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依据地质力学理论,对张家口地区的构造体系进行了划分,并探讨其对地下热水的控制作用。张家口地区存在三个活动的构造体系,即阴山纬向构造带、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东翼反射弧北东东构造带、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北北东向的岩浆岩侵入构造带,且在晚近期仍有不同程度的活动。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东翼反射弧北东东构造带的一级构造控制了地下热水带的分布,其次级构造与新华夏系构造、东西向构造的复合交汇部位控制了地下热水点的出露位置。以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东翼反射弧北东东向构造带为主的多构造体系复合部位,并有近期的岩浆岩分布,水质类型为SO_4-Na型、富含有特殊离子氟和可溶性偏硅酸的区域性低电阻区域是寻找地下热水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2.
华南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厘定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南山字型的前弧展布于中国大陆南缘和越南北部,南抵西沙纬向带北侧。西翼反射弧出现于念青唐古拉-伯舒拉岭及其南侧,东翼反射弧位于南黄海地区,沿弧形带以中、新生代岩浆岩和构造动力变质带的弧形展布为显著特色。它的脊柱在川、黔、滇、桂毗邻地区,以近SN向褶皱带为主体。华南山字型是印支期发生发展,燕山期成型和定型,喜马拉雅期仍有较强活动的构造体系。该体系的确定,对研究华南地质构造格架与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实际上,它是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间的纽带.   相似文献   

3.
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控金研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彭大明 《黄金地质》2001,7(1):68-72
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在古生代末期开始活动,中生代成形,新生代定形。与金成矿关系极为密切,金矿分为岩金和砂金矿。岩金包括含金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岩浆岩型、浸染型、硅铁型及氧化铁帽型。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的各组成部分均发现有金矿床,以弧顶遥居首位,依次为前弧、砥柱、反射弧、反射弧脊柱,马蹄形盾地及脊柱。该构造区内分布着小秦岭、陕甘川金三角,还有燕山和晋东北金矿区,熊耳山金矿密集区等。大多数岩金矿形成于燕山期,砂金形成于第四纪。  相似文献   

4.
旋卷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复合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这篇论文中,李教授发表了他历年来对这问题的研究的累积。李教授对大地构造的研究及成果是我国地质工作中头等的贡献,母容多赘,兹仅引壕该文最后一节中一段以作介绍:“按照褶皱旋卷收敛方向表示旋转扭动内旋方向的规律,康藏歹字型体系、陇西旋卷增系,以及包容在、或牵涉在这两个体系中的宋梁山旋卷体系,文殊山旋卷体系,都一致地表示:在它们展布的范围内,整个地块发动过顺时针的旋动。最近在山丹地区,由於地震而发生的旋动的方向,也和这个方向符合的。包容在祁吕弧形褶带西翼中的多字型构造体系,和河西体系,都一致的表示:在它们分布地区的东面相对地向南扭动,而在西面相对地向北扭动。包容在祁吕弧形褶带东翼的多字型构造体系、中华夏体系、新华夏体系都一致表示:在它们分布地区的东面相对地向北扭动,而西面相对地向南扭动。就是说这两个构造体系一致地表示:伊陕台地的西部和阿宁台地的东部——即贺兰褶带分布的区域以及它东面和西面的地带——对祁连山方面和吕梁山以及太行山方面,有向南扭动的趋向。这种相对运动正是与构成拟议中的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所要求的运动方式相符合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李四光教授的地质力学理论对陕西省主要构造体系进行了划分,主要有秦岭纬向构造体系、区域东西向构造带、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陇西帚状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巴山弧形构造体系、北东向构造和北西向构造等。并对其分布特征、发生发展、对矿产与地震分布的控制作用略加叙述,以使读者对陕西构造体系有一个基本了解。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范围,包括北祁连山及其北侧的河西走廊地区。区内石炭纪地层发育,上、中、下三统齐全且均含煤层,呈北西西向广泛分布。对石炭纪含煤建造的形成和分布起着重要控制作用的构造体系计有:古河西构造体系、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前弧西翼褶带、陇西旋卷构造体系、河西系和展布于北纬37°—38°左右的区域东西向构造带以及局部南北向构造等。它们在不同时期成生和发展,以重接、反接、斜接、包容等复合关系构成了错综复杂的构造景观。   相似文献   

