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新乡区灌溉图集》由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编。图集为12开本,含三个图组(一、序图,二、地理条件与水资源图,三、灌区图),计58幅,照片99张(其中彩照18张)各幅图的背面均附有文字说明。图集中还有水利建设基本情况等表格6个。整个图集已通过技术鉴定。专家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以灌溉为主题的区域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口地图集》是我国第一部反映10亿人口状况和地理分布的大型科学参考图集。图集使用了中国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及1953年和1964年的两次人口普查资料,和历史上人口记载的各种文献等。图集全面系统地表现了中国人口多方面的特征及其发展过程,共有137幅地图组成,就其内容可分序图、人口分布、民族、人口性别和年龄、人口变动、人口文化程度、人口在业状况以及家庭、婚姻和生育八个图组,并附有17种各县、市的主要人口指标表格。  相似文献   

3.
《新乡地区灌溉图集》由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编,图集为12开本,含三个图组:(一)序图;(二)地理条件与水资源图;(三)灌区图。计58幅图,工程照片99张,其中彩照18张,图背面均附有文字说明,图集附有水利建设基本情况等表格六个。图集已通过技术鉴定,专家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以灌溉为主题的区域性专用地图集,内容丰富,形式新  相似文献   

4.
过去出版的“××省(地、县)地(全)图”,究其内容是反映一个区域地理景观基本面貌的图,若要细加分析在内容上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别;且各个时期编绘的区域全图,在内容上又有反映侧重为一方面服务的倾向。《大别山区全图》是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方针下编制的。该图对内有了解区情的作用,对外可提供基本的地理资源和投资环境条件,以利区域优势的发挥和振兴区域经济。所以,图上除一般地表示政区界、居民地、交通线(铁路和公路)、水系等地图的基本内容外,另外有目的地重点反映与发展商品经济和开发区域资源  相似文献   

5.
陈美凤 《福建地理》2000,15(1):34-36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自然地图集》的有关幅面设计、地图投影、内容安排几个方面的特点,并阐述了图集中各图组通过地图符号、色彩设计等内容,向读者传递丰富自然资源信息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编制县(市)政区图之浅见郭晓红(福建省地图出版社)在各类地图中,县(市)政区图是非常重要的图种之一。它的用途广泛、政治性强、现势性要求高。县(市)政区图是以反映行政区划、政治、行政中心为主要内容的地图。在经济改革中,行政体制也有了很大的改革,比如福建...  相似文献   

7.
城市影响范围的界定是研究城市与周围城市、区域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城市和区域的规划有着重要意义。该文选取20项能反映城市影响范围的相关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及数据变换,确定了京津冀三地14个地市的中心性强度。有效结合断裂点理论与加权Voronoi图方法,界定并生成了该地区各地市的影响范围。改进现有的确定区域中心城市和划分城市经济影响区的方法,在分析基于断裂点理论的加权Voronoi图网格包含与邻接关系的基础上,将京津冀地区划分为3个城市群,确定了3个1级中心城市、2个2级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地图集的编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鲁烽 《地理学报》2000,55(6):755-756
由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书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中国科学院主持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人口与环境研究会联合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地图集》 (中、英文版 )编制完成 ,并由科学出版社于 2 0 0 0年出版发行。这是迄今出版的第一部全面综合反映我国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基本特征和空间分布的大型地图集。该图集为 8开本 ,2 70页 ,共有 1 80余幅地图 1 8万字说明和 2 0 0幅图片。按图集内容划分 9个图组 ,生动直观地描述了人口与健康 ,人居和消费 ,土地及其退化、固废与噪声 ,森林、…  相似文献   

