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省北祁连山中段超镁铁岩带金矿化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杨建国 《西北地质》1992,13(3):24-31
北祁连早古生代蛇绿岩是我国规模较大的蛇绿岩带之一,超镁铁岩体极为发育。在该区基性、超基性岩体中相继发现含金超镁铁岩体20余处,矿点两处。金矿(化)体主要赋存于超镁铁蚀变岩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自然金、毒砂、黄铁矿、黝铜矿等。根据砂金、岩金分布特征及矿物组合,超镁铁岩中金元素丰度、载金矿物硫同位素特征、石英气液包裹体测温及成分测定结果,以及区域成矿条件等特征分析,提出金矿物质主要来自超镁铁岩,金矿成因属中温变质热液型。  相似文献   

2.
从矿物学角度看,法国的舍金滑石菱镁片岩(listvenite)与某些金矿脉是个分类似的。这种相似性表明超基性岩是这些脉中大部分金属(Fe,Mg,Ni,Co,Au)的主要来源。金首先赋存于早期形成的磁黄铁矿中(在Hermites脉中可达30ppm),并在这些磁黄铁矿分解转变为黄铁矿-白铁矿组合时从中分离出来。金从而也获得了其确定的矿物学形式:或呈自然金出现,这时磁黄铁矿的分解是发生在矿化晚期(如在开放型大脉中),或者“隐藏”在含铁硫化物如毒砂(可含1.6%金,在chatelet脉中)、黄铁矿和辉铁锑矿(可含300ppm金,在Marmeissat脉中)中,这时磁黄铁矿的分解是发生在矿化早期(如在无明显张裂的“剪切带”式矿床中)。在后一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考虑到在含铁硫化物中存在Fe、Au置换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砷方硫钻矿是自然界首次发现的方硫钴矿的含砷亚种.砷方硫钴矿产在海南石碌矿区北一钴铜矿体中.该矿体呈层状或似层状分布在铁矿体之下,呈平行叠置,其基本产状受石碌群控制,仅在石碌群第二层和第六层见有钴铜矿化.含矿岩石主要为透闪石大理岩、结晶灰岩和白云岩.岩石经受强烈的绿泥石化、滑石化和蛇纹石化等蚀变.砷方硫钴矿是北一钴铜矿体中种类繁多的钴矿物之一,与之共生和伴生的含钴矿物有十多种:辉钴矿、辉砷钴镍矿、钴黄铁矿(15~20wt%Co)、含钴黄铁矿(1~15  相似文献   

4.
刚玉矿化位于穆兹科尔(Muzkol)变质杂岩体内.该杂岩体近纬向展布在帕米尔中部阿尔卑斯褶皱带的东部,属蓝晶石—夕线石型阿尔卑斯带变质杂岩.地质填图发现有4个变质岩区:低绿片岩相(白云母—绿泥石)区,高绿片岩相(黑云母—绿泥石)区,绿帘石—角闪岩相区,角闪岩相区,而刚玉矿化集中在绿帘石—角闪岩及周围角闪岩相变质体内的交代蚀变区.交代蚀变区内的刚玉矿化通常与层面或 大型同倾斜褶皱轴面平行.根据母岩成分可将含刚玉交代岩分为3类,分别位于方解石大理岩内、白云石大理岩内及片岩内.在大理岩内,刚玉成粉红色,与白云母、黑云母、方柱石、钙长石、正长石、金红石、电气石、磷灰石、黄铁矿及石墨共生,以Al含量变化大和Fe含量低为特点.在片岩内,刚玉成蓝色,与黑云母、绿泥石、电气石及磷灰石共生各种类型的含刚玉岩石均以K,Na,Mg的含量较高而Fe含量较低为特点.根据P—T—XCO2图估算含刚玉交代岩的稳定范围在610℃相似文献   

5.
对岩子脚金矿床黄铁矿矿物学、化学成分与金矿化关系的研究表明:早中期形成的黄铁矿颜色较深,颗粒较粗,金矿化较好;而晚期形成的黄铁矿粒径较小,不含金。总趋势是粒度愈粗含金量愈高。含金黄铁矿表现为S亏损、As偏高。  相似文献   

