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我国淡水鱼业历史悠久,以青、草、鲢、鳙鱼等优良品种著称,是目前主要淡水鱼类的四大家鱼,属于温水鱼类,也是当前养殖量最多、范围最广的鱼类。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满足城乡人民的需求,渔业生产处于十分重要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淡水鱼生产属于养殖业的“短线”,如何尽快发展养鱼业,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具有重要经济意义。但是塘鱼发生鱼浮头是发展渔业生产一大障碍,给生产造成损失,严重时会造成大批塘鱼死亡,称为翻塘泛池,象1984年7月28日长江下游不少地方出现大范围鱼浮  相似文献   

2.
青、草、鲢、(鱼康)四大家鱼不能在静水池塘和湖泊里自行繁殖。过去人们所需鱼苗,要设法到江河捕捞,鱼苗中常混有凶猛性肉食性鱼类,放入池塘、鱼苗往往被吞食殆尽、又加上长途运输、死亡率较高。而人工繁殖家鱼苗周期短成本低、效益大,又可减少生物敌害和气候多变等原因造成的损失。我县总水面115092亩,占本县总面积的3.3%,可养鱼水面64019亩,发展渔业生产前景广阔。近年来我县及邻近县所需家鱼苗、许多由我县渔种场提供。本文通过对人工繁殖家鱼的观测资料分析,探讨适合我县人工繁殖家鱼的气象条件和规律。  相似文献   

3.
钓鱼与气象     
分析了气象要素水湿、气压、风对鱼类进食、活动的影响。总结出依据季节、天气选择合适的钓位和钓鱼时段 :春季向阳滩 ;夏季深水潭 ;秋季阴凉有草处能钓到较多的鱼。高温高湿天气、雷雨前不适宜钓鱼  相似文献   

4.
利用多普勒雷达基本反射率、径向速度资料以及径向速度计算的风切变结果,对一次典型的下击暴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强对流单体合并加强形成弓状回波,在弓状回波前沿反射率因子梯度大值区产生下击暴流,造成地面强风灾害;下击暴流过程中,中层以上一直存在强度不断增大的径向风辐合,为系统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下击暴流发生时,底层会出现相应的径向风辐散,是地面大风的直接反应;高低层垂直切变反映了强对流单体内部风场配置结构为底层有较强的暖湿入流、高层有明显的上层出流、中层以上升气流为主,这样的流场配置正是一般强对流单体中的常见特征.  相似文献   

5.
气象和渔业     
江仁 《气象》1979,5(10):38-39
气象对海洋渔业生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气象条件及其变化不仅影响着海上生产的安全,而且也影响着渔获量的丰歉。本文仅就气温、气压、风、降水、光照等五种气象要素对渔业生产的影响,作一简要的介绍。 一、气温与鱼 鱼类生活在水中,各种鱼类对于水温有着不同的需求。如小黄鱼分布在6—20℃的范围内。带鱼则分布在13—23℃的范围内。即使同一类鱼,在其不同的洄游阶段也有不同的适温范围;如大黄鱼越冬洄游  相似文献   

6.
马林鱼(Makira sp.)是斯里兰卡一种有名的海洋鱼类.为了降低在近海区域捕获马林鱼的成本,研究马林鱼的丰度是否受温度的影响十分重要.因此,对2~13.5°N,76.5~88°E区域内2006年的Aqua/MODIS海表温度数据和从斯里兰卡国家水产资源研究和发展机构获取的2006年的马林鱼捕获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海域的数据分别绘图,分析海表温度和鱼类供应的时空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马林鱼最大的鱼获产量区域位于斯里兰卡海域的西部海域;渔业单位捕捞量随着海表温度变化而变化;捕获马林鱼最大频率的海域海表温度为27~28℃.根据经验累积分布频率(ECDF)分析的结果,渔获率与22~31℃海表温度之间有着显著的关系,尤其与26~31℃海表温度的关系最为显著.对于不同的区域,捕捞马林鱼最合适的时间也不同,东北海域的3—5月和7—10月、西北海域的2—6月和8—9月、东南海域的2—7月和9—12月以及西南海域的3月—次年1月均适合马林鱼的捕捞.  相似文献   

