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前兆事件对云南地区地震进行中短期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嘉政  钱晓东 《地震学报》2004,26(2):140-150
对某些类型的主震事件, 进行中短期预测也许是可能的. 利用Varnes, Bufe和Varnes提出的破裂时间法模拟前兆地震能量加速释放模型,通过实际观测资料与理论公式的拟合, 可以建立主地震事件的中短期预测技术, 用以确定表示主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大小. 本文使用的是云南区域台网的地震目录资料,覆盖的时间段为1965~2002年. 统计分析表明,在此37年时间内,等于或大于2.5级地震资料是相当完整的. 本文对云南地区的30次主震事件进行了模拟,其中25次主震事件由前兆序列模拟得到的预测时间和震级与实际值相当接近,主震震级预测精度约0.57个震级单位,假定已知前兆序列中最后一次事件,则预测主震发生时间误差约0.64年.对另外的5次主震事件,由于没有足够的前兆事件来充分确定前兆能量加速曲线或是存在对能量加速释放曲线的干扰事件,而不能进行破裂时间法模拟.本文的研究结果还表明,由于云南是破坏性地震和中小地震活跃的地区,因此,主地震与前兆事件最佳搜索半径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主震矩与系数k,m之间存在强烈的相关性,利用主震地震矩与系数的关系和限制指数m的取值范围,可进一步缩小预测时间和预测震级的最佳拟合区范围,提高了模拟主震事件的预测精度. 本文采用破裂时间法对30次主震事件进行拟合,80%以上获得了较好的结果. 显示出该方法在预测已知主震事件序列的能力方面大有希望,因此,利用前兆事件对未来主震事件进行中短期预测的前景是令人鼓舞的.   相似文献   

2.
基于南加州地震目录以及早先公布的新马德里地震带的连续地震记录。利用修正破裂时间法作为中晚期地震预测技术来预测未来主震的位置,震级和时间,对早先地震的预测表明,这个方法预测的主震震级误差近似于±0.5级,假定最后前兆事件已知,误差与破裂时间一致,接近±1.1年,当最后前兆事件未知,预测震级保持较小,但预测时间随着序列中事件的增加还需要修正,主震的位置也可以在半径数十公里量级的圆形区域中确认,为确定加  相似文献   

3.
山西中强地震前波速比异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春云  王赵丽 《地震》1994,(2):54-63
本文分析了大同-阳高6.1级(1989),5.8级(1991),忻州5.、1级(1991),侯马5.1级(1989)以及太原,运城1989-1991年几个4.0级左右地震前后的202次小震资料。结果表明:这些主震前都存在明显的地震波速异常变化,纵横波速比Vp/Vs表面为下降-回升的异常形态,负异常持续时间与震级大小相关;主震在岁异常结束后发生,滞后时间随区域地震震源深度增大而延长。同时,主震前还存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预测地震的新方法-地震余震向量线法。通过多年对众多震例的研究,发现一次主震后,其最后一次最大余震与主震的联线(余震线和向量线)与下一次相关地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以余震线长、最后一次最大余震与主震发生的相隔时间、最后一次最大余震与主震的震级三个已知条件,即可预测另一特定地区相关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震级三要素。  相似文献   

5.
根据由南加州地震目录回顾性地震建模及已发表的对新马德里震带的估算结果,改进型破裂时间法可以作为一种中期地震预测技术用来确定未来主震的地点并预测其大小和时间。提出假设并对先前主震的建模表明本方法预测的离震震级精度达到了约±0.5个震级单位。假设已有兆序列中最后的事件,则破裂时间误差约是±1.1年。当不知识序列中最后的事件时,预测震级保持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序列中追加事件时,预测时间将需要更新。本  相似文献   

6.
破裂时间法在云南小江断裂带强震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使用云南区域台网记录的地震目录资料,采用破裂时间法模拟前兆地震序列能量加速释放过程,系统研究了能量加速释放模型参数估计方法及强震位置搜索技术,详细推导了预测模型基本公式,对小江断裂带上发生的19次主震事件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强震前能量加速现象是一种普遍现象,主震前,与主震相差2.5个震级单位的前兆序列出现能量加速释放所占的比例为80%;由前兆序列模拟得到的预测时间和震级与实际值很接近,主震震级预测精度约为±0.5级,预测主震发生时间误差约为±0.5年;搜索半径和搜索时间与主震震级成线性正相关关系;采用主震位置搜索技术,对小江断裂带未来中期6~7级强震可能危险区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7.
根据地震频度衰减预报地震的工作细则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几年来,我们曾经研究了根据地震频度衰减预报地震的方法。这一方法的基本概念是这样的:假定有一地震序列,我们也已经有了这个系列的资料(包括各次地震的时间、震级及震中位置)。问题是现在的地震系列是前震系列还是主震、余震系列呢?如果是前震系列,我们便预报今后还有主震发生,有的情况下还可以大略估算出主震的震级;如果地震系列经判断是主震-余震系列,则可以计算最大余震震级,供预报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J.  C.  Wang  C.  F.  Shieh  曹井泉 《世界地震译丛》2005,(6):51-59
采用由地震能量加速释放模型发展的“破裂时间”方法深入研究了台湾中部40次M≥4.5级地震的活动特点。首先识别主震及其前震,然后按要求选用观测资料。把“破裂时间”非线性方程分成两个线性方程,再使用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用部分估计参数建立模型,并用其来预测破裂的时间和主震的震级。比较预测结果和研究的40次地震,最大时间偏差仅0.98年,震级偏差1.2级。由此表明,作为地震活动研究的一种有效方法,地震能量加速释放模型可应用于台湾中部。  相似文献   

