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位于华北板块南缘的元古宙熊耳群火山岩,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笔者对熊耳群火山岩进行了大量的野外、室内工作,并充分收集、整理了前人成果资料。对熊耳群火山岩有一些新的认识。 1.熊耳群火山岩为亚碱性系列,没有碱性玄武岩系列的存在。火山岩多富钾,表现出拉斑-钙碱-橄榄玄粗岩系的渐变关系。 2.岩石类型是以玄武安山质与安山质岩类为主(≥60%,SiO_2=53%~59%±),伴生英安-流纹质及少量玄武质岩类。岩石组合不具有典型的“双峰式”特征,是以富钾玄武安山质、安山质岩石为主。所谓的“流纹斑岩”及“大斑安山岩”,部分属次火山-侵入相。 3.矿物学及结构构造特征表明,熊耳群中存在大量的“钾质细碧-角斑岩”和少量的细碧岩,也有正  相似文献   

2.
嵩县黄庄—汝阳三屯一带熊耳群火山岩分布区属构造变动强烈的中深剥蚀区。依据岩石岩相标志、断裂构造形迹、火山岩区的产状以及地貌标志等,区内首次识别出了活动于鸡蛋坪期、马家河期的五个古火山口和一个古裂隙喷发带,并对许山期的火山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熊耳群火山活动的早期为北西向的裂隙喷溢;中期以中心式喷发为主,并伴有裂隙式喷发;晚期演化为中心式喷发。区域火山活动表现为自北东向南西由早到晚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根据已掌握的豫西熊耳群火山岩金矿资料,从层控观点出发,对金矿物质来源进行初步探讨。文章以熊耳群火山岩本身的主要特征、含金丰度及其中金矿的分布特点与环太平洋安迪斯山型火山岩金矿的对比为依据,明确地提出了熊耳群火山岩金矿物质来源分为一元和多元两种类型及熊耳群火山岩为金矿矿源层的观点。以期对今后在熊耳群火山岩地区找金的地质和研究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区熊耳群可划分为两个喷发旋回及五个地层组。自下而上,第一旋回包括磨石沟组、张合庙组、焦园组;第二旋回包括坡前街组、眼窑寨组。熊耳群古火山岩包括喷发相、火山管道相、次火山相及火山喷发沉积相。其喷发机构中央,发育一个熔岩穹丘带。伴随中央喷发,侧向火山活动环绕中央喷发带产生了一系列不同级别的古火山构造,包括熔岩穹丘、喷发盆地、溢流通道、爆发通道等形式,并形成一个环状卫星式的古火山构造群。  相似文献   

5.
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广泛分布于豫晋陕交界地带的华北板块南缘,时限为1850~1650Ma。通过火山熔岩中沉积岩夹层(砂岩、泥岩、硅质岩和碳酸盐岩等)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熊耳群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生成的古地理环境是以陆相为主,晚期才有海水入侵,沉积了一些海相沉积物。  相似文献   

6.
位于华北板块南缘的高山河组、云梦山组碎屑岩系,是熊耳群火山岩系的第一沉积盖层,局部夹火山岩层。火山岩以熔岩为主,其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征表明属大陆拉斑玄武岩,形成于大陆裂谷,该裂谷可能是熊耳期大陆裂谷的延续。  相似文献   

7.
南召地区九峰垛南侧熊沟、黑虎庙、崇兴寺一带上侏罗-下白垩统砂砾岩中发现大量熊耳群火山岩砾石,证明该区头道河-杨树庄断裂带,可作为我省槽台界限通过的具体位置;证实了伏牛山花岗岩体是燕山晚期岩浆作用所形成;以及燕山晚期以前秦岭褶皱系与华北地台就已连为一体,且其地形为北高南低,这样才能使被剥蚀的大量熊耳群火山岩砾石被冲积到九峰垛南侧的熊沟、黑虎庙、崇兴寺一带。而且该地区大量熊耳群火山岩砾石的存在和发现,对研究整个东秦岭及华北地台区的构造演化有着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熊耳群历史沿革豫西的熊耳群火山岩系广布。1959年由秦岭区测队创名于栾川、洛宁交界的熊耳山,划分为下、中、上三个亚群,分别代表由中基性—酸性—中性三套熔岩。 1964年,河南区测队又将豫、晋交界处相当的火山岩系建名为“西阳河群”自下而上划分为四个组:大古石组、许山组、鸡蛋坪组和马家河组。  相似文献   