9.
中国区域发展电子地图集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英杰  余卓渊  严虹  张燕 《地理学报》2001,56(Z1):64-72
在制定了中国区域发展的综合分类指标体系及其编码体系的基础上,按国家级、省区级、地市级、市县级和城市体系内部,分别建立不同层次,不同尺度和不同规模的时间系列空间数据库和区域发展专题数据库(人口、经济、城市、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反映和揭示了中国区域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布特征、结构、地域组合、资源品质、开发条件和发展前景.通过电子图集系统,对中国区域发展及其相关信息进行j登录、分类、存贮、查询、检索、统计、制图、分析、评价、管理和输出.图集采用地图、文字、图表、数字、影像等多媒体信息集成,多形式、多介质、多功能、全方位和动态地反映中国区域发展基本现状.可为各级领导机关和中国区域发展管理和研究部门分析和掌握中国区域发展现状,及时制定开发保护措施和长远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科学管理和决策分析.  相似文献   

10.
国土地理院1971年开始编绘日本国家地图集,于1977年3月出版了《日本国势地图集》,1984年9月出版了《区域规划图集》。后者是将陆续出版的专题系列图之一,包括64幅图和有关资料,主要为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服务。从内容上可分为六个部分: 1.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编制及其进行情况。用文字和图表说明二次大战前后,区域规划的编制及各种公共事业的进展;2.国土自然与利用。包括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土地  相似文献   

11.
一、图集概况《河南省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地图集》为精装八开本,是一本大型的省(区)综合性农业地图集(complex agricultural atlas),属科学参考型(scientific reference type)。图集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河南农业生产的自然与经济技术条件.资源类型及分布规律、农业生产部门与产业结构,以及40年来河南农业生产的巨大成就,特别是10余年来开展农业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及各项农业专题研究的系列成果,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的研究与编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成虎  程维明 《地理研究》2010,29(6):970-979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1∶100万)》是全面反映我国地貌宏观规律、揭示区域地貌空间分异的国家级基本比例尺基础性图集。本文回顾了我国地貌制图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全国百万数字地貌遥感综合解译和地貌图集编制的过程,从图集内容结构、数值地貌分类体系、数据基础、地貌遥感解析技术、数字地貌数据库共享系统、地貌图图例系统、图集编制及印刷技术、图集蝴蝶装帧技术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地貌图集的研究内容和编制特色。地貌图集研究成果已在全国土地调查、区域规划、环境保护和灾害监测等多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广西城市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牧 《热带地理》1998,18(2):172-176
尖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城市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广西城市化的现状特征;从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背景、交通及区位条件等方面出发,说明了广西城市发展的区域基础,并对于今后广西建设与发展的思路,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关焱 《地理学报》2011,66(2):288
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原所长刘纪远研究员任学术指导、由邵全琴研究员任主编的《玉树地震区域生态环境图集》已由科学出版社顺利出版。该图集为大16开本、纸面精装、全彩色印刷、封面烫银、印装精美,为近年来我国区域专题地图集的精品之作。1图集内容该图集内容由"地震灾区生态环境"和"玉树州生态环境与旅游业"两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5.
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生态系统脆弱化背景下,开展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对今后制定区域农业生态环境发展政策、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陕西省榆林市12个县(区)为研究单元,从农业环境子系统、生产投入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中选取24项指标构建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体系,运用赋权法、熵值法、综合指数法等数学方法,结合ArcGIS10.2、Grapher12软件,对2004—2017年榆林市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类型的演变特征分3个阶段研究,并选取2004、2009、2013、2017年4个具有代表性阶段的起始点作为断面节点,运用三角图法分析榆林市12个县(区)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类型的演变状况。结果表明:2004—2017年榆林市形成了5型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①农业环境-生产投入-社会经济子系统均衡脆弱型(EPS型);②生产投入-社会经济子系统脆弱型(PS型);③农业环境-生产投入-社会经济子系统均衡脆弱型向生产投入-社会经济子系统脆弱型,再到农业环境-生产投入-社会经济子系统均衡脆弱型转变(EPS型→PS型→EPS型);④农业环境-生产投入-社会经济子系统均衡脆弱型向生产投入-社会经济子系统脆弱型转变(EPS型→PS型);⑤生产投入-社会经济子系统脆弱型向农业环境-生产投入-社会经济子系统均衡脆弱型转变(PS型→EPS型)。各子系统脆弱性程度在各个发展阶段均呈现出南部区域高于北部区域、南6县高于北6县的分布格局,与该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实际发展情况基本一致,但区域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程度总体上表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表明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水平投入的增加,区域内抵抗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6.
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研究的新方法——位序累积规模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浩  庄大昌 《地理科学》2017,37(6):825-832
利用位序累积规模模型与位序-规模法则定量分析2000~2014年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省际差异及其变化特征。结论如下:使用位序-规模法则进行区域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对比与演变分析时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而位序累积规模模型更能准确刻画区域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特征;中国各省区β值排名靠前的多属于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其变化大致表现出增幅东大西小、增长率南高北低的特征;位序累积规模模型能较准确地反映出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影响,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地理和基础设施条件对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的影响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中游地区环境脆弱形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黄河中游地区为对象,研究和分析了其环境的脆弱形势,并编制了1:200万黄河中游地区环境脆弱形势图。将黄河中游地区的环境脆弱形势分成5类:紧张环境形势(较脆弱)、危急环境形势(脆弱)、危机环境形势(很脆弱)、灾难性环境形势及突发性灾害环境形势。区分上述不同环境形势的指标因子很广泛,结合黄河中游地区的特殊性以及环境主导因子规律,主要选择了污染、地方病、土壤侵蚀、干旱缺水,森林退化、风蚀沙化、土壤盐碱化等因子。所编制的环境脆弱形势图反映了4方面的内容:(1)不同景观类型、地理系统和区域的自然人口承载能力;(2)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压力和自然环境发生不可逆变化的起因、特征和程度;(3)自然环境对人类干扰的敏感性及社会经济的弱点;(4)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后果及其同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反响。在制图和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总结出了该地区脆弱环境的区域分布规律,并将环境形势、区域分布规律和主导指标因子结合起来,将黄河中游地区划分成8个区,为对整治不同脆弱形式和程度的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法国图集     
法国图集(Stlas de France)系一九三三至一九三四年巴黎国家地理委员会 ComiteNationede de Geographie所绘制,全集共图八十幅。现已出版者共四组,计十六幅,其第三至第六图为地形图,十一至十二图为温度图,四十四图为破产分布图,四十五为主要矿穴分布图四十八为金属工业分布图,四十九为纺织工业分布图,六十一为电信交通图,七十二至七十五为人口密度图(一九三一年),七十七为人口变动图,每幅大小,阔二十吋,长二十五吋。  相似文献   

