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滇东南地区岩溶型砂金矿床的产出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郎光武  龙学辉 《云南地质》1996,15(4):351-358
滇东南地区系云南高原典型的岩溶发育区之一,岩溶型砂金是本区砂金矿床的重要类型。区内岩溶砂金矿床(点)多,分布面积广,其远景储量达七千多公斤。本区砂金矿开采历史悠久,民间淘金一直未曾间断过。但该区地质研究程度较低。在此之前仅有308地质队和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分别在马关县的金厂坝及大马固、油菜地等处作过砂金的普查工作。1987年,昆明工学院承担省教委、省科委的研究项目,在西畴、马关二麻栗坡、文山等地区进行了砂金矿地质调查研究。通过野外调研和室内测试,对滇东南地区岩溶型砂金矿床(点)的产出特征及找矿方向获得新认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扼要介绍了冲积型砂金矿床的一般特点,着重讨论了冲积型砂金矿成矿的控制因素,指出了有利的大地构造环境、区域构造条件和新构造运动,丰富的金源如原生金源层(体)、后生古砂金矿及各种含金风化壳,特别是红土型风化壳及有利的地貌条件,是冲积型砂金矿形成与赋存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最后,总结了冲积型砂金矿的一般富集规律,并指明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3.
广西东部的金矿分布地区,大致呈东西向带状延伸。金矿以石英脉型为主,只有个别硫化物型矿床和沿江分布的冲积型砂金矿床。某些规模较大的含金石英脉,风化剥蚀后,形成了残坡积型砂金矿床。  相似文献   

4.
中汤河砂金矿为第四纪一中型冲积型砂金矿床。本文分别对砂金矿地质特征、新构造运动、砂金源、古气候、古水文条件、河谷地貌以及河谷底岩产状和性质等成矿条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正>甘肃大水金矿是国内在90年代初发现的一个大型金矿。关于大水金矿的成因,历来争论不一,有热泉型,岩溶型,构造蚀变岩型,引爆角砾岩型(李真善等,2005)和卡林型等。本次研究从大水金矿的Au元素的迁移和沉淀方式入手,对大水金矿的成矿机制进行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初探出大水金矿的可  相似文献   

6.
一种新类型金矿:试谈老万场式金矿成因及其找矿方向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老万场式金矿是黔西南金矿成矿区内的一种新类型金矿,成因类型属岩溶塌陷异地堆积红土型,是背斜或穹隆核部原有卡林型金矿因下伏碳酸盐系高度岩溶化发生塌陷坠入岩溶洼地后经红土化而成矿的,原有卡林型金矿是其物源,岩溶洼地为其储存和成矿场所。二者在成因上相互联系,空间上互为消长,笔者强调:在区域成矿总体有利的前提下,凡是卡林型金矿的赋矿层位已被剥蚀,下伏碳酸盐系已大片暴露的背斜和穹隆核部,应注意寻找该类型金矿。有利的赋矿空间为“宽谷”地文期(晚第三纪末—第四纪初)的岩溶洼地,特别是沿高角度断层发育的洼地。  相似文献   

7.
西倾山热泉-岩溶-蚀变岩型金矿成矿模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倾山金矿带是由热泉型金矿硅帽,岩溶型及蚀变岩型金矿组成的新类型金矿带,西倾山弧形构造机制所导致的次级构遣裂隙以及沿其侵入的中酸性岩脉或沿构造裂隙发育的岩溶侵蚀构造是主要的容矿控矿构造,其成矿作用在平面上具有连续性带状(弧西翼),集中性窝状(前弧)及等距性(弧东翼)的规律,在垂向上则由上向下形成了热泉型—岩溶型—蚀变岩型的“三层式”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8.
陕甘川巨型帚状构造聚金论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彭大明 《黄金地质》1998,4(3):47-53
陕西西部,甘肃南部,四川北部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陕甘川金三角”。该区金矿类型繁多,不但有河床-河漫滩-低阶地冲积型砂金矿和高阶地冰川堆积金矿,而且还有多种岩金矿,包括微细浸染型、含金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伴生金型、铀硒金型及火山岩型。特提斯-喜马拉雅断裂体系与华夏系联合控矿,组成一个巨型帚状构造,在凤县,太白县,略阳县境内是大型,超大型金矿空间定位处。  相似文献   

