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看到的天空,经常是蔚蓝色的,特别是一场大雨之后,天空更是幽蓝得犹如一泓秋水,令人心旷神怡。那么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呢?  相似文献   

2.
2011年上映的电影版《蓝精灵》让我们重温了快乐纯真的童年时光,也对其中那轮美轮美奂的蓝色月亮充满了期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话情结,每个人心里或许也都有一轮自己的“蓝月亮”,仰望星空,我们不禁会问蓝色月亮真的存在吗?  相似文献   

3.
天体物理学家第一次成功地计算中等质量恒星演化到中心氦燃烧阶段 ,就发现蓝拐现象 ,它是赫罗图上形成黄巨星分支的重要理论条件。但由于蓝拐对很多输入物理 ,如对流的混合长理论 ,对流超射 ,初始元素丰度等都十分敏感稍稍不同就会抑制或触发蓝拐 ,因此蓝拐的激发机制一直没有满意的理论。本文回顾了蓝拐的研究历史 ,并对中等质量恒星在演化过程中的蓝拐的激发机制问题进行理论分析 ,给出一个蓝拐整个过程的物理图象。本文探寻了氢燃烧核反应的CNO循环过程对蓝拐的影响 ,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处理CNO循环 ,在第一种模型中保持14N丰度不变 ;而在第二种模型中计算了16 O向14N的转化过程。结果模型一中出现了蓝拐而模型二中没有蓝拐。在对两种模型的比较中 ,我们进一步研究蓝拐的触发机制。我们注意到蓝拐的一个重要特征 ,恒星内部的核反应产能增加决定了蓝拐光度的上升 ;同时对于一个内部产能恒定的恒星 ,恒星外壳的膨胀和收缩将决定恒星表面的有效温度。根据这点 ,对恒星内部和外壳的各种物理量进行了研究 ,并着重注意了恒星外壳对内部产能变化的反应。我们发现RGB阶段产生的氢丰度不连续区的跳变是恒星光度上升的一个关键因素 ,当氢壳层的外边缘接触到氢跳变的时候 ,突然增加的氢丰度使氢燃烧壳层变宽 ,产能  相似文献   

4.
使用不同的恒星辐射不透明度数值 ,对 5至 9个太阳质量恒星的演化模型进行计算 ,来研究辐射不透明度对赫罗图中蓝回绕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赫罗图中 ,使用OPAL不透明度值的恒星演化迹中存在着蓝回绕。而且 ,随着辐射不透明度的增加 ,蓝回绕会快速收缩直至消失  相似文献   

5.
每年的二月份是北半球的冬季,而对于美国东南部海岸、地处亚热带的佛罗里达州来说。却是一年中的旅游旺季。来自美国国内及海外的大批游客聚集在佛罗里达半岛的海滩上,沐浴着阳光。欣赏着海浪。同样是在2月份,数百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天文爱好者也出现在这片蓝色的风景线上,参加一个盛大的年度星空大会——佛州冬季星空大会。这个由佛罗里达州南十字天文社团(总部设在迈阿密)主办的星空大会创立于1984年,到今年2月为止,已成功举办了21届。相  相似文献   

6.
宇宙画廊     
卷云 《天文爱好者》2012,(10):56-59
今年6月底,研究人员有了关于脉冲星新发现:移动最快的脉冲星!他们动用三个不同的望远镜拍摄,利用多个波段观测来合成影像,使得这幅图片色彩非常丰富:绿色标示的部分来自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的结果,紫色展示的是XMM-牛顿望远镜的结果,这里还联合使用了2MASS项目的数据以及数字巡天的光学数据,光学部分包含红、绿、蓝三色,综合看来在图中呈现为白色。  相似文献   

7.
第一届全国天文爱好者巡天交流大会于2001年8月16日召开,会议的地点分别安排在兴隆观测站和怀柔巡天会小站。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天文爱好者25人参加,这其中有我们非常熟悉的蓝松竹老师和严家荣老师。会议的议题以设备的制作与交流为主,还讨论了  相似文献   

