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合肥市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河湖岸崩、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泥石流、膨胀土变形等,危害后果较严重。通过对合肥市505个已调查地质灾害点的综合研究分析,总结归纳合肥市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和特征,分析合肥市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为合肥市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2.
针对合肥市水资源现状,分析合肥市水资源特点。结合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采用相应的定额,预测分析了各行业需水量和供水量,对合肥市2015和2020年的水资源供需平衡进行了二次分析。结果表明:在一次平衡方案下,到2015年,合肥市仅在95%特枯年份下缺水,缺水度为19.16%,水资源基本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至2020年,合肥市在不同保证率年份下均有缺水,其中,50%频率平水年份的缺水度为3.1%,75%枯水年份的缺水度为4.34%,95%特枯年份缺水度为13.09%,表明未来合肥市水资源紧缺将会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在二次平衡方案下,合肥市仅在2015年和2020年95%特枯年份下有少量缺水,缺水度分别为7.6%和10.21%。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保证合肥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地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王少龙 《地下水》2014,(4):47-48
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全国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子项目合肥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对合肥市浅层地温能进行初步评价,结果显示合肥市地质结构以及地质环境条件较为简单,除局部突起的裸露基岩外其他地区均适宜于地埋管换热;合肥地处新生代“红层”盆地区,地下水资源贫乏,浅层地温能的开发不适宜选择地下水换热。合肥市区均适宜选择地埋管换热方式,综合效率较适宜的埋置深度为100~150 m,口径130 mm左右,地埋管的间距4~5m为宜。  相似文献   

4.
根据合肥市多年的勘察工作成果及经验,对合肥市开发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作了综合评述,并依据大量已有工程建设经验对开发区内的多层、高层建筑物的地基方案,持力层的选择作了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5.
王睿  徐得潜 《水文》2016,36(1):71-74
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城市排水管网的规范设计.合肥市原有暴雨强度公式亟需重新修订。对合肥市董铺站1965~2012年共48年的全部暴雨资料进行分析,用年最大值法取样,采用皮尔逊-Ⅲ型分布,指数分布和耿贝尔分布曲线进行拟合,对频率分析后的数据分别采用了麦夸尔特法,高斯-牛顿法,遗传算法,拟牛顿法,模拟退火法,粒子群算法共6种优化算法进行公式参数推求,最终确定以指数分布配合麦夸尔特法确定的公式精度最好,公式精度大大优于合肥市原有的暴雨强度公式,所推求出的暴雨强度公式可用于洪水灾害的危险性分析、城市给水排水设计等供水灾害管理中,对合肥市的防涝、排涝、排水设施规划和工程设计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安徽地质》2008,18(4):306-306
2008年9月20日是全国科普日,在“全国科普日”当天,安徽省科协组织省级学会和合肥市科协在合肥市和平广场隆重举办了全国科普日宣传活动。安徽省地质学会作为科普日协办单位,积极响应并参加了该活动。根据省科协的统一部署,我会认真制定了活动方案,专门讨论活动方案落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合肥市滨湖新区地貌类型划分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合肥市滨湖新区实地调查及遥感解译,在参考国内外城市地貌分类系统的基础上,依据自然地貌强调形态-成因、人工地貌强调生态-形态分类原则,对滨湖新区地貌类型进行了划分、对其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制作出了滨湖新区地貌图,为合肥市滨湖新区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合肥城市特点的研究,提出《合肥市地图集》结构及内容的策划方向  相似文献   

