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基于分形理论与GIS技术的山东省气温趋势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庆伟  石纯  王军  许世远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1):1410-1414
大量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众所周知,气温变化与生物活动息息相关,在目前动植物急剧减少与灭绝的背景下,在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双重作用下,未来气温的变化趋势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根据山东省117个气象站1970-2007年的气温资料,首先利用分形理论中R/S分析法,分析山东省气温变化是否存在趋势性成分。其次利用GIS技术研究山东省近40a气温数值及分布的变化特点。结果显示:H指数不等于0.5的概率为100%,表明山东省气温存在趋势性成分。其中春季、夏季及冬季气温将继续保持过去上升的趋势,等温线分布逐渐具有无规则的特点且局部小气候分布将增多,由此看见,人为因素对气温影响逐渐增大;秋季未来气温出现反差的概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滕州市张汪镇大宗村在全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经过社会各方面的鼎力支持和全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地投入参与,走出了一条建设新农村的成功之路。滕州市张汪镇大宗村座落在滕州市西南部,全村有861户村民,3500人,耕地面积2600亩。近年来,大宗村在党总支的带领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工业发展增加物质  相似文献   

3.
一、齐鲁文化历史演变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进入秦汉以后,在政治大一统的背景下,随着法家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儒学相继登上统治阶级的政治舞台,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齐鲁文化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体现为一个文化范畴。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广饶县土壤重金属来源、分布及生态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旭  吕建树 《地理研究》2019,38(2):414-426
选取山东省广饶县作为研究区,采集300个表层土壤样品(0~20 cm),测定As、Cd、Co、Cr、Cu、Hg、Mn、Ni、Pb和Zn等10种重金属含量;运用多元统计和地统计分析方法揭示广饶县土壤重金属元素的来源与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利用H?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土壤中Co和Pb的平均值低于山东省背景值,其他8种元素的平均值均超过山东省背景值;特别是Cd和Hg的平均含量分别达到山东省背景值的1.86倍和2.50倍,说明在土壤中存在明显的富集。② As、Co、Cr、Cu、Mn、Ni和Zn为自然源,受成土母质控制;Hg为人为源,主要来源于煤炭燃烧和工业排放;Cd和Pb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控制。③ 成土母质控制着As、Cd、 Co、Cr、Cu、Mn、Ni、Pb和Zn的基本分布格局,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Hg含量差别较明显,其高值区集中在城镇建设用地。④ 总体上,研究区为中等生态风险的偏高水平,其中Cd和Hg分别为中等和较高生态风险,其余8种元素处于低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5.
饶悦  沈丽珍  汪侠 《地理研究》2021,40(6):1840-1856
在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创新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化创新模式成为当下创新的主流模式之一。基于创新网络视角,利用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大数据,对山东省创新网络的空间特征和主体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山东省创新网络在形态上呈现出以济南为创新核心辐射带动济宁和淄博等周边边缘城市发展,同时形成东部青岛、威海和烟台作为创新次级核心集中连片发展的空间格局。然而,创新网络的形态核心节点与功能核心节点存在错位,从网络关联的角度出发,山东省区域创新网络节点存在核心、次核心、地方核心、外围4个层级,济南、济宁、淄博、潍坊中心地位明显,并且各级节点数量规模呈现金字塔格局,等级结构完善。网络联系强度最大的主要是济南市向周边辐射的联系,区域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基本确立,存在综合创新模式、异质创新模式、根植创新模式和孤立创新模式四种创新网络模式。通过QAP模型分析表明,行政、交通等因素使得创新合作更倾向于发生在与省会城市之间以及地理接壤、交通条件优越的城市之间。最后,基于研究基础,对山东省创新网络优化、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区域产业发展等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地理学报》2004,59(4):i007-i007
山东师范大学是山东省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山东师范学院,于1950年10月29日在原华东大学教育学院的基础上成立,系建国后山东省成立最早的高校之一。学校座落在美丽的泉城济南的千佛山下。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动态背景下,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和向量夹角法分别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视角衡量山东省曲阜市2006—2015年旅游产业结构的时序变化,测度曲阜市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表明:曲阜市旅游产业有一定的结构优势但竞争力相对较弱,合理化水平有待提高;旅游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水平虽然有升有降,但平均水平一直较高,表现出高位震荡的特征;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均值为0.03,周期性震荡呈现收敛趋势,反映出曲阜市旅游经济发展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清代中后期山东发生动乱与旱涝的时空关系及该时期山东人口、田赋、政策等因素,以期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区域适应行为方式的变化和机制.结果显示:1800~1850年,山东动乱与干旱在时空分布上都呈现较好的对应关系,动乱是封建社会农民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一种极端响应方式.随着人地矛盾深化和赋税的日益增重,1870年后动乱与干旱的对应关系反而不再显著,移民作为一种新的适应方式改变了山东省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机制,减缓了气候变化对动乱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构建评价碳汇管理政策影响分析模型,模拟农田碳汇管理政策的影响。山东省冬小麦种植的案例研究表明,在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和休耕3种政策措施两两组合构成的3种情景下,农田碳汇管理政策的绩效及农户作物种植行为存在较大差异。基于利益最大化的基本经济学假设,研究政府在采用不同碳汇管理政策措施的背景下,农民选择不同碳汇管理措施的机会成本及收益变化,模拟农民调整作物种植行为的决策过程。研究表明,利用以县(市、区)为基本单元的农业生产数据和农产品价格、农作物播种面积等数据,可以构建农田碳汇管理政策影响分析模型,模拟不同碳汇管理政策下农民决策行为,推算出采用各种碳汇管理措施下作物种植面积的变化,从而为评价区域农田碳汇管理政策的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耕地资源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构建耕地资源安全概念模型,通过对人口资源压力极值状态下的耕地资源安全需求与可能供给之间的综合平衡,分析山东省耕地资源安全态势。2004年山东省耕地总量为754万hm2,预测2020年全省耕地资源的安全需求量为747万hm2,同期各种原因将减少耕地42.5万hm2,后备耕地潜力为50万hm2。理论上可保障耕地资源安全,但实践操作难度较大,据此提出保障山东省耕地资源安全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地理空间数据的适宜尺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李军  庄大方 《地理学报》2002,57(Z1):52-59
在地理空间数据应用中,数据尺度的选取多采用经验模型方法.研究发现,数据的适宜尺度与研究区范围、研究对象的特征、数据使用者对结果精度的要求等因素有关.以山东省不同空间精度的土地利用数据为例,作者分析了不同精度下各种类型地块的面积与土地详调面积的偏差、不同精度数据下地块的空间集聚度等现象,发现对于山东省土地利用研究中,1:10万精度的数据是比较适宜的.  相似文献   

12.