9.
熊耳群火山岩是华北陆块结晶基底形成后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的火山活动产物,其时代归属一直存在争议。研究获得小秦岭地区熊耳群火山岩LA-ICP-MS锆石207Pb/206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 810±41)Ma(MSWD=0.16)。综合河南和山西等地熊耳群火山岩测年结果,笔者认为熊耳群火山岩的时限很可能为1.81~1.75 Ga,属于哥伦比亚超大陆碰撞作用晚期。该套火山岩主要由玄武安山岩和安山岩组成,具有较高的K2O、FeO和低的Al2O3、MgO、CaO含量,反映岩石具有高钾弱碱性的特点;岩石的稀土元素总量高,REE分配曲线呈右倾型,具轻微Eu负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火山岩具有与“岛弧型”相似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为典型的俯冲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10.
陕西潼关地区太华群变质岩原岩性质的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潼关地区太华群地层是一套以角闪岩相为主(局部达麻粒岩相)的中深变质岩系。本区太华群变质岩的主要岩石类型:斜长片麻岩类的原岩为中酸性火山岩(二长安山质、英安质凝灰岩);浅(变)粒岩类的原岩为中酸性火山岩(英安岩,流纹岩)一中酸性火山碎屑岩(二长安山质、英安质凝灰岩),并以后者为主,还有少量粘土质沉积岩或长石质杂砂岩;斜长角闪岩的原岩为基性火山岩—拉斑玄武岩。  相似文献   

11.
熊耳群中金铅锌矿成矿时代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60年代以来,在华北陆台南缘太古代花岗-绿岩地体和中元古代熊耳群火山岩中,陆续发现并评价了诸多金、铅、锌矿床。随着地质找矿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对成矿时代的研究显得甚为重要,尽管在以往研究成果中曾有论述,但多数是以地质推断为依据,时见个别K-Ar法或全岩Rb-Sr法测试数据也因取样的代表性或多期构造-热事件的叠加等而掩盖了其年龄的真实性。为此,我们在研究“熊耳群地质环境演化及含矿性”过程中,除加强野外有关地质现象的宏观研究外,分别在嵩县前河蚀变岩型金矿、汝阳老代仗沟蚀变岩型铅锌矿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红山嘴地区火成岩岩性、岩相类型复杂且变化快,研究程度低。利用宏微观岩矿分析化验技术,结合地球物理测井、地震及全碱—二氧化硅质量分数分析等方法,开展火成岩岩石学、岩相学及时空展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石炭系发育侵入岩、次火山岩、火山熔岩、火山碎屑熔岩、火山碎屑岩、沉火山碎屑岩六大类火成岩,以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识别爆发相、喷溢相、次火山岩相、侵出相和火山沉积相5种岩相,建立符合岩性岩相识别图版。应用地球物理方法验证火成岩岩性鉴定结果并推广至未取心井,符合率达86.7%。平面上,研究区东部主要发育喷溢相火山熔岩,中西部主要发育爆发相凝灰岩。该结果为红山嘴地区石炭系火成岩勘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辽南鞍山群岩石类型主要为片麻岩类、斜长角闪岩类。原岩是中基性火山岩,中酸性凝灰岩及硅铁质沉积岩,属含硅铁质沉积岩的中基性火山—沉积岩建造。根据原岩建造分析。辽南地区地壳早期演化特点力:大约2800Ma前海底火山活动强烈,以基性岩浆喷发为主。其后,以中基性岩浆喷发为主。在喷发间歇期间有沉凝灰岩的出现。大约在2800Ma 后的鞍山运动第一幕,使本区隆起上升,缺失上鞍山群堆积。辽南鞍山群低角闪岩相岩石属正常区城变质成因的片麻岩,原岩是火山岩和火山—沉积成因的层状表壳岩。其原岩组合特点不同于某些典型地区的绿岩带,不代表原始地壳,是后期为岛弧—海沟带火山和沉积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细碧岩的一般特征,分析、评述了细碧质岩石的主要成因观点。作者依据熊耳群的基本特征,对“熊耳群火山岩是否属细碧角斑岩系”这一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讨论,并从中得出“熊耳群火山岩不是细碧角斑岩系”的结论。作者认为,熊耳群钠长石化火山岩是低级埋藏变质条件下的热液蚀变作用所形成。  相似文献   

