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与陆地资源安全相比,海洋战略资源安全具有资源所有和开发收益的二分性、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错、可持续发展性等特点,而且传统安全手段和非传统安全手段作用于海洋战略资源安全的传导路径不同。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海洋战略资源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范畴这一特性更为鲜明,因此采取合作等非传统安全对策大有所为。在此上述理论分析基础上,以中国南海为例,研究了中国面临的海洋战略资源所有权和开发、利用、保护的安全困境,提出提高技术水平和开展科技合作、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资源合作、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合作等在军事、政治等方式外可以采取的非传统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2.
作为非传统安全的重要一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能源安全合作依然与经济贸易飞速发展的现状不相匹配,不利于起到持续性保障作用。本研究在综合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能源安全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能源安全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阐述,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区能源合作前景广阔,但却面临着多元矛盾突出的极大考验,并结合区域发展实际,提出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南海资源联合开发合作机制,解决影响南海油气资源联合开发合作机制的问题,提高我国与东盟国家在能源合作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构建顶层推动的区域性海洋能源保障法律体系,保障区域性海洋能源和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建立双边"能源环卫"公信体制,保障能源安全与公共环境卫生安全相结合,协调发展;利用合作圈重叠,构建综合性能源安全管理系统,以保证能源合作的主流意识发挥在双方的经济往来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经济层面更深层次的发展等新见解。以期突破现有的能源体制机制格局,实现双边能源安全合作迈入更高台阶。  相似文献   

3.
作为非传统安全的重要一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能源安全合作依然与经济贸易飞速发展的现状不相匹配,不利于起到持续性保障作用。本研究在综合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能源安全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能源安全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阐述,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区能源合作前景广阔,但却面临着多元矛盾突出的极大考验,并结合区域发展实际,提出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南海资源联合开发合作机制,解决影响南海油气资源联合开发合作机制的问题,提高我国与东盟国家在能源合作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构建顶层推动的区域性海洋能源保障法律体系,保障区域性海洋能源和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建立双边“能源环卫”公信体制,保障能源安全与公共环境卫生安全相结合,协调发展;利用合作圈重叠,构建综合性能源安全管理系统,以保证能源合作的主流意识发挥在双方的经济往来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经济层面更深层次的发展等新见解。以期突破现有的能源体制机制格局,实现双边能源安全合作迈入更高台阶。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地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外交等方面的需要使得中国开始实施海权优先的地缘战略。具体而言,中国的海洋安全威胁主要有两类: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在传统安全威胁方面,美国、日本、印度等海上强国都对中国的海洋权益构成威胁;在非传统安全威胁方面,海上恐怖主义、国际性海盗行为和国际走私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海上方向政治和经济安全。在此背景下,以潜艇为核心舰种的近海防御型海军明显不能满足需要。建设一支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远洋海军成为维护中国海洋安全必不可少的战略手段。在应对传统安全威胁方面,中国航空母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包括夺取海上制空权及制海权、执行海上封锁任务、反潜作战、两栖突击、反导作战、保卫海基核力量、为海上联合作战提供支撑,等。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领域,航空母舰在撤侨和灾难救援以及反海盗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海洋环境、海上航运、海上能源和海洋食品等方面分析了南海地区凸现的非传统安全问题.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开始对南海地区非传统安全问题给予关注,但直到21世纪,特别是"9·11"恐怖袭击之后,南海地区非传统安全与区域开发合作才真正成为学术界研究的新领域.南海地区非传统海上安全威胁主要源于:周边沿岸国家的海洋污染,猖獗的海盗行为,能源安全利益竞争以及过度的海洋捕捞.呼吁南海周边有关国家通过双边和区域开发合作方式,进一步增强南海地区各国人民在海洋环境、航运、能源和食品等方面的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6.
2014年南非政府提出了名为"费吉萨"(Phakisa)的发展计划,将海洋经济视作未来南非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中国是南非最大贸易合作伙伴,两国经贸关系发展迅速,随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两国在海洋经济领域迎来了巨大的合作机遇。对南非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在港口运输与临港工业、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领域,南非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基础较好,开发潜力巨大。中国与南非在上述领域存在较强的互补优势和合作的现实需求。结合两国相关海洋产业部门发展情况和现实条件,提出了中国同南非开展海洋经济合作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2014年南非政府提出了名为"费吉萨"(Phakisa)的发展计划,将海洋经济视作未来南非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中国是南非最大贸易合作伙伴,两国经贸关系发展迅速,随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两国在海洋经济领域迎来了巨大的合作机遇。对南非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在港口运输与临港工业、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领域,南非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基础较好,开发潜力巨大。中国与南非在上述领域存在较强的互补优势和合作的现实需求。结合两国相关海洋产业部门发展情况和现实条件,提出了中国同南非开展海洋经济合作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南极磷虾的区域特色、资源保有量优势和广泛的应用价值,使它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南极磷虾商业化开发战略是海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源特色为战略制定与实施提供了支撑,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基于中国海洋开发的战略环境,结合南极磷虾资源特色,评估其战略能力,确立发展目标为形成并完善南极磷虾资源开发的产业体系,确立发展战略重点为跟踪南极磷虾资源养护管理措施变化和开发利用政策、中国南极磷虾产业发展模式及风险评估、中国发展南极磷虾产业关键技术突破与产业化机制、中国发展南极磷虾产业的政策措施与保障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9.
杨宇  刘毅  金凤君 《地理研究》2015,34(2):213-224
中亚与俄罗斯油气资源丰富,是中国未来开展国际油气资源合作,实现油气进口多元化和能源运输安全的重要战略区域。从俄罗斯、美国、中国以及中亚自身的战略需求方面刻画中亚地区大国博弈的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变,并对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各国的能源合作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能源合作进展顺利,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已从单纯的油气贸易向油气产业的上下游进行拓展,但是中国与俄罗斯的合作因地缘政治战略、价格因素等一波三折,乌克兰危机之后,双方合作出现新的战略机遇。针对在中亚能源合作可能遇到的大国地缘政治博弈、俄罗斯的政策不确定性、中亚各国的局部冲突以及可能存在的资源国有化和来自国际石油公司的剧烈竞争,提出未来中国可以采取贷款换资源合作模式、双向合作模式与中亚国家石油公司联合经营模式、探索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油气资源供求一体化模式以及油气经贸一体化合作模式,以尽可能地降低能源合作风险。  相似文献   