9.
水库地震主震发生时间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水利工程对水库地震的抗震设防要求事先对水为地震进行预测。预测内容包括蓄水后诱发地震的危险性(可能性、)最大震级、最大震的地占紧及不库地震对场址地震动参数的影响。除主震时间的预测外,本文第一作者都曾提出过初步的预测方法。本文认为,水库地震前震波速比异常、非线性灰色模型以及前震系列回归等方法,是预测主震时间的有前途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从地震现场早期地震趋势判断工作需要出发,本文对中国大陆地区1966年以来的48个Ms≥6.0级地震序列的次大地震及第三大地震与主震(或最大地震)的时间间隔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强震序列的次大及第三大地震与主震(或最大地震)的时间间隔分布,总体上呈随机分布,其与主震(或最大地震)震级无关,而与序列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中强地震余震序列地震目录编目是否完备、 震源参数是否准确,直接影响余震序列特征分析、 震后趋势快速判断和强余震预测等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余震序列目录中存在较多单台记录地震事件,地震观测报告仅给出其震级,而未给出震中位置. 由于余震波形间的相互交叠干扰,使得余震最大振幅的测量误差较大,造成地震观测报告给出的单台事件震级误差较大. 精确估计单台记录地震事件的震中和震级,能够补充完善现有地震目录,提高地震目录的完备性. 本文对单台记录地震事件震中和震级的估计不仅限于单个台站,而是通过分析区域台网中多个台站的波形记录实现. 首先以余震序列中震级较大、 波形记录信噪比较高的地震波形作为模板,使用波形互相关震相检测技术,检测单台记录的地震事件在多个台站的震相到时. 如果能在4个以上台站检测到震相,则利用测震台网常用的HYPOSAT方法估计其震中位置,并利用多个台站记录波形与模板地震的振幅比估计其震级. 之后计算主震发生后不同时间的最小完备性震级,并通过线性拟合得到最小完备性震级随时间变化的表达式,以分析此地震余震序列的目录完备性. 经过计算共得到253个单台记录地震事件的震级和其中177个事件的震中位置,其震中空间分布范围与余震序列中其它地震分布范围基本一致. 震级复测以及与人工拾取震相到时误差对比表明,该方法所得震相检测和震级估计结果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主震及最大余震发生后的短时间内,有较多数量单台事件的目录所给出的震级偏低,分析认为可能受主震与较大余震后续震相以及余震间相互干扰所致. 主震发生0.02—0.3天内,其余震序列最小完备性震级随时间的对数呈线性下降,在0.3天后最小完备性震级稳定在ML1.1左右.   相似文献   

12.
地震通常在时空上是丛集的。传统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所考虑的只是每个地震丛集中最大震级的事件——主震,并用所考虑场地地震动强度量值的超越率来表示(Cornell,1968)。这种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PSHA)用于长期的结构设计或评估。近来,出于对短期风险的管理,已采用一种类似的方法来进行余震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APSHA),其与主震的发生相关(Yeoand Cornell,2009)。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通常用一种均匀泊松过程来描述事件的发生,而余震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则通过有条件的非均匀泊松过程来模拟余震的发生,其概率值取决于触发余震序列的主震震级。另外,由主震和后续余震组成的每个地震丛集,可以看成以相同主震概率发生的单一事件。这就可以用相对简单的方式在危险性分析中考虑余震,这个方法首先由Toro和Silva(2001)论证,并由Boyd(2012)进一步研究。实际上,这篇短文中心探讨概率方面,说明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和余震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的联合结果以得到一种考虑主震一余震序列的地震危险性整体解析解的可行性,而前面提到的研究中这些仍然缺乏。这种方法应用的结果,说明有助于依据导致超越某一加速度阈值同时也考虑余震的地震事件发生率(如对于结构设计),初步评估地震危险性的增加。因而这从地震工程长远来看是切合实际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短期地震概率(STEP)预测模型将大森-宇津余震衰减关系和古登堡~里克特频度-震级关系应用到地震丛集。这个模型主要用来预测余震活动,而依赖于时间不变的背景模型预测大多数主震。另一方面,长期地震预测模型EEPAS(根据尺度每个地震都有前兆)利用前兆尺度增加现象及相关的预测标度关系,取决于震级的大小可提前数月、数年或数十年预测主震。这两种模型均显现出比地震活动性不随时间变化的模型可提供更多的信息。通过将这两种模型混合在一起,我们期望形成包含更多信息的短期预测模型。本优化混合模型利用了加利福尼亚州1984~2004年间改进的国家地震系统目录,是一种预测M≥5.0级地震的凸线性组合,其中EEPAS预测量为0.42,STEP预测量为0.58。这种混合模型与每一种单独模型相比,平均概率增益大于2。数种不同的混合模型将提交到南加州地震中心的地震预测能力研究合作实验室(CSEP)检测中心,用以确定该结果是否由这些模型对未来地震的实时检测产生出。  相似文献   

