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丽江7.0级地震短临异常特征及震源硬化模型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陈立德 《地震》1998,18(1):7-13
重点讨论了丽江地震短临预报中识别继承性异常、继承性新异常及新异常的形态特征。同时讨论了判断丽江地震进入短临阶段的判据,如中期趋势异常的结束,巨变异常及异常同步转折等特征。最后,在讨论短临异常时空演化的基础上,结合震中区小震活动的异常平静,短临阶段定点前兆由外向震中迁移,异常外围幅度大、数量多等事实,作者提出了新的震源孕青模型——震源硬化模型。按此模型预测,震源区(余震展布区或地表宏观裂缝展布区)在中短期阶段应出现中小地震的异常平静,元或很少有定点前兆异常显示,但当强震孕育发展到破裂成核时——不可逆失稳阶段,某些地震震源区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宏观破裂,即地表可见喷沙冒水或前震活动。  相似文献   

2.
天山地区中强地震预报判据及方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新疆6级地震成组活动与7级地震的相关性进行了总结。结合天山地区不同构造环境,开展中强地震孕育阶段不同区域地震活动图像演化和强震短期前兆异常综合特征研究,在总结天山地区中短期异常特征及预报判据基础上,提出中短期阶段预报方案。预报方案:①时间预测。南天山在地震平静背景下,局部地区出现较明显的地震增强现象;北天山3~4级地震出现增强-平静-显著地震过程;大范围前兆观测出现同步异常变化等。②地点预测。地震活动增强区、空区周围、条带端部或空段、显著事件周围,定点前兆短期异常相对集中区域等,可做为地震发生的预测地点。③强度预测。预测区周围历史地震强度、新疆5级地震平静持续时间、震前地震活动强度等可做为强度预测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2008年10月5日乌恰6.9级地震前短临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强震前短临前兆特征为:①在空区内发生标志地震后围空区附近断裂发生预警地震;②与背景性条带相交出现前兆性小震条带;③地震波低值区出现高值回返;④地震活动异常增强—前兆性平静基础上出现短期增强及新疆大范围地震活动增强;⑤地磁垂直分量低值回返。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滇川甘及邻区各类前兆观测的资料进行连续时间序列处理,较系统分析了各台单项短临异常判据,初步建立了区域性各学科短临地震前兆标志体系,同时研究了孕震短临过渡过程的非线性特征,给出了经验性强震短临三要素预报的规则和做法。  相似文献   

5.
地形变强震前兆指标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薄万举  华彩虹 《地震》2001,21(1):25-32
在多年形变前兆研究基础上,对形变应变前兆的复杂性进行了讨论,并对典型的形变应变短临前兆实例进行了总结,找出其共性。以描述其共性特征为目标,给出了异常指标K的计算模型,似可用该指标结合资料背景和实践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对某些6级以上强震作出中短或短临阶段的预报。  相似文献   

