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的沉降史及其动力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安  吴世敏  程卫华 《海洋学报》2011,33(6):117-124
根据东沙隆起及其周围钻井资料的一维构造沉降对比分析,结合前人在基底、盖层及断裂等方面的研究,将东沙隆起地区的构造演化分为5个阶段:自垩纪挤压阶段、古新世-早渐新世伸展断陷阶段、早渐新世末期抬升剥蚀阶段、晚渐新世-中新世快速的裂后沉降阶段、晚中新世以来断块升降阶段.认为下地壳高速层是促使早渐新世末期抬升剥蚀的重要因素,而...  相似文献   

2.
从始新世温室到早渐新世冰室的特征与潜在的变化机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Prothero等,2003),但关于渐新世沉积物的详细气候与海洋学研究则相对较少。众所周知,渐新世开始的全球逐渐变冷导致了一个明显的南极低温层的发育(Zachos等,2001;DeConto和Potlard,2003)。渐新世和中新世的深海底栖有孔虫δ^18O中已经分辨出几个标志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属种,其中最具特征的δ^18O峰值已经被标注为Oi、Ei事件,冰期或带(Miller等,1991,  相似文献   

3.
莺歌海盆地的构造反转作用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莺歌海盆地是北西走向红河断裂带末端在第三纪走滑运动形成的扭张性断陷盆地,控制盆地形成演化的构造动力在早-晚渐新世和中-晚中新世发生了改变,导致盆地内部发生了两期性质不同的构造反转作用。晚渐新世-中中新世期间的构造反转表现为轴向近南北的褶皱变形和沉降中心向东南方向的迁移,晚中新世至今的构造反转使盆地西北边缘的北东走向断裂发生反转逆冲。晚渐新世-中中新世构造反转作用导致盆地西北部和中南部的油气聚集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南海西南次海盆声呐浮标地震测深资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金萍  阎贫 《海洋科学》2003,27(9):35-40
利用声纳浮标资料,得到了南海西南次海盆地壳的速度结构。确定海盆中沉积物的速度为1.6~3.9km/s,基底顶面速度为4.2~6.8km/s。确定海盆中存在洋壳。海盆中基底起伏较大,埋深为4400~5700m,很多地方的基底上只有一层300~500m厚的低速沉积层,而缺少其它上第三系的沉积物。海盆中沉积物的厚度为300~1500m,时代为晚渐新世~第四纪,由此推测西南次海盆的扩张开始时间应该为早渐新世。  相似文献   

5.
珠Ⅲ次盆地是南海北部陆架珠江口盆地三个次盆地中的一个,为形成于早第三纪的裂谷盆地,是珠江口盆地早第三纪断陷湖群的一部分。珠Ⅲ次盆地的演化可以分为三期:早期湖相(古新世-中渐新世)、中期海湾相(晚渐新世)和晚期开放浅海相(晚第三纪)。依次形成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湖相沉积包括文昌组(油源岩)和恩平组(气源岩),是研究区两个石油系统的源岩区。珠Ⅲ次盆地经历了三次显著的构造运动,其中晚渐新世的张性—剪切运动和中中新世末期的拉张运动导致研究区主要含油构造的形成。油气勘探、两种源岩地球化学和热模式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6.
琼东南盆地古近纪沉积充填演化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琼东南盆地是发育于南海西北部的新生代张性断陷盆地。始新统和早渐新统崖城组属过充填型或平衡充填类型,在盆地各个断陷内均具有砂岩-泥岩-砂岩三重沉积充填结构;晚渐新统陵水组在北部坳陷带属过充填及平衡充填类型,发育砂岩-泥岩-砂岩三重沉积充填结构,而在中央坳陷带则属由砂岩-泥岩二重沉积充填结构组成的欠充填型。古近纪盆地的沉积充填结构演化反映了始新世-早渐新世断陷阶段与晚渐新世断拗阶段的盆地演化历史,其中,晚渐新世盆地断拗阶段的发育是南海海底单期扩张过程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珠江口盆地四个工程钻井的古生物、古地磁、同位素及沉积物资料,对钻孔所揭露的地层进行划分,认为所钻遇的地层包括下更新统(上部)、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及全新统。依据古生物分异度及含量作出海平面变化曲线,识别出十个海侵期,利用钙质超微化石特征种的初现面和末现面资料,将本区海平面变化曲线与太平洋V_(28-239)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分析了本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环境和气候,认为早更新世晚期,中更新世中期,晚更新世早期及全新世本区气候温暖,沉积环境属陆架浅海环境。  相似文献   

8.
印度扇沉积的开始被认为是发生于渐新世到早中新世,其时印度板块和阿拉伯板块碰撞。印度扇长1,500km,最大宽度960km,是阿拉伯海中最大的自然地理构造,东边界是印度大陆边缘/查戈斯-拉克代夫海脊(Chagos-Laccadive Ridge),西边界是欧文-墨里海脊(Owen-Murray Ridge),南部则是中印度海脊(Carlsberg Ridge)。印度扇主要沉积物物源来自于印度河,  相似文献   

