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秦岭矿带中段铅锌金银矿田资源潜力和规模较大,成矿类型为热水沉积-动力改造型,成矿亚系统可分为3类:与早、晚古生代热水喷流沉积-动力改造有关;与中生代陆内造山构造-岩浆活动有关;属于造山带复合叠加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周缘金属矿床成因类型、成矿规律与成矿系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位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古亚洲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结合部位的柴达木盆地周缘地区,是一个具有复杂构造演化历史的多旋回复合造山区.同时,该区也是我国重要的、极富潜力的金属成矿带.在综合分析以往多年工作成果基础之上,较系统总结研究了区域成矿地质构造背景、区域构造演化、主要矿床类型、区域成矿规律与成矿系列.结果表明:该区地质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前寒武纪古陆形成、早古生代造山、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造山和中新生代叠复造山等4个构造旋回.其中,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旋回与区内金属成矿关系密切;总结出6个主要矿床成因类型,分属于拉伸裂解构造背景的喷气-沉积矿床组合(包括VMS型、SEDEX型)和与造山过程有关的造山矿床组合(包括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脉型、造山带型金矿等);该区成矿作用具有多期、多矿种和多类型的特点,初步总结划分出5个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即与新元古代—寒武纪裂解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奥陶—志留纪裂解有关的铜钴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晚加里东陆-陆碰撞有关的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晚古生代裂解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晚华力西—印支期造山有关的铁铜铅锌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系统收集内蒙古林西-东乌旗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锆石Hf同位素资料基础上,通过分析岩浆岩岩石组合随时空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中亚造山带东南部洋盆演化和地壳增生等重要地质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二连浩特-贺根山蛇绿岩带南、北两侧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在年代学上显示不同的活动期次,具有不同岩石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它们分属于不同的构造岩浆岩带。蛇绿岩带以北晚泥盆世-中二叠世岩浆活动在时间上呈连续分布的特征,并在晚石炭-早二叠世时期达到活动峰值。火成岩构造组合分析表明,晚泥盆世-石炭纪和早-中二叠世岩浆活动分别与二连浩特-贺根山洋盆向乌里雅斯太大陆边缘之下的俯冲和洋盆闭合后俯冲板片断离引起的软流圈上涌造成的区域伸展背景有关。蛇绿岩带以南岩浆活动时间上呈现石炭纪、早-中二叠世、晚二叠世-三叠纪幕式分布特征,各期岩浆活动前锋有随时间向南迁移的趋势。这三期岩浆活动分别与古亚洲洋板片向宝力道岛弧之下的俯冲、板片后撤以及洋盆消失之后古板块的碰撞造山作用有关。锆石Hf同位素分析表明,中亚造山带东南部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时期存在显著的地壳增生;其中二连浩特-贺根山蛇绿岩带以北表现为地壳的垂向增生,以南表现为地壳的侧向增生。  相似文献   

