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粤北地区高温热害气候特征及其对早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连州1953 ~2010年58年地面观测站气象资料、农业气象观测站水稻观测资料,以日平均温度≥30℃且日最高温度≥35℃为指标,分析了粤北地区双季早稻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成熟期高温敏感发育期里高温热害气候特征及其对早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粤北地区58年里共出现高温热害42次;进入21世纪以来,高温热害的出现次数、严重...  相似文献   

2.
利用广西双季稻区1961-2016年逐日气象资料和1986-2016年水稻物候观测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等方法研究广西早稻生育期高温热害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进一步探明气候变暖对广西早稻高温热害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广西早稻关键生育期发生高温热害平均频率为35.4%,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桂南稻区的左右江河谷以及桂东南梧州市。(2)高温热害变化趋势各有差异,桂南稻区早稻高温热害总次数、总天数、强度均呈微弱增加的趋势,而桂中、桂北稻区高温热害总次数、总天数呈微弱减少的趋势或者基本不变,强度则均呈微弱增加的趋势。(3)广西早稻关键生育期发生高温热害平均总天数为124.9d,平均总次数为28次,平均强度为4.5d/次。三个稻区高温热害总次数、总天数和强度桂南桂中桂北。(4)桂南、桂中和桂北稻区的年代产量波动变化大,尤其是桂南、桂中稻区进入21世纪以后产量波动更明显。大多数稻区高温热害多的年份,其早稻产量就低。研究结果可为广西合理调整早稻播期及品种属性搭配、稳产高产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浙江省早稻高温热害的气象指标是日平均气温3 ≥30℃和日最高气温≥35℃连续出现3d及以上.根据这个指标和全省65个气象站气象数据,分析了浙江省早稻高温热害发生规律及其对早稻产量影响.结果表明:除东部沿海、海岛和浙南部分山区外,其余大部地区高温热害均有发生,高温中心出现在金华地区;高温热害随时间变化呈加重趋势.可采取相对应的防御措施,尽量避免高温热害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SPSS软件,运用曲线估计分离了1986—2015年普宁市早稻趋势产量与气象产量,并运用逐步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了早稻全生育期降水、气温、日照等多种气象因子与早稻气象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6种最优早稻产量预报方程,使用最小二乘法对6种预报方程进行拟合,建立普宁市早稻产量预报模型。利用历年早稻产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986—2015年历史早稻产量拟合准确率均在96%以上,2016年早稻产量预报准确率达98. 8%,预报结果准确率较高,能满足业务需求,可作为普宁市早稻产量预报的有效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5.
杂交早稻近年在丽水地区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较常规早稻增产25.23%。它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高产稳产性能好,是近期提高早稻亩产的重要措施。由于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在我区春夏之交的低温、盛夏的高温时有发生,有必要探讨高、低温对不同组合杂交早稻的危害,为选择最佳组合和采用相应栽培措施提供依据,于1987—1988年进行了田间试验。  相似文献   

6.
以江西早稻为例,利用1981—2016年气象资料、早稻高温热害灾情史料和生育期资料,构建历史早稻高温热害样本集合,在Kolmogorov-Smirnov(K-S)分布拟合检验的基础上,采用信息扩散方法计算得到早稻高温热害总样本和不同持续日数(3~5 d,6~8 d和8 d以上)不同等级(轻度、中度、重度)热害在早稻抽穗期前后的发生概率。结果表明:早稻高温热害起始于抽穗前6 d至抽穗后20 d,抽穗扬花期发生概率最高,随着早稻进入乳熟期高温热害发生概率逐渐降低。早稻抽穗扬花期持续3~5 d早稻高温热害以轻度、中度为主,5 d以上中度、重度高温热害发生概率为98.77%;随着早稻进入乳熟期,高温热害以中度和轻度为主,重度高温热害概率显著降低。早稻轻度高温热害的主要致灾时段为抽穗至灌浆中期,中度高温热害的主要致灾时段为抽穗至灌浆中前期,而重度高温热害的主要致灾时段为孕穗期至灌浆初期。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外对早稻高温危害有不少研究,但主要侧重于开花期。考虑到长江下游早稻结实率和产量波动与不同气候背景有关,有的年份在孕穗阶段受梅雨低温影响,开花结实期碰上持续高温影响,如1977年,也有的年份孕穗期梅雨不明显,已遇上高温影响,抽穗结实阶段  相似文献   

8.
我省早稻生长期多数年份光、温、水的分配与早稻生长发育的需要比较协调,因而在一年三熟粮食生产中,早稻单产相对比较稳定,但年际波动幅度仍较大。如近十年(1979~1988)中,我省早稻产量最高的1986年亩产达到418公斤,最低的1983年亩产为330.5公斤,高低相差87.5公斤,变幅达23%;遇特大灾害,减产十分明显,如1988年7月1日至25日全省范围内出现的罕见高温天气,导致了全省范围早稻大幅度减产,单产比欠收的87年还减27公斤。  相似文献   

9.
春季低温阴雨对早稻产量的影响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省2、3月份日平均气温≤12℃,且持续3天以上或口平均气温≤15℃,每天日照小于2小时,且待续7天以上断续有小雨的天气过程,称为低温阴雨。此时正是我省早稻的播种季节,对早稻谷种和秧苗都威胁很大,严重的年份,会造成大面积烂科烂秧,从而影响全年的水稻生产。本文根据低温阴雨出现的一般规律及对早晚稻产量的影响,做一简要分析,为水稻高产提供依据。1低温阴雨对早稻产量的影响60年代以来我省出现了9年严重的低温阴雨天气,分别是1964、1968、1969、1974、1982、1983、1984、1985、1988年,除1968、1984年外早稻是增产的。可见低温…  相似文献   

