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足“一带一路”倡议总体规划和最终目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国家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进行测度,并依据其贸易投资便利化得分,将沿廊17国划分为风险区、谨慎区、便利区、畅通区四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将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划分为三大廊段,并对其贸易投资相关的条件进行详细分析,为出境企业和机构更好地了解沿廊国家贸易投资便利化、参与沿廊经济建设、防范经贸合作风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亚地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区域,地缘经济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合作内容,研究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地缘经济关联度对于促进双方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世界银行的数据,运用引力模型法对中国与中亚地区地缘经济关联度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归纳了双方地缘经济关联度的不同类型。结果表明:(1)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地缘经济关联度总体呈快速增长态势,但不同国家间差异显著,并可以2005年为界分为平稳变化阶段和快速增长阶段;(2)中国与中亚地区地缘经济关联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稳中有变的特征,哈萨克斯坦及塔吉克斯坦的格局较为稳定,而其余三国则相对多变;(3)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地缘经济关联度可划分为高度关联型、中度关联型和低度关联型。研究对于厘清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地缘经济关联度及不同类型、推动双方的地缘经济合作及"一带一路"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金叶  谷明娜 《干旱区地理》2018,41(5):1097-1105
农产品贸易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通过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规模、结构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规模及其增速存在区域间与区域内国家间双重差异性和阶梯性特征,东盟地区是沿线与中国农产品贸易额最高的区域,中亚地区是沿线与中国农产品贸易占比较低但增速较快的区域;改善贸易结构、优化贸易环境是实现沿线国家互动共赢共享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4.
干旱是一种世界范围的自然灾害,长期影响各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活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农业耕地集中、干旱灾害频繁,利用遥感卫星监测大区域的干旱水平及其时空变化,对于科学掌握"一带一路"地区的干旱格局、区域分异特征,及其对农业耕地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TRMM降水数据,利用降水距平百分率干旱模型研究和获取了N50°以南的"一带一路"沿线地区1998-2015年逐月干旱时空分布,得知冬季的干旱主要分布在东北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夏季的干旱主要分布在中亚和西亚地区,干旱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周期性。利用BFAST算法以经济走廊为骨干划分六大片区分析了"一带一路"地区干旱的区域分异特征,可知18年来,东北亚、西亚北非、南亚和中东欧地区的干旱平均水平呈现小范围的减轻趋势,中亚地区的干旱平均水平呈现小范围的增强趋势,东南亚地区的干旱平均水平变化呈现先减后增的波动特征。1998-2015年间"一带一路"地区的干旱总面积以每年40260 km~2的总趋势不断减少。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带一路"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总体方略。建设"一带一路"已成为中国长期的国家战略,必将对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在分析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现状特点的基础上,从全方位对外开放、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条件改善、能源供应系统的变化、贸易畅通和人文交流与合作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一带一路"战略对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影响途径和方式。重点论述了陆上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海上国际大通道建设等"一带一路"具体行动对区域国土开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一带一路"战略对国土空间格局将产生重要影响,不同国际经济走廊影响的重点区域不同,有助于促进均衡国土空间的形成;2"一带一路"战略将促进内陆地区形成若干个大都市经济区和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同时,强化与"一带一路"国际大通道相对接的国内开发轴线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土空间格局;3"一带一路"战略将进一步增强沿海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形成"高效"的国土空间;4"一带一路"战略将加快内陆沿边地区主要口岸和沿边城市的发展,使沿边地区成为重要的国土开发新空间。  相似文献   