6.
川滇地区地下流体中短期前兆识别和区域性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耀炜  施锦  潘树新  曹玲玲 《地震》2002,22(1):17-24
系统分析了川滇地区地下流体中短期异常特征,给出有效识别这些前兆的方法,并用R值评分进行了效能评价。应用“九五”攻关对地下流体前兆的信息特征的研究结果,分析了川滇地区前兆的信息在时间上的阶段性、加速性及空间分布上的群体性和配套性特征,对四川和云南地区前兆的共性和差异性进行了分析,进而给出适合川滇地区的三要素预报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应力遥感监测滇西北地震前兆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应用气象卫星轨道摄动反演地壳区域构造应力降动态场 ,对广大地区进行快速扫描获取地震近源区和震源区短临阶段孕震发震前兆场 ,藉以预测地震三要素———震中、震级和发震时间 ,以期达到预报地震如同预报气象 .对近年来滇西北地震的震例正演计算了丽江、武定强震并绘制其地震前、后应力降动态特征图及其强震前兆应力降异常波动发震时间曲线图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陆7级强震前地下流体前兆时空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晏锐  黄辅琼  顾瑾平 《地震》2004,24(1):126-131
对中国大陆1969年以来11次7级强震前地下流体前兆观测资料分阶段进行统计分析,并选用雷达图描述了中国大陆7级强震前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的时空特征,认为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异常出现时间上的阶段性与不均匀性,中长期趋势性异常分散,短临异常相对集中,且各占总异常比例的50%左右;震前异常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并沿活动断裂呈现出一定的集中性;中长期趋势异常较早出现在震源区附近,并呈现出由震源区向外围扩散-收缩-扩散-收缩的过程,特别是进入短临阶段后,异常向震源区收缩的趋势更为明显;在震源区(或在距震源较近的范围内)异常所占的比例大,远离震源区所占比例小,且有由震源区向外围逐渐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滇川地下水异常时空转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付虹  刘丽芳  万登堡 《地震》2003,23(4):77-84
分析研究川滇及邻区地下水异常在中期— 短期— 临震孕震阶段认为, 异常时空转移是地震短临跟踪的一种有效方法。根据中期— 短期— 临震异常井孔数量少— 增多— 减少( 密集) 等变化, 判定地震孕育所处阶段。并用有无区域性异常时空转移等特征预测强震和非强震;用异常时空转移的方向大致估计可能的发震地区;用短临孕震阶段时空转移的明显程度预测发震时间。  相似文献   

10.
强震水化学前兆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研究了唐山、松潘两次7级以上强震的水化学前兆场特征。结果表明,两次强震水化学前兆场有相似的特征。在震源区,水化趋势性异常和短临突变异常所占的比例大,远离震源区所占的比例小,且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在震源区,水化趋势性异常起始的时间早,远离震源区异常起始的时间晚,趋势异常的形态均为逐渐升高。水化学前兆场的形成与区域应力场有关,但与震源应力场关系密切,可能起主导作用的是震源应力场。  相似文献   

11.
华北地区地震短临异常综合标志及预报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英  张清荣 《地震》1994,(1):23-30
本文对华北16次中强以上地震前多兆短临异常进行了分析,归纳出短临异常的综合变化特征。依据短临异常的综合特征,提出在中期异常背景上孕震过程由中期向短期过渡的两个定量化综合标志。研究了孕震后期在观测到较多数量短临异常情况下,能否发布5级以上地震预报意见的预报指标。作为本文结果的检验,计算了8次地震丧的综合标志和预报指标。本研究工作在短临预报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广东潮州井水化学地震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广东潮州井24年的水化学观测资料,通过对强震以及中等地震前水化学异常研究得到,潮州井水化学资料在中等地震前以中短期异常为主,而强震前水化学测项出现长趋势异常变化。研究还表明,同样的震前异常持续时间,未来地震的震中距越大,其震级也应更大。从异常形态对比可见,震中距越小的地震,其异常变化的幅度和速率也较大。  相似文献   

13.
刘心恒  周郧生 《地震研究》1995,18(2):125-134
本文采用断裂力学观点,分析研究了一些临震预报实验结果与地电实际观测资料。发现在强震与部分中强震前,震中附近的台站,除能预测到有关地震的地电阻率日突变序列的短期异常变化外,在瞬时突变序上还能看到临震前明显的突变现象,还是震前三个月里的最大瞬时突变,从它的出现至发震所需的时间,将随震中距的减少而缩短,且与震级有关,对于强震多集中出现在震前一个月内,中强震为十天内,并有由外围向震中收缩的趋势,其平均收缩  相似文献   

14.
石绍先  程万正 《中国地震》2004,20(2):170-178
本文给出了前兆群体异常信息提取的3种方法,即前兆综合信息量S、前兆群体非均匀度ID,以及近源异常凸现值NS的数学分析。利用这些方法,对川滇地区地形变、地下流体、水化学组分等多种监测手段的多台项观测资料进行了统一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川滇地区,单个6级地震与成组强震的前兆群体异常表现有较大差异,成组强震前兆群体异常信息更为丰富。所给出的多种前兆群体异常信息提取方法和计算结果,可在川滇成组强震预报实践中应用,其中前非群体韭均匀度是以群体前兆异常分布特征是否被突破作为异常标准的,能够自动识别异常。  相似文献   