7.
张庆益 《气象》1986,12(7):37-38
浙北乎原,地势低平,河流纵横,盛产鱼虾,享有鱼米之乡的美称。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部分低洼田,圩外田退耕还塘,池塘养鱼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批亩产吨鱼塘。然而,严重的鱼嚎时有发生,往往造成大批鱼类死亡,影响了水产养殖的效益,这是池塘养鱼稳产高产的一大障碍。 从1982年起我们在嘉善县干窑乡渔民村三号塘进行了3年“鱼嚎与气象”的试验。试验表明,塘水中的溶氧主要是出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风的搅动和灌水来提供的;而鱼塘中过剩的饵、肥等有机物的分解,浮游生物和鱼的呼吸都需大量耗氧,当塘水中的氧入不敷出时,鱼就因缺氧而头部浮在水面喘息,若抢救不及时,就会造成大批鱼窒息死亡,这就是严重鱼嚎(下称重嚎)。 塘水中溶氧的生、耗是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的。因此探讨重嚎的气象条件,对预测和防止鱼嚎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地面测报查算工作的一个应用小程序郭洪权,何草青(河池地区气象局547000)PC—1500计算机在气象台站地面测报工作中早已广泛使用,它不仅代替了手工查算、编报的繁锁工作,减轻了测报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大大提高了地面测报质量,保证了气象资料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1979年4月12日、1980年4月2日,在云贵高原下游的河池山地出现了两次冰雹,在高显上反映较典型,下面浅析其成因和略谈观测操作时应注意事项。 一、悬挂状回波的形成原因 1.高空风风速的垂直切变作用。一块云团在高空风操纵下,顺其风向飘移时,由于高空风底层流速小于中层,中层又小于上层,使得云团上部向前扩展,底部拖后。在高显上显示出来的便是前后倾斜的回波。  相似文献   

10.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系统地分析了2005年与2006年冬季欧亚大陆的气温和东亚冬季风的差别及其与北半球准定常波活动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冬季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区气温偏低,东亚冬季风偏强;而2006年冬季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区气温偏高,出现暖冬,东亚冬季风偏弱。分析结果还表明,这两年冬季东亚冬季风的差别不仅是由于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的变异所造成,而且是由于北极涛动(北半球环状模)的变化所造成。并且,作者还从这两年冬季北半球准定常行星波活动的差异,在动力理论上进一步讨论了这两年冬季北半球气候和东亚冬季风差异的机理。结果表明:2005年冬季北半球行星波活动为低指数,准定常行星波在高纬度往平流层传播加强,而往低纬度对流层上层传播减弱,造成了行星波E-P通量在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上层辐合加强,而在副热带地区对流层中、上层辐散加强,引起了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极锋急流减弱,而副热带急流加强,这有利于西伯利亚高压的发展,从而引起了东亚冬季风增强;相反,2006年冬季北半球行星波活动为高指数,准定常行星波在高纬度往平流层传播减弱,而往低纬度对流层上层传播加强,造成了行星波E-P通量在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上层辐散加强,而在副热带地区对流层中、上层辐合加强,引起了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极锋急流加强,而副热带急流减弱,这不利于西伯利亚高压的发展,从而引起了东亚冬季风减弱。  相似文献   

