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进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造热演化模拟是研究沉积盆地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模型依赖于沉积盆地的成因机制.裂谷盆地构造热演化的定量模型在描述盆地沉降和热流演化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实现了构造和热的完美结合.而前陆盆地的定量模型更多关注的是构造沉降,在构造与热的结合方面尚不够完善.关于克拉通盆地目前还没有很成熟的定量模型,构造热演化研究程度远远低于裂谷盆地和前陆盆地.随着我国陆域海相沉积盆地油气勘探的突破,对海相沉积盆地热体制的研究迫在眉睫.而我国陆域海相沉积盆地,如塔里木和四川盆地,演化历史长且复杂,是古生代海相克拉通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组成的叠合盆地.现有的关于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的单一模式难以适应复杂的构造—热历史.对我国陆域海相大型沉积盆地进行深入全面的动力学分析,发展叠合盆地的构造—热演化模型,建立相应的构造热演化模式及模拟方法技术,将是一项具有开拓意义并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综合地球物理解释与盆地模拟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板块大地构造理论为指导,将沉积盆地看作一个地球动力学系统,建立综合地球物理解释与动态模拟工作站.应用重磁、电法及地震与测井资料对盆地进行整体性综合研究,探讨其形成演化历史,并根据不同勘探阶段提供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对盆地的沉降史、热史、生烃史和运聚史进行动态模拟.用此系统研究了东海陆架盆地的地球物理场特征,对其沉降史、热史进行了模拟;探讨了东海盆地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3.
沉积盆地地热史模拟方法及简要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积盆地的地热史模拟是目前盆地动态模拟的重要内容.盆地热史研究经历了定性、半定量及定量研究的过程,而且这一研究仍在继续深入.目前,盆地热史反演研究占据了主导地位.对目前一些常用的盆地地热史研究方法和手段作概要总结,并加以简要的评述,尤其着重介绍了近年发展起来的地热史反演方法——利用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R_0资料和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反演沉积盆地的地热历史.  相似文献   

4.
裂谷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裂谷盆地的构造-热演化模拟是在岩石圈尺度计算裂谷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的热历史和沉降史.拉张模型实现了构造和热的完美结合,在描述裂谷盆地沉降和热流演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本文使用二维运动学模型,通过有限元方法,在拉格朗日坐标系下进行拉张背景下的构造热演化模拟,探讨了拉张模型中初始地壳、岩石圈厚度、软流圈对流、模型上边界对构造热演化的影响,以及载水和载沉积物两种情况下盆地侧翼抬升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基于地球动力学的构造-热演化方法是沉积盆地热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以江汉盆地宜随大剖面为例,采用平衡剖面方法对叠合盆地复杂、漫长的演化历史进行构造恢复,采用多期有限拉张-挤压应变速率法进行古热流反演,最后得到盆地的古地温场.由此,建立了构造恢复—盆地基底热流反演—岩石圈尺度温度结构—沉积盆地尺度温度结构的多期伸展、挤压模型的热模拟方法流程,实现了岩石圈尺度的热模拟与盆地尺度的热模拟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挤压过程对地质构造和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挤压型盆地的构造热演化模拟对认识岩石圈内部应力分布、力学属性和流变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挤压型盆地构造模拟的弹性模型、粘弹性模型和深度控制的弹塑性模型,对比了这几种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简单介绍了前人在研究地壳隆升时用到的几种热演化模拟方法.虽然挤压过程的构造模拟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挤压型盆地的热演化模拟则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应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南海南部边缘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历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海南部边缘发育众多含油气盆地,具有可观的油气资源潜力.本文采用基于多期有限拉张模型的应变速率方法对南海南部边缘沉积盆地进行了构造-热演化模拟,并与南海北部边缘沉积盆地的构造-热演化历史进行了对比分析.南海南部边缘晚新生代具有明显碰撞挤压、走滑改造的痕迹,而同时期北部边缘以小规模的张性断裂活动为主,由于构造活动背景的不同,造成了南、北边缘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历史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南黄海北部盆地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史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盆地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控制和影响着浅部的构造热演化过程,针对南黄海北部中、新生界断陷盆地,将地球动力学模拟技术与传统古温标法相结合,对研究区中、新生代伸展断陷期演化以来的构造热演化史进行了研究.对基于改进McKenzie模型的数值模拟的原理、方法和过程进行了探讨,包括理论与计算构造沉降趋势拟合、伸展系数计算与误差校正、模拟参数定义及一维模拟结果的三维初步应用等方面.研究表明,南黄海北部盆地中生代以来伴随裂陷拉张过程其古热流整体呈现升高趋势,至晚白垩世末到古新世期间最高可达80 mW·m~(-2),古地温梯度最高可达49℃/km,部分单井构造沉降史模拟结果显示多期拉张特征,裂后期热流持续降低,至渐新世末到中新世热流约为65 mW·m~(-2),与现今热流值相当.利用一维数值模拟获取的相应参数及热史恢复结果,对盆地的古地温场进行了三维模拟恢复,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和成果对于盆地构造演化、油气资源评价及成藏模拟等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建立一个构造沉降模型来解释在某些陆内沉积盆地中所观测到的晚期加速沉降。该机制同时考虑了早期热岩石层的热收缩效应以及在压力和温度变化时发生的壳下层相变效应。文中计算出当岩石层底界的温度发生突变时的沉降量。该结果表明:(1)现存的活化相变势必造成沉积盆地的沉降;(2)由于相变延迟效应的影响,大约在20Ma后,沉降加速;(3)沉降持续的时间限度可在100—150Ma。沉降的晚期阶段,相变是主导机制。本文还叙述了该模型在密执安(Micihgan)盆地的应用。当模型考虑了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后,计算的沉积史与实测记录吻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10.
沉积盆地古老层系已成为我国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但由于缺乏有效古温标,其热史研究一直很薄弱.本文在系统综述锆石He扩散动力学模型及差异性基础上,探讨了锆石(U-Th)/He热定年技术在我国克拉通盆地古老层系热史恢复中的适用性.目前常用的锆石He扩散动力学模型包括简单模型、锆石辐射损伤积累和退火模型及扇形线性模型.基于不同...  相似文献   

