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民勤沙井子地区40a来荒漠植被变迁初探   总被引:30,自引:12,他引:18  
杨自辉 《中国沙漠》1999,19(4):395-398
随着地下水位下降,民勤沙井子地区荒漠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趋于旱化,湿生和中生植物相继退化,白刺已成为主要建群种,40 a来荒漠植被变迁巨大。  相似文献   

2.
对60 a来民勤沙区10种典型荒漠植物种群分布、消长变化及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文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沙漠化加剧,植被从原来的沼泽、草甸植被不断向沙、旱生方向演化,大量物种消失,植被演替加快,植被发生了显著变化。原来广布的草甸关键建群种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种群在沙区整体衰退,目前仅在河、湖岸,绿洲边缘生长较好;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种群逐渐替代柽柳成为沙区最大的天然灌木种群,并在一些沙区出现衰退,沙包活化;雨养沙区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la)、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等随降水多少而波动性扩展和衰退;超旱生植物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和红砂(Reamuria soongorica)在荒漠植被普遍退化中区域性扩展;人工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已成为沙区仅次于白刺的种群,生态...  相似文献   

3.
基于光谱混合分解的民勤生态治理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为退化绿洲典型,甘肃民勤生态治理效果的评价对全球干旱区土地退化防治具有重要借鉴作用。使用Landsat系列遥感数据,基于光谱混合分解模型,采用土地覆被/利用分类后比较和端元丰度值差值的方法,对民勤生态工程第二阶段初期(2010—2015年)的治理效果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民勤县土地退化面积为39 712.14hm^2,恢复面积为101 503.44hm^2,恢复面积大于退化面积,呈现出恢复的态势。沙地面积减少,沙地的沙化程度降低;盐碱地面积虽有增加,但盐碱地的盐渍化程度有所下降;林草地相较耕地、夏作耕地相较春作耕地成为当地优势植被地类;水域面积虽有减少,但水域的水含量有所增加。民勤经过近20年的生态修复治理,已经进入良性修复阶段。  相似文献   

4.
民勤绿洲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系统退化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2,他引:8  
石羊河流域生态平衡失调,生态系统退化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内陆河流域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通过对石羊河流域近代地表水资源开发及其绿洲变迁,近年来流域用水量分配,降水特征及其对植被的影响,流域下游民勤绿洲地下水位、水质的变化等因素多年来观测研究,认为:降水量对天然植被的生长没有大的作用;由于人口的增加,流域地表水资源分配不均,水资源开发过度,地下水位急剧下降,造成流域生态系统退化。流域经济因素促进社会因素的变化,社会因素的变化导致自然环境的变迁,社会、经济、自然诸因素相互作用,通过水资源的变化驱动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库姆塔格沙漠东南边缘天然植被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通过对库姆塔格沙漠东南缘天然植被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区天然植被以荒漠植被类型为主,在5种植被型23个植被群系中,荒漠植被群系占到52%,表现出植被类型的荒漠特性。荒漠植物群落有经向、纬向和海拔高度变化的分布格局,水分是影响植被径向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则反映了植被纬向和海拔高度分布的变化。同时对主要的典型植物群落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为荒漠植被的恢复及其沙漠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遥感的民勤绿洲植被覆盖变化定量监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基于混合像元条件下的TM影像植被覆盖度遥感反演,定量研究了甘肃省民勤绿洲1987年至2001年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的规律与特点。结果表明,15年中,民勤绿洲的植被覆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田植被(耕地)面积增加了53.11%,而中、高盖度植被的面积却减少了25.21%,这对民勤绿洲的长久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民勤绿洲植被覆盖变化的空间转化过程复杂,但总体属于开垦—植被退化型。15年中因开垦和植被退化而损失的中、高盖度植被达42204.81hm2,占原面积的81.73%,而且损失的主要是绿洲边缘的防风固沙植被,其中因开垦损失的面积为18776.08hm2,占损失面积的44.5%。超采地下水引起的地下水位快速下降是导致绿洲边缘天然和人工灌丛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控制开垦并培育相对稳定的灌丛型植被,应该是研究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阎传海  徐科峰 《地理科学》2005,25(1):94-101
徐连过渡带位于江苏省北部,地当南北要冲,为一典型的生态过渡带;低山丘陵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任重道远。基于10个样地4650 m2的野外调查资料,建立了徐连过渡带低山丘陵森林植被分类系统,包括2个植被型组、3个植被型、3个植被亚型、6个群系组、12个群系。根据建群种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分析了12个森林植被群系间的演替关系,构建了徐连过渡带低山丘陵森林植被次生演替模式。以次生演替模式为指导,论述了徐连过渡带低山丘陵生态恢复重建策略。  相似文献   