10.
从海洋战略资源的开发、利用、收益安全的视角,结合海洋战略资源的特征,基于DSR模型的构建思想,综合考量资源与政治、经济、自然、社会等环境的关系,构建了海洋战略资源安全指数的指标测度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评估了中国南海石油的安全水平和动态发展情况,发现南海石油安全度不高,2005年~2007年变化不大,2007年~2011年提高很快,2011年达到最高点,但2012年后有所下降,并分别从D(驱动力)因素、S(状态)因素和R(响应)因素进行分析,最后预测了南海石油安全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结果表明,至2020年,南海石油安全度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其中D(驱动力)因素的上升速度超过R(响应)因素。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影响地缘经济合作的重要因素,对文化进行测度并佐证文化的经济效应,对于地缘经济合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东盟地缘经济区为例,基于语言、族群、宗教等多维度对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及相似性进行测度,发现:①东盟国家存在较高的文化多样性,但在整体文化多元中又存在显著的单一类别文化极化现象;②相对而言,中国与新加坡、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的文化相似性较高,与菲律宾、文莱的文化相似性较低。进一步,基于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相似性的测算结果实证研究二者对中国—东盟投资合作的效应,发现:①东盟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对中国企业投资东盟国家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而中国与东盟国家存在的文化差异对中国投资东盟国家同样具有负向作用;②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文化外交活动有利于促进双方的文化认同并增信释疑,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投资合作有正向的直接和间接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2.
基于CiteSpace中国海洋经济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韩增林  李彬  张坤领  李璇 《地理科学》2016,36(5):643-652
利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工具对1982~2013年CNKI总库中文核心期刊以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海洋经济研究的3 441篇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绘制出研究热点、核心作者群及研究机构的知识结构图谱。结果表明:自中国海洋经济研究会成立以来,中国海洋经济研究主要围绕 “海洋经济”、“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海洋资源”、“海洋开发”、“滨海旅游”等展开;韩增林、张耀光、郑贵斌、殷克东、李靖宇、徐志斌等是主要的发文作者;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和广东海洋大学为发文较多的机构;《海洋开发与管理》是海洋经济相关研究载文量最多的期刊,《经济地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地域研究与开发》、《资源科学》等是主要的载文核心期刊。除了传统的海洋经济研究视角下,区域海洋经济差异、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及优化、海洋产业竞争力、海洋产业集群、现代海洋产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人海关系的脆弱性、滨海旅游等的研究外,在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海洋经济相关理论、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研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及“一路一带”战略对海洋经济相关研究的新要求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相似文献   