15.
熊耳群火山岩为古相火山岩,普遍经受了变质作用,但变质程度浅且不均匀,其结构一般保存完好,时可见岩浆矿物残存、其原岩为一套基性—酸性熔岩组成的双峰式火山岩。本区熔岩属豫西熊耳群火山岩之一部分,相对豫西其它地区的同类熔岩变质程度更浅一些,经测定其斜长石成分以钠长石为主,次为更长石及更中长石,An=40以上的斜长石少见。斜长石之有序度多数为0.6—1、少数为0.4—0.6。据费氏台测定,熔岩中钾长石为中正微长石及低微斜长石,据Ⅹ衍射资料,用三峰法求出钾长石部分为正长晶胞碱性长石,部分为异常晶胞碱性长石,其结构状态及存在结构状态以最大微斜长石为主,少数为中间微斜长石及存在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状态的微斜长石。变质作用是通过严格的整合假像替换作用进行的,变质程度未超过绿片岩相。现用某些粘片树胶折光率,其值小於1.540,且折光率高低随温度而异,因此,在用费氏台测定斜长石,采用树胶对比法确定消光角NP'∧(010)的符号时,务必在同一温度下对粘片用的树胶折光率进行测定,这样,才能准确鉴定斜长石的种类。  相似文献   

16.
鲁东即墨地区广泛分布以安山岩、安山质集块角砾(熔)岩等为主的八亩地组中—基性火山岩,对应的八亩地旋回是区内火山岩的鼎盛期,包括了溢流相—爆发相—强爆发、溢流相交替—潜火山岩相侵位的全部活动过程。其内部的沉积相砂岩以肠状—团块状、夹层及脉状3种状态产出,对于了解八亩地组火山岩岩相特征,喷发序列及构造活动历史等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汝阳南部付店地区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遭受多次构造运动和岩浆侵入活动的影响,古火山构造已不易直接确定。依据熔岩中残留的原生构造、古断裂构造及岩性组合特征,识别出五羊垛、西岭、马鞍乔山、段家岭、椒沟等五个古火山口及孟村—合村北古喷溢裂隙。古火山口自然分为两组呈串珠状沿北西向大断裂分布。火山活动的早期表现为北西向裂隙喷溢;中期演化为中心式喷发;晚期又表现为北东东向裂隙喷溢。区域火山活动的相对时间表现为北部早、南部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西昆仑库孜一带长城纪赛图拉岩群为一套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沉积岩组合,火山岩主体为中酸性岩。通过对该地区长城纪火山岩分布特征、岩石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划分了2个火山喷发旋回。2个喷发旋回岩性无明显区别,均为一套中酸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沉积岩建造。第一喷发旋回自下而上见7个喷发韵律,爆发指数为41.70%,喷溢指数24.51%,该旋回岩相总体表现为爆发—喷溢—沉积—爆发—沉积—爆发的特点;第二喷发旋回自下而上见4个喷发韵律,爆发指数为46.67%,喷溢指数为18.15%,该旋回岩相总体表现为爆发—沉积—爆发—沉积—爆发的特点,揭示了西昆仑库孜一带古塔里木陆块裂解古洋盆的演化特征,对研究该地区古陆块裂解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昆仑库孜一带长城纪赛图拉岩群为一套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沉积岩组合,火山岩主体为中酸性岩。通过对该地区长城纪火山岩分布特征、岩石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划分了2个火山喷发旋回。2个喷发旋回岩性无明显区别,均为一套中酸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沉积岩建造。第一喷发旋回自下而上见7个喷发韵律,爆发指数为41.70%,喷溢指数24.51%,该旋回岩相总体表现为爆发—喷溢—沉积—爆发—沉积—爆发的特点;第二喷发旋回自下而上见4个喷发韵律,爆发指数为46.67%,喷溢指数为18.15%,该旋回岩相总体表现为爆发—沉积—爆发—沉积—爆发的特点,揭示了西昆仑库孜一带古塔里木陆块裂解古洋盆的演化特征,对研究该地区古陆块裂解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广才岭西部地区地层出露较全,自上元古界至新生界只缺失了寒武系,志留系。上元古界震旦系分布于张广才岭西部地区东部一面坡隆起中,北部为张广才岭群,南部为一面坡群。古生界分布零星,但有一定规律,自东而西地层时代由老而新,依次分布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中生界以火山岩为主,大面积分布于张广才岭西部隆起带中部火山洼地中:总体呈北东向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