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黑龙江省东部鸡西群地层划分及其与龙爪沟群的对比,是以往省内有关研究人员在中生代地层划分与对比中讨论的焦点。本文根据鸡西群的岩性岩相、沉积旋回、含煤程度、古生物组合等特征,提出将鸡西群四分,即穆棱组、城子河组、东荣组、滴道组。并将绥滨、双鸭山、双桦、勃利、鸡西等盆地的东荣组做了对比。还对鸡西群与龙爪沟群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2.
粤东地区广泛出露上白垩统叶塘组,根据其露头剖面岩性、岩相和古生物地层学特征判断其为盐湖相沉积。沉积组合与在潮汕坳陷海域钻井LF35-1-1揭示的上白垩统沉积可以进行对比,它们都属于干旱炎热环境下形成的含膏盐沉积岩系,主体岩性均为泥岩、粉砂岩及砂岩,泥岩与粉砂岩夹薄层膏盐岩或砂岩中发育石膏联晶。潮汕坳陷为中国海域中生代盆地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域,坳陷具有良好的石油地质条件。粤东中生界盐湖沉积具有与潮汕坳陷相似的沉积背景,岩性、岩相的相似为海域与陆上露头区沉积对比奠定了基础,对比研究有利于初步解决海域油气勘探过程中钻井揭示的有限性,其研究成果对南海北部海域含膏盐岩地层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哈密坳陷上二叠统──三叠系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质、地震、测井及地球化学资料对吐哈盆地哈密坳陷上二叠统-三叠系的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把上二叠统-三叠系划分为两个层序,每个层序发育LST,TST和HST等3个体系域。论述了哈密坳陷上三叠统-三叠系的沉积格局及其演化,确定出两套生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绥滨坳陷下白垩统碎屑岩源区分析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东部绥滨坳陷下白垩统从下而上为滴道组、城子河组、穆棱组和东山组。通过分析各组砂岩—泥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特征,揭示了不同时期盆地的源区构造背景存在差异。滴道组源区构造背景为活动大陆边缘,城子河组、穆棱组多呈现出从活动大陆边缘向火山弧转换的地球化学特征,东山组则反映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结合各组古水流方向、沉积相特征和岩屑所反映的源区岩性特征,认为滴道组物源主要来自于盆地南侧,城子河组、穆棱组时期则主要来自盆地东南,并且碎屑岩均来自上地壳。   相似文献   

5.
利用钻井、测井、露头和地震等资料采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地震地质学等方法,研究济阳坳陷馆陶组沉积特征,并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结果发现:济阳坳陷馆陶组地层主要发育河流相沉积,馆陶组下段存在以浅水湖泊为背景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馆陶组上段发育湖泊三角洲沉积以及曲流河浅水三角洲沉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层序界面识别与层序划分,可将馆陶组地层可划分出一个构造层序,2个三级层序,层序底界面都为I型层序界面,每个层序内又可划分出3个体系域,即低水位体系域、扩张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  相似文献   

6.
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沙河街组沉积体系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陆相湖盆沉积特征,以T A Cros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在大量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定量研究了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沙河街组沉积体系和沉积物源特征,确定了沙河街组沉积时期总体发育近岸水下扇、滩坝、深水重力流水道、扇三角洲前缘和滑塌浊积扇等主要沉积相类型。中期基准面旋回A-D层序沉积时期发育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滑塌浊积扇沉积体系;中期基准面旋回E-F层序沉积期间发育有利于油气储集的近岸水下扇和滩坝砂体;中期基准面旋回G层序沉积时期主要发育重力流主水道—重力流水道侧缘以及近岸水下扇沉积砂体;中期基准面旋回H层序沉积时期主要发育重力流主水道—重力流水道侧缘沉积体系。最后,预测了有利岩性圈闭发育的沉积相带和地区。  相似文献   