1991年6月全国地名管理工作会议以来,山东省的城镇地名管理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民政部门的领导下,经过厂大地名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在此基础上,从1994年起,山东省适时地把地名管理工作拓军宽到农村,对村镇地名实行了城市化管理。现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村镇地名城市化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土壤侵蚀与其地理环境背景的空间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侵蚀是地理环境各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比较不同单元之间的土壤侵蚀与其地理环境背景的空间关系 ,在计算土壤侵蚀综合指数的基础上 ,利用遥感和GIS技术 ,对不同地理环境背景下的土壤侵蚀进行了空间分析 ,主要参与的地理环境背景因子为 :降雨量、植被、坡度、地貌类型、高程、土地利用类型。通过对土壤侵蚀不同类型及强度等级下的各地理环境背景分析 ,揭示出中国土壤侵蚀与其地理环境背景的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新经济时代下,尽管创意产业区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其形成和创新却与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条件密切相关。本文重点研究新经济时代下创意产业区的主要背景因素和条件,提出创意产业区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后工业社会语境、体验经济盛行和经济全球化挑战的背景、以及在此背景下对文化和个性的另类消费并促使经济由“理性”转为“快乐”;创意产业区只有在风险投资丰富、知识产权制度健全、中介组织完善及非营利组织发达等条件下才能得以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境外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山东省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的旅游资源大省,2002年境外游客人数为97.68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4.7亿美元。为把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因而认真分析研究山东省境外客源市场,对建立合理的客源市场结构、开拓山东省境外客源市场、大力发展山东旅游业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对山东省境外旅游客源市场的空间变化结构、时间变化结构、旅游目的结构进行定量分析,为今后发展山东省境外旅游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鲁南经济带的崛起及战略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南经济带是山东省极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区域,但是,从整个山东省层面来看,鲁南与山东省其他地区尤其是胶东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步扩大,"南北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山东省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基于此,在《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鲁南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被明确地提了出来,并将其作为"一带",与半岛城市群"一群"和济南都市圈"一圈"共同构成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从鲁南经济带基本情况出发,对鲁南经济带的崛起和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思考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EMD的山东省GDP增长与耕地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用EMD方法,对山东省的经济增长与耕地面积变化关系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找出两者的互动关系,以期对山东省的耕地资源保护有所借鉴。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GDP增长的波动周期为13年、23年、37年和55年;山东省耕地变化的周期为9年、13年、37年和55年。这充分证明了GDP增长的波动对山东省耕地周期性变化的驱动作用。到2015年前后,山东省经济增长的耕地代价性损失将大大减少,耕地数量将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经济增长和耕地数量减少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阶段。最后,本文首次尝试建立有周期的动力学模型,对山东省未来20年的耕地面积变化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8.
以非农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额为投入项,以综合城镇化水平为产出项,基于2002-2011年统计数据和随机前沿分析方法计算了山东省各地市城镇化效率,并通过聚类分析探讨了山东省城镇化发展效率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山东省区域城镇化效率整体平稳增长,存在显著的"点、线、面"空间结构特征,济青城市和胶济铁路沿线分别构成了山东省城镇化效率的高点和高线,工业基础、政府行为和基础设施对山东省城镇化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推动山东省城镇化整体协同发展需要优化区域发展环境,强化点和线的带动,增进区域间的积极互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区域发展研究是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基于宏观尺度视角探索区域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及研究思路,以山东省17地市为单元,在系统评价的基础上总结山东省区域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根据山东省17地市各子系统发展阶段,将山东省划分为六大类区域,并针对不同区域类型从经济转型、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区域一体化等角度提出战略性对策,为山东省新一轮区域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基于EMD分析的山东省土地承载力的动力学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对1949年以来山东省耕地变化和粮食生产波动的周期进行分解,运用动力学建模方法对山东省未来20年耕地数量和粮食产量进行数值模拟和预测。结果表明:山东省粮食生产存在 3.5、7.5、10和20年左右的4个周期;山东省耕地面积存在9、12、35和57年左右的4个周期。山东省粮食生产量呈上升趋势,由于粮食种植占用土地比重过大,易引发生态问题。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缩减粮食种植比重,易引发粮食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