4.
兴蒙陆内造山带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12  
徐备  王志伟  张立杨  王智慧  杨振宁  贺跃 《岩石学报》2018,34(10):2819-2844
本文提出了"兴蒙陆内造山带"的新概念(Xing-Meng Intracontinent Orogenic Belt,XMIOB),从大地构造、沉积建造、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等方面论述了XMIOB从晚古生代到中生代初的陆内伸展及陆内造山过程,为探讨晚古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新模式。根据对内蒙古中西部晚古生代构造格局的总体认识,可将XMIOB划分为五个构造单元即:早石炭世二连-贺根山裂谷带、晚石炭世陆表海盆地、早二叠世艾力格庙-二连伸展构造带、早-中二叠世盆岭构造带和晚二叠世索伦山-乌兰沟伸展构造带。晚石炭世末-二叠纪在兴蒙造山带基底上发育三期伸展构造:第一期见于内蒙古北部二连-艾力格庙地区,形成陆内裂谷盆地及其盆缘三角洲沉积,发育时代为302~298Ma;第二期在内蒙古中西部广泛分布,以隆起与凹陷相间分布的盆岭构造为特征,发育时代为290~260Ma;第三期见于内蒙古南部索伦山到温都尔庙乌兰沟一带,形成主动裂谷背景下的红海型小洋盆,发育时代为260~250Ma。晚古生代与伸展过程有关的岩浆活动可分四期:1)早石炭世贺根山期:以蛇绿岩为主,发育于具有前寒武纪古老基底和早古生代造山带年轻基底的陆壳伸展区; 2)晚石炭世达青牧场期:主要沿北造山带分布,以基性和酸性岩浆构成的双峰式侵火成岩为特征; 3)早二叠世大石寨期:形成的岩石种类多样,分布广泛,包括双峰式火山岩、双峰式侵入岩和碱性岩; 4)二叠纪末-三叠纪初索伦山期:形成陆缘型蛇绿岩或基性岩-超基性岩组合,产生于软流圈上涌造成的主动裂谷背景。兴蒙陆内造山带的构造变形可分为两期,第一期为晚古生代地层大范围褶皱变形,造成盆-岭构造带的缩短;第二期为沿盆-岭构造的边界强烈剪切变形,产生向东逃逸的挤出构造,其构造背景是北部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和南部大别-秦岭中央造山带的远距离效应引起的被动闭合作用。兴蒙陆内造山带的变质作用分为两个阶段,早期变质作用主要表现为石炭纪期间与陆内伸展有关的低压高温变质,晚期为二叠纪末到三叠纪初区域大面积的低压绿片岩相变质以及沿构造边界的局部中-低压型低温变质。  相似文献   

5.
东昆仑造山带位于中央造山系西段,在长期的地质演化过程中构造岩浆活动频繁,其中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活动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本文系统总结了东昆仑造山带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的分布、演化和成因,对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东昆仑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的联系。东昆仑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可分为俯冲阶段(277~240 Ma)、同碰撞阶段(240~230 Ma)和后碰撞阶段(230~200 Ma),壳幔岩浆混合作用贯穿于古特提斯构造演化全过程。镁铁质岩浆岩主体为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地幔部分熔融,花岗质岩浆岩主体为幔源岩浆底侵镁铁质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东昆仑造山带东段俯冲阶段壳幔岩浆混合作用不仅带来成矿物质,使部分元素含量增高,还带来热源;经过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改变,导致大量矿物质沉淀,形成矿床,主要成矿金属组合为Cu、Mo、Au,矿床规模相对较小;同碰撞阶段由于受到挤压应力,岩浆岩出露较少,矿床多沿大型断裂带分布,主要成矿金属组合也以Cu、Mo、Au为主;后碰撞阶段由于岩石圈地幔拆沉,东昆仑整体处于拉张环境,为地幔物质参与成矿和成矿流体运移提供了通道。特别是同碰撞和后碰撞的转换阶段,是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主要成矿期,主要成矿金属组合为Cu、Pb、Zn、Fe。  相似文献   

6.
东昆仑造山带位于中央造山系西段,在长期的地质演化过程中构造岩浆活动频繁,其中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活动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本文系统总结了东昆仑造山带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的分布、演化和成因,对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东昆仑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的联系。东昆仑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可分为俯冲阶段(277~240 Ma)、同碰撞阶段(240~230 Ma)和后碰撞阶段(230~200 Ma),壳幔岩浆混合作用贯穿于古特提斯构造演化全过程。镁铁质岩浆岩主体为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地幔部分熔融,花岗质岩浆岩主体为幔源岩浆底侵镁铁质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东昆仑造山带东段俯冲阶段壳幔岩浆混合作用不仅带来成矿物质,使部分元素含量增高,还带来热源;经过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改变,导致大量矿物质沉淀,形成矿床,主要成矿金属组合为Cu、Mo、Au,矿床规模相对较小;同碰撞阶段由于受到挤压应力,岩浆岩出露较少,矿床多沿大型断裂带分布,主要成矿金属组合也以Cu、Mo、Au为主;后碰撞阶段由于岩石圈地幔拆沉,东昆仑整体处于拉张环境,为地幔物质参与成矿和成矿流体运移提供了通道。特别是同碰撞和后碰撞的转换阶段,是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主要成矿期,主要成矿金属组合为Cu、Pb、Zn、Fe。  相似文献   

