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涛 《地理研究》2022,41(12):3259-3272
随着中国乡村旅游产业迅速发展,乡村旅游投资加快增长,给乡村地域人地关系和空间格局带来了深刻变革。本研究从“人-地-业”协同视角,在认识乡村旅游投资内涵及其“主体-要素-对象”体系基础上,剖析乡村旅游投资空间作用的“投资-产业-空间”传导过程,理论化构建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化的二阶梯级模式,探索性揭示乡村旅游投资目的地空间作用过程与机制。乡村旅游投资空间作用是目的地“人-地-业”系统环境影响投资主体区位选择与决策,引起产业投资要素流动和投资对象布局变化,造成当地产业发展空间不均衡、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三生”功能格局演化的结果。以期,研究发现从微观尺度深化旅游投资与旅游地空间作用理论,拓展乡村旅游地空间演化理论内涵,为指导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旅游地高水平建设与更好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
卞显红  王慧  施琳霞 《地理科学》2016,36(1):99-106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农村居民旅游动机,然后通过构建对数回归方程研究旅游动机对“现代化的大城市”、“中小城市”、“历史文化城市”、“旅游城镇”、“山区”和“乡村旅游地”等六大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农村居民外出旅游动机主要停留在观光游览层次。长江三角洲农村居民对探亲访友旅游动机的赞同感知度较低,但探亲访友对于不同目的地选择具有一定影响。长江三角洲农村居民外出旅游非常重视通过旅游能提升其在家人、亲戚、朋友中的地位与声望的功能。 旅游安全问题对提升农村居民出游力非常重要,同时农村居民非常注重旅游目的地住宿设施能营造家外之家的感觉。  相似文献   

3.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微信在移动互联网基础上成为新的社会化媒介。越来越多乡村旅游地开通微信公众号进行营销宣传,微信也凭借其高便捷性、高信任度以及高传播性成为乡村旅游地为游客提供实时信息并了解游客需求的天然营销平台。筛选出国内典型的8个乡村旅游地作为研究对象,以其在2015年通过官方认证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营销信息为研究内容,在大量文献研究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和内容分析法,研究微信营销在我国乡村旅游地的发展情况及营销效果。结果发现:不同乡村旅游地在微信营销策略上具有明显差异性,大致分为形象积极型、收益积极型、互动关系型、外部机会型4种类型;同时国内乡村旅游地在微信营销的"硬"营销方面较为擅长,在"软"营销方面略显不足。  相似文献   

4.
边缘型旅游地的开发建设是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时代面临的重要命题。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消费者消费理念的转变,一些边缘型旅游地开始逐渐成长为区域旅游发展的"潜力区",研究空间与研究意义日益凸显。以具有典型边缘性特征的宣城市为实证,从区位空间、旅游资源、旅游形象、旅游交通和旅游经济等角度剖析其多重边缘化特征,探讨边缘化形成的主要机制。地处省际交界区、地域特征典型性不足是边缘化形成的自然诱因,周边核心旅游地遮蔽效应显著是边缘化形成的空间致因,经济支撑能力薄弱是边缘化形成的经济制因,政策惠及偏少是边缘化形成的人为促因。边缘型旅游地应实施多元比附、突出个性差异、完善要素建设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程豪  杨钊 《地理科学》2021,41(1):83-91
在流动性的总体框架中思考中国新兴的乡村旅居现象,界定乡村旅居的基本内涵,借助国外相关实证研究结果中的元数据和主要观点,分析和探讨了乡村旅居的若干属性,结果表明:①乡村旅居以乡村性所提供的核心价值为本源驱动,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其与各类现代乡村旅游活动共享了相同的3维驱动力空间。②在休闲时间和可支配收入既定的情况下,考虑旅行经历和体能的调节作用,可以划分出4种旅居行为模式。除模式4强调对大众旅游需求的补偿心理之外,其他均以旅居为主,根本区分依据是驱动力属性。最后,参考国外第二居所流动模型,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有关乡村旅居地发展模式的假设。  相似文献   