9.
合肥市地处长江和淮河分水岭南侧,是长江水系南淝河航运的终点。她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近江靠湖、发展中原的城市功能和区位特征,成为长江经济带辐射范围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已经成为具有百万人口的对外开放城市。为了实现合肥市到21世纪初期基本建成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目标,应充分认识到该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实现现代化城市的重要保障。作者从城市供水水源的选择、大别山区五大水库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巢湖水资源污染的综合治理等问题,对合肥市跨世纪发展提供充足优质水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勘察设计》2000,(2):25-27
一、合肥市概况 合肥市位于安徽中部,江淮分水岭南侧,属江淮丘陵形,岗冲相间,起伏平缓。目前已初步形成建成区面积11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12.7万人,城市规划区面积210平方公里的现代化城市框架。在城市建设调整发展的过程中,我市对勘察设计质量的管理高度重视,使之真正起到工程建设的龙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合肥市膨胀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让清  刘波 《安徽地质》2008,18(2):151-157
主要介绍合肥市二环路用生石灰,石膏改良膨胀土的室内试验研究,并根据试验资料说明生石灰、石膏改良膨胀土的效果。同时提出一种用生石灰一石膏改良合肥膨胀土的最佳配方。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用该配方改良后的膨胀土其单轴抗压强度,水中稳定性、耐久性都有显著提高。经十几年来在合肥市二环路上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安徽地质》2004,14(3):179-179
2004年6月27日,省暨合肥市“全日科普日”活动启动仪式在合肥市和平广场隆重举行。今年6月29日是《科普法》颁布两周年纪念日。中罔科协决定将6月29日前的一个周日确定为今年的全国科普日。安徽省地质学会积极响应并参加了该活动。根据省科协的统一部署。我会认真  相似文献   

13.
层次分析法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生态环境安全的评价历来受到高度重视,其评价方法多种多样,目的都是解决影响生态环境的诸多因素对生态环境安全所起作用的大小,从而针对主要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合肥市2001年的生态环境安全进行了评价,认为其当时处于"较不安全"状况,分析了产生原因,提出合肥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应与重视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ARCGIS在房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耀波 《安徽地质》2005,15(3):238-240
结合合肥市房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介绍了基于ARCGIS软件和ORACLE 9i数据库的房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方法及系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胡勇 《地下水》2023,(4):130-132
河流水量分配工作是解决江河流域水资源主要矛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需要。本文以合肥市滁河为例,根据流域特性以及境内各县区流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规划年需水预测和水资源配置,据此确定各县区地表水可分配水量,形成合肥市流域水量分配方案。为规范流域用水秩序,协调用水矛盾提供基础与依据,为实现水量分配工作从大江大河走向跨县流域全覆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MAPGIS平台的三维虚拟飞行技术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海风  杨波 《安徽地质》2009,19(1):42-45
本文以合肥市及滨湖新区作为样区,介绍了如何利用MAPGIS的DTM分析与电子沙盘模块实现大型多源数据库的三维地图。  相似文献   

17.
合肥市地热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合肥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带动全市旅游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将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通过对收集的勘查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结合现场调查,初步查明了地热资源的现状及特征,摸清了全市地热资源的可开采量,并对区内地热资源的分布特征、热储类型等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对资源量进行可靠性评价,为地热资源下一步的勘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细颗粒物(PM2.5)是决定环境空气质量的关键污染物。随着近年来环保措施的实施, PM2.5的来源特征也随之发生变化,探究PM2.5的主要来源及其贡献值对制定有效的PM2.5治理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使用CMAQ-ISAM模型,考察2018年冬季不同来源区域和来源种类对合肥市区PM2.5及其关键组分的贡献。结果表明,合肥市区冬季PM2.5的主要区域来源为长三角外的远距离传输(52.6%),其次为合肥市的本地排放(26.3%)和安徽省其他城市的传输(12.3%)。远距离传输对硫酸盐、硝酸盐和有机C的贡献最大(57.9%、68.2%和69.5%),而铵盐和元素C主要来自本地排放(37.1%和52.9%)。合肥市本地及周边区域的6类排放源中,工业源对PM2.5的贡献最大(21.3%),其次为农业源(11.6%),其中工业源的贡献主要来自本地排放,而周边区域农业源的贡献大于本地农业源。硫酸盐、硝酸盐和元素C的主要来源种类为工业源(33...  相似文献   

19.
生石灰粉在二灰碎石混合料路基基层中的合理使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必胜 《安徽地质》2002,12(4):252-254
就合肥市马鞍山路南段路面基层(二灰碎石)的施工中,试验路段施工时使用生石灰粉的情况,谈谈该类混合料在材料特性、室内试验、施工工艺上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0.
魏敏 《安徽地质》2012,(4):310-313
基于SuperMap软件平台,综合多源数据,介绍了民政电子地图制作方法、流程及地图编制过程中注意的问题,并深入探讨了电子地图应用于合肥市民政系统提供面向社会公众的地名信息化服务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