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分离式隧道非同步开挖岩爆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离式隧道是深埋长大高速公路隧道施工的主要方式,鉴于两洞的施工进度不同,利用先开挖洞的岩爆发生情况,对后开挖洞的岩爆发生情况进行了预测,并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当初始应力场中的水平应力和竖向应力相当时,随着研究区侧压力系数的增大和净距的减小,后开挖洞拱底发生岩爆的强度会随之增大。当初始应力场中的水平应力占主导地位时,随着研究区侧压力系数的增大和净距的减小,后开挖洞拱顶发生岩爆的强度会随之减少。通过实际工程对计算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隧道实际发生岩爆的情况和计算结果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2.
借用GDA软件来模拟开挖周边的应力重分布,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拱形洞室的拱顶、拱肩、两侧及底角的应力分布与岩爆的关系。并提出如何依据dσ3/(σ1-σ3)大小与正负来分析和估计岩爆位置,因为应力差σ1-σ3可表征岩石的变形与静态破坏,而最小主应力增量dσ3的大不可表征抵抗这种变形与破坏的能力。结果是拱肩与底角会出现岩爆。分析结果得到了加拿大某矿山的岩爆发生位置实际资料所验证。最后,提出了如何利用预裂爆破方法使岩爆从拱肩迁移到洞室底角。  相似文献   

3.
洞室群稳定性是水利水电、铁路公路、国防工事、能源开发与储备工程等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结合新疆某水电站洞室群工程,利用3D-Sigma软件建立了5个洞室群模型(每个模型均含有两个圆形洞室),模拟了洞室开挖过程中围岩应力场变化状况,通过在拱顶、拱底、左右拱脚等区域设立应力监测点,详细分析了前期洞室开挖过程中围岩应力场的变化、后期洞室开挖对前期洞室围岩应力场影响以及随两洞室间距增大应力场的变化规律,得出了洞室群开挖过程中的应力集中分布特征。研究成果对深部洞室群稳定性控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福建周宁水电站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安其美  丁立丰  王海忠 《岩土力学》2004,25(10):1672-1676
周宁水电站在交通洞开挖过程中局部洞段发生了较强烈的岩爆。地下洞室和高压岔管、输水隧道设计及选择衬砌方式,需要查明原地应力状态。为此,采用水压致裂法在3个深钻孔中和岩爆部位进行了原位应力测量。结果表明,平面应力值随孔深增加呈线性增大;在岩爆和地下洞室附近,原位应力最大值为13~15 MPa,以水平挤压应力为主导,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NW向。根据地应力测量资料和相关理论、判据分析认为:地下厂房长轴为NW向有利于围岩稳定;高压岔管和输水隧洞选用钢筋混凝土衬砌是可行的;发生局部岩爆,主要是由于隧道开挖围岩应力重新调整,在掌子面附近应力集中所致。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周宁水电站是正在建设中的一座大型高水头引水发电站。其可利用的水头落差达430多米,装机容量25万kW。厂房主交通洞高10m,宽12m。开挖到距洞口340m处时,在洞顶发生了岩爆,岩石发生崩落并伴有响声,给正在进行的施工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工程技术人员十分关注围岩与洞室的稳定与安全,为分析岩爆的成因和洞室围岩中的应力状态,我们在岩爆部位以及地下厂房探洞内均进行了地应力测量。根据测量结果结合局部岩爆部位实地调查分析研究认为,发生岩爆的洞段是一个局部的高应力区,洞室开挖导致了围岩的应力集中,使得在应力调整—释放—平衡的过程中引发了岩爆。  相似文献   

6.
地下厂房洞室群岩爆趋势综合预测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拉西瓦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原设计方案为例,基于其赋存地质条件调研结果和岩爆产生基本条件,对岩爆趋势进行宏观预测;并结合研究区其他高地应力现象,建立了岩爆预测类比判据。进而基于厂房开挖后二次应力场数值计算结果,以所建判据圈定了岩爆可能发生部位及强烈程度。结果表明,将宏观判据与类比判据结合的岩爆综合预测方法,考虑因素全面,也尊重了研究区实际情况,因而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7.
水布垭地下厂房处于软硬相间岩层中,软岩置换对保证施工稳定及运行的安全至关重要.本文比较了不同置换开挖顺序、初始应力场作用和底板混凝土回填等几种方案下洞室群的变形及稳定性.结果表明,不同方案下应力场分布、侧墙的位移大小差别较大.采用先置换后开挖并对岩台进行混凝土回填方案稳定性是最优的.  相似文献   