6.
刘文兆 《地理学报》2014,69(7):1040-1040
正我国是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严重制约着我国相关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强对荒漠化的研究和治理十分重要。我国科技工作者对荒漠化与防治开展了很多研究,出版了许多荒漠化及荒漠化防治的专著,但关于荒漠化与防治方面的教材尚少。到目前为止,出版的少数相关教材一般是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和水土保持工程学方面的,缺少关于全面、系统的荒漠化发生理论与治理技术相结合的教材。由陕西师范大学赵景波、罗小庆和邵天杰主编的、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荒漠化与防治教程》弥补了我国荒漠化与防治教材的空缺。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格局及其经济贡献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对外合作战略的重点。中国各省(市、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是"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的主要内容。本文根据最新的国际贸易中心统计数据、2014年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以及2010年30省区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相互依赖关系以及中国各省(市、区)出口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贸易依赖程度加深,同时呈现出不对称性;进一步从省(市、区)域层面来看,沿海省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对其GDP增长的贡献较高,新疆对中亚5国的贸易对其GDP增长的贡献非常高,对中亚5国的出口有着很强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贸易便利化是"一带一路"贸易合作的关键环节,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有利于促进区域内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论文从贸易便利化入手,基于已有文献回顾,构建包含29个指标的贸易便利化评价体系,分析2013—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便利化发展态势和空间格局,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①2013—2017年,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呈缓慢上升态势,蒙俄、中亚、中东欧、西亚增长较明显;②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呈"东西高、中间低,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空间差异呈缩小态势;③二级指标与贸易便利化总指标的发展态势相对一致,电子商务、市场准入、海关环境、口岸设施等增长态势较明显;④综合发展高水平型、综合发展低水平型是沿线国家主要模式,通关成本与国际合作滞后型、内部贸易环境领先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先型分别成为东南亚、中东欧和中亚部分国家的重要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全球治理模式的新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实践行动,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基于自身发展经验和价值理念的解决方案。分析基于民族国家的全球治理出现失灵的内在逻辑,归纳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具有提供国际公共物品的文化、发展和地理等基础性优势,以及作为全球治理新方案的"一带一路"与传统模式的区别。研究指出,"一带一路"是基于中国理念和情怀的全球治理新实践,是中国主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探索,其"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指导理念上,"一带一路"倡导国家平等协商,主张摈弃实力定义一切的西方政治哲学;在道路实践上,"一带一路"坚持从排他封闭走向包容开放,强调各国间的合作共赢;在价值目标上,"一带一路"倡导从国家主义转向世界主义,强调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生态超载的背景下,贸易成为弥补国家或区域生态赤字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以"一带一路"国家为研究区,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变化特征,从生态承载力视角探究了贸易流动特点,采用虚拟土地的进出口量评估贸易对中国耕地与牧草地的资源缺口的弥补作用。主要结论有:1)2005–2014年绝大多数"一带一路"国家超载程度增大。中国生态承载力占比最大的是耕地,生态足迹以碳足迹为主。2)中国大陆的农牧产品贸易流具有进口量增大、出口量降低的趋势,加大了对特定区域的依赖。3)2005–2014年,中国大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谷物和油料作物贸易一般为净进口,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谷物贸易所占比重逐渐提高,油料作物贸易比重迅速降低。4)进口贸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态赤字,本研究选择的代表性农牧产品分别弥补了中国1.03倍的耕地赤字和0.65倍的草地赤字。本研究深化了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土地资源利用与农牧产品国际贸易关系的认识,可为减少生态赤字、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及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合作共赢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中亚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具有重要地缘价值,而中国与中亚的合作需以战略支点为依托。相关研究多关注国家尺度和定性方法,较少深入到对区域尺度战略支点及其空间结构的分析中,可能导致支点范围较大、针对性较弱。故本文主要从区域尺度入手,基于对各类空间要素的综合评价,对战略支点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乌鲁木齐等中国城市、阿拉木图等中亚城市以及霍尔果斯等边境口岸在各类节点中具有综合优势。基于可达性和城市网络分析结果,结合中国与中亚合作现状,可将“乌鲁木齐-阿拉木图经济走廊”作为战略支点,采取“两核四轴四带”的空间结构。创新点在于从区域尺度认识战略支点并分析其空间结构,有利于通过尺度上推进一步撬动高尺度合作。  相似文献   

12.
《干旱区地理》2013,(4):614
2013年5月30日~6月11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所长雷加强研究员带队,组织专家赴毛里塔尼亚和摩洛哥开展荒漠化科学考察和学术交流,并就中国-非洲国家荒漠化防治合作研究分别与毛里塔尼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部、摩洛哥皇家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等部门进行了研讨与协商。据悉,这是新疆生地所专家第3次赴毛里塔尼亚进行荒漠化考察。毛里塔尼亚地处西非,是非洲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新疆生地所专家此行重点围绕毛里塔尼亚努瓦克肖特地区风沙危  相似文献   

13.
刍议我国的荒漠化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3,自引:11,他引:12  
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与地区之一,荒漠化是危及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我国荒漠化的基本状况与特点;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对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危害;荒漠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分析,提出了近期我国开展荒漠化防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是: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荒漠化防治指导思想;尽快开展全国性大规模荒漠化防治工程建设;制定和实行优惠政策,推动荒漠化防治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示范建设,提高防治荒漠化的速度与成效。  相似文献   

