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溪 《海洋世界》2008,(4):35-36
海水正变得越来越“酸”——要是你住在海里面,绝不是什么好事儿。 阳光背后总有乌云。现在,世界范围内的海洋每小时吸收100万吨二氧化碳。无可否认,这个吸收量仅是人类燃烧石化燃料后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的1/3。海洋的这种吸收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全球变暖效应。然而,大气的“福祉”变成了对海洋的“诅咒”——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形成碳酸。  相似文献   

2.
莫知 《海洋世界》2009,(1):46-50
从人类将海洋作为重要的贸易通道时起,海盗就开始在大海上神出鬼没了。最早被记录下来的海盗,是公元前13世纪的时候,一群在爱琴海和地中海海域威胁当地居民生活的“海民”。在历史记载中,伊特鲁里亚人和色雷斯人被公认为海盗。由于利姆诺斯岛长期以来都抵制希腊的影响,因而成了色雷斯海盗的天堂。腓尼基人似乎也曾经“客串”过海盗,他们在航行的过程中专门抢掠男童和女童,  相似文献   

3.
《海洋世界》2007,(6):5-5
洋流能够把海底的碳和营养物质“吸”上来,从而促进海洋有机物的生长。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洋流似乎不能减少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生成,恰恰相反,它很可能最终成为温室气体的一个稳定来源。  相似文献   

4.
吴溪 《海洋世界》2009,(4):43-47
海洋中的鱼类资源越来越少——这是目前几乎所有相关领域科学家的共识。科学家认为,人类目光短浅,自食恶果。“人多鱼少”的局面的确让人沮丧,但似乎也没必要为此过分担忧,没有鱼,可以吃别的,比如水母,鱿鱼。  相似文献   

5.
目前可用于封存二氧化碳的地质体包含深部咸水层、枯竭油气田、玄武岩等,其中,深部咸水层广泛分布于全球大多数沉积盆地,具有封存能力大、技术成熟、安全性高、成本低等优点,是一种重要的二氧化碳封存地质体。相较于陆域,海域碳封存具有封存潜力大、安全性高、环境影响小、封存周期长等优点,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东海陆架盆地面积大,盆地构造稳定性较高,属于次冷-次热盆地,碳封存目标层厚度大、分布广,具有良好的咸水层二氧化碳封存地质条件,且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程度较高,实施二氧化碳咸水层地质封存的工程条件成熟。在中国海域含油气盆地中,东海陆架盆地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适宜性为高适宜。综合考虑勘探开发程度、区域构造稳定性、地热条件、二氧化碳咸水层地质封存物质条件和地质封存工程实施条件等可影响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前景评价的参数,分别评价了各区带二氧化碳封存前景。其中,台北坳陷和浙东坳陷碳封存前景最好,适宜实施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长江坳陷和海礁隆起碳封存前景较好,可作为实施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备选区带。  相似文献   

6.
由“醉树林”揭开永久冻土退化“故事”的序章近年来,在北极圈内的美国阿拉斯加州、加拿大和欧亚大陆北部低洼地带的白桦和黑杉等浅根系树种森林,出现了一种被当地因纽特人称为“醉树林”的新景观。远远望去,在大多数高耸挺拔的树木衬托下,一些树木以各种角度摇曳其中,似乎是维也纳新年舞会中的舞者,让观者为之陶醉。  相似文献   

7.
屠强 《海洋世界》2004,(4):26-27
一望无际的海洋,星罗棋布的岛屿,似乎注定与海盗密切相关。几百年以来,无数的人都曾经试图循着“海盗的足迹”,去发掘那些散落在不知名的小岛上的价值连城的珍宝,不过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经历了艰难险阻之后,仍然只是两手空空。  相似文献   

8.
屠强 《海洋世界》2012,(1):12-13
各种新闻稿件中都在说“切实提高了公众的海洋意识”,但是究竟是什么效臬毹够体现出公众海洋意识的提高,并没有可以参考的依据,也少有人真正关心。  相似文献   

9.
今年6月,日本政府推出了一个“有效阻止全球气候变暖工作纲要”。纲要提出了在2010年前必须采取的应急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利用海洋隔离二氧化碳。全球大气中有7500亿吨二氧化碳,而海洋中的二氧化碳是这一数量的50倍,高达39万亿  相似文献   

10.
三月的下龙湾,风和日丽,春意盎然,是它最美丽的时候,就在这个时候我们来到了那里。下龙湾被公认为“世界十大自然遗产”之一,是越南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的著名风景区。传说很久以前,上天派遣神龙降临北部湾,被那里的景色迷住了,但又觉得似乎少了点什么,于是从口中吐出万颗龙珠散落海中,龙珠化作玉石,耸立成山,所以下龙湾早年称为玉山。当年郭沫若到此游览,见奇峰异石矗立海上,叹为“海上桂林”,所以一般都称呼它“海上桂林”。一些地质学家则喜欢称下龙湾为“海上石林”,因为在那1000多平方千米的海面上密布着2万座石峰,…  相似文献   

