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m红外太阳塔是我国未来重点发展的地面太阳观测设备 ,本文的所有工作均围绕着与此相关的红外波段太阳观测技术方法展开。1 .针对望远镜实验平台—云台太阳光谱仪 ,建立了光谱仪分光流量模型 ,并用多种实验手段验证了其可靠性。利用该模型计算了FeⅠ 1 .56μm红外太阳光谱的分光流量 ,分析了实验观测的可行性及改进方案。2 .针对探测器实验平台—PtSi红外焦平面阵列相机 ,建立了FeⅠ 1 .56μm光谱观测信噪比模型 ,模拟了各种噪声对观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在国内首次成功进行了FeⅠ1 .56μm红外太阳光谱的面阵观测实验。3 .在红外观测实验所处的高背景低对比度条件下 ,讨论了红外太阳光谱观测的图像处理方法 ,分析了观测中出现的干涉条纹的来源及解决办法 ,初步建立起了一整套红外太阳光谱与成像的定标方法和图像处理方法。4 .首次利用PVA材料 ,设计研制了一套FeⅠ 1 .56μm近红外Stokes参量偏振仪 ,并将该偏振仪安装在美国国立天文台McMath望远镜上进行了观测实验。针对一太阳黑子 ,通过扫描进行了二维的Stokes参量观测。同时建立了一套从Stokes参量反演磁矢量场的方法 ,并将反演的结果与怀柔太阳磁场望远镜的观测结果进行了比对。5.针对 1m红外太阳塔的太阳光谱仪系统 ,给出了垂直多波段光谱仪和红外  相似文献   

2.
文中从中微子物理学、太阳中微子的探测、标准太阳模型的建立等方面对太阳中微子问题的提出进行了回顾。各为太阳中微子探测器测量结果不同程度的偏低,以及不同类探测器测量结果之间的矛盾,使得人们对太阳中微子的研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太阳中微子问题可从粒子物理和天体物理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文中分别对这两个研究领域中提取的企图解决太阳中微子问题的模型作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3.
1m红外太阳塔是我国未来重点发展的地面太阳观测设备,本文的所有工作均围绕着与此相关的红外波段太阳观测技术方法展开。1.针对望远镜实验平台-云台太阳光谱仪,建立了光谱仪分光流量,工用多种实验手段验证了其可靠性。利用该模型计算了Fe Ⅰ1.56μm红外太阳光 谱的分光流量,分析了实验观测的可行性及改进方案。2.针对探测器实验平台-PtSi红外焦平面阵列相机,建立了FeⅠ1.56μm光谱观测信噪比模型,模拟了各种噪声对观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在国内首次成功进行了FeⅠ1.56μm红外太阳光谱的面阵观测实验。3.在红外观测实验所处的高背景低对比度条件下,讨论了红外太阳光谱观测的图像处理方法,分析了观测中出现的干涉条纹的来源及解决办法,初步建立起了一整套红外太阳光谱与成像的定标方法和图像处理方法。4.首次利用PVA材料,设计研制了一套FeⅠ1.56μm近红外Stokes参量偏振仪,并将该偏振仪安装在美国国立天文台McMath望远镜上进行了观测实验。针对一太阳黑子,通过扫描进行了二维的Stokes参量观测。同时建立了一套从Stokes参量反演磁矢量场的方法,并将反演的结果与怀柔太阳磁场望远镜的观测结果进行了比对。5.针对1m红外太阳塔的太阳光谱仪系统,给出了垂直多波段光谱仪和红外大色散光谱仪的光、机初步设计。6.针对1m红外太阳塔的科学目标,提出了多波段光谱仪探测器系统方案,对红外大色散光谱仪所使用的红外探测器也进行了初步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4.
太阳半径是指从太阳球心到光球层外边界的距离。测量太阳半径历史悠久,系统性测量始于19世纪,其标准值为959.6300。主要有以下几种测量方法:(1)子午圈测量;(2)日食和水星凌日;(3)望远镜漂移扫描技术;(4)等高方法;(5)卫星角距离测量。对于太阳半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类观点:一是认为太阳半径在缩小;二是认为太阳半径基本没有变化;三是认为太阳半径变化与一些太阳活动指数有关联,并具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太阳半径是否变化,如何变化,目前尚无定论。首先介绍了太阳半径,回顾了太阳半径的观测方法;接着介绍了目前太阳半径的主要研究观点;最后对将来的研究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曹文达  季凯帆  宋谦 《天文学报》2000,41(1):93-103
观测太阳光谱所使用的探测器,在选型与使用上有其特殊性。结合云南天文台太阳光谱仪,首先建立了太阳光谱仪分光流量的计算机模型,并通过观测实验对该模型进行了检验。利用该模型计算了云南天文台太阳光谱仪各可见光及近红外波段的太阳光谱分光流量,在此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太阳光谱仪用探测器的选型方案,以及观测中的注意要点。  相似文献   