8.
紫螃蟹     
《天文爱好者》2014,(2):32-41
新的一年,换一双“眼睛”看世界,你一定会收获更多惊喜。瞧,这幅影像中的主体,就是我们熟知的蟹状星云一银河系中标志性的超新星遗迹。早在1054年,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就发现了它。我们常见的蟹状星云照片,以蓝绿色为主,五彩斑斓,这幅照片却是另一种模样——紫色的螃蟹!虽然颜色是紫的.但这和紫外光没有一点关系.哈勃望远镜联手欧洲空间局的赫歇尔空间天文台打造了这幅冷色调的美图:图中蓝色的部分,来自哈勃空间望远镜观测到的数据,展示的是氧和硫离子的辐射。红色部分,则来自赫歇尔空间王文台的远红外数据,展示了星云中的尘埃辐射。天文学家们在收获了这张别具特色的照片的同时,还有新的发现。在蟹状星云内部,他们探测到了氢化氩的发射线,这是人类首次在宇宙空间中发现惰性气体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不同恒星系统(银河系晕、疏散星团、球状星团、矮星系)中蓝离散星所表现出的观测特性各不相同,这与恒星系统动力学环境及相应的蓝离散星主导形成机制直接相关。因此,分析研究蓝离散星的不同观测特性,也就成为研究蓝离散星形成机制、恒星及双星系统演化以及恒星系统动力学演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宇宙画廊     
(右图)M33的高解析影像,清楚地显示星系组成化学元素所发出的光,红色的辉光来自氢元素,蓝色辉光来自氧的辐射。M33是我们本星系群里一个中型的螺旋星系,因为它位于三角座内,所以也被称为三角座星系(Tri-angulum Galaxy)。由于M33离M31很近,所以有部分天文学家认为它是M31的一个“卫星”星系。M33离我们的银河系也不远,它的视张角可达到满月的两倍,用一架好的双筒望远镜就能看到它。  相似文献   

11.
1953年,美国天文学家艾伦·桑德奇(Allan Sandage,图1)在对银河系球状星团H3进行测光观测时首次发现,在这个老年星团中本应该都是暗而红的恒星,但居然存在一些又亮又热的天体——它们也是星团的成员恒星,但显然没有遵循传统的单恒星演化规则,看起来似乎是在演化过程中“迷失了方向”。随后,天文学家根据它们偏蓝的颜色特征,将这类恒星命名为“bluestragglerstars”。中文翻译包括“蓝掉队星”、“蓝迷走星”等,目前统一翻译为“蓝离散星”。  相似文献   

12.
天体物理学家第一次成功地计算中等质量恒星演化到中心氦燃烧阶段,就发现蓝拐现象,它是赫罗图上形成黄巨星分支的重要理论条件。但由于蓝拐对很多输入物理,如对流的混合长理论,对流超射,初始元素丰度等都十分敏感稍稍不同就会抑制或触发蓝拐,因此蓝拐的激发机制一直没有满意的理论。本文回顾了蓝拐的研究历史,并对中等质量恒星在演化过程中的蓝拐的激发机制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给出一个蓝拐整个过程的物理图象。本文探寻了氢燃烧核反应的CNO循环过程对蓝拐的影响,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处理CNO循环,在第一种模型中保持^14N丰度不变;而在第二种模型中计算了^16O向^14N的转化过程。结果模型一中出现了蓝拐而模型二中没有蓝拐。在对两种模型的比较中,我们进一步研究蓝拐的触发机制。我们注意到蓝拐的一个重要特性,恒星内部的核反应产能增加决定了蓝拐光度的上升;同时对于一个内部产能恒定的恒星,恒星外壳的膨胀和收缩将决定恒星表面的有效温度。根据这点,对恒星内部和外壳的各种物理量进行了研究,并着重注意了恒星外壳对内部产能变化的反应。我们发现RGB阶段产生的氢丰度不连续区的跳变是恒星光度上升的一个关键因素,当氢壳层的外边缘接触到氢跳变的时候,突然增加的氢丰度使氢燃烧壳层变宽,产能也增大。氢壳层产能的增加伴随着氢壳层温度的增加,过多的热量需要传输,使氢壳层膨胀,这样密度降低就可以控制氢壳层燃烧稳定增加。我们发现恒星外壳遵循位力定理,位力定理结合光度公式,决定了中心氦燃烧期间光度上升时只有两种选择,外壳膨胀有效温度变小,或者外壳收缩有效温度上升。恒星外壳对内部产能增加的响应,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外壳的对流程度。对流居优的外壳,氢壳层过多的热量导致外对流继续发展,有效温度下降,恒星沿RGB向上移动;辐射居优的外壳将升温提高自己的热传导能力,并发现恒星是否发生蓝拐取决于一个关键的值ηcrit,RGB底部η值小于ηcrit的模型将有蓝拐,ηcrit值在0.3-0.5之间,并与恒星的总质量有一定的关系。依靠本文得出的蓝拐机制,我们对一些影响蓝拐的物理因素做了解释。主序期间的中心对流以超射导致氢跳变也将离中心远,氢燃烧壳层将难以到达氢跳变,蓝拐向蓝延伸的距离也就短了。外对流超射使氢跳变的位置更靠近中心,氢壳层可以在较早的时间到达氢跳变,蓝拐产生的可能性增大。质量损失将把恒星表面的物质抛弃,使恒星的氢轮廓处于温度更低的位置,氢壳层向氢跳变移动的速度减慢,从而压制蓝拐。OPAL不透明度较大的区域产生额外的对流区,η较大,实现蓝拐过程比LAOL的更难。本文第一章概述中等质量星的演化,蓝拐和各种输入物理关系,包括了不透明度,对流超射等对蓝拐的影响,介绍已有的蓝拐激发机制,蓝拐的重要性。第二章对CNO双循环核反应对中等质量星的产能贡献和CNO循环的处理方法进行介绍,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初步分析。第三章通过对两个典型恒星演化模型的比较描述了蓝拐的物理机制。第四章总结了整个工作。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简单星族的定义和星族合成方法;简述了蓝致密星系的观测特征和研究意义;列出了我们利用北京天文台2 .16 m 望远镜已成功观测蓝致密星系样本。在此基础上,我们运用恒星团星族合成方法,分析了一些蓝致密星系的光学谱。给出了它们中年龄和金属丰度不同的星族对星系587nm 处连续谱流量贡献的百分比;同时还给出星系内部恒星形成的历史和内红化值。  相似文献   