13.
根据“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以及高中地理上海版新教材主要内容,本文以舟山群岛国家级海洋新区为现实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滨海体验,认识海洋空间,关注海洋安全;建构图表,了解海洋权益,树立国家安全意识;小组合作,分析国家海洋新区陆海统筹实践案例,理解中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战略转向;总结提升,理解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价值等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在丰富的可供开发的海洋旅游资源中,由于一些"海洋灾害"能够满足旅游者求异、探险等多方面的旅游需求,能够给旅游者带来"壮美"旅游体验,使其实现自我超越,因而促成了新的海洋旅游产品——"海洋灾害"旅游。其实质是通过恰当的旅游形式对可用作旅游资源的海洋灾害进行的旅游活动,这些旅游资源不仅包括海洋灾害本身(如台风、海啸等)、以海洋灾害为旅游内容建设的主题公园等,还包括因海洋灾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或引致事故产生的遗址、纪念地等。该文基于旅游体验理论确定了"海洋灾害"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并针对海洋灾害的特点分析现阶段与之相适应的旅游体验开发方式,即旅游景观吸引系统的博物馆化和主题公园建设,并提出旅游消费者心理需求、安全保障系统、科学技术手段、宣传促销等是对海洋灾害进行旅游开发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5.
潘敏  周燚栋 《极地研究》2010,22(4):415-422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升温,北极环境变化也越来越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国作为一个近北极国家,深受北极环境变化的影响。本文从环境安全、经济安全、资源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因素方面来探讨北极环境变化对中国可能产生的影响。就环境安全来说,北极环境变化对中国生态环境将产生直接的威胁,未来气温可能升高所导致北极海冰融化,对中国的社会和经济有着巨大危害;就经济安全而言,北极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北极航道的全面开通,可能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机遇,但是中国要想在北极航运资源的开发上分得一杯羹将面临着多重障碍;就资源安全来说,北极地区资源丰富,这对能源缺乏的中国而言,意义重大。但鉴于目前中国对北极问题的参与来看,即使北极地区的资源能得到良好的开发,其开发利用主要掌握在环北极国家手里,那么对能源供给越来越依赖国外的中国来说,必定会受制于人,无法从根本上保障中国能源供给的战略安全。  相似文献   

16.
大国在南美洲的地缘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与南美洲地区的合作出现了全局式的跨越发展。南美洲地处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之间,扼控两洋海上交通航线,石油、粮食、矿产等资源丰富,是世界重要的能源、粮食生产基地和新兴市场,也是中国战略资源重要进口来源地。近年来,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等大国对南美洲地区的高度关切与介入,使得该地区地缘环境变得十分复杂。中国与该地区不断深化合作的同时,也要考量其他大国竞争及干预的压力。本文基于大国与南美洲地区的地缘关系现实,分别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地缘军事等角度全面分析了其地缘影响,为解读该地区复杂地缘环境提供了分析思路。研究表明:大国在南美洲施加地缘影响有所不同,表现在所采取的手段与途径各有侧重以及国别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段进军 《地理研究》2000,19(3):291-296
文章从3个方面分析了冷战后美国地缘战略新特点。首先,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目标已从冷战时的以苏联为主要遏制对象转为把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主要的战略目标,但此时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遏制以外,还包括着合作的一面,即可概括为“战略上的遏制,经济上的卷入”。其次,美国实施全球战略的手段,也从传统的以政治、军事、外交等手段为主转为经济手段为主,即地缘经济必将取代地缘政治成为美国地缘战略的重要手段。最后,在地缘经济时代,“资源相对有限性”是愈加重要的经济学原理,它与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海上通道安全及保障思路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经济业已形成"两头在外、两头在海"的运行格局。对外贸易运输量巨大,且地区分布相对集中,加之海域的封闭或半封闭性特点,中国海洋运输对马六甲海峡等海上通道的依赖程度远高于其他国家;由于尚未构建起与自身经济实力和现实需要相匹配的海上安全保障体系,中国海外供应链暴露于多种安全威胁之下,使国民经济体系潜伏安全隐患,这些战略性威胁主要来自美、日、印三个国家,其中美国是唯一可动用全球性同盟力量关闭主要海上通道、瘫痪中国运输体系的国家。因此,基于对中国海上通道安全态势的解析和中国所拥有的战略资源的综合考虑,本文提出"以合作化解风险,以威慑保障安全"的总体思路,即以建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为中心,大力推进与美国、俄罗斯和航线周边国家在战略及各事务性领域的合作,同时沿南海、印度洋方向进行预防性战略部署,提升海上力量的威慑能力,从根本上保障中国海上通道安全。  相似文献   

19.
中国海南省三沙市行政建制特点与海洋资源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区是地方政权存在的地域,中国在海南省成立的三沙市,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小、海域面积最大、人口在市一级行政机构中最少的地级市。三沙市成立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护南海岛礁、开发南海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深海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海洋旅游资源以及水下文物资源等。在阐述三沙市的历史沿革、区位、政区规模以及政区形态特征等基础上,分析了三沙市的渔业资源、油气资源和旅游资源等,以图、表的形式反映了中国提出的油气招标区块的数量、面积和深度。最后提出三沙市应以旅游、水产、油气、水下文物等为重点发展的海洋产业,开发过程中必须重视海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使资源开发达到持续、绿色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1月中国国务院批准成立三沙市(属海南省),这等于宣布中国对南海领域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13 km2岛屿、260×104 km2海域拥有主权与法理上的行政区划建制.简要回顾了中国与东南亚诸国在中国南海领域争议情况,并从战略区位、油气资源、海洋生物资源3方面分析了南海领域(南沙群岛等)的区位特征.最后借鉴美国Aigred T Mahen“海权论”思想,从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大陆与台湾、陆地防御与海洋防御3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南海防御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