11.
强风天气下边界层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地层观测的强风运动表明,叠加在平均流动之上的脉动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随机的湍流脉动,还有一种具有相干结构的阵风扰动。分析表明,上层强风的剪切运动产生阵风,并向下传递能量,对近地层的通量传输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利用北京325 m气象塔、位于海拔1257 m的妙峰山测风塔和位于海拔1688 m的灵山测风塔的资料,分析了强风天气下,边界层上层出现阵风并向下传递的过程,进一步证实无论在近地层还是边界层上层,强风期间,叠加在平均流动上除了高频湍流脉动之外,还有周期为1~10分钟的阵风,即相干结构。阵风峰期有下沉运动,阵风谷期有上升运动。这些相干结构在边界层上层产生,向下运动和传播过程中受到平均气流梯度的切变作用和地面摩擦,破碎为湍流结构。边界层上层的阵风和湍流产生的动量通量向下传递,使得强风期间,边界层中阵风和湍流对通量具有同样的输送能力,对边界层中沙尘、污染物等气溶胶的传输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模式中进行通量输送参数化方案的修正提供了观测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黄荣辉  魏科  陈际龙 《大气科学》2007,31(6):1033-1048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系统地分析了2005年与2006年冬季欧亚大陆的气温和东亚冬季风的差别及其与北半球准定常波活动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冬季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区气温偏低,东亚冬季风偏强; 而2006年冬季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区气温偏高,出现暖冬,东亚冬季风偏弱。分析结果还表明,这两年冬季东亚冬季风的差别不仅是由于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的变异所造成,而且是由于北极涛动 (北半球环状模) 的变化所造成。并且,作者还从这两年冬季北半球准定常行星波活动的差异,在动力理论上进一步讨论了这两年冬季北半球气候和东亚冬季风差异的机理。结果表明:2005年冬季北半球行星波活动为低指数,准定常行星波在高纬度往平流层传播加强,而往低纬度对流层上层传播减弱,造成了行星波E-P通量在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上层辐合加强,而在副热带地区对流层中、上层辐散加强,引起了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极锋急流减弱,而副热带急流加强,这有利于西伯利亚高压的发展,从而引起了东亚冬季风增强;相反,2006年冬季北半球行星波活动为高指数,准定常行星波在高纬度往平流层传播减弱,而往低纬度对流层上层传播加强,造成了行星波E-P通量在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上层辐散加强, 而在副热带地区对流层中、上层辐合加强,引起了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极锋急流加强,而副热带急流减弱,这不利于西伯利亚高压的发展,从而引起了东亚冬季风减弱。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79~2013年NCEP再分析数据,通过经验正交分解对比了前冬时期北大西洋风暴轴的高低空分布,并用涡动动能(Eddy Kinetic Energy,EKE)方程对风暴轴高低空分布型差异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上层和下层第一空间分布型差异巨大,对流层下层风暴轴中心偏北,靠近极地,而上层风暴轴中心偏西南,靠近北美沿岸。EKE方程诊断结果表明:正压转换项在高低空符号相反,导致了EKE在上、下层分布出现显著差异,即上层正压转换项为负,在扰动发展中起能量耗散作用,而下层正压转换项为正,且极大值区域对应下层EKE极大值区域,为风暴轴下层向极区域增强的主要原因。而斜压转换和非地转位势通量散度在上层均为正,且远大于下层,为风暴轴上层涡动能量维持的原因,也从涡动能量收支上解释了风暴轴的主体出现在上层。  相似文献   

14.
一、鱼类泛塘与气象因素的分析鱼类浮头~泛塘的主要因素大致可归纳为两类:即人为因素与气象因素。前者由于密度、施肥、水质等配制调节不合理。而导致鱼类浮头甚至泛塘,一般多发生在单池影响范围较小,后者则为鱼类生态环境(主要是气象条件)长期不良或突然改变,造成水质恶化、溶解氧降低,引起浮头或泛塘,这种现象常是较大范围的严重灾害。缺氧和水质恶化则是两类浮头~泛塘现象的共同原因。通常鱼塘水体自然增氧途径有三:一是  相似文献   

