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作的艾伦.古斯提出,我们的宇宙在大爆炸创生的10^-34秒后经历了一个急速膨胀的暴胀时刻。  相似文献   

2.
天文学家正在努力了解宇宙的大尺度结构——它们是如何形成以及是如何影响宇宙膨胀的? 在最大的尺度上,我们的宇宙看上去就犹如午后无风的湖面,平静、波澜不惊。但是在数亿光年或者更小的尺度上,宇宙则呈现出了物质和巨洞之间的随机、混杂分布。这是一个物质聚集成团的宇宙。  相似文献   

3.
按照标准模型,我们的宇宙创生存.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佃由于宇宙膨胀,天文学家们通过先进的望远镜仍能观测到远达450亿光年的天体。一些宇宙学家认为这个距离可定为我们宇宙的边界或称为宇宙视界(cosmic horizon)。  相似文献   

4.
一百年莉 一百年以前,我们对天文学的认识完全不能和今天相比。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宇宙大爆炸、宇宙膨胀,也不知道宇宙的年龄、宇宙的尺度。正如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那样,当时人们对于宇宙膨胀和暗能量这些概念是完全想象不到的。我们对银河系外的星系知之甚少,对星系团和暗物质则完全不了解。而对于活动星系核、黑洞和喷流(图1),我们也是一无所知。我们甚至都还没观测到中性氢或巨分子云(图2)。  相似文献   

5.
一种实用型氢原子钟已在上海天文台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这篇文章描述它的设计特点,频率稳定度测试以及它的环境性能测试。测试和实用结果表明,在频率稳定度性能以及对磁场、温度和气压灵敏度等环境性能方面较之上海天文台早期实验室型氢原子钟均有根本性的改善。频率稳定度在1秒到10秒之间呈现τ^-1特征,σy(τ)=2.2×10^-13/τ;10秒到500秒之间呈现τ^-1/2特征,σy(τ)=5.5×10^-14/τ^1/2;而取样时间1000秒左右的最好稳定度在3-5×10^-15。测量的温度灵敏度为1-3×10^-14/℃;磁场灵敏度为1.1×10^-12/G,气压灵敏度为4×10^-16/mmHg。  相似文献   

6.
宇宙学的目的是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单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它的雄心勃勃。近一个世纪前,天文学家发现绝大多数的星系正在远离我们,并由此揭示出了一个让人惊骇的事实——我们的宇宙正在膨胀。几十年前,天文学家意识到,天空中充满了宇宙形成之后不久光子所发出的微弱射电波。几年前,专门用来探测这一宇宙微波背景的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则又发现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我们的宇宙在极早期经历过一个超高速膨胀的“暴涨”阶段。  相似文献   

7.
美国宇航局2007年1月29日透露,"哈勃"空间望远镜(HST)的主照相仪——高新巡天照相机(ACS)已经损坏,丧失了2/3的观测能力,很可能无法完全修复。在过去的16年里,"哈勒"拍摄了大量的令人惊奇的图像,对天文学做出的贡献是包括"国际空间站"在内的所有太空计划都无法做到的。到2006年底,"哈勃"的资料库中已经包含了超过27万亿字节的数据,而且仍在以每月3900亿字节的速度增加。这些数据已经成为6300篇科学论文的基础。2006年,科学家从"哈勃"16年来的赫赫功绩中,精心筛选出其中10项最突出的贡献:1彗木大冲撞;2太阳系外的行星;3恒星的死亡之舞;4字宙分娩;5星系考古;6超大质量黑洞;7最剧烈的爆发;8遥远的太空边疆;9宇宙的年龄;10正在加速膨胀的宇宙。在很多科学家眼中,"哈勃"辉煌的一生也是天文学研究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8.
2011年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索尔·珀尔马特、拥有美国和澳大利亚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布赖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以表彰他们在天体物理学方面的卓越研究成果——发现宇宙加速膨胀。  相似文献   

9.
宇宙信息     
宇宙信息宇宙膨胀的新证据大家知道,多年来,宇宙膨胀唯一的观测证据是哈勃定律,即视河外星系的谱线红移为多普勒效应所计算出的星系退行速度与距离成正比。但一直有学者对宇宙膨胀说提出疑问(参见本刊1996年第6期“宇宙真的在膨胀吗”一文)以欧洲南方天文台莱邦...  相似文献   

10.
宇宙的再电离以第一代恒星形成并放出宇宙第一缕曙光(大约在大爆炸后4亿年)为开端,直到把星际介质完全电离为止(大约为大爆炸后10亿年),是星系形成历史中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11.
新视野400     
《天文爱好者》2008,(10):32-32
在过去的400年问,人类能够确认的宇宙年龄增大了1亿倍!与此同时,宇宙的尺度则扩大了1亿的立方倍(10^24倍)!人类从仅仅知道这浩渺空间中的几颗太阳系行星起步,而今已经了解了围绕其他恒星旋转的几百颗系外行星。可以说,今天的我们正处在揭开人类文明最本源问题答案的历史性时刻:我们在宇宙中是孤独的吗?  相似文献   