7.
渭河盆地断裂构造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渭河盆地地处秦岭纬向构造体系、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和陇西旋卷构造体系的交汇部位,各构造体系在此互相复合叠加,形成了多条断裂带,控制着渭河盆地的基底构造以及地震活动、地裂缝和地热资源的展布。通过对盆地断裂构造特征的研究,对减少地质灾害,合理的开发地热资源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沙溪帚状构造型式的厘定及其控岩控矿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一、区域构造分析沙溪班岩铜矿位于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中段北西侧,处于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前弧东翼和新华夏构造体系以及东西向构造带的复合部位。三大体系构成矿田乃至长江中下游矿带的基本构造格架。淮阳山字型前弧东翼主体重接于华夏系古褶皱带之上。据构造格局、地貌景观和岩浆岩带、火山岩带及成矿特征,东翼沿长江可分为数个紧密的隆起褶皱带。由弧顶向东边反射弧,可分为五个隆褶体:蓿松-庐枞、庐江-天长、苏家湾-滁县、九江-繁昌及铜陵-宁芜等隆褶体。呈右行左刊多字型展布,组成山字型东翼主体构造带(图1)。西翼亦有瑞昌-灵  相似文献   

9.
米家沟红柱石矿位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前缘弧西翼与秦岭东西构造带北秦岭褶带的复合部位,其上叠加有陇西系和武都山字型构造体系。区内经受了多次构造运动,以印支期为主,表现为强烈的酸性岩浆的侵入活动和褶皱运动。现将主要地质特征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国祁连山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祁连山区经多次掏造运动产生了各种构造体系,它们互相复合构成复杂的构造景观。古河西系斜接于天山-阴山、秦岭-昆仑东西向复杂构造带之间,它为本文论述的主要体系。它成熟于志留纪末期的祁连运动,为N55°—65°W走向的一系列互相平行的褶带及所夹岩块组成的巨型拗褶带。它控制了早古生代沉积和岩浆岩建造及有关矿产的分布。该体系包容了下元古界组成的东西向构造形迹的残块。可能开始于泥盆纪,而完成于白垩纪的祁吕系西翼褶带,其西端呈弧形切断古河西系,中段与古河西系重接。陇西系自东段北侧插入,造成向北东凸的帚状构造。河西系与古河西系反接,形成平行等距的隆起和沉降带。康藏歹字型构造体系将该区西南部古构造强行卷入,使之多受改造、歪曲。古河西系及其他上述构造体系,代表我国西北部顺时针扭动的运动方式。与我国东部华夏系及新华夏系所表现的逆时针扭动方式相呼应,共同显示了中国大陆向南滑的运动趋势。  相似文献   

11.
地化省的地质特征地化省位于北北东向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变带与近东西向阴山重力梯变带交汇处,是华北地块成矿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北带采凉山区处于阴山纬向构造带南缘的次级东西向构造——阳高破碎带;中部的恒山和南部的五台山则处于祁吕-贺兰山字型前弧东翼临近反射弧部位及其与古北东向构  相似文献   

12.
从第三纪以来,祁连山区的河西系、陇西系,祁吕贺兰山字型和青藏滇缅歹字型(以下简称山字型和歹字型)等构造体系仍在活动,它们的活动控制了该区的地震发生。本文依据重力资料、卫照解译、地貌形态、新构造运动、地震和温泉的分布,讨论了现今活动的构造体系,进而又探讨了活动性构造体系与地震分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甘肃某多金属成矿带位于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西翼的中西段,河西系酒泉—青海湖沉降带的北侧,酒泉金佛寺花岗岩体与志留系侵入接触带中.该多金属成矿带长达十几公里.主要为钨钼铅锌铜等多金属矿产.  相似文献   

14.
邢台矿区山字型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台山字型构造位于河北省邯邢煤田内,其前弧向ES突出,脊柱呈ES-WN走向。分别分析了山字型构造脊柱及其东、西翼反射弧构造形迹特征,对研究区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渭北地处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秦岭纬向构造、新华夏系构造和陇西帚状构造的复合部位。区内各种构造形迹的展布均不同程度受到这些构造体系的控制和干扰,但自中、新生代以来,本区主要构造形迹的展布是受祁吕弧型构造控制的,特别是它的较低级构造成分,在区内构成明显的多字型构造型式,控制了本区地下水的埋藏,分布和赋存规律。  相似文献   