9.
运用地质与地球物理综合研究方法,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始新世—中新世的沉积充填特征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在早中始新世,白云凹陷沉积环境经历了由陆相冲积扇到中深湖相的转变,晚始新世部分地区遭受海侵,沉积物源主要来自北部番禺低隆起和东沙及神狐构造高部位,以近源沉积为主。到早渐新世,凹陷沉积环境转变为海陆过渡相及海相环境,凹陷北部受番禺低隆起等局部物源控制,凹陷主体接受大量源自南海西部昆莺琼古河的物源供给。到晚渐新世,古珠江沉积范围增大,突破番禺低隆起进入白云凹陷,凹陷北部主体受古珠江搬运沉积物影响,凹陷其余地区则接受来自北部古珠江及西部昆莺琼古河双物源供给。进入中新世,由于盆地热沉降作用的加强,南海北部陆架坡折带由白云凹陷南部跃迁至北部,凹陷水深不断加深,凹陷主体受古珠江沉积物的控制,其中南部地区为深水环境,受到由浊流搬运来的北部古珠江物质、西部昆莺琼古河物质以及正常远洋沉积物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琼东南盆地深水区LS33井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孢粉组合序列的分析,探讨渐新世以来各个地质时期的植被类型以及所反映的古气候特征。根据孢粉谱和聚类分析结果,LS33井岩心可划分为8个孢粉组合,不同组合之间孢粉面貌差异巨大。早渐新世,孢粉组合中以蕨类植物为优势组分,多见常绿植物,代表冷干的植物分子罕见,反映了暖湿性的热带亚热带气候。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延续了早渐新世暖湿的特点,常绿栎、榛最为繁盛,植被和气候出现较为明显的垂直分带性。早中新世研究区气候发生了重大转折,温带落叶树和高山针叶林树的增多表明气候类型已转至凉干。早中新世至晚中新世常绿树的繁盛和红树科的发育表明气候属于暖湿型。上新世到更新世继承了晚中新世的特点,但红树林逐渐衰退,草本植物逐渐繁盛,意味着气候类型从暖湿逐渐转为凉干。  相似文献   

11.
在鄂霍次克海地区可划分出3个主要的新近纪沉积旋回:第一旋回:厚逾1000m的渐新世-早中新世沉积旋回;第二旋回:厚达2000m的中-晚中新世旋回;第三旋回:厚约1000m的上新世-第四纪沉积旋回。厚度最大的地方位于库页岛东北边和堪察加半岛西边的近海区。这些旋回的划分以具侵蚀面的区域性不整合为依据,每个旋回都以厚度为几米、几十米至成百上千米不等的粗粒碎屑沉积物(砾岩,含砾砂岩)开始,旋回中部由砂页岩(粉砂质砂、泥岩或页岩、硅藻土)组成,旋回上部为厚达100~300m的海退沉积序列或者陆相含煤沉积。  相似文献   

12.
印度洋南部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古海洋学L.Diester-Haass始新世至渐新世的历史包含了一些从了解无冰期至南极主冰盖时期的气候变化对海洋影响的重要因素。深海钻探(ODP)113、119、120航次的最近研究结果表明,在渐新世初期或者是在中晚始新世...  相似文献   

13.
Carl  Fredrik  Forsberg  陈弘 《海洋地质》2006,(1):67-80
为了了解Storegga滑坡的成因机制,在滑坡附近区域的钻孔中取了一系列样品进行矿物学及微细构造分析。结果表明,从Brygge(始新世-早中新世)到Kai(早中新世-晚上新世)一直到Naust层(晚上新世-现在),岩性分别为富高岭石软泥-富蒙脱石含化石的粘土质软泥-伊利石为主的半远洋沉积和冰期沉积。我们认为这些沉积物是风化层剥蚀、气候变冷时物理风化作用加剧以及晚新生代冰川作用周期开始发育共同影响的结果。第四纪沉积受气候控制,洋流搬运物质发生混合,细粒沉积物可能来自法罗群岛周边地区,具有宽矿物光谱的较粗粒冰期沉积来自北海和斯堪的纳威亚大陆。在温暖气候期,洋流是最重要的控制因素,因此此时形成的沉积物粒度较细,且比冰期沉积含更高的蒙脱石。可以肯定的是温暖气候期形成的细粒沉积与冰期较粗粒沉积之间矿物组成的不同并不能解释本区冰期海相/半远洋沉积作为滑坡滑动面这一现象,我们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沉积物粒径的变化。另外,观察到了某种特殊孔洞,这种孔洞可能是气体水合物分解留下的痕迹。  相似文献   