12.
神秘而不可见的物质维系着宇宙,使我们生存的世界免于分崩离析,但它们到底是什么? 宇宙并不遵循“所见即所得”的原则。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物质——恒星、气体和尘埃——仅仅占据了宇宙物质质量的10%左右。这些可见的普通物质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科学家们把它们称为“重子物质”,因为质子和中子在亚原子粒子中被称为“重子”。宇宙物质的其余90%则是“暗物质”,它们包围着宇宙中的每一个星系。  相似文献   

13.
《天文爱好者》2008,(4):29-29
3月11日消息,科学家们日前在对“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传回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后宣布,宇宙的准确年龄约为137.3亿年(正负误差不超过1.2亿年)。科学家们在2006年时曾运用两种不同方法进行类似的研究,不过,当时获得的计算结果存在着较大的误差(正负误差达5亿年)。  相似文献   

14.
超新星在宇宙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01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颁给了利用Ia型超新星为探针发现宇宙加速膨胀的天文学家。首先,通过详细介绍超新星宇宙学研究的物理原理和发现宇宙加速膨胀的观测与研究,讨论了宇宙加速膨胀发现过程给予当前研究工作的启示。然后,回顾超新星宇宙学研究在近10多年来的进展和主要成果,分析了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最后,对国内外超新星宇宙学研究中超新星观测研究的大型项目情况进行了全面回顾与介绍,讨论和展望了超新星宇宙学研究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在宇宙的已观测的范围内,从尺度10~(10)cm直到10~(26)cm可视物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对星系三维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星系集中在由星系的带、群和团组成的超星系团中;而在超星系团之间是几乎没有可视天体的巨洞。宇宙的大尺度结构(在尺度10Mpc—10~2Mpc上星系分布不均匀性的特征)似乎是网状的。对类星体红移分布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大尺度结构中可能有周期性分布的成分。周期尺度是10~2Mpc的数量级。 在另一方面,关于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起伏的观测(δT/T 10~(-5),在角尺度10′—180°的范围)表明,宇宙中的物质在更大尺度(10~3Mpc)上的分布是均匀的。 大尺度结构是怎样从早期均匀的背景宇宙中增长起来的?这是在宇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问题上一;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有关于宇宙的完善的模型。目前所流行的、关于大尺度结构的理论,基本上是以膨胀宇宙论和密度扰动的理论为基础的理论。 在绝热密度扰动(假定初始扰动是绝热的)的方案中,有两种观念特别值得注意: 1,宇宙密度波的观念。在早期宇宙中的扰动有可能在氢复合前形成有物理意义的相干波列;这种波——“宇宙密度波”在氢复合之后有可能影响物质的分布。作为宇宙密度波的可观测遗迹,可以解释已观测的星系分布不均匀性的上限尺度,以及在类星  相似文献   

16.
宇宙信息     
宇宙的年龄:120亿~150亿年自从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越远,离地球而去的速度越大之后,速度一距离比,也称哈勃常数的确定一直争执不下,用不同的距离计算可得到不同的结果。由27位科学家组成的一个国际小组通过哈勃空间望远镜,用8年时间测出了到far-flung星系的距离。该小组在5月25日宇航局华盛顿总部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哈勃常数的值为70±7。由这一哈勃常数值估计的宇宙年龄是120亿~150亿年。据此可以推断宇宙中含有多少物质,膨胀速度是否加快。然而卡内基天文台桑德奇等人用不同方法和资料得到的哈勃常数是58士2。许多天…  相似文献   

17.
通过发现它在加速膨胀,索尔·珀尔马特正在改变我们对整个宇宙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宇宙膨胀的发现 1923年,俄罗斯宇宙学家亚历山大·弗里德曼首先用∧=0的爱因斯坦场方程建立了宇宙学膨胀模型(∧为宇宙学常数),他发表论文阐述了膨胀宇宙的思想,即曲率分别为正、负、零时的三种情况,称为弗里德曼宇宙模型。  相似文献   

19.
GALEX:为确认宇宙暗能量立功 2011年五月间,国外多家媒体报道星系演化探测器(GALEX)协助证实暗能量的本质。一项为期5年、针对200000个星系的巡天观测计划,回溯了70亿年的宇宙时光,结果给出最好的独立证据之一,即暗能量正让宇宙加速膨胀。此次研究中采用的方法之一是测量宇宙中星系大尺度分布情况。新发现的完成得益于星系巡天观测使用了美国宇航局8年前发射的GALEX以及澳大利亚塞丁泉(Siding Spring)山的英一澳望远镜得出的数据。  相似文献   

20.
破解“夜黑”佯谬的关键是宇宙膨胀 在维斯托·斯莱弗1923年工作的基础上,埃德温·鲍威尔·哈勃由密尔顿·哈马逊协助,在证认和研究河外星系时发现其中除少数外绝大多数都在远离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