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应用G 变新理论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探讨地球上发生的各种地质作用。地壳运动的起因以及怎样把握运动的规律是地学界长期探索而至今仍颇有争论的一个重大科学问题。本文从对最基本的物理数学原理(开普勒第二定律和机械能守衡定律以及爱因斯坦相对论) 和定义拷问出发,寻找自然科学中某些研究难以突破的症结。从牛顿力学的局限中发现和建立更为准确的不仅限于研究地球运动规律的物理原理,即广义G 变论。正如天体运动轨道没有绝对的圆一样,该理论强调G 的变化的普遍性。强调物质的等能量运动和分布。从而对诸如天体运行、G 变规律、地球形状与运动等方面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提出了全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继哥白尼“日心说”理论,用一种新天体演化论揭示金星逆转是视运动,金星的真正运动是在内能释放、磁场减弱;体积增大、自转速率减慢;旋转轴趋于直立、公转轨道接近正圆;从自转天体向无自转天体(惰性天体)的演化过程。研究认为.天体是在物质聚集下形成,能量释放中发生演变(衰亡),所有的天体都将遵循这种规律。故本研究以水星向同步自转天体演化,月球恰是颗同步自转天体,金星向无自转天体演化为据,论证了金星自转是正转而不是逆转,同时通过模拟实验也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这都充分说明金星逆转违背了哥白尼体系(Copernicansystem),而传统以地球为中心的认识应该废弃。  相似文献   

3.
在综合分析前人资料和系统梳理笔者认识的基础上,以整体观和系统论的思想为指导,针对板块构造学说存在的核心
科学问题,采用分尺度、分层块、分阶段的研究思路,探讨开放复杂地球系统的物质运动方式。将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相结合,流
体运动与固体运动相结合,地球内部过程与外部过程相结合,探索盆山和洋陆的成因及其关联机理,认为热动力是驱动盆山地壳
物质循环和洋陆壳幔物质循环的关键因素。开放地球系统存在与盆山、洋陆物质循环有关的水循环、火山物质循环、大气循环、碳
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洋流循环,由此产生资源、能源、灾害、环境效应。地球内部热能经过长期的积累之后,以超级干旱-火
山-冰冻-地震-洪水-海平面上升组成的全球性巨灾链形式释放,具有时空结构和关联机理的巨灾连发导致生物分批死亡,集
群绝灭。地质历史上还有无数规模较小、结构相似、机理相同的热灾害链,不同程度地影响地球生态环境和全球变化。热灾害链
贯穿地球整个演化过程。根据下地壳流动规律和热灾害链时空结构对中国大陆强震进行了预测。强调取热减灾减排不仅能够解
决能源危机,而且可以降低灾害强度,推迟灾害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4.
把地球考虑为在径向上由n层具有不同物理—力学性质的物质所组成的球体,由此出发,推导了计算地壳中由地球自重、匀速自转、天体引力、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所产生的位移场和应力场的公式。对由地壳和地幔以下物质所组成的二层体情形进行了详细推演,数值计算表明:作为诱震因素,天体引力特别是月亮对地球的引力似乎比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所起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地幔柱理论研究的一系列进展,诸如地幔柱特征、动力学模式及其一系列地质效应;阐明了地幔柱构造与板块构造的关系。地幔柱理论涉及的是地幄深部物质垂直运动的机制,其研究对于进一步了解地球深部动力学机制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对地球起源与海陆成因及变迁等问题进行论证,以物质运动基本原理(物质集中、能量释放)提出:“地球中间膨胀(释能)造陆、大陆向两极移动”的新学说(1982年)。认为地球成因与演变同其它天体一样,是在星际物质集中下发生的能量释放过程。由于地球水分子多,能量释放缓慢亦使陆地生成缓慢,陆地是其后产生的。陆地主要生成在地球自转离心力、日月引力、地球张力(内能膨胀)的最强区。这样不仅使地球会演变成椭球体,同时膨胀区大陆在向两极方向移动中,便发生海陆变迁与地表形变。  相似文献   

