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全球定位系统》2011,(1):66-66
NovAtel近日发布了一款拥有集成移动通讯模块和NTRIP客户端软件的GNSS接收机——SMART—MR15。用户可以通过SMART—MR15接收机使用Internet轻松获取RTK差分信号,省去了建立地方基准站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利用D—InSAR二轨法监测徐州大屯中心区地表形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技术(D-hnSAR)是获取大范围地表形变的一种新方法。首先介绍了D—InSAR二轨法提取地表形变的基本原理,然后以徐州大屯中心区为实验区域,荻取了徐州大屯中心区2007年到2009年地面沉降结果,并与水准测量获取的沉降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2007年到2009年大屯中心区平均沉降量为3mm,年平均...  相似文献   

3.
4.
GPS—RTK技术在风景区范围定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为例,介绍GPS-RTK技术在风景区范围测量中的应用,并结合RTK作业特点,阐述了实施步骤、成果检核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
COMTOOL1—2—3(全称为Communication TooL)是我们最近开发的用于PC—1500、AppleⅡ和IBM—PC的微机通讯系统。它既能使这三种微机的BASIC程序相互在另一个机器上运行,也能使PC—1500成为AppleⅡ及IBM—PC的智能终端,还能使PC—1500成为AppleⅡ及IBM—PG的数据收集器。在BASIC程序移植、现场数据收集后的处理以及有效使用大容量微机等方面,该系统会减少大量的重复性劳动和不必要的机时耗费,使微机的有效利用率大大提高。本文介绍了它的实现方法和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6.
详细介绍了Sentinel-1A SAR影像数据的基本参数、工作模式、应用领域等。利用2016.11.09—2017.03.09的5景Sentinel-1A C波段SAR影像数据进行矿区地面沉降监测试验。基于SARscape利用双轨D-In SAR技术进行差分干涉处理,得到了研究区地面沉降分布图,直观地再现了研究区在2016.11.09—2017.03.09的沉降分布、沉降量级等。结果表明济宁某矿区在监测期间地面相对稳定,未有大面积和大量级的地面沉降发生,4个干涉对监测到的最大沉降都未超过3 cm。  相似文献   

7.
PS-DInSAR公共主影像的优化选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陈强  丁晓利  刘国祥 《测绘学报》2007,36(4):395-399
在充分顾及DInSAR时空基线跨度及多普勒质心频率差异3个因素对干涉相关性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一种PS—DInSAR公共主影像的优化选取算法,采用综合相关测度作为总体干涉相关性的衡量指标,给出具体的综合相关函数模型及其求解方法。借助欧洲空间局(ESA)ERS-1/2卫星从1992—2002年间飞越上海地区所获取的25幅C波段SAR影像作为源数据,开展了PS—DInSAR公共主影像的优化选取实验。计算结果与分析表明,综合相关系数模型用于PS公共主影像的优化选取是有效的和可靠的。  相似文献   

8.
GPS定位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测量界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实时动态差分GPS--RTK在野外实时定位,提高了工作效率。RTK具有观测时间短、精度高和无需两点之间通视等优点。使用RTK进行定位较常规方法,其简单、方便,可靠和快捷。这对于GPS测量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通过在杭州市大比例尺航空摄影测量中高程注记点的测量,阐述其实施与原则及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胡波  蒋弥  王兴旺  孙倩 《测绘工程》2009,18(2):46-50
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是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应用的一个拓展。雷达图象的差分干涉可用于监测厘米级或更微小的地表形变,以揭示许多物理现象,如地震形变、火山运动、大气变化、冰川漂移、地面沉降以及山体滑坡等。实验选取典型的上海市地面沉降场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三幅欧洲空间局ERS1和ERS2的C波段数据,采用三轨法,成功提取了上海市相隔20个月的地面沉降图。  相似文献   

10.
结合土地环境演变的空间、时间和属性特征,以"天—地—生"要素框架为研究模式,进行土地环境影响要素时空数据组织方法研究。基于"天—地—生"模式的土地环境要素时空数据模型表达了土地环境天、地、生要素的时空逻辑关系,反映了影响土地环境演变的多维要素之间的多层次关联关系,并能减少数据访问的复杂度,又确保地理实体对象中影响要素间的有机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学武  胡波  莫玉娟  白蓉 《测绘工程》2011,20(6):38-39,44
近二十年来,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DInSAR)作为一种监测地表形变的有效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其视线向精度可达厘米级甚至毫米级。该技术尤其是对监测快速、激烈的地表形变更为有效,如地震、火山等。利用DInSAR技术,选用日本ALOS卫星PALSAR数据,获取了2010—04—14玉树Mw6.9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表明:地表至少发生过3次地表破裂,沿断层走向的形变分布范围远远大于垂直断层分布范围,形变分布特征以左旋走滑为主。  相似文献   

