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2017,(4)
<正>生活方式是指,特定社会物质条件和价值观念支配和指引下,活动主体生活领域中的资源配置活动和行为模式。近代以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立体化结构性的变迁导致中国人生活方式"由传统城乡一体化的小农家庭村社形态,演变为近代城市市场化、社会化、大众化‘公共生活领域’为主导,以乡村传统生活为辅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态",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乐型演进,呈现出奢侈享乐性、高能耗性、需求多元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李文慧  卞跃跃 《地球》2020,(3):6-11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繁衍、文明发展等一切历史活动的物质基础,其中食物对任何一个个体、族群、社会、国家的存续至关重要,人类进化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为获取足够的食物而进行斗争。从对自然资源的简单攫取,到生产经济的全面发展,这种伟大的变革不过数千年,可以说农耕文明的出现,使得耕地资源创新利用,特别是以耕种优质的土地资源以获取充足的粮食作物,养活更多的人口,是工业革命之前的漫漫历史中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3.
《地球》2020,(3)
正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繁衍、文明发展等一切历史活动的物质基础,其中食物对任何一个个体、族群、社会、国家的存续至关重要,人类进化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为获取足够的食物而进行斗争。从对自然资源的简单攫取,到生产经济的全面发展,这种伟大的变革不过数千年,可以说农耕文明的出现,使得耕地资源创新利用,特别是以耕种优质的土地资源以获取充足的粮食作物,养活更多的人口,是工业革命之前的漫漫历史中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4.
《地球》2016,(12)
正被誉为"东方之珠"的香港是一个充满奇迹和神话的城市,在当今的世界上,香港有世界级的建筑、快节奏的生活、时尚摩登的娱乐享受、中西交融的文化魅力,无不凸显出这座城市的惊艳魅力。在香港,既可以观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又可以获得商业文明带来的种种享受;既可以沉浸在摩登社会的物质享乐中,也可以重温旧时代的朴真生活方式。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香港还拥有众多举世罕见的地质奇观,是世界地质公园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5.
《地球》2020,(5)
正土地不仅是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也是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自然生态系统,可以为人类提供生活场所和"生产"所需的物质。然而,土地沙化是当今世界上人类面临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是生态平衡被破坏的结果。沙化土地不仅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危害,还对人们的健康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地球》2021,(3)
正我们一度认为"大自然是免费的",但我们错了,被破坏的环境,正在以多样的方式让人类"买单"——因环境污染导致癌症村的出现,或因化肥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板结,抑或是排污导致的酸雨频发……可能,未来不久我们将接受更多来自大自然的"无形审判"。  相似文献   

7.
《地球》2009,(1):58-59
海洋的科学探索始于200年前,它是研究地球如何运动的关键。尽管对海洋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我们对地球整体的认识,但是还有很多内容等待我们去发现——不仅是人类获得和使用海洋资源,也是防范人类由于在沿海生活的过度集中而对海陆边界产生的破坏。  相似文献   

8.
大陆俯冲-碰撞-折返的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陆板块通常紧接着大洋俯冲的完结而开始俯冲和碰撞,并可能伴随着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形成和折返.基于对前人动力学数值模型的总结,大陆板块的稳定会聚过程可以大致分为6种模式:纯剪切增厚、挤压褶皱、单向高角度俯冲、单向低角度俯冲、双向俯冲以及俯冲板块的断离.同时,俯冲隧道中高压-超高压岩石的折返机制主要包含8种模式:逆冲断裂折返、褶皱挠曲折返、物质回旋折返、构造增压折返、俯冲板块"中上地壳"的整体拆离和折返、不同深度处物质周期性的韧性挤出、俯冲板块断离引发的板块后撤折返以及俯冲隧道中地壳物质穿过"破碎的"上覆岩石圈的折返.在大陆俯冲隧道中,中上地壳的弱化和拆离是物质从俯冲到折返转换的先决条件.但是物质弱化的主导机制及其在大陆俯冲隧道中的控制作用尚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近似而言,大陆俯冲和折返的动力学机制可以等效为流体动力学中的"倾斜隧道流模式".该模式中,物质的俯冲抑或折返取决于俯冲隧道中"向下的Couette流"和"向上的Poiseuille流"这两种流动机制的竞争结果.另外,壳-幔岩石中的水对于俯冲隧道和上覆岩石圈的变形和破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如果在模型中增加脱水和水化作用的数值算法,那么模拟的结果将可能大大区别于简单的"倾斜隧道流模式".数值模拟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三维模型的应用,这对于研究造山带沿走向的差异性俯冲碰撞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9.
朱西岭  周琦 《地球》2009,(1):31-31
地球上的自然生存环境有时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人类对地球的不合理使用与过度开发,使这个危险因素进一步加大。利用地质手段预测、预防、评估自然灾害是人类减轻自然灾害所必须的关键方法。  相似文献   