14.
宇宙画廊     
M78 ——过去的容颜M78是猎户座分子云团(Orion Molecular Cloud Complex)的一部分,它离我们之间的距离是1600光年,所以照片上留下的是它在1600年前的容颜。用小型望远镜就能看到M78,其大小约是5光年。M78是夜空中最明亮的反射星云之一,星云内的尘埃除了吸收光线之外,也反射从星云内新诞生的蓝色亮星所辐射的星光,于是,怪异的蓝色浑光和黝黑的尘埃云柱,成为这个星云最突出的特色。并且,星云内的尘埃微粒会散射星光,更加深了星云的蓝色光泽。  相似文献   

15.
星团蒙太奇     
这幅蒙太奇是位于银心方向的三个年轻星团的X射线(蓝)和红外(绿)图像,像银盘里的许多恒星一样,用光学望远镜是看不到它们的。红外和X射线图像揭示了星团DB01—42视线方向的大量尘埃和气体,DB01—42位于银心附近,距离地球25000光年。图像中的大部分恒星的红外辐射来自它  相似文献   

16.
日全食地图说明:全国地图中绿色线为全食带中心线,蓝色线分别是全食带南北界限线,全食带内绿色圆圈是月球本影锥在地面的投影截面,粉色线是食分线,各地可据此大致估计出所见日偏食的食分大小。  相似文献   

17.
宇宙画廊     
五彩缤纷而又混乱神秘的旋涡星系半人马座A。在上面这张组合照 片中,不同波段的图像可以提供给我们夫于这个星系过去的不同的 线索。在显示为红色的低能量无线电波段,明亮的辐射瓣穿过厚厚的尘埃带。在显示为绿色的较高能量无线电波段,一道来自星系核心的明亮喷流十分显眼。而显示为白色的可见光波段,组成星系的大部分恒星则清晰可见。最近,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刚刚获得了半人马座A的X射线图像,图中以蓝色表示,可以看见可能是在一千万年前星系爆炸时从星系核心喷出的弧状气体。关于半人马座A如此混乱的原因,还未有定论,一个假说认为,这源于约一亿年前半人马座A吞噬了一个较小的星系所致。  相似文献   

18.
首先利用Asiago 超新星星表对Ia 超新星作了统计分析。其次用具有精确测光的Ia 超新星对其均匀性及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旋涡星系中Ia 超新星的产生率比椭圆星系的要高。最亮的Ia 超新星只出现于晚型旋涡星系中;而旋涡星系及早型的椭圆星系都是暗Ia 超新星的寄主星系。离星系中心越近Ia 超新星的光度弥散有增加的趋势,但这一趋势对蓝Ia 超新星不明显。利用色指数可将Ia 超新星划分为蓝超新星及红超新星。蓝Ia 超新星构成了相对均匀的Ia 超新星样本,是较好的距离指示器;而红Ia 超新星的存在则表明了Ia 超新星整体多样性的特点。最后,我们还探讨了Ia 超新星中碳点火的非线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对中小红移不同光度AGN的大蓝包位置进行了统计检验.主要统计方法是对比软X射线波段谱指数(asx)分布与“直线”连接紫外1050■和软X射线0.5keV的幂指数(αuv-sx)分布.经过平均值统计和K-S检验,表明二者分布是类似的.因此,在1050■至O.5keV中可能是幂律谱,统计预言大蓝包峰值在1050■附近.这个统计结果在软X选低光度AGN样本(WF93)上亦能得到.这表明WF93样品尽管普遍存在软X过剩,大蓝包峰值仍可能在1050■附近.但是,软X射线谱指数。αsx与1050■到0.5keV间“直线”连接的幂指数αuv-sx没有相关性,说明还存在一种不明的、但在远紫外(FUV)和极紫外(EUV)谱中起作用的因素,它既能保证。。αuv-sx与αsx的分布在总体上的一致性,又使二者不具备—一对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活动星系半人马座A。在星系核心的前面是尘埃的盘面,一个醒目的暗带环绕着这个星系一其中年老的星族发出黄白色的柔和色彩;图中的蓝色结构是新生恒星组成的星团,燃烧般的橙色气体中点缀着许多尘埃纤维的剪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