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将参数化建模的方法引入减震结构的分析与设计中,通过预设目标和迭代优化计算,以天水市某高层住宅消能减震结构为例,寻找最优的阻尼器布置方案。为评估和验证该消能减震结构的抗震性能,分别采用Perform 3D和ETABS等软件分析结构在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小震作用下,消能减震结构的楼层位移、层间位移角、楼层弯矩及楼层剪力均减小6.5%以上,达到了设计要求;大震作用下,结构框架柱、框架梁、剪力墙和阻尼器能够满足既定的性能要求,层间位移角满足规范限值,能够达到“大震不倒”的设计目标,研究结果为实际工程预设减震目标和阻尼器优化布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按2002新规范设计了两栋不规则空间框架,分析了结构在小震、中震及大震作用下结构的反应,重点考察了结构在中震及大震作用的非线性响应,主要包括最大层间位移、层间扭转角以及构件混凝土纤维和钢筋纤维的最大应变等,对新抗震规范要求的设防水准及目标进行了初步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前城市中存在着大量的老旧砌体房屋,由于建造年代久远,房屋大多缺乏抗震设计,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应用外套预制装配技术对上海市某6层砌体结构进行加固改造,并应用结构分析软件SAP2000进行砌体结构弹塑性分析。通过加固前后结构地震响应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原结构,加固后砌体部分承担基底剪力小震和大震分别减小51.21%和13.70%,原砌体结构承担剪力得到有效削弱。原结构小震层间位移角大于1/2 000,可能发生轻微破坏,大震层间位移角大于1/250,存在倒塌风险。加固后砌体结构抗震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小震层间位移角小于1/3 500,大震层间位移角小于1/600,小震下可保证结构基本完好,大震下不致结构发生严重破坏,有效地提高了原结构抗震能力。加固后砌体结构峰值位移平均降幅在40%~90%之间,在小震作用下,加速度减小,而大震作用下则反向增大。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结合我国抗震设计的三水准设计目标及两阶段的设计方法,应用SAP2000及YJK软件对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多遇地震下的受力情况进行了计算;应用SAP2000对结构进行了静力弹塑性分析,计算了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并将其与结构的破坏状态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该框架结构满足我国抗震规范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5.
基于概率和位移的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严格按照中国规范设计出典型的带转换层部分框支剪力墙钢筋混凝土结构,通过弹塑性分析程序IDARC2D对该结构进行多个地震动作用下的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到结构及各个构件的反应量的统计特征,再参照美国基于性能抗震设计规范ASCE-41-06的结构与构件变形限值作为性能指标,计算出结构和各个构件的可靠度和可靠指标,作为评价结构抗震性能的标准,总结归纳出基于概率和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的思路.最后运用该方法,对7、8度烈度区的框支剪力墙结构进行可靠性分析,通过对比分析,研究考虑内力增强措施、层间位移角控制条件、竖向构件轴压比限制条件、层刚比控制准则和竖向构件最小配筋率等因素对不同抗震烈度区的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可靠性的影响,从而评价中国规范抗震措施和构造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方钢管混凝土框架-钢板剪力墙(SPSW)核心筒结构在不同强度地震下破坏概率,使用拉杆模型作为钢板剪力墙等效模型,与已有试验对比验证各参数有效性。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作为地震动强度参数,按照场地条件等要求选择11条地震动记录。以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作为损伤指标,对一典型方钢管混凝土框架-钢板剪力墙核心筒结构进行增量动力分析(IDA),得到IDA曲线簇。基于增量动力分析进行易损性分析,得到易损性曲线,并计算结构的抗倒塌储备系数。结果表明:8度多遇地震作用下,此结构处于正常使用状态。8度设防地震作用下,处于修复后可使用状态。8度罕遇地震作用下,处于生命安全状态。表明该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满足规范中“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和“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该结构抗倒塌储备系数大于规范建议值,具有较好的抗倒塌能力。  相似文献   

7.
根据我国现行的建筑结构抗震规范,无论是新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还是既有建筑结构的抗震评估与加固,均通过小震弹性承载力计算 抗震延性构造措施来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对于不规则且具有明显薄弱部位的建筑结构还需要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层间变形验算)。对于抗震延性构造措施不满足现行规范的既有建筑结构的评估、改建、扩建,如果仅通过小震弹性的承载力计算,显然无法达到"大震不倒"的目标。本文通过引入国际上先进的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思想,以结构层间位移和结构构件变形作为性能目标,从定量上解决了既有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抗震评估与加固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论述了基于中国规范的剪力墙构件性能指标限值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首先根据规范的相关震害概念,提出小震、中震、大震三种地震水准下剪力墙构件的基本性能要求,然后通过对剪力墙构件的破坏形态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给出剪力墙构件的分类及其性能指标限值的确定方法,并讨论了对结构中的剪力墙进行构件划分的方法,最后对剪力墙构件性能指标限值合理性的检验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广州花园酒店原结构及改造后结构均不满足我国现行规范的抗震构造要求。本文依据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提出结构宏观上的层间位移角目标和微观上的结构构件变形及损伤目标,采用PKPM系列2005年版SATWE和ETABS 9.0中文版进行结构弹性分析,采用PKPM系列EPDA和美国Buffalo大学的IDARC 2D 6.0进行弹塑性静力推覆分析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并采用TNO公司的DIANA8.0进行单榀剪力墙的极限承载力分析,研究结构是否满足设定的整体及结构构件性能目标要求,确保改造后的结构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以矩形分布荷载模式的隔震悬臂铁木辛柯梁模型推导了隔震结构有害层间位移角及名义层间位移角的计算公式;通过某高层隔震剪力墙结构算例对其有害层间位移和无害层间侧移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分别采用名义层间位移角和有害层间位移角对隔震结构进行优化控制设计,对比了两种设计方案的用钢量指标并通过大震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对两种设计方案上部结构的塑性损伤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隔震剪力墙结构的最大名义层间位移和最大有害层间位移并不是出现在同一个楼层;以有害层间位移角作为目标函数的优化设计方案比原结构方案更具有经济性;罕遇地震作用下,整个上部结构的损伤分布较为均匀,这对于隔震结构的安全性是非常有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