6.
林元章 《天文学进展》2000,18(4):301-311
系统阐述了太阳中微子“亏缺”问题出现的背景,包括介绍标准太阳模型,太阳内部的相聚变反应,太阳中微子能谱和流量的理论估算,以及太阳中微子探测实验和结果。讨论了为解释太阳中微子“亏缺”而提出的各种非标准太阳模型以及近年来愈益受到重视的中微子振动问题。  相似文献   

7.
汪景璓 《天文学进展》1994,12(2):115-125
假定太阳是一颗普通的恒星,对太阳磁场的高分辨率观测,则从内禀磁场强度,尺度谱,面积填充因子,成穴分布趋势,双极分布特征和演化时标等多方面,为类太阳恒星磁场测量提供了一个基本标度,本文综述了与恒星磁场测量有关的,太阳磁场若干观测特征,与类太阳恒星测量结果对比表明,类太阳恒星磁场的内禀强度与太阳磁场接近,但面积填充因子大1-2个数量级,这可能真实地反映了恒星磁场的内禀强度成太阳磁场接近,但面积填充因子  相似文献   

8.
太阳和月球射电辐射对40m天线数据接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标准射电源和标准噪声源,对宁静太阳和月球射电辐射的噪声温度进行了测量,估计它们对40m天线接收绕月卫星信号的影响,结论是:(1)40m天线指向偏离太阳超过2°时,能够满足正常数据接收要求;(2)40m天线指向月球时,系统接收的噪声温度增加值为87.1K, 此时系统的总噪声温度能够满足正常数据接收要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982年在陕西临潼接收的美国罗兰-C西北大平洋链Y台发射的100kHz低频一跳天波时延的实测资料及SMS-GOES测量的太阳1~8A软x射线的每日辐射流量与SMM/ACRIMI测量的太阳常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阳1~8A软x射线辐射流量与太阳常数之间存在较强的负相关;低频一跳天波时延与太阳常数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并对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太阳总辐照是指在地球大气层顶接收到的太阳总辐射照度,也叫"太阳常数",但它实际上并非常数。太阳总辐照随波长的分布即为太阳分光辐照。太阳辐照变化的研究,对理解太阳表面及内部活动的物理过程、机制,研究地球大气、日地关系,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简单介绍了太阳辐照,回顾了太阳辐照的空间观测;接着介绍了观测数据的并合,以及对合成数据的一些研究;然后讨论了太阳辐照变化的原因,简述了太阳总辐照的重构及其在气候研究上的一些应用,并进行必要的评论;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付玉  袁沭  金振宇  刘忠 《天文学报》2023,64(1):8-84
望远镜的仪器偏振是影响太阳磁场测量的重要因素,为了获得精确的太阳磁场信息,对大型太阳望远镜光学系统进行偏振优化设计非常必要.针对8 m中国巨型太阳望远镜(Chinese Giant Solar Telescope, CGST)的偏振设计需求,提出了基于四镜偏振补偿结构的望远镜折轴光学系统设计方案.基于偏振光线追迹方法,分析了该方案仪器偏振在望远镜光瞳和视场上的分布特性以及视场分布特性随望远镜运动和波长的变化.结果表明,在HeI 1.083μm和FeI 1.565μm磁敏谱线所在的近红外波段, CGST仪器偏振满足2×10-4测量精度要求的“无偏振视场”为0.91′,而在可见光波段该“无偏振视场”为0.5′.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采用标准增益喇叭和精确的噪声标准在35GHz频率上对太阳射电流量进行绝对测量的工作。我们用聚氨脂软泡沫塑料试制成功了一种角锥簇形的微波黑体,在8.6毫米波段上其垂直入射的反射系数达—50db,把这种黑体浸于液氮中,可作为精确、稳定的低温噪声标准源。1980年2月中旬,我们用在喇叭口面定标的方法,进行了多次的绝对测量,得到太阳流量密度的平均值为2548sfu(相应亮温度为9651°K),其系统误差为4%,偶然差为1.1%。  相似文献   

