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9 毫秒
1.
昌黎海岸风成沙丘砂组构特征及其与海滩砂的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昌黎海岸沙丘砂进行薄片统计,重砂矿物分析,电镜扫描,粒度分析及与海滩砂的对比研究发现,沙丘砂在物质组成、颗粒形态、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和粒度特征方面均继承了海滩砂特征,不过,海滩砂中也有沙丘砂的某些特征,反映了两者沉积的混合。这是由于向岸风和离岸风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徐起浩 《第四纪研究》2008,28(4):712-720
港仔地裂缝发生于新生代以来强烈活动的琼雷凹陷北部雷州半岛的西海岸,沿构造带展布,形成于凸起和凹陷交界地区。地裂缝局部纵贯沿海岸展布的晚全新世砂堤,切过中更新世火山岩及其风化土和全新世海成阶地。根据其展布区的构造、地形地貌和形成特征,并与近几十年雷州半岛大量发生的地裂缝比较,认为港仔地裂缝可能属构造蠕变地裂缝。该地裂缝揭示了被纵贯砂堤的沉积学特征和形成于巨砾海滩和高能海浪下的古环境。砂堤上部约海拔5m砂堤岩取样14C测年为1360±60aB.P.,结合雷州半岛西海岸、西南海岸其他抬升特征,推测该地裂缝是在晚全新世该地海岸抬升或抬升后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南堡凹陷盆地内部构造特征复杂,砂体时空分布差异较大。为了明确砂体分布规律,首先对南部缓坡带构造-沉积背景进行研究和岩心相观察,识别了沙一段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进而通过对南部缓坡带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沉积学研究和地震地质解释,发现沙一段砂体同时受到顺源和逆源两种同沉积断裂坡折带类型控制。其中,顺源坡折带控制了断槽物源通道的走向,逆源坡折带改变了水流的流向,阻止了砂体的运移。据此,建立了南堡凹陷南部缓坡带沙一段同沉积断裂的控砂模式,得出沙一段砂体具有"沙垒田凸起供砂,断槽物源通道输砂,逆源坡折带阻砂和同沉积洼槽带聚砂"的发育特点。  相似文献   

4.
王虎  粟莉  白玉川 《水科学进展》2019,30(4):601-612
铁板砂是一种特殊的沉积地貌,其性质和形成演化涉及海洋沉积动力、海洋工程地质等学科方向,对海岸防护、航运安全和海洋工程建设有重要影响。介绍了铁板砂的概念、特征和分布,以铁板砂形成和演化机制为主线,从原生沉积、冲刷分选和液化渗流3种模式出发,对国内外铁板砂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和论述,分析了3种模式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从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铁板砂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基于海洋土力学与沉积动力学相结合的思路,开展水体-床面-床内耦合的多要素同步观测,构建机制清晰的物理模型和定量评价的数学模型是今后铁板砂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李彦芳  辛仁臣 《地质论评》1993,39(6):484-489
河流的沉积特征是多样的。实际上,多数河流沉积序列与经典曲流河沉积模式存在一定差别。在松辽盆地茂兴地区泉三段地层中阶梯状曲流砂坝河流较为发育,其特征为:发育2层曲流砂坝沉积,下曲流砂坝厚度较大,一般厚2-5m,发育较完好的正韵律,与经典曲流砂坝沉积模式特征相似;上曲流砂坝亦为正韵律,但泥质含量偏高,层理发育较差。上、下曲流砂坝间多为突变接触,或被紫色或杂色泥质层隔开。  相似文献   

6.