7.
武夷山成矿带构造-岩浆-成矿作用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武夷山成矿带地质构造演化和岩浆活动为主线,将武夷成矿带分为元古代、古生代和中生代三大成矿期及相应的赋矿地层系统,划分为七个成矿系列:即晋宁裂谷期海底火山喷流型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系列;加里东块体拼合期金铜钼矿床成矿系列;海西裂陷扩张期铁铜锰矿床成矿系列;早燕山裂陷扩张期铜银铅锌锑矿床成矿系列;早燕山地壳重熔期钨锡铋钼铌钽和稀土矿床成矿系列;晚燕山底侵伸展期铁铜铅锌矿床成矿系列;晚燕山大陆扩张裂解期铜金银铀矿床成矿系列。根据地质构造演化、岩浆活动,成矿系列和代表性矿床等特征,提出了武夷山成矿带构造-岩浆-成矿作用与演化的事件格架。  相似文献   

8.
老挝琅勃拉邦—泰国黎府成矿带位于印支板块西北缘,是中南半岛重要的金铜成矿带之一。该带经历了晚古生代—中生代古特提斯构造-岩浆演化作用,成矿活动复杂,形成了斑岩-矽卡岩型金铜矿床、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床以及热液脉型金矿床。然而,热液脉型金矿的成因类型仍存在争议,3类金铜矿床与区域构造演化的关系仍缺乏总结。本文通过对前人典型矿床研究资料的整理,并结合成矿流体来源、演化新证据,将带内热液脉型金矿床的成因类型归为造山型金矿。综合区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研究资料,总结了成矿带内3类金铜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和成矿特征,建立了与古特提斯洋俯冲-闭合及陆陆碰撞过程相关的区域金铜成矿模式,提出了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俯冲期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床、早中三叠世闭合期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晚三叠世陆陆碰撞期造山型金矿床的成矿规律。  相似文献   

9.
邹依林 《地质与勘探》2010,46(Z1):1199-1207
[摘要]安徽江南古陆成矿带位于下扬子陆块南缘江南造山带东段,发育中、新元古代至中生代 地层和多种类型岩浆岩、变质岩,经历了前震旦纪变质基底形成、古生代碰撞造山、印支-燕山早期板内 造山和燕山晚期造山后伸展的多期次构造运动,成矿作用复杂,产出的金属矿种和矿床类型多种多样。 印支-燕山早期成矿受板内造山作用控制,以产出与韧性剪切带有关的金矿及热液充填型铅锌及多金属 矿为特点;燕山晚期成矿主要受控于NE 向滨太平洋构造-岩浆带,以斑岩-矽卡岩-岩浆热液型钨、钼、 铜、金多金属矿为主,构成与燕山晚期岩浆作用有关的钨、钼、铜、铁、金、多金属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10.
从沉积建造分析入手,通过对区内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火山岩组合的构造属性识别,认为区内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演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奠定了该区的基本构造格局,也是金与铜多金属矿产的主要成矿时期;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发育的双岩浆弧是在同一动力学机制下不同阶段形成的造山岩浆弧:陆缘的钙碱性岩浆弧和陆内的高钾钙碱性岩浆弧。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旋回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早期的俯冲造山阶段形成了与蛇绿岩有关的火山岩类和弧火成岩类,晚期的大洋闭合和碰撞造山阶段则形成了钾玄岩系列火山岩。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内蒙古大兴安岭中北段地质构造演化、成矿特征、中俄蒙邻近地区矿产分布和近年来的地质和找矿工作进展,划分了地质构造单元和成矿区带,总结了该地区主要矿床类型和成矿时代分布规律,提出了多金属矿的找矿方向。本文将大兴安岭中北段可以划分为额尔古纳地块、鄂伦春晚华力西褶皱带和东乌旗早华力西褶皱带三个Ⅲ级构造单元,细分为满洲里-新右旗中生代火山-深成岩隆起区等14个Ⅳ级构造单元。工作区主要矿床类型有矽卡岩型、斑岩型、热液型,其次为海相沉积型、岩浆熔离型、砂矿型和云英岩型,其中斑岩型和热液型矿床是主要矿床类型,热液型矿床可以细分为6个子类型。矿床的分布总体上具有北东呈带、北西向成行特点,根据矿床的分布和区域构造特征可以分为德尔布干和东乌旗-兴安两个北东向Ⅲ级成矿带,13个Ⅳ级成矿区。从成矿时代上看,矿床的形成经历了从早古生代至晚中生代的很长时间,而已晚中生代为主。但不同类型矿床的成矿时代分布有很大差异。单一的斑岩型铜(钼金)矿从早古生代延续至燕山期,而其他类型矿床均形成于燕山期。提示在大兴安岭今后的找矿工作中对于矽卡岩型和热液型矿床主要集中于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区,而斑岩型矿床找矿则应同时注意古生代和中生代等构造岩浆活动区。  相似文献   