11.
渤海盆地热历史及构造-热演化特征   总被引:55,自引:8,他引:4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渤海盆地大地热流测量和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及镜质体反射率数据进行的盆地热史恢复结果表明:盆地现今热流值为50-75mW/m2,背景热流值达63.6mW/m2,而早第三纪砂河街组和东营组沉积时(25-50Ma)盆地古热流值为70-90mW/m2.盆地构造沉降史分析显示,盆地(含辽东湾地区和渤海地区)经历了早期的裂谷阶段(25一扣Ma)和后期的热沉降阶段(25-0Ma),其中早期的裂谷阶段包含了两个裂谷亚旋回.渤海盆地内的后期热沉降叠加了12Ma以来由高密度地幔及岩石圈冷却诱发的快速均衡沉降.渤海盆地现今较低的大地热流值和较高的古热流及典型的裂谷型构造沉降样式等支持了渤海盆地板内裂谷盆地的大地构造属性并为渤海盆地构造一热演化提供了重要认识.  相似文献   

12.
烃源岩热演化是含油气盆地烃源岩评价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油气动态成藏研究的基础.通过系统分析地层沉积样式,结合盆地热史恢复结果,应用Easy%Ro化学动力学模型,模拟了四川盆地86口代表性钻井和200余口人工井点震旦系-下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史.结果表明,在盆地不同构造单元,下寒武统和下志留统烃源岩热演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并据此建立了四种热演化模式:①加里东期成熟,早晚二叠世期间快速演化定型,以川南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为代表;②加里东期未熟,早晚二叠世期间一次快速演化定型,以川西南下寒武统和川南下志留统烃源岩为代表;③加里东期成熟,晚海西-燕山期再次增熟,以川东、川北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为代表;④加里东期未熟,晚海西-燕山期持续增熟,以川中地区下寒武统和川东、川北下志留统烃源岩为代表.通过对比研究沉积速率、热流和增温速率之间的耦合关系,剖析了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的控制因素,即川西南和川南局部地区主要受控于早晚二叠世期间峨眉山地幔柱和玄武岩的异常热效应,而盆地其它地区则受沉积地层埋深增热和盆地热流演化的共同作用,其中沉积地层埋深增热对烃源岩增温效应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3.
自然界中大部分沉积地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沉积间断,但目前缺乏用于定量识别和刻画不同级别(时间跨度)沉积间断面及间断时间和定量评价地层完整性的有效方法.文章提出一种基于沉积过程的地层正演数值模拟方法,可用于定量评价沉积盆地碳酸盐岩地层完整性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在地层正演数值模拟结果中同时提取沉积盆地中不同位置(不同沉积环境)虚拟井的时间域和深度域信息,建立时空演化剖面,定量分析碳酸盐台地边缘亚相、斜坡相和盆地相的地层沉积、剥蚀及滑塌重力流沉积演化全过程,刻画沉积间断面及间断时间,进而计算地层完整性.地层正演数值模拟敏感性分析表明,碳酸盐岩地层完整性主要受沉积环境、海平面升降幅度、碳酸盐岩生长速率和构造沉降样式的影响,且诸因素影响方式和作用结果各异.  相似文献   