13.
针对云南天文台太阳光谱仪,建立了光谱仪分光流量的计算机模型,通过观测实验检验了该模型的可靠性,利用此模型我们还计算了该仪器的分光流量,并在此基础上,对探测器的选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针对云南天文台太阳光谱仪, 建立了光谱仪分光流量的计算机模型, 通过观测实验检验了该模型的可靠性。利用此模型我们还计算了该仪器的分光流量, 并在此基础上, 对探测器的选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太阳望远镜的口径较小? 太阳望远镜的成像系统是通过透镜或凹面反射镜把太阳像成在焦点上,在焦平面后面通常接有分光设备及探测器。因为不再有目视观测,专业的太阳望远镜已经不再配有目镜。太阳望远镜的性能也不再用倍数,而是用分辨本领来描述。一般来讲,望远镜的口径越大,分辨本领越大,我们看到的太阳就更加清楚。  相似文献   

16.
标准太阳模型和中微子流量预估太阳中微子“亏缺”是指目前实际探测到的太阳中微子流量比理论上预估的少得多的问题。理论上预估的太阳中微子流量是根据“标准太阳模型”(SSM)估算的。所谓标准太阳模型是在一些基本假定下 ,通过建立联系各种太阳物理参数的方程组 ,以原始太阳质量和化学组成为初始条件 ,以及与目前太阳年龄 4 6亿年对应的太阳半径和光度为边界条件 ,求解得到的太阳构造模型。标准太阳模型除了假定太阳为球对称 ,它的所有物理量只与日心距有关 ,以及不考虑太阳自转和磁场 ,或者说太阳自转和磁场的力学效应可以忽略外 ,还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介绍了在昆明地区进行地面太阳辐射随波长分布测定的工作概况,以及对四个观测时段取得的196组数据的分析处理。给出了大气质量m为:10、7、5、3、2、1时波长0.28μ到0.76μ的地面四个季节太阳分光辐照曲线,并对其进行了讨论,给出了综合误差。此外,本文还介绍了太阳辐射分光测量工作在植物研究方面的运用。简要地介绍了作者在1983年至1985年与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诸同事合作,在云南西双版纳进行的《热带雨林及植物人工群落中的光辐射测量》课题的研究工作,并附有初步的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太阳光谱仪散射光测量的原理和基本方法;给出了我台水平式太阳光谱仪在D区横向散射光(包括鬼线强度),纵向散射光和漫射光的测量结果。由此说明了这台光谱仪质量良好,适宜作太阳光谱的定量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述了太阳射电天文学的历史,从早期的失败到1942年Hey对太阳射电波的偶然发现为止.文中讨论了太阳射电研究在米波-十米波、千米-百米波和厘米波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同时讨论了与射电爆发共生的耀斑的观测以及用等离子体辐射和回旋同步加速辐射对这些观测所作的解释。从空间对与Ⅲ型爆发有关的等离子振荡和一维电子速度分布的测量,业已证实了用等离子体辐射对观测所作的解释。Ⅲ型爆发的米波-十米波射电日像仪测量和千米-百米波的飞船测量表明,Ⅲ型电子束流是沿着浓密的日冕流和沿着阿基米德螺旋轨道运动的。在厘米波段利用角秒分辨率的大天线阵对活动区和射电爆发所作的高空间分辨率观测,表明了它在观测日冕磁场、了解冕环的物理性质、测量耀斑附近磁场结构,从而在研究太阳耀斑起源方面有着巨大的威力.  相似文献   

20.
太阳闪烁仪是估测近地面大气视宁度的有效仪器.测量经过大气湍流元到达地面的太阳光的闪烁效应,可以用来估计近地面湍流元的大小,太阳闪烁仪正是基于这样的原理制作的.详细介绍了太阳闪烁仪硬件和软件构成,给出了初步的实验结果,实验表明该设计能满足估测近地面大气视宁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