10.
2000年7~9月天气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利弊兼有,利大于弊。7月初开始,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全省出现了持续晴热高温天气,平均气温普遍在30℃以上,最高气温达36~38℃,婺源、贵溪、瑞昌等地最高气温在39℃以上。与此同时,7月1~25日,我省中北部降水量仅1~92mm,大部较常年同期偏少5~9成。持续高温少雨,使少数早稻(迟熟品种)灌浆期缩短,导致千粒重下降,空秕粒增加,对早稻产量的形成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由于降水持续偏少,全省伏旱面积与日俱增。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到7月26日,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达630万hm2,占全省耕地总…  相似文献   

11.
浙东南沿海农区,对麦—稻—稻三熟中,早稻以中熟早籼当家还是扩大迟熟早籼种植面积,才能使每亩产量更高,还颇有争论。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高温逼熟与否,成了极需探讨又极待认识的农业气象问题之一。本文以大田连作早稻灌浆期高温伤害指标为探讨对象,  相似文献   

12.
我省双季早稻在三季粮食作物中,产量是较为稳定的一季,主要是产量形成期气候条件相对较为稳定。但年际间、地区间由于梅雨期的洪涝及其结束迟早的差异和盛夏高温天气等的影响,产量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为研究气象条件对早稻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1981—1983年省气象局农业气象处先后组织了8个气象台站,按照统一的实施方案,进行了联合田间试验。  相似文献   

13.
南丰县早稻产量波动的气象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89~1998年早稻产量与气象资料统计分析.找到了影响早稻产量的关键期和关键因子.进而分析了导致早稻产量波动的气象因子,建立了早稻产量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14.
早稻是我县重要的一季粮食作物,由于年际间常会单一发生或交错发生春寒、倒春寒、阴雨寡照、暴雨洪涝及高温干旱等不利天气,产量波动很大。以80年代为例,1986年风调雨顺,亩产高达388公斤,1983年,“6.28”洪涝侵袭,亩产只有264公斤,高低相差124公斤。可见,气候条件的优劣对早稻收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就历年早稻生育期间的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15.
在生产实践中,早稻产量波动较大。这是由于早稻产量的形成过程受着肥料、病虫害、耕作技术水平和气象条件等的影响结果。为鉴定本地区影响早稻产量形成有利与不利的气象因子及数量关系,以便预测早稻产量,为适时播种、品种合理布局及采取趋利避害等农业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本站早稻广选三号七年共34个分期播种的平行观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探索在南宁这一特定的生态气候条件下,早稻产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1998年度,全省温度偏高,大部地区降水偏多,日照时数略偏少。四季具有:冬季温暖多雨;春季持续温高多雨;梅雨期短,但雨量集中,洪涝灾重;夏季高温酷暑严重;秋季晴暖少雨,秋季低温出现虽偏早但影响不大。本年度主要气象灾害为雨涝、大雪、寒潮、洪涝、高温酷暑、干旱、冰雹和龙卷风等,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农作物主要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除晚稻较好外,大小麦和早稻属偏差年份,因此三季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同去年相比为两减一增,即大小麦和早稻减,晚稻增。  相似文献   

17.
郑婧 《气象与减灾研究》2012,(3):I0001-I0001
2012年4—6月江西省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日照偏少。降水虽然较常年同期偏多1.6成,但时空分布相对较均匀,未发生大范围的明显洪涝灾害,对春播春种、早稻生长发育、棉花苗期生长以及二晚播种育秧等比较有利;早稻分蘖前后田间高温高湿,造成稻飞虱、稻瘟病等的发生和蔓延,由于防治及时,对早稻产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我区早稻(中、迟熟品种)的幼穗分化至孕穗期桂南在5月份;桂中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桂北在6月份。此期间常出现日平均气温≤22℃连续两天或以上的低温天气,有时伴有阴雨、寡照,群众称之“五月寒”,并反映对早稻产量有影响。为探讨其影响程度,我站从1980年开始对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分析,并用人工气候箱模拟,结果认为早稻幼穗分化至孕穗期间的低温天气对幼穗生  相似文献   

19.
2003年7~9月,我省出现了历史罕见的高温干旱天气,对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均产生了不利影响。7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明显偏高,降水显著偏少,全省出现了超历史的高温炎热少雨天气。由于持续高温少雨,使早稻灌浆期缩短,造成灌浆不足,千粒重下降,从而对早稻产量、质量均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婺源、南昌、龙南等地空秕率比2002年增加2%~11%,千粒重降低0.7~2.7g。7月晚稻处出苗~分蘖期,由于高温少雨,尤其是赣中、赣南降水普遍<10mm,旱情日趋严重,晚稻移栽期普遍推迟1~5d。已移栽的二晚,秧苗素质差,分蘖迟缓,叶片发黄,甚至有死株现象。7月上旬棉…  相似文献   

20.
江汉平原四湖地区低温阴雨天气对早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江汉平原四湖地区,由于早稻移雨天气,加之这一地区地热洼稻田易于渍水,泥温上升缓,对早稻产量影响较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早稻幼穗分化后至孕期间的6月上旬,其旬平均气温在23.6℃或以下,雨日在4天或以上;灌浆期的7月上旬,日照时数在46小时或以下,易造成早稻减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