东海陆架平湖海域改造砂沉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海陆架平湖海域分布的改造砂。其物质来源为晚更新世末生成的沙脊物质,是在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期间,原始物质被掀起再沉积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全新世我国华南沿海广泛发育障壁海岸,此环境下发育独特的障壁海岸三角洲沉积.基于对潮汕地区的现代地质考察,并总结前人的研究认识,得出该地区韩江三角洲形成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为海平面变化、障壁-潟湖体系、河流搬运能力;明确了不同时期三角洲演化的特征及砂体的展布规律;然后,结合螺河三角洲和万宁小海的发育特点,划分出障壁海岸三角洲演化的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障壁-潟湖体系形成,潟湖内开始形成三角洲;发展期:潟湖内水体稳定,三角洲前积较快,障壁沙坝向海迁移;改造期:潟湖逐渐消失,沉积物开始在障壁沙坝外侧沉积,三角洲向海推进;最后,建立了潮汕地区早期潟湖内河流作用为主、后期障壁外多种动力共同作用下的障壁海岸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研究区下白垩统南屯组沉积时期重矿物组合、砂岩组合和地震反射特征资料的综合研究,确定了沉积物的物源方向和砂体展布特征。研究发现同生断裂组合对砂体起到了分散及阻挡的作用,根据同生断裂的组合以及与砂体的制约关系,划分出掀斜型阶梯状、未掀斜型阶梯状和极性3种类型的控砂断裂组合。并根据物源特征和砂体展布特征,将控砂断裂组合分为"横向砂体"和"纵向砂体"2种砂体展布类型;综合各类断裂组合对砂体的控制作用,总结出"诱导型"和"遏制型"两种控砂机制模式。本次研究对在断陷湖盆开展构造对沉积控制作用及分散机制研究提供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9.
四川盆地川西新场气田蓬莱镇组气藏含气砂体识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吕正祥  杨宇 《矿物岩石》2001,21(2):52-55
概括论述了川西新场气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气藏中薄层含气砂体的识别方法;在沉积相研究所确立的沉积格架基础上,分析含气砂体本身的地质特征及其与上下围岩与非含气砂体的差异,地质-测井、地震结合建立与与储层特征相匹配的等效地球物理识别模型,综合运用地质、测井、地震等多学科结合技术识别含气砂体,获得了主要含气砂体的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10.
板桥凹陷钱圈地区沙河街组物源主要来自北部陡坡带增幅台地区和南部北大港潜山地区,在研究区北部陡坡带形成了扇三角洲沉积,在南部缓坡带形成了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利用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在波阻抗数据体的基础上采用地层切片技术,在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内结合单井岩-电关系,对三角洲体系砂体的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南部缓坡带沙三上亚段沉积时期,物源主要来自北大港潜山地区,辫状河三角洲的砂体呈进积特征,展布范围逐渐变大,反映湖盆基准面下降的特征,在沙二段沉积时期,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物源来自增幅台和北大港潜山2个地区;陡坡带沙二段至沙一上亚段沉积时期,扇三角洲砂体呈退积特征,砂体展布范围逐渐变小,反映湖盆基准面上升的特征;②以地震波阻抗数据体为基础的地层切片技术可以清晰地刻画三角洲沉积体系的砂体沉积相带平面展布,砂体预测结果得到了钻井资料的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1.
珠江口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经历了晚白垩世至渐新世的裂陷-晚渐新世至中中新世的热沉降-晚中新世至今的断块升降3个演化阶段,沉积了陆相-半封闭海相-开阔海相3套不同的沉积体系组合。总结归纳出珠江口盆地新生代3个阶段的沉积充填模式,并发现:裂陷阶段以充填式堆积和河湖沉积为特征,形成盆地最重要的湖相烃源岩--文昌组泥岩;热沉降阶段以海陆交替、海相沉积体系为特征,为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创造了条件,沉积了珠江口盆地内最主要的储油层系--珠海组、珠江组以及韩江组,主要为滨海相、三角洲相等碎屑岩沉积;晚期盆地整体下沉,区域性盖层形成。该沉积组合反映了张性边缘海盆地的演化特点,盆地演化与资源效应表现在裂陷期、热沉降期及断块升降期的生储盖配置,故勘探目的层段为热沉降阶段所形成的三角洲碎屑岩与陆棚碳酸盐岩。  相似文献   

12.