6.
东昆仑造山带夏日哈木超大型镍钴硫化物矿床伴生钴资源,对其钴富集机制的认识离不开矿物中钴含量及其赋存状态方面的制约。本文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和电子探针对夏日哈木I号镁铁-超镁铁质岩体中不同类型的矿物进行了成矿元素含量测定及表征,在矿物层面探讨了钴含量变化和赋存状态。确认钴镍的赋存状态(含量)与矿物类型、岩浆结晶阶段(演化时间)有关:硫(砷)化物的钴含量高于硅酸盐造岩矿物,辉砷钴矿等砷化物钴独立矿物具有最高的钴含量。镁铁质岩浆硫不饱和时,早期结晶橄榄石中镍含量较高,中期结晶辉石岩的辉石晶体结构中的钴发生晶体化学分散;岩浆硫饱和-硫化物熔离过程中钴和镍优先进入硫化物熔体而富集,单硫化物固溶体(MSS)早期结晶的磁黄铁矿中钴含量大于镍含量,钴与镍含量正相关;MSS中期结晶的镍黄铁矿优先富集钴,钴与镍含量负相关,钴可能与镍类质同象替换进入镍黄铁矿而优先富集;MSS早期钴与砷形成辉砷钴矿等钴独立矿物,钴富集程度高、但总量有限。最后,本文认为硫化物熔离是夏日哈木矿床钴富集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钴作为当今社会必需的一种关键矿产资源,岩浆铜镍矿床是我国钴资源供应的重要矿床种类之一,该类矿床中钴元素通常赋存于镁铁质硅酸盐矿物、硫化物、类硫化物和铁氧化物中,然而镁铁质硅酸盐和铁氧化物中的钴难以分选利用,因此钴赋存状态的厘定是铜镍矿床中钴资源评价和利用的重要前提。新疆东天山-北山地区发育大量晚古生代、普遍伴生钴的岩浆铜镍矿床,其中位于北山地区的坡一镍矿床以赋含高镍硫化物为特色,是研究岩浆铜镍矿床中钴元素的赋存状态、分布特征以及钴与镍相互关系的理想对象。坡一镍矿的含矿岩相主要为单辉橄榄岩、纯橄岩和橄长岩,以稀疏浸染状矿化为主,钴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于镍黄铁矿,其次为铬尖晶石、橄榄石和磁黄铁矿,少见独立钴矿物。矿物微区原位分析结果显示原生矿物中钴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镍黄铁矿(~8404×10-6)>>铬尖晶石(~475×10-6)>磁黄铁矿(高Ni含量)(~299×10-6)>橄榄石(~137×10-6)>黄铜矿(~13.0×10-6)>磁黄铁...  相似文献   

8.
华中超高压含滑石的榴辉岩组合众所周知,滑石主要产于超镁铁质岩石中,也可在地壳浅部的硅质白片岩中作为顽火辉石、透闪石和橄榄石的替代产物。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滑石可以产干高压泥质岩(滑石于蓝晶石组合)和Mg-AI变质玄武岩中。在西阿尔卑斯的Zermatt—...  相似文献   

9.
陕西略阳煎茶岭金矿矿集区中的张家山金矿主要由破碎蚀变岩型、角砾岩型和含金石英黄铁矿脉型矿石组成。含金石英-黄铁矿脉型矿石产于断层下盘的石英菱镁岩中。黄铁矿发育富As黄铁矿边,环边受As含量的变化呈现一定的韵律变化,自然金赋存在富As黄铁矿中。在断裂发育形成断层角砾岩的过程中,流体充填破碎石英菱镁岩的裂隙中形成热液矿物,包括硫化物、硒化物以及自然金。石英菱镁岩发生破碎形成的网状裂隙被含金石英-方解石-黄铁矿脉充填。破碎蚀变岩型矿石中,自然金主要分布在含金石英-黄铁矿脉的石英之中或靠近热液脉的菱镁矿或石英间隙。随着大量方解石脉沿裂隙贯入,进一步促进石英菱镁岩的破碎及岩石角砾的分离,形成由石英菱镁岩碎屑、石英和褐铁矿组成的复成分角砾岩,自然金和硒化物呈浸染状分布在角砾岩中。笔者在角砾岩型矿石中发现了灰硒汞矿、直硒镍矿、硒铅矿等硒化物,这些硒化物往往与自然金密切共生。结合矿物组合以及相关化学反应关系,通过热力学计算,构建了该矿床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热力学相平衡关系图,限定了硒化物与其他相关矿物稳定存在的物理化学条件。硒化物一般与自然金和石英共生,高的f(Se2)值和f(Se2)/f(S2)比值是控制硒化物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引言在许多太古宙克拉通的绿岩带中都产有重要的金矿床。但在已知克拉通矿化带中,金矿化的特征和强度是很不同的。在绿岩带中至少发现两种特征的金矿床类型:(1)与条带状铁建造共生的层状含金硫化物矿脉;(2)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或与长英质火山岩共生的脉型含金石英脉矿床。  相似文献   