19.
苏映平 《地理研究》1989,8(1):113-1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地图集》之后出版的一部反映医学地理研究成果的专题图集。它是从事地方病调查和防治研究的许多专家进行广泛的资料收集、统计、分析和编图设计及多次校核完成的一部内容新颖、形式多样、论据可靠、实用性强的医学地理图集,预计1989年春可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20.
刘望保  石恩名 《地理学报》2016,71(10):1667-1679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数据已越来越成为表征居民地理行为的重要载体,用户迁移、社交网络、移动通信等地理行为大数据成为城市联系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百度迁徙”大数据通过LBS技术,全程、动态、即时和直观地记录了城市之间的人口日常流动轨迹。通过采集“百度迁徙”数据库中2015年一季度(2月7日至5月16日)国内369个城市之间的逐日的人口流动数据,分“季度平均、春运期间(春节前)、春运期间(春节后)、劳动节、周末和工作日”6个时间段,从人流集散层级、人流集散网络体系的分层集聚、人口日常流动空间格局及其与“胡焕庸线”之间的关系等角度分析各时间段的城市之间的人口日常流动相关特征与空间格局。研究发现,“百度迁徙”大数据清晰地显示了春运期间中部和沿海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格局。人流集散中心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4大城市群中,并与其城市等级有较强的一致性。人口日常流动集散体系呈明显的分层集聚,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和乌鲁木齐5大集散体系在各时间段基本得到体现,而华中、东北、西南和福建沿海等地区并未出现高层级集散城市和高等级集散体系,与这些区域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不相匹配。“胡焕庸线”能较好地反映国家层面的城市之间人口日常流动格局,反映了地理环境对城市间人口日常流动的深刻影响。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强度是体现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城市等级和网络结构等的重要指标,此项研究可为形成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和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