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滇西上芒岗红色粘土型金矿常量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西上芒岗红色粘土剖面中常量元素的垂向分布研究表明,K2O、Fe2O3、Al2O3在剖面中的变化一致,呈双峰曲线变化,即在坡积带稍有富集、在残积带明显富集;而SiO2与铁、铝等在剖面中的变化相反。红色粘土与矿区地层和矿化蚀变岩的常量元素对比分析表明了红色粘土可能来源于地层和矿化蚀变岩。常量元素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常量元素与金的相关性分析表明K2O、Fe2O3、Al2O3在红色粘土中为共生元素;金的富集主要受红色粘土中褐铁矿和伊利石的吸附影响。红土化参数分析说明了红色粘土剖面经历两次红土化作用,残积带相对于其它带经受过较强的红土化作用,但整个红色粘土剖面遭受的红土化作用不强,红土化程度低,仅处于粘土化阶段。  相似文献   

2.
滇西上芒岗红色粘土型金矿成冈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上芒岗金矿是滇西地区具代表性的红色粘土型金矿。依据堆积特征、矿物组合和化学成分,可将红色粘土剖面分为6个带,即表土带、坡积带、钙 -沼当带、残积带、腐泥岩带和基岩带。其中,腐泥岩带为岩溶坍塌成因,残积带由岩溶残积形成,钙2结-沼泽带和坡积带为地表水流搬运堆积。矿床成因为在中晚燕山其形成的原生卡林型金矿化基础上,经第三纪上新世的岩深、残积和坡积作用的预富集,由不彻底的红土化作用使金以硫代硫酸盐络合物  相似文献   

3.
对滇西上芒岗红色粘土型金矿的主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主元素Al2O3,Fe2O3和K2O在红色粘土剖面中共迁移同沉淀,SiO2的变化却与它们相反,这揭示了上芒岗红色粘土型金矿的红色粘土层除了残积带红土化程度高外,总体上SiO2含量高,去硅作用不完全,红土化程度低;与地层,矿化蚀变岩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红色粘土是在加勐嘎组泥岩基础上经红土化作用形成的,红色粘土的微量元素表现为Au,Hg,As,Sb,Cu,Pb,Zn和Mo等元素的共生,在红土化好的残积带明显富集;红色粘土的大离子元素分布模式与矿化蚀变岩和嘎组的相似,红色粘土的稀土分布模式与矿化蚀变岩和地层的相似,表现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平缓曲线,稀土元素分蚀明显的地方金富集,以上分析揭示,此金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矿化蚀变岩,红色粘土主要来源于勐嘎组和矿化蚀变岩。  相似文献   

4.
中国红色粘土型金矿成矿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国的红色粘土型金矿是90年代初发现并开始研究的,基本上产于南方特别是西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条件和气候,地貌条件,该类型金矿与国外的红土型金矿存在明显的差异;红色粘土型金矿剖面发育差,红土化程度低;对源岩依存度高;铁铝含量低、硅含量高;矿石处在富粘土矿物阶段,少见三水铝石,一般为伊利石和高岭石共存。金在红色粘土中以微细粒分散形式存在,且在红色粘土剖面中由于表生淋滤作用而发生活化、迁移和再沉淀。  相似文献   

5.
红色粘土型金矿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初,在我国南部特别是西南部发现了一种新类型金矿,它有别于国外的红土型金矿如博丁顿金矿、巴依尔金矿等,被涂光炽定义为“红色粘土型金矿”。所谓红色粘土型金矿是指原生金矿(或矿源岩)经过(原地或迁移堆积)不彻底的氧化作用和风化淋滤作用形成的金矿床。...  相似文献   

6.
哀牢山浅变质岩带分布于哀牢山深大断裂与九甲-安定深大断裂之间的古生界与中生界地层中,哀牢山金矿带目前已发现的主要金矿床(点)均产于其中,金矿类型以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为主,但近年来,相继发现了一批红土型金矿.哀牢山浅变质岩带基岩的含金丰度值高,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异常强烈,而地壳抬升保持相对平稳,亚热带气候温暖潮湿,在地形平缓的山间盆地、低山、丘陵、准平原、喀斯特地貌单元中红色粘土富集,是红土型金矿成矿的有利地区.岩带南段相对于北段红土型金矿成矿条件更加有利,找矿更有远景.  相似文献   

7.
黔西南老万场红色粘土型金矿矿物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黔西南老万场金矿粘土层的矿物成分分析表明,粘粒级部分主要为高岭石、次为三水铝石、伊利石、石英、蒙脱石和锐钛矿,另有少量钾长石和斜长石;砂砾级部分主要为石英和风化的玄武岩、凝灰岩、粉砂质页岩和硅质岩岩屑,次为褐铁矿、铝土矿、锰质和钙泥质团声,矿物特征表明,粘土层是由峨眉山玄武岩、大厂层硅质岩、茅口灰岩和原生低温热液蚀变(矿化)岩风化的产物,矿床是在岩溶坍塌使成矿物质发生初步堆积,再经一定程度的红土化作用形成的红色粘土型金矿。  相似文献   

