尺度转换方法比较与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阐述了地表空间信息尺度转换的必要性和方法.首先从尺度转换成因分析入手,介绍了两种普适性的尺度转换模型,即泰勒级数展开模型和计算几何模型,并对这两个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借助叶面积指数的反演,针对林地、农田、水体3种不同下垫面的试验样区进行了模型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拥有小尺度(高分辨率)数据时,泰勒级数模型能够很好的刻画尺度效应,使得尺度效应改正后的相对误差小于1%,获取更为准确的地表参数反演值.遥感尺度转换方法、技术为获取不同尺度的地学信息,为资源调查和环境灾害监测等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真实可靠的多尺度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基于HJ-1B数据和SEBAL模型的陆面蒸散发遥感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HJ-1B卫星数据和SEBAL模型,进行了淮河上游段的陆面蒸散发(ET)遥感估算。选取2010年4期少云的HJ-1B卫星影像,首先对ET估算中需要的中间变量——地表温度、地表反照率进行了反演,反演结果与MODIS产品结果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结合部分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基于SEBAL模型进行ET估算,并利用水文站点的实测蒸发皿数据对估算的日蒸散发结果进行验证,相对误差在10%之内。将ET估算值与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地形因子对比分析发现,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ET量不同,ET空间变异性与地形特征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0.
柳锦宝  杨华  张永福 《测绘科学》2007,32(6):123-125,83
如何用一种向上的尺度转换方法使得一幅高分辨率的遥感图像经向上尺度转换后可以生成一幅低分辨率的遥感图像,并且使这幅新生成的图像所描述的地物空间关系、空间格局及破碎程度等信息与实际情况下该尺度下的信息保持一致,损失的信息量最少。如何找到这样一种尺度转换的方法是尺度问题中的核心部分,也是遥感中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一方面结合景观生态学中有关空间分析和尺度转换的方法及最近提出的基于直方变差图的尺度转换方法,对这些方法加以对比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另一方面在直方变差图的基础上结合分形理论引入了尺度转折点这一概念。通过各个尺度转折点可以确定各个尺度域。。如何找到不同尺度域之间的尺度转换方法将是本研究的重点。本文拟采用的数据为互联网上的IKONOS天安门地区图像。  相似文献   

11.
地表反照率是研究地表能量收支平衡、中长期天气预报和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参数。利用卫星数据估算地表反照率需要地表二向反射特征知识的支持,目前针对中低分辨率卫星数据的反照率反演算法相对成熟,且发布了不同分辨率和精度的全球产品。随着全球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国高分系列卫星的发展,为高分辨率地表反照率精确估算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源。然而高分辨率地表反照率遥感估算面临着观测角度数据不足、波段信息少等有效数据缺失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开展了一系列针对高分辨率地表反照率估算方法的研究。本文首先简述了地表反照率遥感估算的基本原理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并分析了近几年高分辨率反照率估算的相关算法,并对未来高分辨率反照率估算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展望和设想。论文研究可为高分辨率反照率算法研究和产品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遥感估算地表蒸散发真实性检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地表蒸散发是连接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的纽带,结合遥感技术估算地表蒸散发已成为获取区域乃至全球尺度时空连续地表蒸散发量的有效手段。由于遥感估算地表蒸散发容易受到地表空间异质性和近地层气象条件复杂性的影响,在模型机理与变量参数化方案、输入数据和时间尺度扩展等方面存在不确定性,影响了其准确度的提高和应用范围的拓展,因此需要开展真实性检验。