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守彪  石耀霖 《中国地震》2007,23(3):251-258
应力释放模型在地震活动性研究中多有应用。但无论是简单应力释放模型还是耦合应力释放模型在应用中都存在着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地震发生条件概率强度与地震活动性不同步。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应力释放模型做了进一步修改,在原应力释放模型的计算条件概率强度公式中引入了时间延迟因子,从而初步解决了地震发生条件概率强度与地震活动性之间不协调的矛盾。此外,在利用台湾地区地震资料考察新模型时发现,改进后的新模型比原模型更优,预测地震的效能更高;在发震时刻预测的回顾性检验中,改进后的耦合应力释放模型比原应力释放模型和泊松模型的预测精度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2.
库.  AK 王道 《内陆地震》1997,11(3):233-239
哈萨克斯坦各类自然灾害中地震及其伴生的次生地质作用是最危险的一种。国家对地震的综合防御十分重视,90年代以来,地震研究所开展了地壳及上地幔结构特征、震源区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编制了地球物理、流体地球动力学、形变和地震活动性前兆形成的物理数学模型;研究出用各种观测资料进行超长期、长期、中期和短期地震预报的方法及相应的软件系统。地震是现今地球动力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产生地震的必要条件是应力积累超过构造非均匀性之间的内聚力的强度,应力的积累和松弛伴随着构造和物质的变化,它表现在岩石物理性质、地球物理场及其它场的变化。观测微小地震活动的发展、物理化学场的变化就可以预测未来地震的地点,并估计震源区的大小。实践证明,前兆机理和预测地震方法的基础研究在哈萨克斯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正>1研究背景地震视应力是表征震源区应力水平的物理量,对一个区域内引起地震滑动的视应力水平进行区域平均,可作为该区域绝对应力水平的下限估计(吴忠良,2001)。在国内,近年来逐渐将地震视应力应用于地震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4.
地震视应力用于震后趋势快速判定的可能性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对多次强震的地震视应力进行了计算,将各次强震的地震视应力的高低与强震发生后的后续地震的强度进行联系,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将地震视应力用于强震震后趋势预测的可能性。对多次强震的地震视应力与其后续地震强度的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低视应力的强震的后续地震的强度一般较低,即低视应力的强震发生后,震区发生较强的后续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5.
《内陆地震》2005,19(4):359-371
由地震学(地震)、地球动力学(现代运动)、地质(造山作用)资料得出,天山地震成因带地壳处于复杂的应力状态中,目前造成应力作用的因素不清楚,因而,不能对地壳内大地构造过程增强或减弱的时间和强度作出预测。但是,我们研究了可能能量源的作用,这有助于解释地壳内现代构造及其引发的地震。  相似文献   

6.
人工神经网络在潜在地震危险区估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环境剪应力较高的地区较容易发生中强地震这一原理,提出了将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估计潜在地震危险区的方法。由于该方法是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提前1~2年预测某一地区未来环境应力值的变化来估计潜在地震危险区,因而可大大提高估计的准确性。该方法今后在多震地区的预报工作中值得一试。  相似文献   

7.
前言一般认为内陆地震发生地点的长期预测是相当困难的。目前还没有从物理上判断某活断层是否即将发生大地震的方法。虽然地震发生与否取决于断层强度和其上应力的大小,但是与地震发生直接有关的地震发生区深部的强度和应力方面的认识目前几乎仍是一片空白。即使是将来,...  相似文献   

8.
采用供水系统震害预测及功能失效状态分析方法,对西安市阎良区供水系统在不同强度的地震作用下的震害情况和功能失效状态进行了分析,并大致估计了系统功能恢复到震前状态所需要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岩石加速破裂行为的物理自相似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掌握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体积膨胀点至峰值强度点之间加速破裂行为的演化规律,是实现地质灾害物理预测的关键.本文考虑裂纹张开和闭合两种情况,基于断裂力学建立了三轴应力作用下裂纹扩展临界尺度与等效应力的关系.对微元体破坏概率,分别采用以等效应力表达的Weibull分布函数和裂纹尺度分形函数,通过对比导出了形状参数m与裂纹分布分维D_f关系的表达式.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岩石峰值强度点与体积膨胀点应变比仅与m或D_f有关.对岩石蠕变或准蠕变破坏,合理的m值范围为[1.0,4.0],在此范围内应变比近似为常数1.48,该常数是描述不同尺度岩石加速破裂规律的物理自相似常数.实例分析表明,基于岩石加速破裂规律构建的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其适用性广,尤其在崩滑和大地震预测领域,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此外,本文给出了b值与m值定量关系,以解释b值的物理意义,并探讨将其用于地震预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由地震学(地震)、地球动力学(现代运动)、地质(造山作用)资料得出,天山地震成因带地壳处于复杂的应力状态中,目前造成应力作用的因素不清楚,因而,不能对地壳内大地构造过程增强或减弱的时间和强度作出预测。但是,我们研究了可能能量源的作用,这有助于解释地壳内现代构造及其引发的地震。地球体内的应力取决于内生(地球起源)力和外营(宇宙成因)力。9.1内生力地球内部地质作用的能量特征是不一样的。9.1.1地壳结构不均匀性的应力天山地震成因带地壳的内部结构是不均匀的,地层成分和厚度的不均匀性形成密度和压力随深度分布的大差异。压力P由…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分析研究固体潮与地震发生的相关性的物理机制出发,探讨了用观测固体潮的方法来预测地震发生的可能性.首先,根据地震发生的物理力学过程,给出了地震产生所需要的应力应变条件.实验室岩石力学实验结果和地震应力的观测以及计算结果给出,完整地壳岩石的强度界于10~103 MPa之间,断层介质的强度界于1~10~2 MPa之间.其次,将固体潮所引起的全球地壳变形在某个活动断裂带附近产生的形变值与地震触发的应变值进行对比,讨论了固体潮触发地震的可能性.计算分析表明:固体潮在地表对应的应变在10~(-8)的量级,对岩石介质所引起的应力最高可以达到1.6×10~(-2)MPa量级,这样的载荷水平不足以引发地震.最后,本文结合固体潮观测资料表明,地震活动性与固体潮的周期性变化无明显相关性,固体潮对于临震前的含有活动断裂的岩体在某个方向发生地震可能有触发作用,但是由于这种触发作用与地震发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关系的不确定性,从而无法用来作为地震预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结构易损性是在不同强度地震动作用下结构发生各种破坏状态的条件概率。易损性分析既是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和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核心内容,又是结构破坏估计、地震损失预测以及地震风险分析的关键环节。深入开展结构易损性分析研究,对于地震工程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地震动与结构破坏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一方面,强地面运动复杂且极不规则,合理描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概率统计方法和灰色系统理论,对华北地区地震危险性作了粗略顶测,给出了华北地区不同预测年限内发生不同强度地震的概率,同时对最近一次强地震发生的时间作了估计。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地质构造背景和震源机制应力场特征等方面分析了京西北地区发生强地震的构造、应力条件,并从区域地震活动性的研究中指出,北西向的张家口~渤海地震带近年来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在范围上又向北扩展,是近年较为活跃的地震构造带,从而对该区三至五年内的地震危险性作了估计。  相似文献   