8.
岩爆是在高地应力区地下洞室开挖卸荷过程中发生的,岩爆特征与岩石卸荷破坏特征密切相关。在回顾用卸荷岩石力学研究岩爆历史的基础上分别从试验研究、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当前卸荷状态下岩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根据龙滩水电站地下厂房的工程地质条件与开挖设计,采用二维弹塑性有限元法对地下洞室群围岩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研究了开挖过程中及完成后围岩的变形与应力、各洞室之间的相互影响,提出了设计与施工建议。  相似文献   

10.
岩爆破坏过程能量释放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耀辉  陈莉雯  沈峰 《岩土力学》2008,29(3):790-794
岩爆是地下岩石开挖中的一种工程灾害现象,是岩体结构发生破坏时,由于内部储存的弹性能释放并转换为动能而造成动力形式的破坏。岩爆破坏过程中的能量释放与岩体在应力峰值前后的应力-应变特性紧密相关。另外,施工中开挖速度引起的加载速率的变化也会对岩爆的产生有明显影响。以岩体全过程应力-应变曲线试验为基础分析岩爆破坏过程。分析中采用的模型考虑了岩石峰值后应力-应变特性及加载速率的影响。运用数值方法对岩石洞室的开挖过程进行了模拟,在模拟中对岩体破坏的发生及弹性能释放过程进行了分析。数值分析结果显示,岩体洞室开挖过程中岩石破坏由岩体表面向岩体内部发展,岩石的弹性能释放率也随着破坏的发展而不断增加。分析结果还显示,岩体破坏时的弹性能释放速率会随着开挖速率的提高而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岩爆是深部高地应力区地下岩体工程中的主要工程地质灾害之一,其发生及烈度预测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系统问题。为了有效预测和判别深部工程岩爆灾害,在总体考虑岩爆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选取地下工程中岩体完整性指数、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岩石单轴抗拉强度、围岩最大切向应力、围岩抗压强度与其抗拉强度的比值、围岩切向应力与围岩抗压强度比值、弹性能量指数、岩爆倾向性指数作为岩爆预测的评判指标,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线性参数优化的RBF-AR岩爆预测模型。在终南山隧道竖井岩爆判别中,利用RBF-AR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完全一致,表明该模型在岩爆预测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含砂岩石是发生突水溃砂灾害前在高位关键层形成的特殊岩石,其强度与力学性质均与普通岩石不同,决定着高位关键层的稳定性。研究发现:不同裂隙角的裂隙岩石与含砂岩石具有不同的特征应力,且随着裂隙角的增加,裂隙岩石与含砂岩石的起裂应力、损伤应力和峰值应力均增加,双峰应力先增加后减小。相同裂隙角下的含砂岩石各特征应力均小于裂隙岩石,说明砂体对岩石特征应力具有弱化效应。从破坏形态来看,裂隙岩石易呈现翼形拉伸裂隙,含砂岩石在低裂隙角(30°)条件下形成拉伸裂隙,高裂隙角(60°)条件下易形成剪切裂隙,表明砂体进入岩石裂隙后对岩石具有剪切效应。同时建立了充砂力学模型,指出了含砂岩石强度小于裂隙岩石的原因是砂体降低了岩石的摩擦系数。根据声发射累计振铃计数定义了岩石损伤量并分析了含砂岩石致灾机制,现场溃砂灾害可分为4个阶段:弹性变形阶段、裂隙扩展阶段、蓄砂储能阶段、溃砂释能阶段。最后利用PFC2D验证了裂隙岩石与含砂岩石的差异性,分析了不同类型岩石的能量演化规律。研究结果可作为煤矿顶板突水溃砂现象的前兆信息识别,有助于指导突水溃砂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3.
大台井岩爆类型为巷道围岩表部岩石破碎爆裂弹射的混合应力型。随采深增加,岩爆的烈度等级加大。岩爆的发生存在一个临界深度。影响岩爆的因素极为复杂。主要有地应力、岩石的结构与性质、开挖(开采)的深度、硐室开挖的形状及尺寸、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人工爆破等。岩石质地坚硬,结构完整是影响大台井岩爆的基本因素。埋深较大,造成铅垂地应力较高。煤层急倾斜,地质构造特殊,水平地应力较高。构造应力参与是其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李杨杨  张士川  高立群  孔德志  孔贺 《岩土力学》2016,37(11):3283-3290
针对阳城煤矿不等长工作面台阶区域发生冲击地压灾害问题,基于工作面特殊布置方式及覆岩赋存特征,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方法,分析了台阶区域覆岩结构运动特征和围岩应力演化规律,研究了台阶区域冲击地压诱发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304工作面台阶区域覆岩经历了“OX-S-C”型较为复杂的结构演变,覆岩空间结构由OX向S型转换时,顶板岩层大面积破断下沉,在台阶区域形成多个悬臂梁结构,越往高位,悬臂梁长度越大;受覆岩运动和采动应力场叠加影响,煤岩体形成高应力集中区,在顶板岩层动载冲击作用下,煤岩体弹性应变能突然释放,诱发冲击地压。采用COMSOL软件对不同卸压钻孔参数下煤体应变能分布特征进行模拟研究,优化了台阶区域卸压钻孔参数。根据模拟结果,随着钻孔孔径、孔深增大及间距减小钻孔卸压效果越明显,考虑工程实际,确定孔径为150 mm、孔深为30 m、间距为1 m为合理有效的卸压钻孔参数,并应用于1302工作面台阶区域的冲击地压防治,取得了较好的防冲效果。  相似文献   