本文综述了当前遥感估算地表蒸散发(包括植被蒸腾和土壤蒸发)真实性检验研究的相关成果,重点归纳并总结了应用于遥感估算地表蒸散发真实性检验的直接检验法和间接检法的主要原理、适用性和优缺点,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当前遥感估算地表蒸散发真实性检验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分析表明:由于地表空间异质性的普遍存在,遥感估算地表蒸散发真实性检验研究在理论和方法方面还受到诸多挑战,今后应打破地表蒸散发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局限在均匀地表的传统思路,发展非均匀地表遥感估算地表蒸散发真实性检验的理论框架,包括地表水热状况空间异质性的度量、非均匀地表验证场的优化布设、非均匀下垫面地表蒸散发的多尺度观测试验、卫星像元/区域尺度地表蒸散发相对真值的获取、验证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分析以及遥感估算地表蒸散发的实证研究等,并构建一个多源、多尺度、多方法、多层次的真实性检验技术流程,以期把遥感估算地表蒸散发真实性检验作为突破口,提升相应遥感产品的应用水平,推动定量遥感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皮新宇  曾永年  王盼成 《测绘学报》2023,(10):1714-1723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数据日益增加。然而,受传感器限制及云雨天气影响,单一传感器难以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球及区域环境变化研究。遥感影像时空融合理论与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大量的时空融合算法,但对于复杂地表景观区域空间细节的融合仍存在挑战,地表非均质区域时空融合的精度有待提高。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非均质区域的空间增强型时空融合模型。首先,基于混合像元分解原理与遥感数据空间特征尺度不变性假设,将低分辨率光谱变化降尺度为高分辨率光谱变化值;然后,基于不同分辨率遥感数据光谱关系的时间不变性假设,获得最终融合影像。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常用融合模型STARFM、FSDAF,本文模型既能有效反映不同地物物候变化信息,同时能更好地保留地表的空间细节,增强了非均质地表覆盖区域融合影像的空间特征与效果;本文模型的均方根误差RMSE、相关系数r及结构相似性指标SSIM平均值分别达到0.024、0.898、0.897,相对于常用融合模型STARFM、FSDAF,RMSE平均值分别降低了6.71%和4.33%,r平均值分别提高了1.9...  相似文献   

14.
结合遥感数据与地统计学方法的海岸线超分辨率制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旸 《遥感学报》2010,14(1):157-172
使用黄河三角洲海岸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基于研究区域低分辨率6波段的海陆类型软分类结果及其变差函数,以高分辨率8波段的指示变差函数为精细尺度先验信息模型,采用数据探索性分析、协同指示克里格和序贯指示协同模拟技术,生成海陆类型发生概率模拟图像,通过等值线法提取海岸线空间分布特征。实验表明,基于地统计学方法的超分辨率制图技术在低分辨率遥感数据中融合高分辨率空间结构先验模型,可以较好表达精细尺度上的海岸线空间分布特征,同时保持原始数据的海陆类型组分信息及其空间结构特征。地统计学方法集成多尺度乃至多源空间信息的潜力通过海岸线超分辨率制图形式得到展示。  相似文献   

15.
基于1km格网的空间数据尺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由全国1:10万比例尺资源环境遥感数据库生成的1km格网土 利用/土地覆盖成分数据,分析了依据面积最大原则生成1km单一性值栅格数据与原始成分类型数据之间的误差分布,研究了按照面积最大和中心属性值法从1km栅格数据粗化为4,8和10km栅格数据过程中的误差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地貌特征对这种尺度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1km单一生栅格数据压缩的城镇及居民点的实际面积(减少多于60%),而增加了林地和旱地的面积,对于单元栅格而言,各类的面积误差(成分面积与尺度转换后保留的单一类型面积之间的差值)与相应尺度栅格范围内的土 地利用复杂程度是对应的,由最大面积法的数据尺度转换引起的误差是随着尺度的增大而增加,而中心属性值法转换过程的误差呈现近似随机分布,应用面积最大法转换空间数据尺度中的误差分布受地貌类型的影响是显著的,水田与旱地面积在数据粗化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在山地和丘陵区明显高于在其地貌类型上的误差,中心属性值法数据化受地貌类型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基于热红外遥感的潜热通量估算在农业干旱和水资源管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Landsat卫星遥感热红外数据和单窗算法来获取地表温度,再通过改进地表粗糙度参数,提出基于地表粗糙度改进的基于高分辨率和内在校准的蒸散估算法(mapping evapotranspiration at high resolution and with internalized calibration,METRIC)估算农田潜热通量,并利用海河流域怀来和密云2个农田通量观测站的通量观测数据验证估算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METRIC模型模拟值与观测值相关系数平方(R~2)为0. 97,优于传统的METRIC模型(R~2=0. 89),改进后模型具有更高的农田潜热通量估算精度;此外,空间分布也表明改进后的模型估算值空间格局更加合理。由于数据获取的局限性,仅采用了北京2个站点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在其他区域仍需要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7.
