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对金矿成矿作用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含金建造是富含C、S、Fe的沉积岩系或火山沉积岩系,根据形成环境和演化特点,将含金建造划分5种类型.认为金元素地球化学二重性决定其成矿作用具有二重性,含金建造是各种类型内生金矿床成矿物质的直接来源,成矿热液来源于建造水.对独立金矿床进行了类型划分,强调含金建造的存在是金矿成矿的基本条件,运用液态矿源说和二次迁移论探讨了成矿作用机制,并建立了金矿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2.
秦鼐  林宝钦  母瑞身 《地球学报》1986,8(3):101-114
中朝准地台是我国原生金最重要的分布区和产金区。其地台上有五个金矿化集中区,每个区都有一个原生含金建造,主要为变质的角闪岩相。金矿化均产在这种变质岩内。原生含金建造与含铁建造在空间上有密切关系(通常于铁矿层下面)。根据它特有的岩石组合和层位,易于在野外鉴别和圈定,因而可以作为在中朝准地台普查金矿的区域性标志。 太古界金矿床受到多期构造岩浆活动控制,控矿断裂一般属区域内次级断裂。 在中朝准地台上划分了三个太古宙火山沉积巨旋回A、B、C,其中巨旋回B、C分布区有利于金矿的矿化,产有许多重要的金矿。  相似文献   

3.
李晓桦  罗祖虞  刘伟 《云南地质》2002,21(3):284-292
介绍云南东部及邻区含金建造和对金矿控矿作用的成矿区域构造背景,含金层位及空间分布,主要含金层位的沉积建造类型、特征,及建造中金的分布、成矿元素分布特征。研究含金建造对金矿的控制作用,指出区内岩浆岩活动对含金建造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乌伦古河中上游地区是阿尔泰重要的金矿化集中区,发育有中泥盆统火山岩含金建造,下石炭统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含金建造,华力西中期深成花岗岩类含金建造和蛇绿混杂岩含金建造。这四类含金建造控制了区内三类金矿的分布。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中泥盆统火山岩含金建造形成于岛弧环境,由钙碱性和弱碱性火山岩组成,富含成矿元素Au,Cu,Pb,Zn,赋存金矿以Au-Cu类为主;下石炭统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含金建造是由钙碱性火山岩组成,形成于岛弧环境,富含Au,As,Sb,Bi等元素,赋存金矿以Au-As类为主,华力西中期深成花岗岩类含金建造属高钠“Ⅰ”型花岗岩系列,该建造为碰撞带附近构造环境,富含Au,Pb,W,Mo等元素,赋存金矿有Au-W类和Au-Cu类;蛇绿混杂岩含金建造系俯冲带产物,富含Au,Cr,Ni,Co,Cu等成矿元素,赋存金矿主要有Au-Cu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康定群、区域构造和绿岩带的特征讨论了与金矿化的关系。指出康定群为康定-攀枝花地区主要含金岩系;由泸定-孔玉一带72条断裂带痕金分析结果表明,北北东和北北西向压性、压扭性断裂为含金断裂;康定瓦斯沟-孔玉地区遥感图象中所显示出的近20个环形构造,在其边部和内部常有金矿形成;康滇地轴中段西部绿岩带中各类岩石的含金量普遍较高,可为金矿化提供充足的矿质。文中依据各类金矿床(点)分布特征,将区内金矿化划为康定-泸定等四个成矿区。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述范围为湘东北与赣西北接壤地带。笔者通过区域成矿分析,认为该区岩金矿床的形成和分布,受长期活动的区域性深大断裂带控制,提出了区域性断裂构造聚源带的认识,并从地质建造的角度,根据金与主要成矿元素的成因特点,划分了三大金矿化类型,分析了区内金矿化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7.
辽西地区金矿成矿地质条件,矿床类型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辽西地区处于华北地台北缘中段,古亚洲洋与太平洋两大构造成矿域的叠加部位。区内晚太古代含金绿岩建造和燕山期Au-Cu系列花岗岩广泛发育。前者为形成金矿集中区的首要前提,后者是矿源层(岩)中成矿物质活化的主要营力。在区域上金矿床由于受纬向隆起带、深断裂、NE(NNE)向构造岩浆活动带和NW向构造挤压带的联合控制,其分布呈菱形格局。区内金矿床可划分为绿岩建造、花岗岩建造、火山岩建造和沉积岩建造金矿床四大  相似文献   

8.
辽西地区处于华北地台北缘中段,古亚洲洋与太平洋两大构造成矿域的叠加部位。区内晚太古代含金绿岩建造和燕山期Au-Cu系列花岗岩广泛发育,前者为形成金矿集中区的首要前提,后者是矿源层(岩)中成矿物质活化的主要营力。在区域上金矿床由于受纬向隆起带、深断裂、NE(NNE)向构造岩浆活动带和NW向构造挤压带的联合控制,其分布呈菱形格局。区内金矿床可划分为绿岩建造、花岗岩建造、火山岩建造和沉积岩建造金矿床四大类。探索新类型和加强老矿区的深部找矿是今后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9.
金矿床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在成岩阶段表现为亲铁性,在热液成矿阶段表现为亲硫性,在表生条件下金具有被碳、泥质吸附的地球化学属性,因而在地壳演化的不同阶段也显示出不同的成矿特点.金矿化集中区的提出为金的区域成矿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成矿作用的确认促使金矿床勘查得到了空前发展.重要金矿化集中区成矿环境的厘定、金矿床成矿流体演化和金元素的巨量聚集与超大型矿床的形成是当今金矿床研究的前沿.  相似文献   