对于唐古拉山侏罗系沉积类型的不同认识由来已久,然而无论是将其视为地槽型沉积,还是地台型沉积,均难以令人满意地解释该区侏罗纪沉积的特点和性质。 作者在野外工作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从地球化学因素、古生态分析、沉积岩沉积构造和矿物结构成熟度等综合考虑,对该区侏罗纪沉积的特点和性质提出下列证据: (1)含盐度值一般均低于广海的平均盐度值。 (2)发育了海相一半咸水相一陆相的双壳类动物群序列,并以半咸水双壳类属占优势。 (3)沉积构造多为浅水成因的小型波痕,交错层理沉积组合。 (4)沉积岩粒度分析表现了近岸环境的概率曲线特征。 (5)沉积岩矿物结构,成熟度较高,未见海相成因的粒级层理。 结论是唐古拉山区侏罗系应为近岸局限海环境下的沉积产物,在海退时期还发育了滨岸湖相沉积。 根据羌塘地区侏罗纪沉积相空间展布的特点,可以认为唐古拉山区侏罗系仅仅是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沉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陆架大幅度坳陷所承受的巨厚陆源碎屑沉积,整个羌塘地区侏罗纪沉积在空间上的演替关系及其巨大厚度可借助于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特有的大陆堤前展沉积模式得到较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海岸风沙沉积和海岸风尘沉积是晚更新世期间,由东北季风风系控制的风沙流活动所成。每一期风沙流活动的时限不恒定,其盛行风向前缘随着风力衰减而产生风尘沉积,形成海岸风沙—海岸风尘沉积匹配带。中国海岸带自北而南可划分出四个海岸风沙—海岸风尘沉积匹配区。海岸风沙-海岸风尘沉积均具有多发、高频变化特征,与其中交互更叠的土壤层、冲-洪积层、侵蚀间断面等一起,可成为晚更新世期间气候-环境判别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The Queen City Formation (Eocene) displays an array of tide-dominated coastal facies in the Tyler Basin of the northern Gulf of Mexico. This facies assemblage, which is atypical of the microtidal, wave-dominated, coastal depositional complexes that characterize the Cenozoic Gulf basin, reflects tidal amplification in a generally protected embayment on the east flank of a strongly prograded delta system. The shallow embayment was confined to the east by contemporaneous uplift and shoaling across the Sabine Uplift. Fluvial, barrier (including ebb tidal delta), heterolithic tidal, estuary-fill, and tidal point-bar facies are all found at outcrop. These facies were projected into the three-dimensional geometry of the tide-dominated depositional complex. Inlet, estuary, and distributary-fill sand bodies, which are linear and diporientated, dominate lithofacies maps. The Queen City facies assemblage in the Tyler Basin records a mixture of mesotidal to macrotidal environments that were interspersed in time and space with fluvial-dominated lobes, which periodically prograded eastward from the deltaic depocentre into the flanking embayment. Queen City deposition terminated with regional marine flooding and deposition of glauconitic, fossiliferous shelf sands and muds of the Weches Formation. Transgression is marked by a prominent ravinement surface that truncates underlying facies of the tide-dominated shore zone.  相似文献   

15.
浙江桐庐栖霞组可划分为二个(竹蜓)带:上部为Cancellina neoschwagerinoides-Verbeekina grabaui带,归属祥播阶;下部为Misellina claudiae带,归属罗甸阶.栖霞组被划分出3个正层序和6个四级层序.高频旋回层研究表明:栖霞组主要的成岩环境有台地相、浅海陆棚相和盆地相三种类型,从下至上总体反映为台地向盆地的演化环境.  相似文献   

16.