10.
段雯娟 《地球》2013,(9):42-45
正大气中的臭氧层是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受紫外线辐射"杀戮"的重要屏障。但是科学家们在极地上空发现了巨大的臭氧空洞,而且这个洞的面积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大。臭氧是大气中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作用极大的高空物质。臭氧层是地球的天然屏障,如同一把撑在大气层高空的无形"保护伞",是保护地球生物和人类安全的"天兵天将"。  相似文献   

11.
《地球》2019,(10)
正记得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之前遗留下来的地质工作者大概有200多人,经过70年的发展,到今天我作为一名地质教育工作者,直接指导的研究生也有200多人,大概与建国初期的总人数相当,这是一个非常戏剧化的事情,说明地球科学事业在这70年与国家一起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社会进步,都离不开物质资源,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是人民的重要需求,而虚拟经济是建立在实体经济之上的。  相似文献   

12.
《地球》2015,(1)
<正>我国农村的土地被划成"三块地"——第一块是承包地,第二块是宅基地,第三块是集体经营型建设用地。土地对农民来说是安身立命之本,但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土地作为稀缺资源其价格不断上涨,故此农村土地在不少地方成为一些人眼中的"唐僧肉",从而想方设法从中攫取私利。土地是最稀缺的农业资源之一,因为一旦占用以后很难再增加了。如何把农村的土地管好,在改革中求发展,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中央全面  相似文献   

13.
正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风雨的故乡。回顾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面向海洋"开启了人类近现代文明的新篇章,从"地理大发现"到经济全球化,从"耕海牧渔"到"海洋资源勘探开发",从"舟楫之便"到"极地、深海科学考察",近500年来人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海洋的认识和利用。时至今日,海洋对各国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各国对海洋的需求和依赖也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14.
徐绍史 《地球》2012,(4):1-1
每年的4月22日,我们都会探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地球和谐相处这一永恒的命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母亲为我们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一切物质需求。但是,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却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尤其是矿产资源,伴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被大量消耗,以至于我们今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着许许多多重要能源与矿产资源供应瓶颈。正因为如此,今年的地球日,国土资源部围绕"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的主题,将"推进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   

15.
《地球》2013,(9):16
正前言刚刚过去的这个盛夏,热浪席卷国全球,用媒体的形容就是地球进入"烧烤模式"。专家指出,异常的酷暑是近极端天气的表现。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极端天气的出现?是谁在"烧烤"地球?通过一层层抽丝剥茧,我们看到,极端天气的背后是全球变暖,全球变暖的背后是碳排放,碳排放的背后是人类的现代生产方式。自有人类以来,各种各样的气体便源源不断地排入地球大气层中。当地球人口数量较少而地球承载能力较大时,这不会造成什么  相似文献   

16.
正"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用艾青的这句诗来说明中国人浓厚的土地情节也许再合适不过了。自古以来,人类的生存与土地息息相关,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耕地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人类与土地的关系也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6月25日,中国环境保护部发布  相似文献   

17.
举头论明月     
蓝颖春 《地球》2012,(10):80-83
月球由于离地球较近,而且肉眼可见,因此它满载了人类的梦想,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探讨的对象与谈论的话题。中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传说,以及大量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关于月球的幻想和神话自从人类有历史起就一直延绵不绝。但一直到现代,月球的成因仍然是个谜。有人认为它是与地球在同一块星际物质中形成的,而有的人认为它是地球在遭到另一不明大天体撞击后,产生的碎  相似文献   

18.
正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所取得的成就令人惊叹,然而过度消耗资源和环境污染不但给地球,也给人类自身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如果地球的生态系统发生崩溃,届时人类自身的生存将何以为继?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球日是人类对地球的忏悔日,但更是拯救日。只有人人厉行节约、减少污染、绿色消费、保护自然,才能救地球于危难,保人  相似文献   

19.
蓝颖春 《地球》2013,(2):80-82
正有这么一座山,传说它是女娲补天炼石之处。在这座山上周幽王为博爱妃褒姒一笑,而上演"烽火戏诸侯",杨贵妃在这里"春寒赐浴华清池",使《长恨歌》成为千古绝唱,就连逃难而来的慈禧太后也不忘在此游玩享乐,这座山就是骊山。骊山位于西安临潼县城南,属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最高峰九龙顶海拔1301.9米。它因为美如锦绣,又名绣岭,  相似文献   

20.
陈晨 《地球》2012,(4):136-139
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二三百万年,它的内部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有人说,如果我们向地心挖洞,把地球对直挖通,不就可以到达地球的另一端了吗?然而,这却是不可能的。因为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也仅为地球半径的1/500,所以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还很浅显。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发现有许多仪器和侦测方法能够有效的"透视"出地球内部结构,为更好地研究和观察地球结构变化做出了贡献。同时,人们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中了解到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并且利用地震波揭示了地球内部的许多秘密。2001年昆仑山口8.0级以上大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