8.
滇西上芒岗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芒岗金矿由下部原生卡林型和上部 红色粘土型金矿体所组成,赋矿地层为侏罗系勐戛组砂泥质岩、白云质灰岩和二叠系沙子坡组泥硅质灰岩、白云岩。北东向上芒岗断裂构造与不整合面和岩溶的复合控制了矿床和矿体。围岩蚀变以硅化(似碧玉岩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和粘土化为主,并具有水平与垂向分带性。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蚀变与矿化岩石的稀土含量与未蚀变泥质灰岩基本一致,成矿溶液为富CI^-型和富SO4^2-型,爆裂温度为183-378℃,δ^34S=6.471‰-21.965‰,δ^18O=9.3‰-11.6‰,δD=-70‰--77‰,^206Pb/^204Pb=19.551-20.05,^207Pb/^204Pb=15.690-16.240,^208Pb/^204Pb=38.710=40.137。红色粘土型矿石的红土化作用只达到粘土阶段。  相似文献   

9.
何维基 《矿产与地质》1998,12(5):329-334
赣西红土层分布广泛,红土风化壳具有典型的红土剖面特征,红土型金矿主要形成于杂色粘土带中,分为蛇屋山式和大坊式两类。矿体呈线型—面型分布,以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产状较平缓。矿石构造为土状、花斑状、角砾状,矿床规模小—中型。通过分析红土型金矿构造地貌条件与红土风化壳、含金矿源体、卡林型金矿的关系,认为在萍乐坳陷带中成矿条件较好,含金矿质来源丰富,构造相对稳定,地貌多低山丘陵,对成矿有利。并指出萍乐坳陷带中与卡林型金矿母岩风化有关形成的红土区是寻找红土型金矿最有利的地区,认为赣西红土型金矿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0.
红色粘土型金矿成因矿物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红色粘土型金矿是表生湿热气候条件下含金基岩经不彻底的红土化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新类型金矿床。以云南上芒岗、贵州老万场和湖北蛇屋山金矿为例 ,对红色粘土型金矿的成因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表生成因的高岭石 +伊利石 +针铁矿 +自然金组合可作为该类型金矿的标型矿物组合 ;高岭石的 ( 0 0 1 ) X射线衍射峰半高宽可作为标型特征反映介质的酸性程度和硅、铝的饱和程度 ,进而指示金的富集部位 ;针铁矿中的铝置换率可反映红土化程度和粘土中的含水量 ,进而指示古潜水面的位置 ;金的粒度、形态和赋存状态可反映金的迁移富集程度和富集机制。  相似文献   

11.
通过化学分析法、X射线衍射和粒度分级、金的浸出实验,对上芒岗红色粘土型金矿床进行研究,发现矿石矿物由褐铁矿、粘土矿物和石英组成,矿石中的金与粗颗粒的多少呈正相关,为微细粒金和游离态金,被吸附于褐铁矿、粘土矿物和石项等矿物表面或裂隙中,在红色粘土剖面中与Mo、Sb、Hg、As等元素紧密共生,金在弱酸-弱碱性条件下活性、迁移,在潜水面附近再沉淀,上芒岗卡林型金矿体为红色粘土型金矿的主要矿源体。  相似文献   

12.
鹿化煜  安芷生 《沉积学报》1999,17(2):226-232
对黄土高原具有代表意义四个剖面的晚第三纪红粘土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并将结果与典型风成黄土古土壤样品的粒度特征进行详细对比,得到红粘土是风成成因的沉积学证据。结果表明,黄土高原红粘土与其上覆第四纪古土壤形成环境相似,红粘土是在相对于黄土堆积搬运风动力变幅小的条件下沉积的,在沉积之后受到较强的风化成壤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13.
贵州猫场铝土矿成矿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华  邓超 《贵州地质》2010,27(3):198-201
黔中隆起后的碳酸盐岩及粘土岩类在长期物理、化学作用下,首先形成红粘土;红粘土进一步风化,而后分解成Al、Fe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在溶坑和溶蚀凹地内初步富集成零星分散的致密状和土状喀斯特型铝土矿,因地形改变再度进入分解破碎,为猫场最终铝土矿的形成提供物质来源—铝土矿碎屑。这些铝土矿碎屑和Al、Fe的氧化物、氢氧化物被地表和地下水以不同形式搬运到猫场十溶蚀湖中,按碎屑、化学、生物沉积规律形成猫场古溶蚀湖沉积铝土矿床。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中游新第三纪晚期红粘土的成因类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层结构、岩石组合、物质组成特点及化石埋藏状态等资料分析表明,新第三纪晚期红层成因类型多样,但以风积粉尘堆积为主,特殊的形成方式导致了红粘土组成的均一性。地层微结构研究显示红粘土沉积后经历了强烈的土壤化作用。地层所记录的成因信息和古气候信息与第四纪黄土—古土壤的类似,暗喻了二者间的继承性,红粘土成因的初步研究表明我国黄土高原区内的粉尘堆积有可能始于新第三纪中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5.
牛头高家金矿位于安徽省东至县地区,属扬子陆块北缘,其成矿围岩为红色粘土和奥陶系地层。本次研究对该矿区矿石矿物中的硫铅同位素进行系统分析,硫铅同位素组成显示了成矿物质的复杂性和多元性。结合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分析,认为该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热液,而奥陶系地层也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牛头高家金矿原生矿为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后经历较为复杂的地质过程,最终形成独特的红土型金矿。  相似文献   