浙江桐庐栖霞组可划分为二个带:上部为Cancelli naneoschwagerinoides-Verbeekina grabaui带,归属祥播阶;下部为Misellinaclaudiae带,归属罗甸阶。栖霞组被划分出3个正层序和6个四级层序。高频旋回层研究表明:栖霞组主要的成岩环境有台地相、浅海陆棚相和盆地相三种类型,从下至上总体反映为台地向盆地的演化环境。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广泛发育一套微生物碳酸盐岩。以磨溪8井区灯影组四段(灯四段)为例,通过精细解析高频向上变浅序列的岩石学特征,发现灯四段微生物云岩及序列建造具有如下特征: (1)向上变浅序列主要由凝块石云岩、叠层石云岩和(含微生物)泥晶云岩3类构成,伴以少量微生物粘结颗粒云岩;(2)完整的典型向上变浅序列自下而上由(含微生物)泥晶云岩(A段)、平直状叠层石云岩(B段)、小型丘状叠层石云岩(C段)、分散状凝块石云岩(D段)、格架状凝块石云岩(E段)、微生物粘结颗粒云岩(F段)等6个岩性单元构成,但大量的序列由A-C-E、A-C-D、B-D、B-C-D-E等不完整的岩性单元构成,且序列顶底皆以凝块石云岩/(含微生物)泥晶云岩、叠层石云岩/(含微生物)泥晶云岩等不平整的岩性突变面或暴露面区分;(3)埃迪卡拉系微生物碳酸盐岩发育于浪基面之上至平均海平面附近的相对高能区域,且凝块石云岩较叠层石云岩形成的环境能量高。该研究结果不仅揭示出较高能的浅水环境控制了规模性微生物岩分布这一规律,而且对区域储集层预测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因建立了有别于现代微生物的环境分布模式而具有重要的沉积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滩坝作为发育于滨岸带非常重要的沉积储集层类型之一,已成为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目标。为进一步明确峡山湖东岸滨浅湖滩坝沉积模式,以现代沉积考察为基础,结合探地雷达技术和粒度分析资料,对东岸研究区滩坝砂体的沉积特征以及控制因素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 峡山湖东岸主要发育风成沙丘及滩坝2种沉积体系。早期风成沉积物以发育连续性好的大型板状交错层理细砂为主,分选较好,粒度概率曲线以两段式为特征;滩坝沉积物以发育连续性差的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中砂为主,主要为反粒序或者复合粒序,具冲刷构造,岩性较混杂并以砂泥薄互层为特征,发育大量植物根系,粒度概率曲线以三段式为主,跳跃组分分为2段,分选较好。探地雷达资料表明研究区下部主要以厚层层状反射结构砂体为主,与风成沙丘沉积反射特征较为一致,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对滩坝沉积较强的水动力作用有较好的指示。总体上,风力作用控制了风成砂体的沉积发育并且改变了古地貌条件,风浪作用冲刷改造了早期砂体,为滩坝的发育提供了物源,控制了滩坝发育的规模和地理位置,可概括为“风运—湖改”滩坝沉积模式,可为滩坝体系的识别和有利储集层预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辽河西部凹陷曙北地区沙河街组四段薄砂层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从岩心、测井响应和地震反射特征等方面总结了各类成因薄砂层的识别标志,并预测了各砂层组的砂体展布,探讨了砂体发育的控制因素,总结了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曙北地区沙四段为扇三角洲-湖泊的沉积体系,薄砂层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低隆滩坝、沿岸浅滩4种成因类型,其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和低隆滩坝为主.古地貌、古物源和古水深控制了各类砂体的展布.以曙光和兴隆台古潜山一线为界,南部为扇三角洲体系沉积区,主要发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北部(包括低隆区)为无明显水流注入的半封闭湖湾区,主要发育低隆滩坝砂体和灰/云坪,在西侧沿岸局部地区还发育沿岸浅滩.储量区外大面积发育的低隆滩坝砂体,是下一步碎屑岩增储上产的潜在接替区域.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野外地质剖面实测识别了额里图牧场额里图组各层岩性特征,利用马尔可夫链分析方法分析该剖面下岩段地层的沉积旋回,综合地质基础资料,进一步分析了沉积环境.结果识别出一个以砂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泥岩为特征和一个以砂岩-灰岩-泥岩为特征的两个岩性旋回,分别代表浅海陆棚-深水浊积岩相序和陆棚浅海礁滩相沉积.结合剖面分别划分出陆棚、斜坡和盆地(海槽)3个相,进一步识别出潮坪滩相、滩前斜坡相、浊积滩坝相、滩相、斜坡盆地相、缓坡相、深水海槽相和礁滩相等亚相.整个剖面由两次海侵半旋回和一次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组成.研究认为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时限应该在额里图组时期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