8.
民勤绿洲边缘柽柳荒漠林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柽柳属植物不仅是耐盐碱、耐干旱植物,同时也是最优良的防风固沙植物之一,曾在改善和维持民勤沙区生态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近40多年来,伴随民勤环境旱化,绿洲边缘柽柳荒漠林呈现出退化过程,并表现出旱生、超旱生植物增加,林带变窄,柽柳高度降低,柽柳种群及其群落盖度降低和防风固沙功能减弱等特征。目前,坝区、泉山区和湖区柽柳荒漠林均出现退化,其中坝区退化最为严重,残余宽度仅有30~75 m,依靠农田灌溉外溢水生存,是民勤绿洲边缘柽柳荒漠林发展的最终阶段。分析柽柳荒漠林时空变化的驱动因素,认为地表水消失是时空变化的诱导因素,地下水位下降和林地土壤水分减少是时空变化的主导因素,在地下水位下降到10 m的临界水位以下之前,地下水位起到主导作用;而下降到10 m以下之后,土壤水分起到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民勤绿洲边缘未退化(ND)、轻度退化(SLD)、中度退化(MD)及重度退化(SD)的人工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定点监测与样方调查方法对其植被组成、物种多样性、优势种种群结构变化以及群落间相似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ND、SLD及MD林地植物群落灌木层植被均由4种植物组成,SD林地灌木层由3种植物组成,其优势种演替过程为单优种梭梭—共有种梭梭、红砂、白刺—单优种红砂;在草本层中,ND林地出现6种植物,SLD、MD及SD林地均出现9种植物,其优势种演替过程为五星蒿、盐生草—画眉草、黄花矶松。(2)人工梭梭林退化过程中,灌木层优势种梭梭、白刺和红砂种群龄级结构动态变化分别为稳定型—衰退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持续增长型。(3)4种类型林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标数也发生了不同程度变化,但整个林地植被趋向于更稳定方向发展。(4)4种林地植被群落两两之间的相似性为ND与SD之间的相似性最低,MD与SLD之间的相似性最高。这说明人工固沙林逐渐衰败过程其实质是林地固定改变了林地生境,植物群落发生了由沙生植物群落向沙旱生植物群落演替。因此,在民勤绿洲边缘开展人工固沙林恢复与重建工作时,应将沙旱生植物红砂作为植物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10.
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对民勤绿洲盐碱化退耕地21个样地105个样方的自然恢复植被以及土壤水分进行调查,并对各植被群落特征和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退耕后50 a的植被演替过程中,调查样方内共出现植物22种,分属于11科21属;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的过程大致经历了田旋花、独行菜、骆驼蒿、苏枸杞和盐爪爪5种群落类型的演替;在整个演替过程中,植被恢复大体分为迅速恢复期(1~2 a)、初始更替期(3~8 a)、高级更替期(9~28 a)和缓慢恢复期(29 a以后)4个阶段,同时,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呈现出波动式减小的变化趋势,Monk指数、Pielou指数和Alatalo指数则呈现出波动式增大的变化趋势。此外,不同时间退耕地土壤水分垂直变化差异显著,随着退耕时间的不断延长,土壤水分整体经历了先急剧减小后缓慢递增的变化趋势;根据其含水率大小大致分为3组:土壤含水率较低者(20世纪70年代、1978年和1999年退耕),大部分土壤含水率低于10%;土壤含水率较高者(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2004年退耕),土壤含水率绝大部分大于10%;土壤含水率最高者(2007年退耕),土壤含水率大部分大于20%。  相似文献   

11.
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以湛江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日益突出。文章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以湛江市为例,分析了其区域协调发展的宏观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探讨了湛江市与周边及相关地区的协调内容,从区域协调方式、协调组织的程序以及协调工作的基本程序方面提出了区域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2.
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新进展--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79,自引:2,他引:77  
文章对脆弱性概念、研究内容、脆弱性的形成和影响因素以及减轻脆弱性、减少灾害影响和损失的途径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从灾害孕育发生的各个环节降低脆弱性,以最大限度减轻灾害及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专业化城市的工业旅游开发研究--以独山子为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工业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产品,具有观赏性、知识性、参与性和趣味性等多种特点和优势,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发展成为重要的旅游方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几年逐步成为一个新的开发热点。专业化城市是我国数量众多的一类城市群体,其工业旅游开发的主要特征是工业与其所在的城市融为一体,形成典型的工业和城市复合型旅游产品。本文以独山子为例,通过对其工业旅游开发条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从开发思路、旅游产品、宣传促销、企业与政府间合作等方面探讨了这类城市的工业旅游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4.
China's industrial output is large and has grown rapidly since 1950. The communist government which took power in 1949 sought to decentralize industry to the interior. Analysis of gross provincial industrial output data based on information statistics indicated a period of increasing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from 1952–1957. Thereafter gross industrial output decentralized. Specific industries, however, displayed different spatial patterns. Steel, for example, has become more concentrated, whereas chemical fertilizers and cement showed remarkably dispersed patterns. The patterns reflect a dual structure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comprised of large, modern, efficient plants and small, less efficient plants producing for local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从目前生态旅游面临的困境入手,揭示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理论研究上还未建立科学的概念体系,在实践中对旅游者、开发商与经营者、行业管理、规划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缺乏有效的解决手段。笔者认为应当谨慎对待生态旅游盲目扩张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文章在探讨农村经济区划理论的基础上制定了区划原则体系,将河南全省划为7个农村经济区域,并根据各区的资源条件和现状特点,对其发展方向和重点进行了简单评述,从而为分区指导和发展河南的农村经济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国家风景名胜区景观遗产的三维培育研究--以青海湖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风景名胜区以其自然与人文美成为旅游与研究的热点。将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景观遗产划分为自然景观遗产、物质性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及口头文化遗产三维,并且探讨了景观遗产的培育理念。以青海湖国家风景名胜区为例,实证研究了其自然景观遗产的培育、物质性历史文化遗产的培育、非物质及口头文化遗产的培育。最后讨论了三个问题:对资源的重新认识、实证对其他案例的借鉴、三维培育模式的提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