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叶水盛  王世称  钟绍春 《地质论评》2000,46(Z1):164-171
AuGIS是金矿综合信息预测系统简称.它是建立在国产平台MAPGIS上的一个地矿行业的应用型GIS系统.从我国地矿行业普遍适用情况出发,基于MAPGIS矢量数据结构上开发了本系统,建立了具有地质特色的应用系统.系统采用GIS与ES相结合的研制途径,开展了地学领域综合信息解释自动化研究,设计出物探、化探、地质及综合预测自动(半自动化)解译子系统.它采用多专家综合方法解决多学科结论综合问题,充分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即通过属性库、数据库的库-图联合操作运算达到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矿产预测目的.  相似文献   

2.
利用我国海量地质标准基础数据库中的数字地质图和矿产图,通过基于GIS的地质解译空间集成地质信息,将其用于综合信息矿产预测。以地质解译系统对内蒙大兴安岭南段1∶20万成矿预测的应用为案例,阐述地质信息的空间提取与集成过程:首先在建立地质字典库实现地质空间信息共享的基础上,通过矿化密集区对地质模型的分类图层进行空间分析,建立地质成矿空间信息库和图库;然后,基于典型矿床圈定模型单元,通过模型单元与地质成矿空间信息库和图库的空间分析,建立地质找矿模型;最后,基于地质单元对地质成矿空间信息库和图库的二次空间集成,完成预测模型的地质空间信息提取与集成。将本方法应用在银矿案例的综合信息矿产预测靶区评价上,得到可供进一步查证的新增靶区比已知靶区增加了近5倍。  相似文献   

3.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网络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ebGIS是GIS与分布式计算技术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本系统采用了构件GIS和互操作GIS的优势,并将GIS发展与构件技术、互操作技术、分布式三大技术结合起来,形成超媒体空间信息集成平台即WebGIS。在该平台上,将基于GIS的单机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系统在Web上得以实现,最终实现基于WebGIS的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系统,最后给出基于WebGIS的阿尔泰成矿区矿产预测成果的信息共享实例。  相似文献   

4.
基于深度学习的镜下矿石矿物的智能识别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徐述腾  周永章 《岩石学报》2018,34(11):3244-3252
矿石矿物鉴定的智能化是智能地质学和智能矿床学的基础技术之一。计算机视觉技术和深度学习理论使矿石矿物鉴定的智能化成为可能。本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系统Tensor Flow,以吉林夹皮沟金矿和河北石湖金矿的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硫化物矿物为例,设计有针对性的Unet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有效自动提取矿相显微镜下矿石矿物的深层特征信息,实现镜下矿石矿物智能识别与分类。实验显示,模型在训练过程中,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模型精度在不断增大,损失函数不断减小;经过3000个批处理之后,模型精度和损失函数基本趋于稳定。训练出的模型对测试集中的显微镜镜下矿石矿物照片的识别成功率均高于90%,说明实验所建立的模型,具有很好的图像特征提取能力,能完成镜下矿石矿物智能识别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遥感区域构造的空间信息集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论述在综合信息矿产预测中基于GIS的遥感资料自动解译原理和实现方法,通过对遥感资料的数据处理并结合已建立的重磁构造格架,进行空间信息的自动关联识别,提取有地质意义的遥感线性、环形构造。探讨了实现遥感空间信息自动集成技术和其在遥感图像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6.