15.
北半球准定常行星波气候平均态的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蕾  陈文  黄荣辉 《大气科学》2006,30(3):361-376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大气环流模式(CCSR/NIES AGCM Ver 5.6),对北半球准定常行星波的气候平均态分布进行分析和模拟.再分析资料分析的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准定常行星波沿两支波导向上传播,其中一支在对流层上层转向中低纬度传播,另外一支折向高纬度,通过极地波导上传到平流层.其中,1波和2波可以上传到平流层,因而其振幅分布除在中低纬的对流层上层出现一个次大值外,在高纬度平流层中上层会出现一个最大值,3波则主要限制在对流层,其振幅分布除在副热带对流层上层出现一个次大值外,最大值出现在中纬度对流层上层.北半球夏季,整个平流层为东风环流,极地波导不存在,行星波不能上传到平流层,在对流层活动也较弱,1波、2波、3波的传播情况大致相似,表现为在对流层上层由中纬度向赤道地区的传播.相应的振幅分布是,对1波和2波而言,最大值出现在中低纬对流层顶附近,同时在中高纬对流层上层出现一个次大值,而3波的振幅分布正好相反,最大值出现在中高纬对流层上层,次大值则在中低纬对流层顶附近.利用大气环流模式进行的数值模拟表明,模式可以比较好地模拟冬夏季准定常行星波的传播路径,但模拟的北半球冬季沿极地波导向平流层的传播明显偏弱,其结果是对1波、2波而言,高纬度平流层中上层的振幅最大值明显小于再分析资料的数值.文中还讨论了数值模拟与资料分析中行星波的差异可能对大气环流模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人机结合审核地面气象月报表经验体会何草青(河池地区气象局547000)随着计算机在气象部门的普及使用,地面气象月报表从制作到审核大部份已由计算机来完成,在时效和质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由于机器性能等原因,再加上地面气象记录统计处理的一些特殊规定,...  相似文献   

17.
王春林  郭晶 《广东气象》2008,30(1):F0003
根据土壤水份平衡原理,采用逐日气象资料建立逐日土壤水份模拟模型。模型为2层模型,假定上层土壤最大有效含水量为30mm,下层土壤最大有效含水量为250mm,逐日土壤水份计算包括补水和失水过程。1)补水过程:降水量优先补充上层土壤,达到其最大有效含水量后,多余降水补充下层土壤,下层土壤达到其最大有效含水量后,多余水份产生径流;2)失水过程:实际蒸散是可能蒸散和土壤干湿程度的函数,可能蒸散采用世界粮农组织(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修正公式计算。在上层土壤中蒸散以可能速率发生,直到耗尽所有卜层土壤水份,不足部分从下层土壤中散失,下层土壤实际供水量取决于前一日末的下层土壤有效含水量。  相似文献   

18.
太白站的层云伴有毛毛雨夹雨天气分析太白站地处秦岭北麓,当弱冷锋过境时,云系移动较慢,冷空气在山前堆积,锋面被抬升。主要降水过后,避风坡湿度较大,空气中水汽充沛,受山坡抬升作用,再加上上层锋面逆温层的阻挡,形成层云是完全可能的。这时上层为锋面云系,可伴...  相似文献   

19.
一次强对流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完全弹性三维雹云数值模式(IAP—CSM3D),对2007年7月21日发生在湛江的一次强对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强对流的气流结构、垂直涡度、雷达回波及含水量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模拟的回波最大强度与雷达实测结果较吻合。模拟的强对流发展阶段气流结构的典型特征为下层水平辐合,上层水平辐散,气流在5km高度发生转向;处于成熟阶段的底层辐合比发展阶段的更强。随着时间的推移,近地层气流先辐合后辐散,下沉辐散气流一直持续到冰雹云消散。模拟的风暴云高含水量中心与强回波中心相对应,出现在上升气流最大区域附近,这说明该风暴云的动力场与物质场配合较好。  相似文献   

20.
利用湟源县气象站2014年1月—2016年12月草面温度观测资料,运用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对湟源地区草面温度的变化特征、草面温度与气温、地面温度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草面温度呈一高一低的日变化特征,草面温度日最低出现在6时,14、15时达到日最高值,说明太阳辐射是影响草面温度日变化的主要因素。月平均最低值出现在1月,为-7.8℃,月平均最高值为18.5℃,出现在7月。最大变温出现在11月和3月,其主要原因是由于11月至次年3月冷空气活动频繁;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气候特征。湟源地区草面温度与气温、地面温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水平。各层积雪深度下草面温度与气温、地温均呈正相关,差值的大小与天空状况有关,说明天空状况的变化,也是造成两者差值大小的原因之一。当地面被积雪覆盖时,各层均表现为地面温度草面温度气温的特征,且积雪深度越厚,草面温度、气温和地面温度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