12.
秦岭地区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的划分及区域成矿规律探讨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22  
本文根据我国公路建设项目投资、融资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阐述了改进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财务评价工作的重要意义及改进财务评价方法的原则,提出改进财务评价方法的途径。针对当前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财务评价的现状,提出了财务评价工作应注意几个问题,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3.
凌源-阜新金矿成矿带是辽西及辽宁省至关重要的金成矿带.区内出露的各时代地层较齐全,与成矿关系最密切的为建平群小塔子沟组.构造运动发育从太古宙到中生代均有较大规模的构造活动,同时这些构造运动也控制了岩浆岩的侵入和金矿的形成与分布.成矿带内发育含金石英脉型金矿和次火山热液型金矿两种类型的金矿.通过对区域地质背景、典型矿床特征分析,总结了凌源-阜新金成矿带的金矿的赋矿层位、构造对金矿的控制作用及侵入岩与金矿的时空关系等3个方面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4.
北太行山—燕山区中生代金属矿床成矿系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石准立  刘凤山 《地学前缘》1999,6(2):297-304
太行山北段—燕山地区位于中朝板块中部及其北部边缘,以铁、铜、钼、金、银、铅、锌、铀等金属矿产为特色。中生代本区进入陆内造山作用阶段,花岗质岩浆作用及与之有关的成矿作用是克拉通活化的结果。在已研究了与花岗质岩浆作用有关的成矿系列划分、特征和控制因素等基础上,本文重点探讨了成矿系统的划分、时空结构及其控制因素,指出其作为中生代陆内造山作用的结果,明显受到两期不同成矿动力机制的控制,主要由古欧亚构造域成矿系统和西太平洋构造域成矿系统组成。根据构造应力环境,可进一步划分出5个成矿亚系统和Ⅰ~Ⅳ4个成矿系列。成矿系列或矿床具有多期性,不同时代矿床空间分布成带或集中区,三叠纪矿床主要分布于燕辽沉降带北侧,早侏罗世时以辽西为主,中侏罗世时向西扩展到冀东,晚侏罗世时则以太行—燕山西段为主,早白垩世矿床广泛分布于全区,但Ⅲ成矿系列集中等间距分布在几条NW向带中。矿床这种时空分布规律受控于中生代花岗岩类岩浆活动,而中生代造山作用决定了岩浆岩的时空分布,岩浆起源演化与成矿有关。  相似文献   

