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塔里木河流域荒漠河岸林胡杨群落的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军  王海珍  陈加利  韩路 《中国沙漠》2011,30(4):913-918
 以塔里木河流域荒漠河岸林胡杨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优势种胡杨与灰胡杨种群径级结构、空间分布格局与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胡杨和灰胡杨种群径级结构均呈倒金字塔型,属衰退型种群。胡杨种群在1~25 m尺度内呈聚集分布,灰胡杨种群在2~23 m尺度内呈聚集分布,胡杨种群聚集强度大于灰胡杨。随种群生长发育,胡杨和灰胡杨聚集尺度范围及聚集规模逐渐减弱,大树趋于随机分布。灰胡杨不同生长阶段在0~25 m空间尺度上相互独立,胡杨小树与中树在5~10 m空间尺度上相互依存。胡杨中树与灰胡杨中树在大尺度空间(>23 m)上相互排斥; 胡杨与灰胡杨种群在小尺度空间(2~3 m)上相互依存,中尺度空间上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2.
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对塔里木河流域不同生境内胡杨种群的径级结构、年龄结构、生命表及存活曲线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使用种群动态量化方法定量的分析了胡杨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由于生境条件的不同,胡杨种群结构存在着差异性,尤其是下游胡杨种群与上、中游种群的差异性较大。上、中游胡杨种群的幼苗丰富,种群径级大小、年龄结构均呈金字塔型,存活曲线符合DeeveyC(凹)型,且其动态指数均大于0,为增长型种群;而下游胡杨种群的幼林株数(10 a以内)较少,长势较差,出现很多枯死幼树,种群结构属于中部大,两端小的偏正态分布,存活曲线呈现凸型,且其动态指数小于0,为衰退型种群。  相似文献   

3.
种群动态与种内竞争是植物生态学经典研究核心,特别是对于植被组成相对简单的荒漠,对种内竞争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荒漠植被的稳定机制与自组织过程。以河西走廊绿洲边缘最主要的人工固沙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为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梭梭种群的演变过程及种群竞争强度随建植年龄的变化。选择5个(5~10、10~20、20~30、30~40、40a)生长阶段的受人为干扰较小的梭梭种群样地,分别设置5个50m×60m样方。选用V__Hegyi竞争指数分析梭梭种群的种内竞争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梭梭人工林从定植到生长20a左右,梭梭林密度减小了60%左右,生长30~40a左右的梭梭样地出现大量的更新幼苗,导致密度增加,由于梭梭幼苗和部分成年树的死亡,密度再次下降;梭梭基径越大,竞争指数越小,不同径级梭梭竞争指数大小依次为幼苗、幼年树和成年树;梭梭种群竞争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30~40、5~10、40、20~30、10~20a。  相似文献   

4.
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编制胡杨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生存率曲线、累计死亡率曲线、种群死亡密度曲线和危险率曲线,分析种群数量特征。同时,结合种群动态量化方法及时间序列预测,分析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上游区域胡杨种群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型,幼龄级所占比例较大;存活曲线接近DeeveyC(凹)型,且动态指数0,表明胡杨种群结构合理,为增长型种群;生存曲线、累计死亡率曲线、死亡密度曲线和危险率曲线表明,胡杨种群前期幅度变化较大,后期趋于稳定;时间序列分析表明,由于丰富的后续资源,种群能够稳定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长白山北坡林线岳桦种群与土壤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东  刘惠清 《地理研究》2011,30(3):531-539
以长白山北坡林线为研究区,选择4块样地(83个样方)进行岳桦种群径级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的研究.采用单因子方差等方法分析土壤理化性质(有机质、全氮、全磷、砾石含量)和岳桦种群(灌丛和乔木)径级结构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法做岳桦种群与土壤性质的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因子对岳桦种群的扩张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不足以决定林...  相似文献   