14.
起伏加剧、临界慢化和起伏加剧时段所显示的复杂系统宏观有序性是现代统计物理学中突变事件发生前的临界指标.将上述指标应用于中、强地震短临预报研究.研究表明,上述3项指标在短临阶段(主震前1~2个月)地震活动性资料中同样存在.用前2项指标可以预测主震发生的几个可能日期,用后1项指标可以确定未来主震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刁守中  王红卫 《地震研究》1998,21(1):103-114
本的显地震一般是指,地震序列与主震(或最大地震)震级差小于2.0级的地震。对中国大陆地区1996年以来有完整目录的约100个M≥5级地震序列系统研究表明,地震序列在一定时段内显地震累计频率(N(t)随时间(t)分布大体大遵循3类分布函数。  相似文献   

16.
采用Ms和ML震级表对Varotsos和Lazaridou(1991)宣称成功的22个希腊地震预报作了评估。如果我们假定预报的震级为Ms(预报的震级表在电报中未指明),用震中初步测定目录(PDE)估算地震活动性,我们发现有74%是虚报的(它们并不和某一指定的地震相关),9%偶然相关(任何一个或更多地震的随机概率p〉50%),以及17%是不确定的(0.15〈p〈0.40),没有什么成功预报其置信水平  相似文献   

17.
余娜  张晓清  袁伏全 《中国地震》2018,34(4):695-703
采用时间序列的"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系统估算了青海地区地震序列参数,并对地震序列的震后早期特征进行分析。采用"自然边界法"选取了2009年以来青海地区9个地震序列,利用"震级-序号"法确定了每个地震序列的完整性震级M_c,并对每个地震序列进行估算。研究表明,截止震级选取对地震序列参数的影响很大,在应用中需谨慎。α值和p值的稳定时间与序列的主震震级间没有明显的关系,主震震级较大的地震序列,序列参数的稳定时间可能较短;主震震级较小的地震序列,序列参数的稳定时间也可能较长。同一个地震序列,α值和p值的稳定时间与不同截止震级间也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最后给出了研究区域地震序列参数的最长稳定时间和最短稳定时间。  相似文献   

18.
依据1965年以来云南地区记录相对完整的108次5.0级以上地震序列资料,研究云南中强地震余震序列统计特征,探讨序列类型、余震震级、余震分布范围及间隔时间等与主震震级之间的关系。云南地区孤立型、主余型、多震型地震序列分别约占3.7%、63.0%及33.3%。5.0级以上主余型地震序列半年内发生的最大余震震级与主震震级总体呈正相关,但主震震级较低时相对离散。云南地区最大余震与主震距离空间分布具有分级的特点:当5.0≤主震震级M6.5时,最大余震优势分布范围是0~20km;当主震震级M≥6.5时,最大余震优势分布范围是5~40km。在云南地区的主余型地震序列中有68%的最大余震发生在主震后10d内,84%发生在震后30d内,97%发生在震后90d内。多震型序列中第一大震与第二大震发生的时间间隔和震中距的分布规律与主余型地震序列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通过建立孕震断层中锁固段的临界破坏-断裂力学与其蠕变过程联系,发现每个锁固段断裂点与加速应变能释放起点的累积Benioff应变之比,有着依赖于锁固段个数的指数律关系,指数函数的底数为1.48.在最后一个锁固段破坏以前,每一个锁固段的临界破坏-断裂过程表示一个中等强度或更大震级预震(preshock)的产生过程;在最后一个锁固段破坏之后,主震将发生.通过相当数量地震实例的回溯性预测分析,表明这一指数律能可靠地应用于中等强度预震和主震的预测.该方法能够在地震的中期、短期以及临震预报方面发挥作用.常数1.48很可能是表征中等强度或更大震级的预震和主震产生过程的普适常数.我们还对地震预报研究中某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从理论和技术层面论证了本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在许多地震触发研究案例中,不少学者都利用大地震造成的库仑应力变化研讨其对后续地震的影响,但众多结果中存在的共同规律尚未得到很好的统计与归纳。基于库仑应力变化理论,通过统计多个地震序列与典型事件中库仑应力研究结果,分别从震级,触发距离,触发地震库仑应力变化(ΔCFS)以及触发时间4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静态库仑应力的最优影响范围在5~50 km间,触发地震的应力条件多在0.01~0.4 MPa,触发地震震级与距离和主震震级无明显对应关系;动态触发的作用范围在100~2500 km间,主震震级通常较高,触发地震的震级都小于主震震级,在几个典型远程触发的事件分析中,主震震级与可触发距离呈正相关,但触发次数与其他所分析因素均无关;震后应力转移的三种机制,从理论上合理地解释了长时间尺度延迟触发的现象,但精确计算应力转移的量值可能对库仑应力变化与触发地震之间关系的更合理解释有推动作用,需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