16.
黔西南泥堡金矿床大型隐伏金矿体地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禄林 《地质与勘探》2014,50(4):689-699
泥堡金矿区Ⅲ号金矿体是近年来发现的受断裂控制的大型隐伏矿体,是泥堡金矿区找矿勘探工作的重大突破。该矿体受F1断层控制,其容矿岩石为蚀变沉凝灰岩。蚀变沉凝灰岩普遍发育粘土化、碳酸盐化,而与金矿化密切关联的蚀变类型为黄铁矿化、硅化,次为毒砂化。对泥堡金矿床产出特征进行分析发现,Ⅲ号矿体明显受构造(F1断层)、地层(P3l2)和岩性(蚀变沉凝灰岩)控制。结合矿床赋矿岩石、矿物组合和控矿因素分析,认为泥堡金矿的形成与晚二叠世沉积火山凝灰质密切相关,F1断层活动及燕山期热水(液)作用是Ⅲ号金矿体成矿的关键。通过对比分析,认为区域上车榔—泥堡—三道沟—潘家庄一线是寻找类似金矿体(断控型)的重要区域,龙潭组二段及蚀变沉凝灰岩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7.
浅析北方红粘土对碳酸盐岩溶蚀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方碳酸盐岩发育的红色风化壳大都是第Ⅰ、Ⅱ间冰期湿热气候条件下溶蚀与风化作用的结果,形成硅铝—铁型风化壳。风化壳中红粘土化学成分R_2O_3(Al_2O_3+Fe_2O_3)含量达20—30%。当降水或地表水的垂直下渗、红粘土的氢离子浓度加大,溶蚀性增强,沿红粘土和碳酸盐岩接触面产生溶蚀作用,形成石芽、溶沟、溶槽、溶痕等岩溶地形,并在它们的表面保留有红粘土痕迹。  相似文献   

18.
The red clay is a significant deposit underlying the Pleistocene loess-paleosols sequence in the Pannonian Basin. The sedimentary processes involved and the origin of the materials remain controversial.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depositional processes of the Pliocene red clay formation we studied many red clay sections in Hungary. Here, we present results of grain-size analyses of the red clay from representative sites. In particular their grain-size distribution i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ypical Pleistocene eolian loess-paleosols, as well as lacustrine and fluvial sediments. It appears from the sedimentological data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red clay is of a wind-blown origin. The red clay might be transported by weak westerly winds and has been modified by post-depositional alteration.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黄土、红色粘土与古湖盆沉积物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岳乐平 《沉积学报》1996,14(4):148-153
本文通过磁性地层学、古生物地层学、沉积学的对比研究,讨论了中国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红色粘土与该区重要古湖盆之一,古三门湖堆积物之间关系,并分析气候环境对它们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红色粘土与上覆黄土可以是连续沉积,并呈相渐变关系。2)中国黄土与三门组记录了布容正极性带与松山负极性带。B/M界限位于L8,J亚带位于标志层L9与L15之间,大约S10-S13之间,O亚带位于S22-S33,或三门组之中。M/Ga界限对应于黄土与红土界限。并基本对应于三门组与游河组界限。3)红色粘土(三趾马红粘土)并非仅仅是中新世保德期沉积物。它包括上新统与中新统,上新世静乐组记录了高斯正极性带,吉尔伯特负极性带,中新世蓝田组记录了Epoch5。4)古三门湖堆积包括早更新世早期三门组(1.20—2.50Ma,松山负极性带),上新世晚期游河组(2.50—3.50Ma,高斯正极性带),更早期的三门湖沉积未出露。三门组与午域黄土为同期异相沉积,记录了松山负极性带,游河组则与该区上部红色粘土(静乐组上段)为同期异相沉积,记录了高斯正极性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