6.
It is commonly assum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attractions, the formulation of tourism policies, and the marketing of destination areas are dictated by the needs and interests of foreign visitors. What is ignored is the role that local factors and agencies play in these process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way local and non-local factors are responsible for shaping the form and func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Drawing upon the case of Singapore, I examine the country's heritage tourism phenomenon as the outcome of “local” and “global” forces. This argument is elaborated along three lines of enquiry. They include: (a) a study of the government's tourism policies; (b) an examination of marketing and promotional strategies; and (c) a look at a particular urban landscape—the Little India Historic District. To conceptualize the global-local nexus, the paper embraces two bodies of theory. They are the “locality concept” advanced by industrial geographers in the 1980s, and writings on “globalism/localism” by cultural/economic geographers in the 1990s. Both theoretical discussions reinforce the argument that place uniqueness need not be sacrificed as a result of globalization. They also provide a way of viewing tourism geographies as the product of global and local forces.  相似文献   

7.
孟凯 《热带地理》2016,36(5):786-794
除了工业发展的动力之外,旅游作为一种市场动力,已被证明可以有效引导乡村城市化的实现。因此,在旅游发展的引导下,乡村城市化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各动力主体之间的作用关系亟待新的探索和突破。文章引入“国家―市场―社会”作为分析城市化驱动力的三元框架,以云台山景区内的乡村为例,通过观察、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认为在旅游发展所引导乡村城市化的背后,国家、市场、社会这三元动力在动力主体、作用发挥、角色扮演上和原本框架中各个动力的所指相比都已经发生了转变,主要体现在市场动力从市场供给一方转变为市场需求一方,社会动力从村民组织转变为村民个体。通过案例的实证分析,总结出了地方政府、需求市场、村民个体作为旅游发展引导下乡村城市化的三元驱动力,“地方政府―需求市场―村民个体”的分析框架也是对“国家―市场―社会”分析框架针对具体研究问题的有效修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8.
ABSTRACT. Theme towns are an often‐overlooked but significant form of tourism in rural areas. Many a small town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faced with a declining resource‐based economy, has turned to “theming” as an economic‐development strategy. In hopes of creating an alluring landscape, the built environment is radically transformed, and a variety of invented traditions are instituted. This article explores one such place‐Leavenworth, Washington‐that “went Bavarian” in the 1960s and is widely viewed as a success story. We examine four interrelated concepts that produce the symbolic economy of Leavenworth: emulation of other theme towns, authenticity, visual difference, and place marketing. After discussing each, we turn to the questions of how residents are affected by tourism and what it is like to live in Leavenworth.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区选址问题研究 --以昆明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和一般旅游区一样,乡村旅游区具有满足旅游者不同需求的功能要素,由多个乡村旅游园区组成。在对昆明市周边乡村旅游区调查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区的选址问题进行了探讨。与依托城市的时空距离、乡村旅游地的整体经济水平、农村特色和自驾车旅游是乡村旅游发展的4个背景条件。乡村旅游区选址受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因子的影响:依托城市的出游能力、乡村旅游区的交通区位、旅游区位是3个宏观因素,乡村旅游区的聚集与屏蔽、乡村园区的周边环境状况是两个微观因素。最后从政策因素和旅游者品位变化的角度提出了影响乡村旅游区选址问题的两点补充意见。  相似文献   

10.
在GIS技术支持下,基于旅游交通可达性视角,构建旅游经济联系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确定沿线城市在旅游经济联系网络中的角色,结果表明:高铁时空压缩效应促使沿线城市旅游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联系普遍提升,但提升幅度具有空间差异性,廊道东侧城市优于西侧城市,各省区旅游经济基础较好城市优于基础较差城市;旅游网络结构日趋紧密,城市间旅游互动与合作逐渐频繁,区域旅游经济联系呈现协调发展趋势。深入剖析9个城市的网络角色对兰新廊道旅游空间发展模式提出相关建议:沿线地区应充分发挥乌鲁木齐、兰州核心城市的功能,同时利用酒泉次核心的集聚与扩散作用,发挥嘉峪关、张掖、西宁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承转作用,带动吐鲁番、海东、哈密等边缘城市,打造西北“旅游+高铁”丝绸之路黄金线。  相似文献   