7.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缓坡带新近系是以陆相河流沉积为主的地层,从层序地层学的角度寻找该类沉积中特征的岩性—地层油气藏是当前关注的焦点。以黄骅坳陷新近系明化镇组、馆陶组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已有的岩心、钻井和地震资料,在层序界面识别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出1个超长期旋回层序、7个长期旋回层序和若干中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馆陶组发育多断缓坡型层序地层模式,层序结构为仅保留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非对称型,沉积充填以切割叠置的辫状河砂体为主;明化镇组发育稳定缓坡型层序地层模式,层序结构为上升半旋回大于下降半旋回的不完全对称型,沉积充填为泥包砂的曲流河沉积。层序发育早期的多断坡折带内侧辫状河复合砂体是研究区新近系最有利的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8.
苏丹Muglad盆地是重要的油气探区,受区域构造的影响,早白垩世沉积储层发育演化与构造演化密切相关。在盆内地震、测井及岩心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4区西斜坡早白垩世的沉积层序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uglad盆地经历了3次裂谷断陷活动及其后裂谷期的3次热沉降坳陷活动,形成了6个二级层序;在二级层序格架内将白垩系Abu Gabra组至古近系Adok组划分13个三级层序;早白垩世断陷期主要发育湖泊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坳陷期主要发育辫状河及三角洲沉积体系;断陷-坳陷的构造演化和同沉积断裂对不同期层序的沉积体系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滨参1井下白垩统泥岩的取样分析,认为黑龙江省东部绥滨坳陷下白垩统泥岩的稀土元素具如下地球化学特征:(1)各组泥岩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都表现出轻稀土相对于重稀土明显富集和具有明显负Eu异常的特点,但∑REE、∑LREE/∑HREE、LaN/YbN 、LaN/SmN、GdN/YbN、Eu/Eu*、Ce/Ce*和(La/Yb)UCC等参数则显示出明显的不同,反映了泥岩形成时的物源有差别。滴道组和城子河组的物源可能主要为绥滨坳陷南部桦南隆起地区的花岗岩、东南部宝清地区的沉积岩和东部东三江盆地的沉积岩;穆棱组和东山组物源可能主要为绥滨坳陷东南部宝清地区的沉积岩和东部东三江盆地的沉积岩。在穆棱组和东山组沉积期,还可能有来自下地壳或幔源的深部物质加入,导致物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Ce/Ce*和Ceanom指数显示绥滨坳陷早白垩世各组泥岩的古环境均为还原环境,对油气生成十分有利。(3)绥滨坳陷早白垩世为大陆边缘环境,其构造演化过程为活动-稳定-活动。  相似文献   

10.
详细描述了双鸭山-集贤煤田绥滨组、东荣组、城子河组、穆棱组四个岩组的生物组合面貌,将中生代含煤地层的沉积层序、古生物化石组合同鸡西、勃利、双桦等盆地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东部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沟鞭藻组合序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祝幼华  何承全 《地层学杂志》2003,27(4):282-288,T001
对近二十年来黑龙江省东部海相侏罗纪—白垩纪沟鞭藻地层资料进行了综合研究 ,首次为该地区建立起侏罗纪—白垩纪沟鞭藻地层序列 ,主要包含 7个组合带 (含 3个高峰带 ) ,其中绥滨地区 Callovian— Valanginian期有 4个带 ;鸡西盆地早白垩世也有 4个带 (其中包括与绥滨地区早白垩世早期同时异相的一个 )。它们自下而上为 :1)绥滨组的 Pareodinia ceratophora- N annoceratopsispellucida组合带 ;  2 )东荣组下部的 Gonyaulacysta jurassica组合带 (高峰带 ) ;  3)东荣组上部的 Amphorula delicata组合带 ;  4 )东荣组最上部的海相 Oligosphaeridium pul-cherrimum组合带 (高峰带 )或鸡西盆地滴道组的微咸水—半咸水的 Vesperopsis didaoensis- L agenorhytis granoru-gosa组合带 ,两者为同时异相关系 ;  5 )城子河组下部海相层的 Odontochitina operculata- Muderongia tetracantha组合带 (该带可进一步划分出 2个亚组合带 ) ;  6 )城子河组上部海相层的 Canningia reticulata组合带 ;  7)穆棱组下段的 Cribroperidinium ?parorthoceras组合带 (高峰带 )。  相似文献   