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对区域森林叶面积指数反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江西省吉安市为研究区,将5种全球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包括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马里兰大学(UMD)和波士顿大学(BU)生成的3套数据和欧洲生成的2套数据)以及由TM影像生成的区域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分别与MODIS1km反射率资料结合,利用基于4尺度几何光学模型的LAI反演方法生成研究区的LAI。在1km和4km两种尺度上将反演的LAI与TM资料生成的LAI进行比较,评价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对LAI反演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TM和欧洲太空局的GLOBCOVER地表覆盖分类数据用于反演LAI的结果较好,在1km尺度上,反演的LAI与统计模型估算的TMLAI相关的R2分别为0.44和0.40,在4km尺度上的R2分别为0.57和0.54;其次为波士顿大学的MODIS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据其反演的LAI与TMLAI相关的R2在1km和4km尺度上分别为0.38和0.51;而马里兰大学的UMD和欧洲的GLC2000地表覆盖分类数据会导致反演的LAI存在较大误差,据其反演的LAI与TMLAI之间的一致性较差,在1km和4km两种尺度上平均偏低20%左右;LAI的反演结果对聚集度系数具有强的敏感性。该研究表明,为了提高区域/全球LAI反演精度,需要有高质量的地表覆盖分类数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遥感技术的区域地表蒸散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遥感技术的发展为大面积的区域地表蒸散(evapotranspiration,ET)反演和估算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国内外学者围绕该领域在理论和技术方法上开展了大量研究。能量平衡原理是遥感估算地表ET的理论基础,由此发展出多种遥感ET模型与算法。在分析几种常见ET模型算法的基本原理及优缺点的基础上,阐述了不同方法的适应性及相关研究进展情况,提出了目前遥感ET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展望了遥感ET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土壤蒸发和植被蒸腾遥感估算与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表蒸散发是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能量和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它包括土壤、水体和植被表面的蒸发,以及植被蒸腾。随着地表参数多源遥感产品的快速发展,利用不同地表参数遥感产品估算地表蒸散发以及其组分土壤蒸发和植被蒸腾成为日常监测越来越便利,监测尺度已从单站扩展到田块、区域乃至全球。目前地表蒸散发双层遥感估算模型按照建模机理的不同可分为:系列模型、平行模型、基于特征空间的模型、结合传统方法的模型以及数据同化方法。本文从模型构建物理机制、模型驱动数据以及模型输出结果验证等方面总结了上述模型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并指出在模型结构与参数化方案的优化、高分辨率模型驱动数据的发展、土壤蒸发和植被蒸腾像元尺度"地面真值"的获取等方面都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化能真实地反映人口空间分布情况,对研究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及其发展过程起指导作用,在此过程中,空间化格网尺度效应影响着模型的精度。为探究人口空间化的尺度适宜性问题,本文以四川省为研究区域,基于全球地表覆盖数据(Globle Land 30,GL30)及其派生的网格数据,对四川省2010年人口普查统计数据进行了人口空间化模型的尺度效应探究。通过基于人口密度、地表覆盖类型实现了研究区域的二次分区,实现了模型精度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县级尺度上在30 m、240 m、450 m、660 m、870 m、1 080 m 6个网格尺度上人口空间化的精度,得出县级尺度上在450 m网格尺度下,人口空间化精度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