11.
The Singapore River thematic zone: sustainable tourism in an urban context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tourism and how it applies to urban destinations such as Singapore. As tourism is an important industry in Singapore, in terms of employment, business activity and an income generator, the Singapore Tourism Board is continuously looking at potential avenues to make Singapore a competitive destination. We examine the use of thematic zones in Singapore as a strategy to achieve its ambition of becoming a tourism capital of the world. By focusing on a case study of the Singapore River thematic zone (one of the 11 thematic zones identified by the Singapore Tourism Board), we assess the viability of thematic zones in ensuring sustainable urban tourism. The paper closes with some theoretical reflection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arising from our key findings.  相似文献   

12.
充分考虑主客观因素,运用粗糙集和层次分析法研究农村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影响因子,确定农村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指标体系,并通过评价方法将指标合理化。研究结果表明: 判断矩阵计算的各因素权重结果较为接近,比较理想。农村居民旅游目的地影响因子中的消费水平、旅游景观、旅游氛围均超过0.1,排在前3位,较以往学者研究结果有所变化。农村居民出游对旅游资源偏好较以往有很大改观。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氛围营造等影响因子已经超过了之前农村居民优先考虑的距离因素。对交通条件,住宿水平的影响因子考虑的较少。相对传统的农村居民旅游目的地出游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层次分析法所依赖的专家经验,避免出游因素评价指标设计中出现的重复性。  相似文献   

13.
冯楚瑶  翁时秀 《地理研究》2023,42(2):312-331
防范返贫风险、实现可持续减贫是“后扶贫时代”原贫困旅游地巩固脱贫成效的重点工作。本文以实践为导向,以旅游减贫经典理论为骨架,整合多学科返贫研究成果,构建旅游地返贫机制分析框架。该框架建立了旅游返贫类型体系,指明了返贫风险可能的发生途径与机制。框架指出:扶贫机制不完善将导致机会、增权、保障3个关键因素不同程度的缺失,这些缺失将通过直接效应、间次效应或动态效应三种路径导致低资产返贫、低增长返贫、再结构返贫或暂时性返贫的产生。文章进而给出分析框架的实际应用步骤,以指导旅游减贫实践者检视返贫风险、判断可能的返贫类型结果、阻断返贫发生路径,为脱贫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及返贫风险防范提供了指引。尽管以解决实践问题、提高实践效率、降低实践成本为导向,但该框架也能在理论上指引未来的旅游地返贫研究面向现实需求,探索是否有更优的返贫分类方法、是否有需要补充的返贫成因、是否有新的返贫路径等问题,有助于明确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8、2018年A级景点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从景点时空分布集中性、移动性、可达性三方面对甘肃省旅游空间结构变化进行探究,并以“点—轴”理论为基础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甘肃省A级景点空间结构类型为聚集-随机型,景点分布高密度区主要集中在酒—嘉、兰州、天水等地,在旅游板块上呈现出“点强、面弱”的特点。(2)景点可达性时间成本变化明显,1 h等时圈增率为134%,2 h等时圈增率为41%,交通情况改善明显,路网“线分散”的特点趋于弱化。(3)以“点—轴”理论为基础,因地制宜,联系实际,提出三大旅游板块各自的增长级和发展轴线,以期推进甘肃省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15.
薛芮  余吉安 《地理研究》2023,42(2):407-421
冰雪旅游是冰雪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集合,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冰雪旅游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在经济提升与文化传承之间实现一种主体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的达成与旅游场域下乡村冰雪旅游地的空间结构演变密切相关,因此以空间范式为轴心的冰雪旅游研究十分有必要。以理论推演和模型构建为方法,依次分析冰雪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多元利益主体博弈与文化资本实践的双轮驱动机制、解构在双轮驱动之下冰雪旅游地的空间体系、论述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空间联动逻辑,结果发现:乡村冰雪旅游地空间是动静结合、虚实共存的多维体系,在双轮驱动下重构为地理空间和信息空间的双层空间结构,以及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旅游空间的四维空间网络,各层子空间彼此交互联动。从空间体系出发的乡村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文化资本实践丰富冰雪旅游产品供给、深化利益主体博弈下的社区协调、通过空间联动优化乡村冰雪旅游规划。  相似文献   

