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苏映平 《地理研究》1982,1(2):93-93
地方病图集的编纂,是继恶性肿瘤图集之后,又一部疾病地图集。它以总结和反映我国地方病调查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并着重表现地方病及其环境的研究。这部图集的设计,力求全面地、系统地介绍我国主要地方病的分布、流行特点、环境关系,有助于地方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南阳地图集》是一本小型综合性地图集。本文首先阐述了图集的编制背景和确立图集的设计原则,即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少而精”原则和统一协调原则。进而重点论述了图集的结构与选题内容及其编制特点。  相似文献   

3.
陈美凤 《福建地理》2000,15(1):34-36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自然地图集》的有关幅面设计、地图投影、内容安排几个方面的特点,并阐述了图集中各图组通过地图符号、色彩设计等内容,向读者传递丰富自然资源信息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苏映平 《地理研究》1989,8(1):113-1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地图集》之后出版的一部反映医学地理研究成果的专题图集。它是从事地方病调查和防治研究的许多专家进行广泛的资料收集、统计、分析和编图设计及多次校核完成的一部内容新颖、形式多样、论据可靠、实用性强的医学地理图集,预计1989年春可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地图集编制中的知识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岳  张庆臻 《地理学报》2001,56(Z1):103-108
第一部分论述了确立科学的编辑思想,即以可持续发展为纲和人地系统论的思想来描述我国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及其它们之间的共系;第部分阐述了根据图集编辑思想,制定图集指标体系和开展图集内容构成设计;第三部分叙述了为创建地图可视化的认知环境,开展的数据处理和可视化方法研究以及论述了图集展现的人口、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认知环境:第四部分是为图集编制而开发和应用的计算机制图技术,包括研究了有自主版权的电子地国集系统和一体化的成图工艺等  相似文献   

6.
苗李莉  彭胜潮 《地理学报》2014,69(7):1039-1039
正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杨萍等人编制的大型沙漠化专题地图集《西藏综合自然与沙漠化图集》于2014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该图集内容丰富、设计新颖、印装精美,是近年来我国地图集出版领域的精品之作。图集为八开本,中英文对照,共计150多页。图集以西藏自治区综合自然数据和图件为自然和地理基础,根据研究组多年积累的研究成果、学术论著,科学图件,以西藏沙漠化研究为主线,通过直观、科学的制图表达手段,以图表、数据、实地照片和地图等表现形式,集中表达了西藏沙漠化土地分布状况、成因证据、  相似文献   

7.
《新乡区灌溉图集》由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编。图集为12开本,含三个图组(一、序图,二、地理条件与水资源图,三、灌区图),计58幅,照片99张(其中彩照18张)各幅图的背面均附有文字说明。图集中还有水利建设基本情况等表格6个。整个图集已通过技术鉴定。专家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以灌溉为主题的区域  相似文献   

8.
国家经济地图集的设计和制图可视化的方法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岳 《地理学报》1995,50(3):193-205
国家经济地图集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反映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和空间分布的大型科学参考地图集,它的编制是一项重大的制图系统工程,本文简要地阐述了图集编制研究的主要方面,包括从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状出发,确定图集设计总体目标,为科学和形象地表达我国经济社会特征,而采用的可视化方法技术,以及智能化的计算机制图系统在图集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关焱 《地理学报》2011,66(2):288
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原所长刘纪远研究员任学术指导、由邵全琴研究员任主编的《玉树地震区域生态环境图集》已由科学出版社顺利出版。该图集为大16开本、纸面精装、全彩色印刷、封面烫银、印装精美,为近年来我国区域专题地图集的精品之作。1图集内容该图集内容由"地震灾区生态环境"和"玉树州生态环境与旅游业"两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0.
一、图集概况《河南省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地图集》为精装八开本,是一本大型的省(区)综合性农业地图集(complex agricultural atlas),属科学参考型(scientific reference type)。图集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河南农业生产的自然与经济技术条件.资源类型及分布规律、农业生产部门与产业结构,以及40年来河南农业生产的巨大成就,特别是10余年来开展农业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及各项农业专题研究的系列成果,  相似文献   

11.
闽东南沿海老红砂与晚第四纪环境演变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曾从盛  陈居成 《中国沙漠》1999,19(2):110-114
闽东南沿海老红砂发育较典型,分布较广,但迄今对其形成多有不同认识。论文在进行全面野外调查和一系列的室内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闽东南沿海的老红砂主要是由风吹扬海滩砂形成的,局部地方还有坡积、冲积等成因,并可划分成6~4.5万aBP和3~1万aBP两个相对较集中的形成期。末次冰期寒冷干燥的气候为老红砂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末次冰期中的亚间冰期和冰后期温暖湿润的古气候环境则有利于其后的固定(红化固结、生草、发育古土壤等)。海面的升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老红砂的物源和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12.
大城市边缘区中小城市的发展具有其特殊性,特殊的区位和特殊的功能定位决定它必须与大城市协调发展。当前"撤县设区"、"撤市设区"发展大城市,加快城市化进程成为我国当今城市发展的一个主导趋势。行政区划调整使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发生调整,其边缘区的发展条件、发展背景发生了变化,其发展战略也相应要调整。本文通过揭示新的背景下广州市边缘区增城市的城市产业发展、空间发展、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战略取向,探讨了大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First, central to our analysis is the argument that human movement within and across borders fundamentally challenges the view of geopolitics based upon fixed territorial states, inter-state relations, national identities and citizenship; indeed the whole idea of "national geographic". Using the examples of the Karen and Shan peoples, we explore the processes and patterns of forced relocation, displacement and migration in the border regions of Myanmar and Thailand. Our main concern is with forced displacement as a result of political and ethnic conflict; specifically, how the Burmese military regime's desire for "national unity" within Myanmar's "national space" has influenced the militarily inspired displacements of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villagers and civilians within the border zones inhabited mostly by so-called "national minorities". We examine the particular problems of the so-called "internally displaced persons" within "national" boundaries compared with the "refugees" and "undocumented migrants" who make it across "international" space into Thailand. We illustrate the ways displaced people are represented by state agencies and the media as "threats" and "transgressors". We consider some of the "long term" aspects of the displacement problem along the Myanmar-Thai border and the vital contribution geographers can make to the study of displacement.  相似文献   

20.
基于A-T-R的旅游小城镇分类、评价与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慧  刘家明  朱鹤  李玏  王磊 《地理科学》2015,35(5):529-536
在科学界定旅游小城镇基础上,梳理旅游小城镇的分类标准,确立一类基于核心吸引物(A)—小镇(T)—乡村环境(R)的新分类方法,将旅游小城镇分为AT一体、AT分离、A+T+R联动与ATR创意再造4种类型。结合旅游小城镇发展中的实际状态,依据A、T、R三类初始条件不同组合情况提炼出六大旅游小城镇的发展模式,为旅游小城镇深层次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进一步推动旅游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