15.
秦岭公路隧道通风竖井岩爆预测和防治措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秦岭公路隧道2号通风竖井,为国内乃至世界公路隧道规模最大的竖井工程。根据工程地质资料分析,岩爆是该竖井施工过程中的主要难题。为了从岩性角度评价竖井围岩的岩爆倾向性,开展了室内岩石单轴压缩变形试验和物理模型试验,根据改进脆性指数指标和模型试验的结果,表明竖井围岩有岩爆倾向性,必须加强岩爆预测和防治。根据水压致裂法的地应力测试结果和地应力分布特点,采用三维有限元回归分析反演了竖井工程区域的初始应力场。根据竖井围岩地应力场和Kirsch解得到的围岩二次应力场,结合Russenes和陶振宇岩爆判据,进行了竖井岩爆综合预测和分析,得出竖井有轻微和中等岩爆发生的结论,并提出岩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地质构造是影响岩爆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以大瑞铁路高黎贡山深埋隧道为例,在野外地质调查、实测地应力分析、室内岩石力学测试分析的基础上,采用ANSYS软件模拟了在现今构造地应力场中,在褶皱和走滑断层等不同构造部位的岩体中进行隧道开挖所引起的应力重分布特征,对在复杂地质构造地区挤压和剪切构造环境下深埋隧道的岩爆特征进行了深入...  相似文献   

17.
岩爆与围岩分类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岩爆是高地应力条件下完整脆性硬质围岩失稳的一种表现型式,岩爆烈度如何影响围岩类别尚不清楚,探索岩爆与围岩分类的关系,对准确判别高地应力条件下的围岩类别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某深埋隧洞围岩分类为依据,对我国水利水电地下洞室围岩分类中岩爆烈度与围岩类别的关系、岩爆判别指标的选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浙江苍岭隧道岩爆工程地质特征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在浙江苍岭隧道施工中发生的岩爆,通过现场地质观测资料,具体地分析了其形成的规模、位置、诱发因素以及地质条件,从地质工程的角度,对岩爆发生地段隧道的岩石组成、地质构造、地应力特征以及地下水情况进行了探讨,发现在苍岭隧道施工中发生岩爆的岩石具有岩体结构面发育适中、弹性模量大、P波波速高、地质构造简单、现代水平构造应力强且主压应力轴σ1大角度相交于隧道中轴线和地下水不发育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掌子面喷水、布设释放地应力锚杆、减少隧道壁聚能结构等有效的岩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襄渝增建二线———新白岩寨深埋长隧道(最大埋深近500m)工程区进行了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叙述了地应力测试方法和结果。测量结果表明:该工程区的原地应力以水平应力为主,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NW,与区域地质分析的结果相吻合。根据该工程区应力量值及其方向,分析了隧道区应力作用特征,并结合该工程区地质条件,对隧道的稳定性和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为预测煤巷冲击地压灾害,将强冲击倾向煤视作理想弹脆性材料,建立圆形煤巷力学模型,分析煤巷围岩的应力和变形能密度分布特征,进而建立煤巷冲击地压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预测冲击地压灾害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弹脆性煤巷围岩的切向应力和变形能密度在弹性区与破坏区界面处发生跃升;煤体强度损伤度和地应力增大,煤巷破坏区半径增大,煤巷围岩切向应力和变形能密度跃升高度增大;切向应力跃升为煤巷失稳破坏提供了力源,变形能密度跃升为冲击地压发生提供了能量源;切向应力和变形能密度跃升高度越大,煤巷越容易失稳和冲击;基于切向应力和变形能密度跃升,建立了煤巷冲击地压解析预测模型,预测结果与现场冲击地压实际情况一致,从而为脆性煤巷冲击地压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