12.
青海玉树地震差分干涉雷达同震形变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04-14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后,作者利用震前和震后获取的日本ALOS卫星PALSAR遥感数据,开展了差分干涉雷达(D-InSAR)地震同震形变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玉树地震引起较大范围地表变形,地震变形沿玉树—甘孜断裂带向南东东方向扩展,在N33.7°,E96.81°附近达到最大形变量,D-InSAR监测到雷达视向上的最大形变量为35cm。地表形变特征对于评价玉树地震破坏程度、推断断层性质、研究地震形变和地震孕育特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增强型数字线划图(DLG—E)模型及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测绘司(USGS/NMD)的实施情况。本文仅为DLG—E模型的概要,不可视为它的全部内容。此外,DLG—E模型、NMD的实施、模型的内容规范都在不断的改进中。  相似文献   

14.
陈敏 《东北测绘》2012,(1):85-87
随着"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字国土"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开展,各类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海量数据急剧增加,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指导意见,建设了"影像宁夏——政务服务系统"(以下简称"影像宁夏")。该系统是宁夏具有权威性、统一的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有力地推进了基础测绘成果更加广泛地服务于信息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文章详细介绍了"影像宁夏"的设计思路,主要系统的结构、技术架构以及系统的各项功能,并阐述了"宁夏—政务服务系统"的主要特点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
TDDGPS全称是tender—deployable differential GPS,即易配置的差分GPS,它是由美国海岸警卫指挥控制工程中心设计发明的。通过采用可临时安置的天线,TDDGPS可提供大约10海里范围的差分信号。并且通过12小时的接收和处理GPS信号,海上灯塔就可以利用GPS信号进行辅助导航。  相似文献   

16.
方差—协方差—分量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间接平差出发推导了含有检验矩阵的方差—协方差一分量估计的特征方程,并详细讨论了估值的统计特性。作为协方差估计的特例,对方差估计的若干公式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各自的统计特性。最后给出了适合条件平差的方羞—协方差一分量估计公式。  相似文献   

17.
DGPS技术能大大改善单机GPS定位精度,但这种改善依赖于用户和参考站之间的距离(空间相关)、差分改正的潜在因素(时间相关性)以及差分改正的质量。因此,如何正确地求得差分改正值及其精度是DGPS定位技术的关键之一。本文提出一个解算差分GPS改正数的新算法,该算法直接利用卡尔曼滤波观测值模型中的码和载波观测值,因此可以利用简单的随机观测值,因此可以利用简单的随机观测值模型和卡尔曼滤波的标准算法。该算  相似文献   

18.
赫建忠 《东北测绘》2000,23(4):5-6,17
介绍了最初为火星飞行计划而开发的数字相机的各种可能的航空应用,这种多光谱,多线条和多立体遥控自动扫描设备能提供分辨率10-20cm的数字正射影像和数字地面模型,当测量高程为6000m 时,像素尺寸为24cm,并且在x,y方向的精度为√20cm,z方向精度为√30cm,从1997年5月进行第一次航空试验以来,HRSC-A系统已经成功地应用在各种领域,本文是结合DLR,ISTARI(法国)和Geodan geodesie(荷兰)的共同努力而完成的,对电信网络规划,GIS应用,3D模型,环境监测,地图制图/地图更新和可视化等应用领域进行了重要试验。  相似文献   

19.
1975年—2018年白洋淀湿地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洋淀湿地生态功能重要、战略地位特殊,研究其时空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75年—2018年间10期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辅以2017年—2018年高分二号(GF-2)卫星遥感影像,在野外考察湿地类型及其覆被特征基础上,人机交互解译获取各期土地利用/覆被分类图,从面积变化、类型转化、景观格局变化方面分析了近43年白洋淀湿地变化时空特征,讨论了影响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因素以及湿地变化成因。结果表明:1975年—2018年白洋淀湿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净变化-68.20 km2(-24.83%)。其中,1975年—1990年湿地面积波动性小、基本稳定,1990年—2011年湿地面积持续性减少,2011年—2018年湿地面积呈现增加趋势。湿地与非湿地类型相互转换区域主要分布于淀区南部、西部、北部的水体—水生植物—耕地—建设用地过渡区域。近43年白洋淀湿地景观趋于破碎、复杂和异质。遥感影像选取月份、年份,以及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体系、分类方法,是影响分析结果的主要不确定性因素。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变化,叠加工农业及城镇生活用水、上游水利工程蓄水、地下水开采等人为因素变化,是白洋淀湿地面积减少、趋于干化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
为满足大比例尺测图和地籍测量的野外数据采集,并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处理,实现成图自动化,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工测系研制成功DH—PR1电子手簿。该手簿由PC—1500和记录器DH—R1组成。DH—R1将PC—1500的内存扩充到28K,以满足程序的运行。在PC—1500的正常区扩充32KROM,用于存放记录、计算程序。在PC—15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