12.
西秦岭关家沟组的沉积环境及其物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西秦岭关家沟组地层中碎屑颗粒的总体粒度呈现向上变粗的韵律性旋回:下段为以泥质岩、砂岩互层为主的典型浊流沉积组合;中段的碎屑颗粒有向上变粗、砾岩层加厚的趋势;上段以厚层砾岩为主,夹薄层块状砂岩,砾岩中砾石含量、粒度大小分别表现出向上增加、增大的趋势。化石组合表明关家沟组为海相地层,进一步推断关家沟组可能为海底扇浊流沉积体系。对关家沟组杂砂岩组分进行了碎屑颗粒百分含量统计及粉砂岩、板岩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稀土元素w(La)、w(Ce)、w(ΣREE)和δ(Eu)等特征值与大陆岛弧构造环境的相似。以本区地层斜层理产状及砾石优选方位为依据,结合砾石颗粒大小在横向上的变化,对关家沟组岩层古水流方向综合分析,推测其古水流方向为230°~356°,以北西向为主;砾石的优选方位在228°~338°之间,以北北西向为主。砾石的统计资料表明,由南向北关家沟组砾石具有颗粒由大逐渐变小、磨圆度由差→较好、优选方位由杂乱→较好的变化趋势。结合前人成果,关家沟组处于碧口弧前盆地系统内,推测关家沟组沉积物主要来自南东向的岛弧。  相似文献   

13.
杨帆  李孝泽 《古地理学报》2017,19(3):445-456
宁夏固原寺口子组砂岩是中国古近纪内陆古环境研究的重要载体。通过岩性、沉积构造、石英颗粒表面微结构和粒度分布特征研究,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古近系寺口子组砂岩由3个成因段构成:段Ⅰ为河流相沉积;段Ⅱ,即砂岩主体,为典型风成砂岩,沉积环境为风成沙丘和丘间地;段Ⅲ,初步推断其为湖相沉积。结合中国古近纪气候背景、研究区域地形条件及古风向,推断寺口子组砂岩主体风成沉积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沙漠沉积。  相似文献   

14.
依据地震、钻井、测井资料,详细分析了双辽断陷内火石岭组、沙河子组和营城组的岩性、电性及地震反射特征.双辽断陷从岩性上看火石岭组由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砂砾岩组成;沙河子组主要由灰色泥岩与细砂岩、砂砾岩组成;营城组主要由泥岩与粉细砂岩、砂砾岩组成.从电性上看火石岭组为电阻中到高值,声差低值;沙河子组以一套较连续的弱反射或空白反射为特征;营城组与岩性组合特征一致.从地震剖面上看火石岭组构造高部位为强反射,其下可见削截,其上可见上超现象;沙河子组为由杂乱反射变为空白反射或较连续平行反射;营城组上下为低频、强振幅较连续反射,中部体现弱振幅、空白反射中低频特征.  相似文献   