11.
书信往来     
贵州省安顺市双阳子弟中学初三四班罗嘉同学说:封面每期都很漂亮,可是有那么一圈红蓝边,就显得很“傻”。海洋,给你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装上了这么一个“框”,似乎很拘束。失掉了那种神秘、广阔的感觉。希望你们花点心思,把它变好,好吗?辽宁省凤城市第一中学高二(13)班姜成同学说:我眼中的《海洋世界》很不好看!原以为会是一本关于海洋生物介绍的科学读物,可是占据更多的是海洋环境,海洋旅游这些东西。但也有惊喜,看到了“史海钩沉”这个栏目,希望多一些像“史海钩沉”、“海洋与人”和“多样生物”这样的栏目,这样就非常好了!泰州市塘湾镇初一石磊同学说:我看到这本杂志后,觉得很好,但是没有一件事物或一个人十全十美的,所以我在这里提几点意见。1.在这本杂志中,我觉得内容里应该多加一点海洋中的立体画,这样会扣住读者的心;2.这本杂志的封面应该改为海洋中的景色;3.有些文章不要太长了,这样会让人看烦了。以上几点希望能采纳。编辑寄语:书信往来  相似文献   

12.
马瑞 《海洋世界》2001,(6):16-18
去年以来在一些媒体上不时看到有关范春歌的报道。近日记者在北京召开的“郑和下西洋研讨会”,上第一次见到她。朴实无华,真诚自然——这是她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在与她交谈问,她流露出的是一种对事业的执著追求,还有那份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当今这种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里,她还能保持着这种追求和责任让人不能不钦佩。  相似文献   

13.
从拉登到萨达姆,从伊拉克到阿富汗,布什这两年为“反恐”的事忙得不亦乐乎,但近年来的一些迹象表明,美国在我们的周边国家忙这忙那,口头上是反恐,却似乎有一种“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态势,我们不得不留意这个“项庄”。  相似文献   

14.
朱瑾 《海洋世界》2006,(1):12-15
柳原带她到大中华去吃饭。流苏一听,仆人们却是说上海话的,四座也是乡音盈耳,不觉诧异道:“这是上海馆子?”柳原笑道: “你不想家么?”流苏笑道:“可是……专程到香港来吃上海菜,总似乎有点傻。”柳原道:“跟你在一起我就喜欢做各种傻事,甚至于乘着电车兜圈子,看一场看过了两次的电影……”流苏道:“因为你被我传染上了傻气,是不是?”柳原笑道:“你爱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  相似文献   

15.
《海洋世界》2008,(3):7-7
如何应对全球变暖?专家给出“减少工业二氧化碳的排放”的策略。决策者对此相当不情愿,因为减排往往意味着减缓经济发展速度。然而,最近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化学家们带来了好消息:一种新材料可以选择性地捕捉二氧化碳分子。这种新型材料UCLA化学教授Yaghi和他的研究小组设计,他们将其称之为ZIFs。  相似文献   

16.
《海洋世界》2010,(10):8-8
最近有不少关于重新发现已经“灭绝”的生物物种的报道,此类消息令人欢喜也令人忧。 长期被认作是已经灭绝的生物重见天日,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具有的科学价值似乎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但是,在庆幸人类暂时又多了一位朋友之余,也不得不让人担忧其能否继续在今天严重的气候和环境问题面前,保持正常的种族延续。或者,极其稀缺的数量只是这些生物走向末路的先兆。  相似文献   

17.
卡拉奇是巴基斯坦的旧都,也是该国最大的港口和工业中心,有人口510万。没来卡拉奇之前就听说当地的皮装较便宜,而真正到了卡拉奇,却意外地发现乘出租车也很便宜。出了卡拉奇海关大楼,就是港口广场,广场上停有各种出租车和“皇家”马车。根据我们的经验,在国外乘出租车价格都很昂贵,故中国海员从不敢奢求,大都以步代车。经验丰富的卡拉奇出租车司机一眼就认出我们是中国人,各个抢先用生硬的汉语说:“中国、皮货”,然后用手划个圆,伸出三个指头,用英语说:“THREEDOLLARS。”他的意思是说我们是中国人,不论到哪个店去…  相似文献   

18.
近日《国家地理》杂志报道了一个让人振奋的消息: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海岸1600米深海处,研究人员发现有一处海洋生物繁衍的“海底托儿所”。在该深海海域,各种鱼类与章鱼非常密集于海底山脊,在该漆黑的“海底托儿所”  相似文献   

19.
维京人生活在1000多年前的北欧,如今那里已经成为了挪威、丹麦和瑞典。“维京”是他们的自称,其实当时的欧洲人更喜欢称呼他们为“Northman”,意为“北方来客”。  相似文献   

20.
主编手记     
屠强 《海洋世界》2006,(6):M0003-M0003
进入新世纪以来,有关环境保护的问题不断地闯入人们的视野。从公众的角度来看,一个明显的趋势是,现在受到关注最多的是那些被“曝光”的案例。媒体也似乎越来越习惯于用“曝光”的方式来提出各色破坏和污染环境的问题。而此类事情看多了之后,又难免让人担忧,所有这些被曝光的问题是否都得到了妥善的解决?公众的心理又会不会对此产生免疫?并且,我们的环境到底是在变得更好还是在继续恶化?环境由于和人们生活的关系最为紧密,因此也特别引人注目。平时,我们很容易对身边小环境的污染,比如路旁烧烤、乱丢垃圾等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产生强烈的反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