15.
地震应力降标志震源破裂过程中作用在断层系统上的应力释放水平,是刻画震源物理过程和预测震源辐射特性的重要参数.地震应力降主要受控于构造环境、震源机制和地震类型等.观测得到的应力降还受到观测频带的影响,所以它的绝对值难以准确测定.采用体波、面波以及零频观测(大地测量、GPS、InSAR)等不同类型的数据获得的应力降也存在差异.对于地震波数据,通常采用间接方法去除传播路径中的衰减效应并获得震源激发谱,进而估计应力降.随着宽频带地壳Lg波衰减模型的建立,可以构建直接校正路径衰减的方法,从而获得对Lg波震源激发函数的准确估计.进而通过对观测和理论震源谱的拟合获得整个地震序列中各个地震的标量地震矩、拐角频率和高频下降率等震源参数,再根据断层模型计算应力降.本文分别以青藏高原东缘典型的构造地震2017年Ms7.0九寨沟地震和潜在的工业注水诱发地震2019年Ms6.0长宁地震为例,计算两个地震序列应力降的时-空变化过程,探索构造地震与诱发地震之间的潜在的物理差异. 2017年九寨沟地震的主震应力降为27 MPa,余震震级和应力降均呈快速下降趋势. 2019年长宁地震的主震应力降为32 MPa,余震序列...  相似文献   

16.
华东地区视应力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应用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记录到的地震资料,运用视应力的定义,对华东地区视应力大小进行了估计,并对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发生5级以上12次地震进行了分析,总结震前视应力场的变化情况,为我们地震危险区的判定及地震趋势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丁文镜 《地震学报》1984,6(4):425-428
本文遵循地震发生的断层成因说,应用三维应力圆和纳维-库伦强度理论,提出一种定性描述孕震过程的应力图象.这种图象可用来估计地震危险性的增长和减退,并可用它说明地震前兆异常规律应该多种多样,从而可以解释地震预报实践中曾经出现的若干疑问.   相似文献   

18.
朱守彪  石耀霖 《地震学报》2002,24(2):162-168
应力释放模型过去主要用于研究大范围历史大地震活动规律.本文对应力释放模型进行了改进,对其能否运用于区域更小、时段更短、震级更低的情况进行了探讨;以台湾地区近百年6级以上地震为例的研究结果表明,应力释放模型仍然适用.在回溯性的地震预测检验中,用改进的应力释放模型计算出台湾地区地震发生的条件概率强度,并用其预测6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时刻.结果表明,其预测精度优于泊松模型.   相似文献   

19.
卓钰如 《地震》1989,(4):29-37
通过发生在全球不同区域内面波震级(或M_w)相同的浅源大地震的体波震级(?)_b、短周期(1—10秒)震源谱以及重复周期不同的地震的破裂长度的对比,可以得出大地震的应力降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发生在板块边缘的地震,重复时间短而应力降低;板内大地震的重复时间长而应力降高,两者可相差5倍;此外,板内不同地区的大地震,比如中国东部和西部的地震,也存在差别。这一结果反映了不同震源区背景应力水平的差别,对于地震灾害的预测是重要的信息。 文中所给出的大地震的破裂长度与重复时间的关系,可用于某些仅能由地质学方法推断潜在断层长度及重复时间的地区估计潜在地震震级,或者已知震级估计重复时间,以进行灾害预测。  相似文献   

20.
本文据广义的应力—应变关系介绍了体积地震矩率和盆地体积变化概念、原理和方法,并用地震和地质两方面资料计算和分析了鄂尔多斯周边断陷盆地地震带不同时期的体积变化和体积矩率,盆地总的体积变化和现代地震矩率及所反映的体积变化是一致的,最后用地震矩率观点讨论本震区构造活动,平均构造应力释放水平和大震累积周期等问题,地震矩率和体积变化分析为我们据地质资料进行定量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了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