15.
梅河盆地为典型的断陷型含煤、油页岩盆地。通过岩芯、测井和地震的层序标志识别,在梅河盆地梅河组识别出1个巨层序、2个超层序和4个三级层序。其中,砂砾岩段、下部含煤段、中部泥岩段、上部含煤段分别对应着三级层序I、II、III和IV。通过对层序地层格架的认识,结合构造、沉积分析,揭示了研究区梅河组沉积层序演化规律,三级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演化分别为:层序I发育了盆地初始裂陷阶段的冲积型和扇三角洲沉积;层序II发育了盆地裂陷扩张阶段扇三角洲、沼泽和浅水湖泊沉积;层序III发育了盆地最大扩张阶段深水湖泊沉积;层序IV发育了盆地萎缩阶段扇三角洲和湖泊沉积。因此,梅河盆地梅河组的层序I到层序IV的演化揭示了中国东部伸展环境下断陷盆地从初始裂陷阶段到盆地萎缩阶段完整的不同沉积层序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火山地层常具穿时和倒转现象,并且缺少化石资料,致使其地层序列划分和对比困难.营城组火山地层序列是松辽盆地火山岩油气勘探的基础和关键,火山岩中的厚层沉积夹层(营城组二段)在火山地层序列划分中可作为标志层,是营城组进一步分段的关键层位.从盆缘露头剖面入手,根据实测剖面、钻井、测井、地震、同位素年龄等资料,证实徐家围子断陷存在营二段地层,通过地层对比,总结其地层发育时限、岩性及序列特征、地层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地球物理识别标志,并将其作为标志层对火山地层进行准确划分和对比.结果显示:营二段形成于早白垩世Albian期(110~108 Ma),沉积时限2~3 Ma;以富含凝灰质夹煤层为主要特征,其碎屑粒度自下至上呈现"粗-细-粗"的全韵律;断陷内营二段地层厚度变化大,平面上存在着两类沉积中心:(1)与营一段火山岩最大厚度中心重叠的火山期后热沉降中心;(2)继承性古地貌凹陷.不同成因地层其地球物理识别特征不同.以营二段为标志层可将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分为3段,其中一段和三段均以火山岩为主.而原分层中的营四段实属盆地不同充填期的两套地层:下部细粒砂泥岩段应为断陷期的营二段,上部粗粒砂砾岩段应为拗陷期的登娄库组一段.该方法可为其他地区火山地层划分与对比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东部晚中生代盆地群构造层划分及构造沉积演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黑龙江东部盆地群包括现今残留的三江盆地、勃利盆地、鸡西盆地、虎林盆地和宁安盆地等。根据地层间的不整合关系可将晚中生代盆地群划分为4个构造层, 盆地演化经历了3次不同背景下的伸展阶段和3次构造反转。构造层Ⅰ (绥滨组和东荣组) 发育于SN向断陷槽内; 构造层Ⅱ (滴道组、城子河组和穆棱组) 发育于NE-NNE向的弧后伸展走滑环境; 构造层Ⅲ (东山组) 沉积时期, 本区又发生一次伸展减薄裂解作用; 而构造层Ⅳ (猴石沟组、海浪组、七星河组和雁窝组) 则发育于NW-NNW向挤压环境, 充填一套粗碎屑沉积。黑龙江东部盆地群的形成和演化受蒙古-鄂霍茨克海碰撞闭合的影响和东部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及若干外来地体的拼贴作用控制, 其中太平洋板块向大陆俯冲引起的局部地幔对流和岩石圈显著减薄的拆沉事件是盆地形成的主要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松辽盆地北部古龙地区登娄库组沉积与构造演化的耦合关系,本文利用古龙地区的地震、钻井、测井和岩心等资料,通过古龙地区登娄库组的构造演化特征、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特征综合研究,对古龙地区登娄库组构造演化对沉积充填特征的控制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古龙地区登娄库组沉积时期为断坳转换期,可进一步划分为断陷盆地萎缩阶段早期和晚期、坳陷盆地孕育阶段早期和晚期4个构造演化阶段,分别对应4个三级层序(Sq1-Sq4); 古龙地区登娄库组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底扇、河流相、辫状河三角洲、浅水三角洲、湖泊沉积等沉积体系; 登娄库组构造演化控制着沉积充填演化,各构造演化阶段沉积体系分布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即沉积充填特征与构造演化过程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具体表现为:断陷盆地萎缩阶段早期(Sq1)和晚期(Sq2)下部地层受断陷作用控制,沉积充填特征符合陆相断陷湖盆沉积演化模式; 断陷盆地萎缩阶段晚期(Sq2)上部、坳陷盆地孕育阶段早期(Sq3)和晚期(Sq4)地层具有坳陷层序地层特征,其中萎缩阶段晚期(Sq2)上部和坳陷盆地孕育阶段早期(Sq3)属于坳陷盆地"河流-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坳陷盆地孕育阶段晚期(Sq4)发育干旱背景下的坳陷湖盆"洪水-河漫湖"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9.
前期的油气勘探和评价揭示了柴北缘西段侏罗系具有良好的油气和煤炭勘探前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野外露头、岩心、钻井及地震等资料,对柴北缘西段侏罗系残留地层发育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落实了侏罗系残留地层的分布。侏罗系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下统的湖西山组和小煤沟组,中统的大煤沟组及上统的采石岭组和红水沟组。下统主要见于冷湖构造带(湖西山组)和苏干湖盆地东部的向阳煤矿(小煤沟组)。湖西山组的下部岩性为厚层粗粒沉积物,表现为水下扇沉积特征,上部为大套湖相暗色泥岩;小煤沟组厚度较薄,沉积物粒度粗,发育煤层。中、上侏罗统主要分布于赛什腾凹陷和苏干湖盆地内的西部凹陷、中部凹陷、向阳煤矿。根据钻井显示,苏干湖盆地内中侏罗统主要发育大煤沟组五至七段,岩性主要为灰色、灰黑色泥岩夹灰色细砂岩、砾岩及薄煤层;其中五段为主力煤层和油气烃源岩层。上侏罗统岩性主要为棕红色、褐色泥岩夹砾岩、砂岩。残留地层的分布主要受控于沉积中心的迁移和断裂的展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