9.
赣东北地区金矿资源丰富,成矿地质背景优越,金矿床类型多样,有6类16型,其中主要工业类型为次火山斑岩型伴生金矿、韧性剪切带糜棱岩型金矿、剪切石英脉带蚀变岩型金矿和冲积型砂金矿。这四种工业类型中韧性剪切带糜棱岩型金矿和剪切石英脉带蚀变岩型金矿均有较好的勘查前景,尤以后者找矿潜力巨大。在叙述赣东北地区金矿成矿地质背景、金矿类型划分、金矿主要工业类型和典型金矿床实例的基础上,阐述了金矿成矿规律,提出了今后勘查的主攻矿床类型,找矿远景区,预测并指明了主要金矿类型的未来找矿潜力。为赣东北地区金矿的进一步勘查与开发,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贵州豹子洞石灰岩与红土型金矿藓类植物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江洪  张朝晖 《中国岩溶》2007,26(1):31-36
红土型金矿是岩溶地区新发现的一类金矿类型,其特点是石灰岩基岩与金矿红土混生。为了探索岩溶地区苔藓植物特征, 2004年8月我们对贵州安龙县豹子洞石灰岩和红土型金矿苔藓植物进行了比较研究。野外在红土型金矿区和石灰岩各设5个采样点, 共观察和采集了105份苔藓标本。对苔藓植物的区系组成、地理成分、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该地区两种基质上共有40种,隶属9科25属,未发现苔类和角苔类。其中,石灰岩上有7科、11属、12种藓类植物; 红土型金矿上有6科、18属、28种藓类植物。豹子洞石灰岩与红土型金矿区藓类植物其种相似性系数为0. 05。Sha nno n-Wiene r 指数和种间相遇机率指数较低, Simpso n 指数则较高,表明苔藓植物分布受基质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南方红土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我国南方红土型金矿属改造红土型金矿,进一步可分为古层间构造带淋积型、岩体接触带淋积型及岩溶洼地堆积型三个亚类,以及蛇屋山式、龙形寨式、大坊式、北衙式、百色式、老万场式及镇圩式等七个矿床式。各类矿床在产出的构造部位、成矿作用、含金红色风化壳剖面、金矿源体及金的产出特征上有其自身的特征。同时指出了我国南方红土型金矿的时代、地理及地貌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2.
黔东地区金矿床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陶平  王尚彦  戴传固  王敏 《贵州地质》2005,22(4):229-235
本文对黔东地区金矿进行了矿床类型划分,并综述了各类型的基本特征。该区中-低温热液作用形成的金矿均属产于沉积岩建造中的金矿床,与岩浆岩在成因上没有直接联系。其中,天柱-锦屏-黎平地区、梵净山地区及从江地区金矿为变碎屑岩中脉型及蚀变岩型金矿床。三都-丹寨地区金矿为细碎屑岩-碳酸盐岩中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天柱-锦屏-黎平地区及梵净山地区的变碎屑岩中脉型金矿床(点)暴露表生环境后可形成冲积型砂金矿床。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苏联80年代初在北乌拉尔发现的两个大型砂金矿——科日姆近代砂金矿和伊切秋古砂金矿的地质特征、地貌和分带等进行了简要介绍。可供我国进一步开展砂矿普查找矿参考。  相似文献   

14.
广西镇圩式红土型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镇圩式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物学的研究表明,该类矿床产于峰林洼地,岩溶漏斗等岩溶地貌中:赋矿主岩为红色中度一次强富铝风化壳,其风化壳剖面由下而上的变化特征为:粘土矿物由2:1型向1:1型变化,锰结核及铁的氧化物增多,硅、碱金属含量降低,铝、铁含量增加;自然金形状为不规则粒状、片状、树枝状、针状、浑圆状、次浑圆状、并常与锑钙石、针铁矿、软锰矿连生;金矿源体为叫曼式金矿。文章指出金矿由堆积、淋积作用形成,为岩溶洼地堆积、淋积改造红土型金矿、并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5.
张维乾 《中国岩溶》1994,13(1):71-75
本文对雄武超显微浸染型金矿的成矿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金矿的形成过程与古岩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王安建  高兰  闫升好  胡传久 《矿床地质》1998,17(Z2):267-270
大水式金矿床是形成于中生代晚期,产于近地表风化壳、岩溶、与地表贯通性断裂破碎带环境,以碳酸盐类为主要容矿岩石,以硅化、赤钦矿化为特征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及其风化形成的古砂金矿床或红土型金矿床系列,可分为:岩溶沉积ˉ充填-交代型金矿;构造渗滤交代-沉积型金矿;古砂金矿或红土型金矿,其成矿作用包括热液沉积、充填、交代作用以及渗滤和残积作用。这些矿床是中生代中晚期造山阶段盆-山转换过程中含金富硅盆地流体沿垂直于造山带张性断裂释放、侵蚀、充填、交代、沉积和再风化沉积的系列产物。  相似文献   

17.
冉瑞德 《贵州地质》2005,22(1):14-21
本文以安龙戈塘金矿床为例叙述了以岩溶构造为容矿空间的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初步探讨了其成矿机理,简要阐述了安龙戈塘地区卡林型金矿与红土型金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贵州沿河至德江一带萤石矿床成矿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冉瑞德 《贵州地质》2004,21(4):277-277
本文以安龙戈塘金矿床为例叙述了以岩溶构造为容矿空间的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初步探讨了其成矿机理,简要阐述了安龙戈塘地区卡林型金矿与红土型金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桂西古岩溶型金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允义 《中国地质》2003,30(2):179-185
桂西地区自寒武纪至三叠纪发生了多次古侵蚀作用,已大致查明有11次沉积间断时期形成了古岩溶面,其中两次大范围的构造隆升及一次在裂谷拉张期相对持续时间较长的古水下岩溶作用,造成古生界为主的碳酸盐岩系溶蚀尤其强烈,形成大面积的古岩溶面。这些古岩溶面对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的控制非常明显,部分金矿床虽未直接产于古岩溶面,但其控矿断裂带多与深部古岩溶隐伏带有关系,古岩溶面起到间接控矿作用;主要金矿化的岩性有细碎屑岩、硅质岩、基性及中酸性侵入及喷出岩等,均为硅铝质岩系,而矿化最终底板均为古岩溶面下的碳酸盐岩系。金矿形成机制为:古岩溶潜山构造在后期叠加构造蚀变时,由地层淋滤出的金在古岩溶面及其影响带发生再富集而成矿。  相似文献   

20.
魏绍六 《湖南地质》2001,20(3):177-178,210
原生矿床中金的主要性状有自然金与金的碲化物,自然金可分为“明金”和“微细粒金”,“明金”的次生作用,使金的成色得到提高,粒度更大,往往有利于残坡积型砂金矿床的形成,“微细粒金”的次生作用,常形成卡林型氧化金矿或红土型金矿和铁帽型金矿,显然,以“明金”为主的矿床及金的重砂异常区,不存在找红土型金矿的可能,应寻找脉金矿床,而在有低值金的重砂异常叠加的化探Au异常区,有望找到中小型红土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