10.
张-宣地区是河北省金银多金属矿床集中区,可划分出以宣化-崇礼-赤城-带岩浆-变质杂岩区为中心的金矿集中区和外围盖层区的银多金属矿分布区.近年研究表明,金银多金属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球深部,通过地幔热柱多级演化向上迁移,并在幔枝构造的有利构造扩容带中集聚成矿.分别以幔枝构造核部的东坪金矿、拆离带的黄土梁金矿和外围断陷盆地中...  相似文献   

11.
分形概念应用在地球科学中来刻画地质变量与地质体自相似特征。研究表明分形模型常常提供有力工具来刻画地质变量和地质体的基本空间分布结构。许多地质现象的频度和大小之间的分布具有尺度不变性, 如岩石碎片、断层、地震、火山喷发、矿藏和油井等。中国白垩纪的矿床大量地分布在东北、阴山-燕山、华北地台、秦岭-大别山、扬子地台和东南沿海等6个矿集区, 它们是中国白垩纪矿床分布的重要地区, 而西北和西南地区已知的白垩纪矿床尚少; 中国白垩纪矿床分布具有在时间上集中于早白垩世, 在空间上集中于东北和华南的分形特性。以中国白垩纪金矿床为例, 对金矿床空间分布进行了分形建模与预测, 该方法不仅适用于金矿床, 而且还适用于其它矿床, 具有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均 《地质与资源》2000,9(2):78-81
本区6个砂金富集区与6个岩金集中区的空间分布完全相吻合;新构造运动频繁,地质环境动荡,金的次生富集作用效果较差;一部分砂金金粒与石英、蚀变岩石等脉石连生在一起;一部分砂金金粒的成色偏低;有的砂金矿体中部分砾石含金,有的高达3×10-6~10×10-6.据此认为研究区内砂金物质来源是以高含金地质体——岩金矿床(点)补给为主,低含金地质体补给为辅.碧口群、志留系、泥盆系作为矿源层,构造条件、岩浆活动均有利于本区岩金矿的形成,而且在矿源层的出露区已有近百处岩金矿床点分布.研究区化探异常、重砂异常30多处且分布较密集,异常峰值较高.研究认为本区确已具备形成更多更大的岩金矿床的地质条件,为此笔者提出勉县-平武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3.
王小春 《地质与勘探》2000,36(1):20-22,25
按照地质特征和成矿作用,将川西地区金矿划分为9类,分析了金矿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以腋和建造和岩浆岩与金矿分布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值得重视的金矿类型和成矿区带。  相似文献   

14.
中国金矿床成矿时代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义文 《地质与资源》1994,3(3):161-168
本文以夹皮沟、辽宁、冀东、张家口、小秦岭、胶东、湘西、粤西-海南、三江、北疆和台湾等重要金矿比集中区为例,讨论了我国不同地区某些典型金矿床的成矿年龄,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了我国不同地质时期金矿床的分布特征、矿床类型和成矿环境。在金矿成矿历史上存在一老(晚太古代-早元古代)一新(中新生代)两个成矿高峰时期,前者以形成绿岩建造金矿床为特征,后者则以发育花岗岩建造金矿床为特征。"成矿物质来源年龄老,矿床定位年龄新",即成矿作用具有明显继承性是中国金矿床最突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林兵 《地质科学》1988,(2):128-136
本文研究了浙江省诸暨至龙泉一带金矿床的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通过研究铅同位素组成、源区特征值和模式年龄,对该区金矿床得出以下两点认识:1.该区金矿床铅同位素组成在区域上具有一定的变化趋势,并可分为二大类,即正常铅和弱放射性成因异常铅,它们反映了一定的物源特征;2.该区金矿床的区域成矿时代为400—700Ma,结合区域成矿地质特征,可以证明该区金矿床主要为变质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6.
何希雄  管太平 《铀矿地质》1997,13(6):344-350
本文论述了湘中碳硅泥岩型金矿区域成矿地质背景、重磁场和地球化学晕展布特征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初步建立碳硅泥岩型金矿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17.
黄世杰  李友良 《铀矿地质》1989,5(4):209-214
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红土化作用可使金在风化壳中迁移再富集。发育完好的红土型风化壳常呈现三层结构,金主要富集在红土化较强烈的中上部。稳定的陆块、富金的原岩、湿热的气候、准平原的地貌等是重要的成矿条件。我国华南的赣中、闽西、粤西等地区是有利的成矿远景地区,红土型金矿埋藏浅,易勘探,易采易炼,是今后找矿值得重视的矿化类型。  相似文献   

18.
五台--恒山地区是Au的低背景区,但五台群变火山岩在成岩、变质和风化一再沉积过程中曾发生过3次活化再分配,其中由区域变质导致地Au矿化形成了工业矿床。该区与中生代过渡同熔型花岗岩类有关的金矿床与区域变质热液金矿具有明显的地质--地球化学差异,显示出金矿化的规模和强度与花岗岩体的Au丰度呈正消长关系,该类矿庆中的Au来源于被重熔或被同熔的下地壳--上地幔分布不均匀的Au及重金属硫化物聚集体。  相似文献   

19.
地壳中流体的大规模流动系统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地壳中的水量相当于海洋体积的水量,已确定的水溶液活动深度可达20km,根据驱动力的不同,地壳中主要存在三大流动系统,即重力,浮力和应力驱动系统。本文评述了当前国际上有关大规模流体运移研究扩要进展和发展趋势,介绍了有关流动系统的模式和运动机制,并简要论述了其成矿意义。文章指出,目前区域古流体场地球化学背景问题已成为区域规律和热液成矿理论中一个不容回避的关键课题,地壳中大规模流动系统将成为今后地质流体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