7.
地幔对流被认为是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源,但板块说提出35年来,始终未能阐明地幔对流是如何推动板块运动的,也未能证明地幔对流的存在。相反,却有观测与实物证据证明地幔对流并不存在。对地幔对流提出的质疑与剖析,将有助于地球动力学研究思路的扩展。  相似文献   

8.
板块构造学说和地幔柱假说是解释地球运动的两种大地构造动力学模式。本文总结了两种构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所解决的地学问题,阐述了存在的不足和局限之处。板块构造学说和地幔柱假说各有其独到之处,两者并不矛盾,在许多方面可以互为补充、共存;但也都有其内在的缺陷,尤其缺乏令人信服的直接证据,需要今后不断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天体周日视运动过程中天体的高度不断变化,对天体观测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通过分析天体周日视运动过程中天体高度的变化率,给出不同观测时机进行天体高度观测的特性,并用曲线图的形式给出天体高度变化率的极值点和零值点。航海人员可以从更深的层次认识天体周日视运动的规律,指导天文定位过程中对天体高度的观测。  相似文献   

10.
平动及其在起潮力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讨论日月起潮力时,可以不考虑地球的自转,把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的运动直接看成平动是安全合理的,给出了在平动前提下,地球表面或地球内部任意一点在随地心绕地月公共质心作圆周运动时的轨迹方程,从而从数学上论证了可以把地球任意一点的起潮力定义为天体(月球或太阳)对该点的引力与地心引力的矢量差,既简明又抓住了起潮力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天体周日视运动过程中天体的高度不断变化,对天体观测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通过分析天体周日视运动过程中天体高度的变化率,给出不同观测时机进行天体高度观测的特性,并用曲线图的形式给出天体高度变化率的极值点和零值点。航海人员可以从更深的层次认识天体周日视运动的规律,指导天文定位过程中对天体高度的观测。  相似文献   

12.
GCRS与ITRS之间的坐标转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质心天球参考系(GCRS)与国际地球参考系(ITRS)之间的坐标转换是天文/测地学的主要研究问题之一。在基于春分点的坐标转换过程中,推导了瞬时天球中间极(CIP)在GCRS中的坐标表达式,它是基于非旋转原点(NRO)坐标转换的基础。根据选择的欧拉角,对J2000平天极相对GCRS的天极补偿和分点改正的概念进行了数学表述。同时给出了在基于春分点和NRO的坐标转换模型中引入的各种坐标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地球灾变一向被看成是生物进化的破坏性因素,但本文认为,正是这些灾变给生物进化带来一片生机。每一次灾变使旧有生物成批衰亡,往往有几十上百种生物一起灭绝,但同时也使新兴生物的崛起和繁盛有了广阔的生态空间。不仅如此,灾变还可以使旧生物跃变形成新生物,甚至可以制造、创造新生命。生命形成的一系列化合合成反应所需要的巨大能量,恰恰可能来源于形成灾变的火山作用、宇宙射线照射作用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笔者认为,宇宙事件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动力之一。与地壳运动有关的宇宙事件共有12种,其中6种为正常事件,它们改变地球自转速率,并进而引起跃变地壳运动;另6种为灾变事件,它们直接启动岩石圈的板块运动,并导致突变地壳运动。地质历史上,可相应地划分出12个宇宙事件构造旋回,它们各自对应着不同型式和规模的宇宙事件和地质事件。质量较大的小天体对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4次冲击,塑造了全球地幔对流和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5.
推导了联合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和天文导航的月球车定位计算公式,并利用嫦娥三号(CE-3)实测数据分别解算VLBI单独定位和联合天文导航定位的月球车定位结果。结果表明,联合定位相对于单独VLBI定位,提高了天文导航的定位精度,改善了月球车的定位精度;同时,联合VLBI和天文导航定位也保障了月球车定位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