6.
西藏砂生槐种群结构与点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雅鲁藏布江中游砂生槐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相邻格子法分别在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设立20 m×30 m的样方,通过对不同生境条件下种群年龄结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不同径级空间关联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砂生槐种群结构与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砂生槐种群年龄结构与种群(总和)特征基本一致,均呈基部宽、顶部狭,随径级增大个体数减少的趋势。砂生槐种群中幼龄体的空间分布呈明显的集群分布,随着年龄等级的增加,由中幼龄体不同尺度下的集群和随机分布交替出现过渡到大龄等级下的随机分布。半固定沙地砂生槐种群不同径级的空间关系有正相关和不相关两种方式,变化趋势是随着径级差距的加大,幼体与其他径级砂生槐的空间正相关性逐渐减弱;固定沙地砂生槐种群不同径级的空间关系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对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林退化程度不同的4个典型断面胡杨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胡杨种群密度从英苏断面的8.01株/(25 m ×25 m)下降至依干不及麻断面的0.62株/(25 m×25 m),同时伴生种数量和种类不断减少。②胡杨种群整体分布不均匀,幼苗和小树缺乏,中龄和老龄植株所占比例较高。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幼苗和小树所占比例不断降低,而中龄和老龄植株所占比例明显增加。③胡杨种群整体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聚集度Moristia指数Iδ 从英苏断面的1.67增至依干不及麻断面的4.99,并且幼苗和小树发育阶段的胡杨种群分布格局因植株数量的不断减少,逐渐由聚集分布过渡为随机分布,而中龄和老龄发育阶段的胡杨种群均为聚集分布。④影响胡杨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变化的主要因子是地下水埋深,浅层土壤含水率对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河中下游水分干扰对胡杨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水分干扰对胡杨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塔里木河(简称塔河)中下游胡杨林群落物种的实测数据为基础,选用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指数,对塔河中下游输水干扰后的样地和对照样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胡杨群落共包括14科、27属、27种,其中对照样地内植物物种数为11种,生态输水干扰的样地内植物物种数增长15种,总共26种;(2)对照样地和输水干扰样地Patrick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趋势不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Simpson多样性指数、Patrick丰富度指数相反,自中游到下游,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出差异,表明胡杨林物种在输水干扰后发生变化;(3)群落相似性比较表明,对照样地内胡杨群落相似性为中、下游临界点下游中游,对照样地与输水干扰样地相比,群落相似性结果相反。综上分析,认为水分干扰是影响塔河中下游胡杨群落物种多样性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河上游胡杨群落及种群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样地调查方法对塔里木河上游阿拉尔、新其满、英巴扎断面河岸胡杨群落特征及胡杨种群结构与侧枝生长量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①塔里木河上游河岸胡杨群落物种组成较简单,共有16种植物,分属10科16属,其中乔木1种、灌木和草本分别为6种和9种。3个断面发现的物种种数分别为6种、8种和12种,共有种为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ma)和铃铛刺(Halimodendron halodendron)。②各断面胡杨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nner指数大小顺序为英巴扎,新其满,阿拉尔。③胡杨种群主要以幼龄个体为主,种群树高、胸径为底宽上窄增长型结构。④1998—2002年各断面胡杨枝轮生长量波动较大,2003—2007年生长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河下游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地上生物量估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塔里木河下游英苏至喀尔达依区段距离河流50~300 m的80个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一级枝生物量实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构建胡杨一级枝和树冠生物量估测模型,在精度检验基础上筛选出最佳模型,并对其估测值与实测值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使用以胡杨一级枝条的基部直径(D)和枝条长度(L)派生因子D2L为自变量估测生物量(Sb)的模型Sb=125.546(D2L)0.654最优,使用以冠幅面积(A)为自变量估测树冠生物量(Sc)的模型Sc=0.016A2+2.291A+11.084最优,在离河300 m内,两模型平均估测精度分别为93.75%和87.01%;在离河600~1 500m进行估测时需根据修正因子进行修正,修正后平均估测精度分别为86.04%和84.32%.根据全收获法得到的胡杨树干平均材积密度(748.43 kg·m-3)和样地每木检尺数据,使用树干材积计算式和树冠生物量估测模型,计算胡杨平均标准木的树干和树冠生物量,从而得到样地胡杨地上生物量数据.这一研究将为塔里木河流域胡杨生物量的遥感估测和胡杨林碳汇功能研究提供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