李建国  高学生  奥琮 《江苏地质》2016,40(3):384-394
总结回顾了近30年来遥感信息获取技术、遥感找矿模型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提出了遥感综合信息找矿模型的基本概念及找矿预测方法。认为遥感综合信息找矿模型更加突出综合信息与找矿标志的系统组合,指出模型构建的关键是实现"地质找矿要素"向"遥感信息要素"的相互转换。以二连浩特北部地区为例,构建了该地区以遥感信息为主要数据源的遥感地质信息获取技术方法及找矿预测模型,圈定了5个重要的钨钼铜多金属矿找矿靶区,取得了较好的找矿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煤矿智能化是煤炭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煤矿企业减人增效、安全生产提供有效保障,大数据、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有力支撑了煤矿智能化建设。首先阐述了智慧矿山的设计思路,提出了智能化建设总体技术体系。然后,分析了通用异构型控制和数据处理平台、矿用巡检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故障诊断技术和智能穿戴等煤矿智能化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梳理了智能化建设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难题,并针对瓶颈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基于模块化开发的通用异构型控制和数据处理平台,实现了底层终端的可重构和底层通信协议的统一,解决了数据孤岛问题;研究巡检机器人驱动模块监测、运动控制与精确定位等关键技术,基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机器人精确定位;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煤矿场景应用中缺少典型数据和与场景知识结合的问题,提出小样本学习技术有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煤矿智能化领域的进一步落地应用;研究煤矿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提出构建基于数据和知识混合驱动的设备故障诊断模型将有效解决过度维修和欠维修的问题;智能穿戴技术是解决井下关键岗位作业人员防护问题的关键,提出了由呼吸系统、传感监测系统、人机交互系统、语音...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综合信息矿产预测定理评价过程认知机制及其特点的初步分析,给出了知识制导的定量评价系统的设想,并利用专家系统技术,建造了知识库,开发了知识使用的推理机,建立定量评价的知识基系统,实现了这一设想。实践证明,该系统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王宇翔  常河  王玉祥 《矿产与地质》2024,(1):184-194+204
文章研究了深度学习方法在地质构造解译中的应用,探究了相比传统的线性构造方法更为高效且无需先验知识的方法。以基于全卷积神经网络(FCN)的图像像素注释方法实现了遥感数据对于线性构造解译半自动解译。选择云南省云县官房铜矿矿区作为实验区域,绘制的图件表明该解译方法能够满足普通地质研究的基本需求,同时也能作为人工线性构造解译工作的初步参考,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而与其他传统自动解译方法对比,可以发现在解译精度、效率和可重复使用性上都存在一定的优势。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地质构造解译的自动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遥感解译智能化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郭娜  许祝华  李妍 《江苏地质》2020,44(3):295-301
基于江苏连云港海洋牧场建设管理业务需求,系统收集、整合连云港海洋牧场综合信息资料,综合运用GIS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及数据库搭建技术,建立连云港海洋牧场综合管理数据库,设计了可视化系统的总体架构,实现了海洋牧场综合信息“一张图”管理、人工鱼礁投放全流程管理、地形地貌三维展示等功能,为相关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11.
杨海涛 《地质与勘探》2022,58(5):929-939
北秦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钼金多金属成矿区,区内寺沟钨钼矿为斑岩-矽卡岩型矿床,是蟒岭岩体西缘地区发现的首个隐伏钨钼矿床,其矿床规模达到中型,目前仍在勘查中。利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多学科综合信息找矿方法,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单一地质勘查方法的多解性和局限性,提高了异常解译精度和可靠性。本文在合理运用多种勘查技术方法,充分总结矿区找矿标志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综合找矿模式:(1)借助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初选找矿靶区;(2)大比例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缩小找矿靶区;(3)利用岩石地球化学剖面,配合槽探工程查明地表及浅部矿(化)体特征;(4)通过物探测深剖面布设,探索深部成矿有利空间;(5)深部钻探验证并预测找矿远景,同时利用钻探地质信息反向约束物探解译,提高解译精度并指导后续勘查工作。以寺沟钨钼矿为典型矿床,在总结地质、化探、物探等找矿标志的基础上,建立了本区斑岩-矽卡岩型钨钼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综合找矿模型。该模型在矿区深部验证及外围靶区预测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目前外围靶区正在进行工程验证,找矿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2.
AMethodofImprovingSeismicDataResolution:ComprehensiveInversionofWellloggingandSeismicDataZhangYufen;HongFeng(DepartmentofAppl...  相似文献   

13.
彭聪 《地质通报》2013,32(5):699-705
为理解壳-幔物质密度、速度结构的地质意义,在历时数年的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整合壳-幔岩石矿物物性参数资料,供地学工作者加深对中国大陆深层区域构造格架的认识.一般来说,随深度增加地壳、地幔和外核岩石矿物密度和速度有正相关的变化规律.从曲线图、柱状图、表格、构造层、岩石矿物多个角度阐述壳-幔岩石矿物物性参数的变化规律,提供综合解释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地质-地球物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多源遥感数据,在新疆阿尔金成矿带的索拉克地区开展成矿信息要素遥感解译.通过综合研究成矿信息的遥感地质特征、遥感影像特征、遥感蚀变矿物信息特征,进一步构建遥感解译找矿模型.利用该找矿模型,在索拉克周边区域圈定多金属找矿预测区.通过野外查证,新发现铜、金等多金属矿化线索,取得较好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15.