15.
蒋海昆 《地震》1993,(6):15-20
本文对菏泽地震为例,从频数及能量两方面对地震不均匀空间颁的分形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其预报含义。结果表明,地震频数及地震能量空间分布均表现出统计意义上的自相似特征,并且前者的分布结构较后者列为复杂。菏泽地震前几年的“降维”中视为中期预报的一个显著指标,而动态均值则可作为判断“降维”的一个较好标准;t检验表明能量分布的降维较频数分布更为显著,并且其对中强地震孕育过程各阶段的反映似也列为灵敏,降维之后的  相似文献   

16.
区分"源兆"与"场兆",系地震预测探索中的重要课题。根据云南4组6级以上地震的地下流体前兆异常资料,系统分析了强震源兆的流体前兆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在6级多强震的源兆区,即震中距100 km范围内,异常项目计有水位、水温、水氡、水汞及气汞;以中期、短期异常为主,临震异常很少;源兆异常台站和台项的比例均高于场兆。这些流体源兆特征的认识,可为利用流体异常判断地震危险区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7.
赵和云  杜学彬 《地震》1993,(2):15-20
景泰6.2级地震前,震中300km范围内虽有9个地电台,但有短临异常的台站仅三个,且异常时空分布规律性差。由于这些特点,尽管震前已发现了这些异常,但终因不认识其复杂图象而未作出短临预报。本文利用地电异常与断裂展布、发震应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解释了景泰地震前地电短临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认为这种异常图象是特定构造格局下的真实反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震前作出地震三要素预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1976年4月6日内蒙古和林格尔6.3级地震是华北北部地区1次重要的地震,该地震前出现了明显的地震空段异常。介绍了该地震空段的时空特征,分析了地震空段的形成至解体与中强地震成组活动的关系。认为,地震空段可作为华北北部地区中强地震预测的中期判据,这对该地区地震预测有帮助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归纳了德都中强地震发生前湾_1井水位动态异变的基本特征,指出湾,井水位的四步段映震异常:骤然陡降—缓慢回升—高位跳动—高位稳定发震。并对短、临异常作了对比分析,探讨四步段映震异常对地震短临预报的重要意义。还就区域应力异常场和灵敏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梅世蓉  薛艳  宋治平 《地震》2009,29(1):1-14
两次特大地震前在不同时段、 不同范围出现了多项相似的地震活动性异常, 它们对预测特大地震具有一定意义: ① 两次大震前10余年, 青藏块体同期出现了两个规模巨大的中强以上地震增强区, 两次大地震发生在增强区内的空区里; ② 两次巨大地震前数年, 形成规模巨大的中强地震活动带, 地震发生在两个条带间的平静区里; 同期形成中等以上地震活动环, 其内部的地震频度、 加卸载响应比及非均匀度等参数甚高, 且随时间而变化, 这可作为孕震进入中期的信号; ③ 两次大震前的震群、 震丛均很显著, 昆仑山口西地震前四个显著震丛环绕震中四周分布, 汶川地震前震群在震中周围形成包围圈, 它们应视为大震孕育进入后期的显示; ④ 大震前数月, 靠近发震断裂带发生少量中小地震或少见的震群。 汶川地震前10个月, 龙门山断裂带北部发生两次青川4级多地震和松潘4.3级地震, 南部康定附近发生3次4级以上地震。 紫坪铺水库区小震群于震前3个月活动十分强烈。 昆仑山口西地震前约1年青海兴海发生6.6级地震, 昆仑山口西发生5.1级地震, 该地震距离8.1级地震约30 km。这些特征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 ① 特大地震前出现的前兆时空特征与常见的中强地震差异很大, 现行的监测预报体制(分省分片负责)与特大地震前兆不相适应; ② 特大地震的预测预报不能单纯依靠地震前兆, 必须与地质构造及深部探测紧密结合起来; ③ 特大地震的预测预报应有新的预报战略、 观测系统与组织机构相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