15.
贺西地区晚古生代早中期同沉积断层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西地区处于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的交汇处,该区晚古生代早中期处于早古生代洋盆体制与中生代陆内盆地发育期的转换时期,其盆地性质及成因争议颇多。在贺兰山地区工作中,作者发现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同沉积断层,并详细追踪了上泥盆统、下石炭统与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结合野外相关地质现象及前人的区域地质研究成果,对贺西地区晚古生代早期盆地的性质及其成因进行了讨论,认为该期盆地既非碰撞裂谷,也非前陆盆地,而是造山后伸展型上叠盆地,同时认为该伸展盆地的形成与古特提斯洋打开呈现同步性,具有一定的区域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野马泉矿床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野马泉矿床位于青海省东昆仑祁漫塔格裂陷槽,矿床形成于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晚华力西-印支期)裂解及造山作用,为矽卡岩型铁、锌、铜、铅中型矿床,成矿岩浆岩为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233.2Ma),属典型的造山型岩浆岩,围岩为早古生界滩间山群和石炭系上统缔敖苏组。矿床的形成受岩体侵入接触带、围岩岩性、断裂、裂隙及层间破碎综合控制。目前,对矿区主要地磁异常浅部进行了验证和控制,进一步找矿难度加大。文章在详细研究矿床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成矿规律和近几年矿区及区域找矿取得的主要成果,通过分析,认为野马泉矿区深部、负地磁异常区具进一步找矿潜力,SEDEX型矿床是今后区内找矿工作值得关注的新类型。  相似文献   

17.
区内矿产资源丰富,有铜、铅—锌、金、铁、汞、镍六种成型矿床。区内古生代、中生代地层中海相火山岩层可作为有利的赋矿层,中生代沉积地层,尤其是三叠系地层可作为有利找矿层。铜、铁矿床形成与侵入岩有关。成矿带明显受北西、北西西、北西转南北向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与中—酸侵入岩有关的矿床,局部重力异常多表现为圆形、椭圆形的重力低,矿床主要位于负异常中心及边部地带。航磁异常多有异常反映,幅值一般在50nT以下。与赵基性—基性侵岩有关矿床,局部重力异常表现为椭圆形的正异常,矿床位于正异常边部,且与一正磁异常对应。  相似文献   

18.
The Tongbai-East Qinling Mountain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entral orogenic bel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tallogenic belts in China and contains lots of orogenic-type and VMS-type (Volcanogenic Massive Sulfide type) metallogenic systems. The Dahe and Shuidongling VMS-type Cu-Zn deposits, located in the Erlangping Group in Tongbai and East Qinling Mountains, respectively, show similar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features. The Huoshenmiao Formation in the East Qinling region and the Liushanyan Formation in the Tongbai region are spilite-keratophyre sequences occurring i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sides of the Nanyang Basin, respectively, and are interpreted to be equivalent to each other. The orogenic-type Au-Ag deposits can be subdivided into two styles; namely, fault- or structure-controlled (e.g. Yindonggou) and stratabound (e.g. Poshan). The Poshan and Yindongpo orogenic-type Au-Ag deposits, whose ore bodies are strictly hosted in carbonaceous strata in the Tongbai Mountains, show obvious stratabound characteristics. Their ore-fluids are enriched in K+ and SO42? and are regarded as K+-SO42? types. The Pb-isotope ratios of sulfides of the ores are extremely uniform an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tectonostratigraphic terranes of the Qinling orogens except for the ore-hosting strata of the Waitoushan Formation. The Yindonggou and Xuyaogou orogenic Au-Ag deposits in the East Qinling Mountains, whose ore bodies are hosted in the faults cutting the hosting strata or granite body, show fault-controlled characteristics. Their ore-fluids belong to the Na+-Cl? type. The Pb-isotope ratios of sulfides of ore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northern Qinling orogenic belt. The Waitoushan Formation, dominated by carbonaceous sericite-rich schists and only occurring in Tongbai region, should be detached from the Erlangping Group, which occurs both i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sides of the Nanyang Basin. Future ore exploration in the Tongbai-East Qinling Mountains should focus on fault-controlled Au-Ag lo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