The gravity map of the Aveiro Basin, North West Portugal was produced in 2000/2001 and some limited two dimensional (2D) interpretation was carried out. It is intended in this article to advance the interpretation and modelling of the original Aveiro basin gravity data. Thus, the data were processed and the horizontal gradient, the second vertical derivative and downward continued field computed. The corresponding maps have been processed and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basin tectonic features has been proposed. This is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geological and tectonic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former surveys and local boreholes. As the next step a more detailed modelling of the Aveiro Basin took place. Bear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asin tectonic features in mind, several north–south and east–west gravity profiles were established and modelled. The proposed models we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As a result, a comprehensive mass distribution model for the basin was proposed. Finally, comparison was made between the new gravity model and the previously published tectonic features map. This modelling is particularly useful for groundwater protectio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and also for the dimensioning of drilling operations. Bearing in mind the geomorphology of the basin the gravity method is a very economical tool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basin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6.
地质条件的复杂性是影响当前智能开采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亟需构建高精度回采工作面三维地质模型。通过分析智能开采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并以黄陵一号矿某智能工作面为例,结合工作面所有的地质勘探资料,利用TIM-3D建模软件分别构建了工作面初始静态模型和回采工作面动态模型,搭载透明工作面数字孪生系统对智能开采地质模型进行展示;通过对比回采揭露真实煤厚值与地质模型预测煤厚值,分析静态地质模型与动态地质模型的误差,探讨模型误差产生的原因。分析认为:静态地质模型精度不能达到智能化开采的地质要求;更新后的动态地质模型可显著缩小煤厚预测误差,基本能达到智能化开采的地质需求;模型的误差是测量误差、采样数据量及其分布、插值算法选取共同造成的。综合认为模型的建立要充分融合工作面所有地质信息,模型建立巷道标志点的间隔应该小于10 m,模型动态更新的推采距离应该小于15 m。研究结果对于充分认识当前智能开采地质模型精度水平有重要意义,为下一步智能开采地质保障技术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Measurement of compressional, shear, and Stoneley wave velocities, carried out by dipole sonic imager (DSI) logs, provides invaluable data in geophysical interpretation, geomechanical studies and hydrocarbon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The presented study proposes an improved methodology for making a quantitative formulation between conventional well logs and sonic wave velocities. First, sonic wave velocities were predicted from conventional well logs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fuzzy logic, and neuro-fuzzy algorithms. Subsequently, a committee machine with intelligent systems was constructed by virtue of hybrid genetic algorithm-pattern search technique while outputs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fuzzy logic and neuro-fuzzy models were used as inputs of the committee machine. It is capable of 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final prediction through integrating the outputs of aforementioned intelligent systems. The hybrid genetic algorithm-pattern search tool, embodied in the structure of committee machine, assigns a weight factor to each individual intelligent system, indicating its involvement in overall prediction of DSI parameters. This methodology was implemented in Asmari formation, which is the major carbonate reservoir rock of Iranian oil field. A group of 1,640 data points was used to construct the intelligent model, and a group of 800 data points was employed to asses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proposed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mittee machine with intelligent systems performed more effectively compared with individual intelligent systems performing alone.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蚌埠地区金矿资源预测为例,探讨了覆盖区及半覆盖区矿产预测的途径和方法。指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等多种信息的综合解译和与矿产地质信息的有机关联,是揭示隐伏矿成矿规律的重要手段;采用“矿产二次预测方法”通过大区矿产预测模型向预测区逐步扩散,建立起本区统计预测模型,是在覆盖区开展模式类比预测的可行途径。文中讨论的成矿预测方法在安徽省蚌埠地区金矿预测中取得了较好效果,对我国中西部地矿产地质研究程度不高地区的成矿预测,具有普遍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团结沟金矿床地质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矿床地质模型是综合信息找矿模型的基础。本文从团结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入手,分析了团结沟金矿床的控矿地质条件,探讨矿床的成因,进而建立起团结沟金矿床的矿床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