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烟台市污水处理工程是德国政府赠款项目,烟台市重点工程,污水排海管道是污水处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污水排海是合理利用海洋水体的自净能力处理污水的一种方式,其目标是利用临海的区位优势,在满足水质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水处理系统的投资费用,从而达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本文简术字排海管道位置的选择,排海管道工艺设计(包括放流管长度计算,扩散管长度计算,孔口间距计算,孔口直径计算,调压井水位计算),排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和开放形势的发展,烟台市市区工业蓬勃发展,人口增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自然放流,造成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为了降低污水处理要求,节约基建投资和运转费用,改变烟台市市区环境面貌,避免污水排放入海对环境美学和渔业的影响,保证海港滨海休养旅游区的海水浴场、海滩和水产养殖区不受到污染,烟台市规划了城市污水排海工程,并进行了可行性研究。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烟台市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经过多部门、多学科的紧密配合,调查了烟台市城市自然、社会环境及工业污染的排放现状;调查分析了  相似文献   

3.
烟台排污海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和污染物输运路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烟台市城市污水排放海域的自然环境进行的综合调查和条件分析,以及对污染物稀释扩散能力和输运路径研究,找出物理自净能力比较强的水交换区,选定其为最佳排污口,并对烟台市城市污水排海方案进行部分论证,认为排海方案可取、排海工程可行。  相似文献   

4.
大亚湾直鲷标志放流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97年在大亚湾开展了真鲷Pagrosomus major的标志放流研究,以探讨了以人工放流增残大亚湾真鲷资源的可行性,标志放流的真鲷共2000尾,体长为57-71mm(平均体长为61mm),标志放流效果明显,共回捕标真鲷324尾,回捕率达16.2%,初步了解了标志真鲷在大亚湾的分布移动趋势及生长等情况。  相似文献   

5.
丁字湾增殖中国对虾适宜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字湾位于山东省海阳、莱阳、即墨三市交界处,面积为130km2。该海湾局封闭式内湾,不易受风浪影响,地势平坦,潮间带宽阔,水深较浅,最深处10m。湾内水质肥沃,营养丰富,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喜食的寻氏肌蛤、鸭嘴蛤资源丰厚。该湾春季有亲虾产卵繁殖,6,7月份有幼对虾分布,是进行对虾增殖的优良海湾。但因受饵料和空间等制约,放流数量并非可以无限增加,据1988~1992年对丁字湾中国对虾放流增殖适宜量的研究表明,随放流数量增加,对虾个体变小,生长减慢,自然死亡率上升。因此,放流…  相似文献   

6.
真鲷(Pagrus major)是中国沿岸海域重要的经济种类,增殖放流作为修复真鲷渔业资源、恢复自然群体的方法,现已在中国被广泛地应用。然而,将大量人工繁育的苗种投入自然海域中,可能会对自然群体造成一定程度的遗传学影响。因此,在开展真鲷增殖放流的同时,应进行遗传监测。本研究使用7对真鲷微卫星标记,对2017年于防城港沿岸海域开展的真鲷增殖放流进行遗传监测,对比分析了真鲷亲体、放流真鲷苗种以及放流后混合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真鲷亲本群体与真鲷放流群体的等位基因丰度(13.525 3,16.428 6)和期望杂合度(0.792 7,0.814 5)没有明显的差异,表明在苗种繁育过程中,没有出现遗传多样性丢失的现象。真鲷放流群体和放流后混合群体的期望杂合度(0.814 5,0.822 8)、等位基因丰度(16.428 6,16.755 5)相似,表明真鲷放流群体和放流后混合群体处于相同的遗传多样性水平。3个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为0.768 8~0.805 5,表明3个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0.016 667)和遗传距离(0.265 375~0.301 915)的结果显示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微弱,未形成明显的遗传分化。因此,可认为本研究中真鲷增殖放流未对放流后混合群体造成明显的遗传学影响。本研究为今后真鲷增殖放流遗传监测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烟台市污水处理深海排放工程设计方案研究与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沿海城市污水处理深海排放工程在我国起步较晚,烟台市污水处理深海排放工程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同类工程,且已进入施工阶段,本文详细阐述了该工程及水工设计方案,在我国城市污水2深海排放工程领域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皱纹盘鲍的分布水域与种苗放流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皱纹盘鲍渔场的底栖生物资源的综合调查,在了解皱纹盘鲍分布水域的底质结构,大型海藻及敌害生物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区域的鲍种苗放流的比较试验,放流两年后,各区鲍种苗先后都达到商品规格,其试验结果,为增殖皱纹盘鲍,选择放流水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华鲟于闽江的人工放流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金忠  王军  苏永全 《台湾海峡》1999,18(4):378-381
1997年10月20日首次将中华鲟受精卵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空运至福建省莆田市中华鲟繁育保护基地,23日孵化出仔鲟,喂养至1998年12月4日,选择全长78 ̄98cm,体重2 ̄5kg的1龄幼鲟400尾,闽侯白沙镇的闽江段进行标志放流。1998年12月21日至1999年5月10日分别在福清市、惠安县肖厝管区、福鼎县、长乐县和连江县沿海的流刺网作业中误行情流放标志和2尾丢失标志的中华鲟幼  相似文献   