11.
邱添  朱永峰 《矿床地质》2014,33(3):541-557
新疆西准噶尔萨Ⅰ金矿床由含金糜棱岩化石英菱镁岩和含金石英脉组成,矿体围岩为石英菱镁岩、碳酸盐-滑石片岩和蛇纹岩。根据岩相学研究,将萨Ⅰ金矿床的形成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黄铁矿-石英-碳酸盐阶段(Ⅰ)、自然金-辉砷镍矿-铬云母阶段(Ⅱ)、黄铁矿-碳酸盐-石英阶段(Ⅲ)、自然金-硫化物-石英阶段(Ⅳ)和碳酸盐阶段(Ⅴ)。阶段Ⅰ和阶段Ⅱ对应于石英菱镁岩经历的韧-脆性变形时期,其他3个阶段形成于脆性变形期间,反映出构造性质由挤压向拉伸环境转换的过程。阶段Ⅱ和阶段Ⅳ分别对应于Au-As和Au-Cu成矿作用。金矿化与石英菱镁岩经历的剪切变形过程相关。含金糜棱岩化石英菱镁岩的微量元素含量明显高于未变形的石英菱镁岩,说明剪切带流体输送了相关微量元素和成矿元素。在韧性变形向脆性变形转换过程中,流体压力骤降,含金络合物分解形成金矿。萨Ⅰ金矿床是产在糜棱岩化石英菱镁岩中的严格受剪切带控制的热液脉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2.
李六全 《陕西地质》2006,24(2):8-26
洛翠山矽卡岩型金矿是商洛地区,乃至陕西省一种新类型金矿。矿体产于闪长岩与大理岩外接触带的镁橄榄石、透辉石矽卡岩和其外侧以热液交代作用为主生成的含白云石次生石英岩、铁方解石(或铁白云石)岩、石英黄铁矿(或黄铁矿石英)岩中。分铁铜金、铜金和单一金矿体三种矿体类型。由深到浅,由接触带向外具有的FeCuAu-CuAu-Au成矿分带特征。矿石自然类型达14种之多,矿石矿物成份较为复杂。将成矿分为三期(矽卡岩期、石英—硫化物期、表生期)、七阶段(矽卡岩阶段、氧化物阶段,石英—自然金生成阶段、石英—硫化物—自然金生成阶段、碳酸盐—硫化物—自然金生成阶段、无矿碳酸盐化与硅化阶段、氧化阶段);总结了六条主要找矿标志;对陕西境内秦巴地区东部提出了四个矽卡岩型金矿找矿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3.
陈茂松 《矿产与地质》1999,13(6):363-368
研究大背坞金矿自然金及主要载金矿物的标型特征认为:自然金形态复杂多样,粒度以大于0.076m m 的中粗粒自然金占其总矿物量的75.25% ,从而导致金矿化极不均匀,自然金成色为981~995,其嵌布形式以石英硫化物裂隙金为主。黄铁矿、毒砂在矿体中分布极不均匀。黄铁矿以立方体自形晶占77.2% ,含砷高达2400×10- 6~21400×10- 6。统计表明,金在粒度小于0.5m m 的中细粒黄铁矿中更高度富集,含金量大于100×10- 6。毒砂以柱状自形—半自形晶及三连晶为主,宏观上可见几率比黄铁矿低,毒砂中平均含金32.99×10- 6,含钴、锑低,反映热液型毒砂的特点。矿化石英的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是一种岩浆水与变质水的混合流体。  相似文献   

14.
美国斯提尔沃特镁铁—超镁铁杂岩体中的铂—钯矿带是1972年发现的。在该矿带内富集有许多贵金属矿物,包括一个完整的铂—钯—硫化镍成分系列(硫镍钯铂矿—硫铂矿—硫钯矿)、铂砷化物和铂锑化物、铂—铁熔合物、自然铜和大颗银金矿。1985年8月国际铂矿学术讨论会报告中报道了在该矿发现以后,又对矿带以下100—200米内含石墨伟晶岩脉中矿化情况的样品用反光、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研究。发现了铂族及铋矿物、银、镍和钴砷化物、含氯的块状石墨和近于纯净的氯磷灰石以及铼的硫化物。  相似文献   

15.
潼关小秦岭金矿田为我国金矿主要产地之一。矿区位于秦岭纬向构造带北缘太古界隆起。含金石英脉体产于太古界、太华群深变质岩系中,变质岩系主要由斜长角闪岩、黑云母或角闪斜长片麻岩夹薄层大理岩组成。含金矿物有硫化物类、氧化物类、碳酸盐类矿物。此外构造片岩、蚀变岩中也含少量金。各类矿物中Au、Ag的平均含量见表1。由表1可见,Au主要赋存于黄铁矿,其次是方铅矿,但因后者数量少,分布有限,因而无论在石英脉里,还是在构造片岩或蚀变岩中黄铁矿部都是主要载金矿物。  相似文献   