14.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以来构造-热演化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渤海湾盆地是华北最大的新生代裂谷盆地,具有最完整的新生代地层记录,是研究盆地演化的理想区域.本文基于二维多期拉张模型,对渤海湾盆地内9条地震解释剖面进行新生代构造-热演化模拟,以揭示盆地拉张强度及热演化的时空差异性,为探讨盆地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各坳陷新生代期间的总拉张系数为1.28~2.39,渤中坳陷和辽东湾坳陷的总拉张系数最大,而辽河坳陷和临清坳陷的拉张系数最小.盆地基底热流在古近纪中、晚期达到峰值71~100mW·m-2,之后逐渐降低至现今.盆地西部热流峰期出现的时间早于东部.由盆地拉张系数和基底热流的研究结果得出,渤海湾盆地新生代的拉张有着自西向东,自南向北的迁移,与沉积、沉降中心的迁移方向一致.太平洋板片新生代期间的幕式向东后撤可能是造成渤海湾盆地幕式拉张及拉张中心向东迁移的主要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5.
沉积盆地岩浆侵入的热模拟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沉积盆地中岩浆的侵入会导致盆地地温史的变化,影响烃类成熟度,本文对沉积盆地中岩浆侵入过程进行了热模拟,分析了岩浆侵入对沉积盆地温度结构和成油窗的影响,在计算中,既考虑了岩浆凝固过程释放的潜热,又考虑了岩石比热,热导率随温度的变化对热模拟结果的影响,通过计算认识到:沉积盆地中侵入岩浆在垂直方向上的热扩散比水平方向热扩散更快,几公里大小的侵入体其热影响可以在时间上持续数百万年,在空间上扩散至十数公里,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对四川盆地的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对重力、航磁数据进行了延拓、求导,并反演计算了该盆地莫霍界面与磁性项、底界面,为认识盆地的断裂系统、地壳深部结构提供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收集了四川盆地的人工地震与测井资料,对该盆地进行了盆地沉降史的动态模拟,模拟表明,四川盆地在65Ma以后,属于稳定沉积阶段。  相似文献   

17.
渤海湾盆地的海域部分与渤海湾盆地其他部分一样,新生代为断陷-拗陷盆地.中渐新世以来,渤海湾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迁移至渤海海域,并且拗陷期出现普遍的加速沉降现象.综合分析渤海各坳陷新生代构造样式和断裂时空展布特征,表明断裂发育总体受伸展控制,只是在中渐新世后受走滑影响.选取基本垂直渤海构造走向的6条大剖面,进行伸展量估算,并在剖面上选取虚拟井计算沉积沉降速率,结果表明,在断陷阶段,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期,各坳陷沉积沉降速率较低且相差不大,发育多个沉积沉降中心;至沙三段沉积期沉积沉降速率达到最快,东营组沉积期沉积沉降速率变慢,但沉积沉降中心已从四周逐步迁移至渤中坳陷;拗陷阶段,以渤中坳陷为中心,出现的强烈沉积沉降,明显高于正常拗陷阶段沉积沉降速率.结合最新的深部探测资料,认为渤海新生代盆地的断裂展布,受中生代末先存的构造格局影响;断陷盆地的形成,则是太平洋板块俯冲的持续后退和印藏碰撞远程效应持续东进共同作用的结果;中渐新世以来的加速沉降现象,则是太平洋俯冲板片前缘向东迁移引起的岩石圈迅速冷却的最直接表现.  相似文献   

18.
南海北部珠江口与琼东南盆地构造-热模拟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珠江口盆地和琼东南盆地位于南海北部的大陆边缘,本文在此地区选取了13条典型剖面,进行了构造沉降史和热史的模拟,初步探讨了其新生代以来的构造-热演化历史.其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存在两次热流升高过程,分别为始新世(56.5~32 Ma)和渐新世(32~23.3 Ma).琼东南盆地存在三期加热和两期冷却过程,始新世盆地热...  相似文献   

19.
羌塘盆地是目前国内石油勘探的热点地区之一,作者综合研究了羌塘盆地的地球物理、石油地质调查资料及INDEPTH-3深部调查结果,得出:1, 盆地内烃源层、储集层、盖层及其组合条件很好, 局部构造发育,有利于形成和保存油气藏,断裂不会成为致命问题,提出了今后工作的主要目的层为上三叠世-中侏罗系组成的中构造层;2,对盆地二级构造作了新的划分,否定羌中隆起,提出盆地表层的主要构造方向为北西-南东向,成“三凹三隆”及“一深凹”的地壳结构特征,其中主沉降带内部及其两侧是最有利的找油气远景地带;3,本区壳幔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强,盆地北部火山及热活动多,对油气远景评价有较大影响,而盆地南部沉积厚度大,受深层热影响相对较小,是找油气的更有利的地段。4,强调查明深部地层物性、油气赋存状况,烃类物质的来源和上下构造符合情况是当务之急。重点是加强点上的调查和评价研究;5,提出不能轻视伦坡拉陆相第三系盆地找油前景,它可能汇聚有两侧海相地层的油气。  相似文献   

20.
岩石圈流变性对拉张盆地构造热演化历史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粘弹性动力学模型模拟研究了岩石圈流变性对拉张盆地构造热演化的影响. 模拟研究发现,盆地的构造热演化特征与盆、缘岩石圈强度对比相关,盆地岩石圈强度相对外缘岩石圈强度越弱,盆地沉降量越大,且在拉张结束与热沉降之间出现较大的基底抬升、热流持续高值;无论是初始岩石圈力学厚度、泊松比,还是下伏流体软流圈的负密度差,都是影响盆地构造热演化历史的因素;同时,拉张前断层的存在也是影响盆地基底形态的重要因素,其存在不仅会产生较大的基底落差,还会加深盆地中心的沉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