16.
北秦岭地区的构造体系主要为纬向构造体系,在其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叠加了它的变种首阳山弧形构造和武都山字型构造体系,此外,祁吕贺山字型及北东向构造在本区也有零星分布。本文根据构造体系特征,结合地层、岩浆岩、矿产资料的综合分析,将本区铁、铜、多金属矿产划分为几个构造成矿带:武都山字型东翼反射弧多金属矿成矿带;老厂-红山梁帚状构造控制的铁矿田;首阳山弧形构造西翼北西西向铜(铁)成矿带;沙沟街-老铁厂东西向铁矿带和其它成矿带。以上主要热液-矽卡岩型(或热液复合)矿床或矿体相对富集部位有如下特征:矿床相对富集于反射弧顶部,帚状构造靠近收敛部位,反“S”型曲率最大部位,“入”字型分支交汇处及所夹之锐角区间。  相似文献   

17.
祁阳山字型构造质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及构造变形特征,对祁阳弧形构造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分析表明,传统山字型构造机制难以解释祁阳弧形构造的诸多特征,且前人认为变形动力来源于东西向挤压应力场,也与印支期区域构造应力场实为NWW向的构造背景不符,因此祁阳弧形构造并不属典型山字型构造。基于研究区构造活动的客观实际,提出祁阳弧形构造的可能形成机制:NW向基底隐伏断裂和NNE-NE向主干断裂分别于印支期和燕山期产生强烈左旋走滑活动,从而使区域NNE向构造线在中段产生左旋偏转成为NNW向,从而形成S形的祁阳弧形构造。这一机制可较好解释祁阳弧形构造的若干特征,如关帝庙穹窿呈NWW走向、北反射弧构造形迹不显著、北弧弧顶脱位及内弧曲率大于外弧、南弧弧顶脱位、紫云-中田-高峰串珠状穹窿的形成等。上述认识对华南地区弧形构造研究具有一定启示意义:除山字型构造作用和砥柱作用外,还应注意断裂走滑等其他构造活动对弧形构造的制约,以及多次构造活动叠加对构造形迹可能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拉脊山位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为黄河和湟水的分水岭。一般海拔在三千米以上,山势陡峻;特别在东段,因深流切割,多跌水悬崖;中段相对平缓。本区在地质构造位置上,属古南山构造体系的一部分,并受古化隆旋卷构造的控制。中新生代以来,为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前弧西翼的南侧,并有河西系和化隆旋卷构造复合和交接。从古地理环境来看,本区在寒武纪和奥陶纪时,为一狭窄细长、快速沉降的深断陷海槽。从地槽说观点来看,则属南祁连地槽褶皱带的东延部分(图1)。  相似文献   

19.
大沙沟石炭纪无烟煤勘探区位于甘肃省武威县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二迭系和侏罗系,白垩系仅出露于小红沟以东。加里东晚期花岗岩在上述沉积盖层周围广泛分布。勘探区构造位置处于祁吕贺兰山字型西翼褶带与河西系武威—临洮构造带交接部位。成煤后的构造变动使该区屡经破坏和改造。形态各异,性质不同,规模悬殊的褶皱、断裂广泛发育,纵横交错,组成一幅复杂的应变图象(图1)。  相似文献   

20.
构造体系与煤的变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造挤压作用下,当煤系及其下伏地层受到压缩时,岩石内部的颗粒之间发生内摩擦而伴随析出的热量,是引起煤变质的一个普遍因素。后成煤期继续活动着的一些山字型构造,其前弧或反射弧的展布方位往往与高变质煤带相一致。如沿长江中、下游展布的晚二迭世高变质煤带与淮阳山字型的前弧挤压带相吻合;川南~黔西北的弧形高变质煤带与黔西山字型前弧挤压带相一致,黔西南的弧形高变质煤带与云南广西两个山字型构造反射弧的重迭部位相一致,等等。某些挽近时期有强烈活动的经向构造带内,也常出现高变质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