14.
西北干旱区湖泊沉积记录反映的全新世气候波动周期性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多窗谱分析方法研究了夏季风边缘区——甘肃民勤盆地石羊河流域湖泊沉积物所记录的全新世以来气候波动的周期性。结果表明,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存在明显的1553、1190、686、617、504、314、180及131a等主要周期。1553a主周期变化所对应的明显干湿期有6—7次。其他百年尺度的周期变化在早中全新世波动幅度较大,到中、晚全新世其波幅逐渐减小。其中准1500a的周期波动在整个全新世石羊河流域气候变化中都有反映,而500~700a的周期波动在中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部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海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笔者通过对我国东部盆地晚白垩世和早第三纪沉积及古生物资料,特别是有孔虫,沟鞭藻,钙质超微化石,龙介虫科栖管,藻叠层石等的综合研究认为,我国东部盆地在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曾发生过四期海侵。由老到新依序为森诺曼期,晚土伦期至早赛诺期,古新世至早始新世,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在海侵影响下,我国东部十多个盆地形成了海陆过渡相半咸水沉积,并具有典型的半咸水生物化石组合。通过对松辽盆地,苏北-南黄海盆地,渤海湾沉  相似文献   

16.
台湾海峡台西盆地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建强  黄慈流 《台湾海峡》1994,13(4):323-330
通过不整合,地层缺失,岩浆活动,断裂活动等分析,以及与邻区构造事件进行对比,认为台西盆地新生代构造事件主要有晚白垩世晚期-古新世早期(距今约70M-60Ma),古新世末-始新世初(距今约54M-51Ma),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距今约42M-32Ma),晚中新新世-上新世初(距今约10M-5Ma)和上新世末-中更新世(跑今约2.5M-1Ma)。它们在区内表理明显,依次反映了台西盆地从裂谷出现(晚  相似文献   

17.
西太平洋晚第三纪钙质超微化石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菲律宾海东部,北部“大洋钻探工程”125航次782A和786A二个钻孔晚第三纪的钙质超微化石。本区自下而上划分为13个带(或亚带),存在三个沉积间断:晚渐新世与中中新世之间;中中新世与晚中新世之间以及晚中新世与早上新世之间。据超微化石分析,本区晚第三纪存在4个相对暖水期和4个相对较凉期。根据菲律宾海东部,中部“深海钻探工程”58、59、60三个航次以及我国东海陆架、台湾东海岸及西部地区,南海北缘等地钙质超微化石分带的对比,晚渐新世与早中新世之间以及中、上新世之间的沉积间断在环西太平洋一侧具有普遍性,但形成原因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第368航次U1501站位井深264.0~331.1 m的样品,通过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地层和锶同位素定年,得出该段井深年龄为晚渐新世-早中新世20.3~32.0 Ma(地震反射不整合面T60的底部年龄在28~30.5 Ma左右).T60构造运动之后,岩芯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底栖有孔虫...  相似文献   

19.
南海北部古韩江物源的演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珠江和韩江是南海北部陆源物质的两个重要供给来源,南海北部陆丰-韩江地区自古近纪以来即接受两者的沉积。通过稀土元素配分特征及判别分析发现,在始新世,研究区沉积物稀土元素配分形式多样,不同地区差异明显,显示出在始新世沉积时,研究区尚不具备大的物源供给,基本以近源为主。在渐新世,韩江源区和珠江源区基本形成,但是古韩江对陆丰-韩江地区相对影响较大,主要影响研究区东部及中部的广大地区,而珠江则主要影响研究区西北及西部地区。到早中新世,韩江物源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一直影响到研究区西南部地区,并有部分物质到达研究区西部。但是,从中中新世开始,韩江物源逐步退缩,使西南地区受珠江和韩江来源沉积物的共同影响,而探井Lf14则主要受珠江的影响。到晚中新世,韩江和珠江来源沉积物均发生减弱,本地区主要接受浅海泥灰质沉积。研究区除了接受韩江和珠江带来的陆源碎屑沉积外,从渐新世开始,一直持续到早中新世均受到东沙隆起区的基性火山活动的影响,对研究区南部Lf7和Lf14探井影响较大。由于受火山活动的影响,使该地区沉积物的稀土元素Eu出现较多的正异常。  相似文献   

20.
张裂和区域沉降是越南南部近海九龙和南昆山盆地的特色。初期的张裂开始于始新世-早渐新世。紧接着是晚渐新世地壳块体的上升和旋转。上升块体的侵蚀标志着九龙盆地从张裂到区域沉降的转变。第二阶段的张裂开始发生于南昆山盆地。并持续至晚中新世。南昆山盆地部分地区经历了中-晚中新世的倒转。九龙盆地中同生张裂和裂后单元分别由非海相沉和海陆交互相到浅海沉积组成。南昆山盆地中的同生张裂沉积分成早期同生断裂单元-相应于初期张裂阶段。和晚期同生张裂单元。在张裂的第二阶段沉积。早期同生和晚期同生张裂单元由非海相沉积和非海相到浅海沉积组成。后张裂单元由陆架、深海沉积组成。正式出版的报告资料显示九龙盆地以生油为主.油主要储集在破碎基岩高处。丽南昆山盆地通常含气,其气圈闭在中新世砂岩和晚中新世碳酸岩中。这些明显的特征可能随着南昆山盆地长期的张裂和倒转所造成的圈闭形成及圈闭整体破裂而出现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