10.
大亚湾日本对虾放流技术和增殖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渡远 《热带海洋》1998,17(1):59-65
1992年至1994年在大亚湾开展了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的放流增殖研究,以探讨恢复业已衰退资源的可行性,标志放流体长53-109mm的日本对虾11188尾,生产性放流体长20-41mm的日本对虾苗640万尾,放流增殖效果明显,标志放流的回捕率为2.91%,生产性放流的回捕率为9.3%,大亚湾内放流的日本对虾,不作季节性远距离洄游,只作季节性短距离的浅水-深水区移动。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及其渔业效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统计调查数据及研究文献为依据,对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现状及其渔业效益进行了分析,指出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成效显著,但亟需加强基础研究,特别是探寻放流量和产量在外界条件下波动的耦合关系,以及加强放流前期的基础调查、放流过程的规范化研究和放流效果的定量评估等,以进一步提高增殖放流效益,增强放流管理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1992年至1994年在大亚湾开展了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的放流增殖研究,以探讨恢复业已衰退资源的可行性。标志放流体长53—109mm的日本对虾11188尾,生产性放流体长20—41mm的日本对虾苗640万尾。放流增殖效果明显,标志放流的回捕率为2.91%,生产性放流的回捕率为9.3%。大亚湾内放流的日本对虾,不作季节性远距离洄游,只作季节性短距离的浅水-深水区移动。  相似文献   

13.
刺参人工种苗放流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11月上旬于辽宁省长海县海洋岛后大套海底,放流当年人工培育的幼参35.3万头。放流前、后对放流区的环境概况、刺参的资源量及其变化等进行了调查;对放流的幼参在放流后所形成的群体进行跟踪调查,获得幼参放流1.5周年成活率为55.3%的良好结果。  相似文献   

14.
根据在胶州湾东北部,红石崖和黄岛后湾标志放流虾的回捕情况的明显不同,联系到海域的环境特点和幼鲈鱼的分布及中国对虾的习性,讨论了制约放流虾回捕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中国对虾放流点应选择在河口,混水,软底质海域。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近海浪-流耦合业务化预报系统(OFS-C)和Lagrangian粒子追踪方法,本文首次建立了辽东湾海蜇增殖放流模型。模型中,海蜇用虚拟的粒子表示,具有昼夜垂直运动(DVM)特性。海蜇运动由海流和次网格参数化引起的随机运动驱动。利用航次调查数据对模型结果进行了验证,模式结果可以很好的模拟放流海蜇分布的主要结构。模型分析了物理过程对辽东湾放流海蜇的输运和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海蜇运动主要受海流和间接的风应力的影响。放流地和捕捞地的连通性分析表明,辽东湾海蜇的主要捕捞地集中于湾顶。另外,连通性矩阵表明,瓦房店放流的部分海蜇不能到达捕捞地,因此,相对于其它放流地来说,瓦房店不是理想的放流地。敏感性实验表明了随机游走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游走格式并不敏感。海蜇栖息的深度会影响海蜇最终的分布,若海蜇栖息于海底,则在低层环流的影响下,最终分布于辽东湾中部,部分会流出辽东湾,而不能到达湾顶。  相似文献   

16.
根据天津渤海水产研究所增殖放流资料,全面总结了天津市自2006来增殖放流工作的成效。天津市自2006年第一次开展以"中国对虾"为龙头的增殖放流活动,迄今为止,增殖品种已达22余种,其中以甲壳类占绝对优势。经过大规模增殖放流,天津市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已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文章最后,总结了国内外增殖放流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产业发展需求及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7.
甲壳类作为增殖放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养护、补充自然海域的渔业资源。文章基于2017—2021年浙江省甲壳类增殖放流数据及相关文献资料,系统梳理了甲壳类放流种类与数量、放流资金等的年间变化趋势及放流海域、放流规格的空间、数量分布,结果显示:浙江省2017—2021年甲壳类增殖物种有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等6个种类,共计放流522 045.5万只,投入资金3 320.2万元,其中放流量、投入资金最多的是日本对虾,放流量最少的是拟穴青蟹,投入资金最少的是葛氏长臂虾,放流区域涉及温州、宁波、台州、舟山等市,各区域间的放流布局不平衡,且主要集中在小、中规格。文章将对浙江近海甲壳类放流物种存在的效果评估工作不足、个别增殖物种放流效果不佳、甲壳类放流储备物种少等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今后完善科学的增殖放流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深海锤击取样管D·J·Smith,K·Tronstad1前言锤击取样管在海洋沉积取岩芯中是一种新的设计原理,能在大陆边缘、斜坡以及深海平原沉积区钻取沉积芯样,以满足考古海洋学的要求。取样管可在水深5000m处获得长达30m的未扰动岩芯。它使用了类似陆...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近海的主要渔业资源呈现衰退趋势,因此从2000年至今相关单位持续开展人工增殖放流以修复渔业资源。文章基于2017—2021年浙江近海鱼类增殖放流统计数据作出分析,对比放流资金、放流数量、放流物种等变化趋势得出:2017—2021年主要在浙江近海12处重要的增殖放流海域投放了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黄姑鱼(Nibea albiflora)、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等16种海洋鱼类,累计投入放流资金11 285.9万元,投放海洋鱼类苗种共计46 799.8万尾,其中标志鱼投入共330.1万元,放流苗种48.8万尾。调查和文献报道显示,增殖放流对增加浙江近海海洋鱼类生物资源量、恢复海洋鱼类群落结构、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促进海洋渔业的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根据调研情况和相关文献梳理了增殖放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以期为今后科学规范实施增殖放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水中荧光计在高混浊水域中的混合扩散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长江水域污染物质的输运和扩散规律,作者利用研制成功的水中荧光计在该水流域事扩散实验。该仪器在高混浊水中对罗丹明B的浓度检测范围为1×10^-9--5×10^-5g/cm^3,精确度≤±10%。。本文着重论述使用水中荧光计和荧光示踪染料在流速大、混浊度高的长江九江江段和镇江段进行水体混合扩散测量实验的情况,结果令人满意,为我国的高混浊水体混合扩散实验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