16.
刘长生  董瑞甜  简玉峰 《地理科学》2020,40(12):2073-2084
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构建旅游业发展的产业结构效应理论分析模型,建立旅游业发展产业协同与荷兰病效应的评价指标,利用Theil指数及嵌套分解分析其时空差异的演变格局。以“胡焕庸线”为地理区域边界、以优秀旅游城市为关键节点,基于2000—2017年中国60个优秀旅游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显示:旅游业发展对第一、二、三产业的产业协同与荷兰病效应同时显著存在,总体上分别表现为荷兰病效应、较差的产业协同效应、较强的产业协同效应;时空演变的总体差异显著,呈现出“平稳递增?快速递减?平稳递减”的变化规律;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产业结构效应空间差异显著,不能有效突破“胡焕庸线”锁定的旅游经济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本促进区域旅游经济效率的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延超  刘晴 《地理科学》2020,40(10):1710-1719
在DEA-MI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就人力资本与区域旅游经济效率的关系进行分析,探究人力资本对区域旅游经济效率的贡献。结果发现:旅游经济效率具有典型的“胡焕庸线”空间特征,旅游业及其子行业的区域旅游经济效率以1为标准线上下波动;人力资本与区域旅游经济效率空间关系也基本具备“胡焕庸线”空间特征。宁夏等西北地区区域经济效率较高,虽然人力资本存量不足,但其贡献率较大。福建等东南地区、四川和云南等沿线地区旅游业存在“人力资本错配”现象,东南地区虽然人力资本富集,但其贡献率较低,星级饭店业和旅行社业打破“胡焕庸线”的区域特征;中等人力资本在旅游业及其子行业中能正向促进区域旅游经济效率,高水平人力资本在旅游子行业中能推进经济效率的增长,但在旅游业整体中反而抑制旅游经济效率,这说明旅游业整体上还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星级饭店和旅行社业已经初步具备知识密集型行业特征;区域地理性、对外开放度、基础设施等是人力资本效能发挥的主要影响因素,制约着区域旅游经济效率的提升。因此需要健全旅游人才匹配体系,最大程度地发挥人力资本效能,科学构建人力资本与区域旅游经济效率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利益主体适应旅游发展的问题与矛盾影响着社会和谐度。通过问卷调查,运用探索性分析和方差分析对农民、个体经营户、旅游从业人员和政府机关人员适应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进行探讨。研究发现:适应性问题主要分为3个方面即“经济获益和区域发展”、“经济成本提高和社会环境恶化”和“旅游参与意愿”,相较于其他方面而言,“经济成本提高和社会环境恶化”存在的问题更突出;利益主体在适应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利益指向及其追求程度、面临问题存在差异性,同时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亦有主次之分。  相似文献   

19.
根据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的指导要求,借鉴婺源经验,提出作为绵竹旅游代表之一的绵竹沿山旅游带的发展路径建议:即从创新运营模式、统一规划引领、拓展融资渠道来创新全域综合统筹发展体制;从深挖资源内涵、打造四大旅游体验区、构建产品体系来打造全域旅游特色产品体系;围绕“旅游+”,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全域旅游产业融合体系;从借力“成德同城化”、融入环龙门山精品旅游线,拓宽全域旅游市场营销体系等。  相似文献   

20.
王华 《地理科学》2016,36(6):863-870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揭示1980~2014年间丹霞山瑶塘村和断石村在旅游引导下实现农村城镇化的过程特征和机制。研究发现,在旅游驱动下,地方政府、农村社区、外来力量等多元主体共同作用下两村逐步实现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农村城镇化;地方政府的有效管理和资金扶持,有力保障了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旅游企业发展,防止“公地悲剧”和“虚假城镇化”现象发生;农村社区以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主动参与旅游经营和社区建设,实现了产业、就业和生活方式的非农化,是农村城镇化的主导力量;以外来资本、旅游移民和旅游者等为主的外来力量为农村城镇化提供了资金、劳动力、文化和信息等支持,其作用随着旅游市场规模的扩大而逐步加大。研究认为,当前旅游驱动型农村城镇化并非传统意义上农民空间、职业和身份都发生转化的城镇化,而是农民通过参与旅游就地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内生型城镇化,未来可通过“村改居”方式逐步向区域城镇化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