16.
阿尔卑斯超镁铁岩的演化及上地幔的局部熔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鲍佩声  王希斌 《地质学报》1992,66(3):227-243
西藏新疆超镁铁岩是上地幔局部熔融的产物。超镁铁岩在矿物成分上的演化表现为两个平行的演化系列:一是随各亚类岩石的递变,硅酸盐矿物的100Mg,(Mg+Fe~(2+))值递增,即硅酸盐矿物向富镁方向演化;二是副矿物铬尖晶石的100Cr/(Cr+Al)值相应递增,向富铬方向演化;上述演化趋势与岩浆分异演化趋势相反。在组构上则由原粒结构向熔融残余、后成合晶,碎斑结构,然后递变为等粒镶嵌;板状镶嵌结构。二辉橄榄岩的熔融实验资料清楚表明、阿尔卑斯超镁铁岩的演化乃是地幔岩熔融的结果。各亚类岩石代表了不同程度的局部熔融,岩体所显示的上部偏基性,下部偏酸性的垂直分带实属地幔岩的熔融分带。  相似文献   

17.
PP3超镁铁岩主要岩石类型有纯橄岩和石榴石橄榄岩,两者为渐变,主要矿物为橄榄石、铬尖晶石、石榴石、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铬尖晶石的Cr#[Cr/(Cr+Mg) ×100]从51~89变化,TiO2和MnO2值分别低于0.26%和0.46%.铬尖晶石矿物表现为4期次演化的特点,反映了从岩浆期、榴辉岩相、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演化特征.随着超镁铁岩的演化,铬尖晶石表现为Cr#不断增大,而Mg#[Mg×100/(Mg+Fe2+) ]不断减少、氧逸度不断增加的过程.PP3铬尖晶石反映了地幔来源,为大陆岩石圈超镁铁岩特征,后期随折返而演化.从石榴石与铬尖晶石相互转变过程看出,PP3超镁铁岩经历了深度加大的过程,超镁铁岩曾经到达100km以上的岩石圈地幔深处.在绿片岩相-绿片角闪岩相变质过程中,铬尖晶石中Cr、Mg和Al减少,Fe相对增加,产生富Cr尖晶石变质作用样式.晚期剪切变形等次生变化影响了铬尖晶石矿物成分.   相似文献   

18.
<正> 远东所有古老的构造都遭受了活化:阿尔丹台盾、斯塔诺沃依深成-变质区、布列亚地块、兴凯地块、中朝台盾。活化在本区形成了许多含金矿石建造:黄铁细晶岩、似碧玉岩、退化变质岩、石英岩-绿磐岩、滑石菱镁片岩、斑岩、矽卡岩。同时,矿石建造被看成是地质建造的变种,即含矿岩石的组合。 细晶黄铁矿型金矿床特别可作为斯塔诺  相似文献   

19.
钴在地壳中的克拉克值为18ppm。自然界中已知有100多种钴矿物和含钴矿物,但真正有工业价值的钴矿物不到10种,同时钴矿物种类又比含钴矿物少。近年来我国虽发现一些钴矿床,但某些矿床中的含钴黄铁矿常是提取钴金属的重要矿物原料之一。因此,研究含钴黄铁矿不但具有成因矿物学及钴地球化学的意义,而且还能对各类矿石选冶工艺提供理论数据,对充分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含钴黄铁矿特征、成因意义、钴在黄铁矿中的存在形式及其工业价值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孙卫东  郑永飞 《岩石学报》1997,13(2):162-167
对北秦岭松树沟阿尔卑斯型超镁铁岩体接触变质带的角闪岩和斜长角闪片岩进行了全岩和单矿物氧同位素组成测定。矿物对氧同位素地质测温结果得到,角闪岩为745℃~770℃,角闪片岩为500℃~605℃,均与已知的岩石学温度计结果相吻合,指示了这些变质岩内部的氧同位素平衡。靠近超镁铁岩体的角闪岩受热触变质作用影响,导致了矿物之间的氧同位素再平衡;远离超镁铁岩的角闪片岩基本未受热触变质作用影响,因此氧同位素温度代表了秦岭群区域变质岩的形成温度。角闪岩和斜长角闪片岩全岩δ18O值为8.5~10.3,指示变质前原岩成分可能具有中基性火成岩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