14.
关于完善我国防治荒漠化法律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明  谭飞燕 《中国沙漠》2009,29(3):421-423
中国也是荒漠化问题相当严重的国家之一,估计全国土地约有27%沙化,目前我国的荒漠化防治立法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防沙治沙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的荒漠化防治工作进入了法制化轨道。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现行立法并不能解决实际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需要对现有的与荒漠化防治相关的环境资源保护立法加以补充、修改和完善。对此,笔者建议要从两方面加以完善和改进:一是对防治荒漠化的管理体制设置进行调整;二是要完善非政府主体的治理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一带一路”地缘政治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主动塑造周边环境,引导世界新变革的战略举措,其实施将引起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地缘政治新现象和地缘战略新问题。"一带一路"建设是发展中国家发起并主导的、以中国为网络枢纽引发的全球地缘板块"共振",尽管有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并非地缘政治战略,但是不可否认一定程度上"一带一路"具有与生俱来的地缘战略属性。地缘政治作为分析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视角,可用来理解全球地缘政治变化的驱动因素,为维护各国国家利益的重大决策提供思路和理论借鉴。为此,本研究试图从理论、动机、环境、效应、风险、策略等方面客观地论述不同学者和国家行为体对"一带一路"的认识,以及"一带一路"客观上所形成地缘关系的变化。针对相关研究进展,提出未来应进一步探索构建相关地缘政治理论,解释"一带一路"引发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深化"一带一路"地缘环境分析;科学评估"一带一路"地缘战略效应和风险,加强地缘政治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等,以此提高服务国家对外战略决策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我国防治荒漠化的技术创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荒漠化是当今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的十大环境问题之首,荒漠化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经济贫困,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因而,防治荒漠化不仅是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且是影响全球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中国防治荒漠化的问题,是关系到  相似文献   

17.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荒漠化动态分析——以宁夏盐池为例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0  
荒漠化是当今全球和中国最为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之一,它的危害已深入到自然与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选取荒漠化问题突出的宁夏盐池县作为研究区,通过3期遥感TM影像(1986年、1996年、2000年),运用GIS的分析手段,综合土地利用图、地形图和其他资料形成盐池县3期荒漠化现状图及两阶段动态图。盐池荒漠化土地类型的结构变化表明,荒漠化受非荒漠化类型土地限制,其面积有所减小,但程度在加重。荒漠化发展的原因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   总被引:51,自引:12,他引:39  
"一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而提出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其核心目标是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一带一路"框架包含了与以往经济全球化完全不同的理念,即"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这正是丝绸之路文化内涵的体现。本文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与经济全球化及世界格局变化的关系;剖析了其空间内涵,认为"一带一路"具有多重空间内涵和跨尺度特征,是统筹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最后,提出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地理学提出的几个重要议题,包括地缘政治、国别地理、对外直接外资理论、交通运输优化组织等。  相似文献   

19.
西北地区气溶胶的源和汇与沙尘暴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西北地区是我国沙尘暴发生次数频繁、发生强度最大的地区,近年来发生的大沙尘暴源地均位于新疆、甘肃和内蒙古的干燥沙漠或戈壁地带。由这些地区起源的沙尘既对全球气候有影响,又对全球化学物质的循环有重要意义。该地区荒漠化严重,已成为全球四大沙尘暴高发区之一的中亚沙尘暴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综合论述了中国西北地区沙尘气溶胶的源和汇与输运过程,概括性总结了近20多年来对西北地区沙尘暴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风险评估对“五通”目标的实现和“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维度18个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对“一带一路”沿线74个国家的综合风险进行评估和排序,运用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分析等剖析了2001—2016年不同风险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提出风险防控建议。结果表明:① 2001—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综合风险整体呈下降趋势,政治风险变化幅度较小,经济风险经历了“下降-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演变过程,社会风险总体呈下降趋势,综合风险波动剧烈的国家主要集中在西亚、欧洲和东南亚;② 2001—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经济、社会风险均存在显著的集聚性和区域差异性,高危险和较危险等级国家主要分布在北非、中亚、西亚、南亚和东南亚;③ 政治、经济和社会3个风险子系统存在较显著的相关性,政治风险高的国家往往伴随着较高的经济和社会风险;④ 中国对“一带一路”部分国家的投资存在投资量大与风险等级高并存的“投资悖论”现象。未来应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共同努力,建立动态评级和预警机制,做好风险防控,逐步打造“一带一路”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