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北京怀柔HR_(88-1)钻孔剖面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系统古地磁样品采集、处理和测量的基础上,运用磁性地层学的研究方法,对北京怀柔地区HR(88-1)钻孔剖面进行了详细地层划分,分别确定了该区上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和上更新统的分布深度及地质年代。  相似文献   

2.
北京怀柔HR_(88-1)钻孔剖面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系统古地磁样品采集、处理和测量的基础上,运用磁性地层学的研究方法,对北京怀柔地区HR(88-1)钻孔剖面进行了详细地层划分,分别确定了该区上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和上更新统的分布深度及地质年代。  相似文献   

3.
北京平原区新5孔岩心特征及地层初步划分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京平原由一套巨厚的冲洪积物构成,岩性岩相变化迅速,难以依据钻孔的岩性组合建立代表整个平原区地层层序,随着测年技术飞速发展,为建立长序定年提供了可能。本文通过观察该孔松散层岩心,按照沉积物颜色、沉积环境、沉积旋回和沉积构造等特点,将岩心划分为8个特征岩性段。同时,古地磁测试结果显示,0~96.6 m为布容正极性世,96.59~246.8 m为松山反极性世,246.8~413.6 m为高斯正极性世;通过孢粉分析并结合华北地区新生代气候演化历史对比,孔深246.5 m处可作为Q/N的分界线,534.5 m作为N/E的分界线,803.4 m可以作为E/K分界的参考。以磁性地层学和气候地层学为主,以岩性地层学为辅的原则,对新5孔岩心进行了详细研究,初步对新5孔岩心进行了新生代地层层序划分,将第四系划分为晚更新统、中更新统和早更新统。Q/N定位于248.4 m处,N/E定位于511.9 m处,E/K定位于804.1 m处。  相似文献   

4.
廊固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特征及油气储集规律探讨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通过对钻孔岩心资料描述和对比,结合具有系统性,连续性和区域分布特点的地震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和地震地层学基本原理对凹陷区内古近系进行了研究。划分了地层层序,揭示层序地层构造格架,探讨了区域沉积格架特征及其对油气成生,储集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依据河北省衡水市西北郊区纪家庄、赵家屯井孔岩心,采用岩性描述、岩相划分、地层测年、古气候孢粉样品分析及钻孔间地层对比等方法,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获取如下认识:(1)纪家庄井孔(ZK1)、赵家屯井孔(ZK2)岩心揭示出衡水地区全新统厚度为8~9 m,上更新统厚度为31~36 m,中更新统厚度为72~75 m;(2)依据各井孔及岩心所揭示的同一岩组底界海拔高程,推测研究区位于向东方向缓倾的古斜坡带上;(3)以岩石地层学、年代地层学为主导,结合以气候地层(孢粉地层)、宏观特征为主并与微观标志相结合的综合划分原则,多井孔岩心揭示出研究区同一地质年代岩组厚度相当,且中更新世以来处于较为稳定的整体沉降环境中,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升降运动。  相似文献   

6.
北京平原区第四纪古气候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怀柔HR88-01孔岩心地层划分的基础上,较系统地论述了上新世一晚更新世地层中所含孢粉、介形虫、软体化石的组合类型,重矿物、粘土矿物和部分地球化学元素的组合变化特征,并对其所代表的古气候环境进行了分析。初步认为:(1)上新世,本区气候以湿热为特征,气温较现在高4-5℃;(2)早更新世,气候明显变冷,具体表现为两寒夹一暖,寒冷气温较现在低7-8℃;(3)中更新世,冷、暖波动表现为暖-冷-暖-冷  相似文献   

7.
Harl.  WB 李荣玉 《地层学杂志》1994,18(3):236-240,F003
对地层学中的习俗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这些习俗应予固定并条例化以利正式使用;另一种认为,这些习俗应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有所演变。一些地层规范和指南把地层类别减到最低限度,这不仅削弱了规范本身的作用,还产生了超出规则范围的假权威。此外,把地层类别多样化的倾向,也使目前正从事的工作出现逻辑上的混乱。基本的地层规范是把全球所有岩石体确定为正式的岩石地层单位,这是一种独立的(即非成因的)分类,可作为地层学各分支共同的基本参照。这一程序有助于统一那些事实上已经取得一致意见的原则,也有助于用年代地层划分和时间数值划分的方法来表达时代。除了这些空间-时间格架的分类外,对那些涉及新观察和新观点并含有不确定因素的分类,如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构造地层学、气候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将它们视作指南比规则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东北区地层区划的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友勤 《吉林地质》1996,15(3):15-22
根据地层学理论,运用地层多重划分方法,结合中国东北区的地层总体特征,提出了东北区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地层区划意见,古生代划分出4个地层区和11个地层分区,中,新生代划分出1个地层区和4个地层分区。  相似文献   

9.
从时空关系出发讨论层序地层不与岩石地层学等分支学科之间的关系。建议采用两类主要地层分类系统的多重地层划分方案,把层序地层单位作为相对独立的辅助性地层单位。简述了层序地层单位与岩石地层单位之间的几种关系。把层序地层方法用于山东淄川,文祖幅区调中,提出在沉积岩区1:5万区调中填制“层序-组图”的双重表示方法。  相似文献   

10.
层序地层旋回地层与多重地层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现代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分析了多重地层划分单位的涵义,属性及划分标准;重点探讨了层序地层,旋回地层与传统地层单位的关系;以京西,冀北古生界为例说明了层序地层,旋回地层及多重地层划分理论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1.
祁连山及邻区第四纪地层区划与沉积序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前人资料和野外勘查的基础上对祁连山及邻区贵德盆地、循化—化隆盆地、同仁盆地、西宁盆地、门源盆地、临夏盆地、兰州盆地、定西盆地、天水盆地、肃北盆地、酒泉盆地、玉门盆地、张掖盆地、武威盆地、哈拉湖盆地、苏里盆地、木里盆地、民和盆地、共和盆地、青海湖盆地及柴达木等20余个盆地的第四纪地层进行了研究。以祁连山第四纪构造地貌演化、盆地沉积序列、古生物及古气候特征为地层分区依据,对祁连山及邻区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地层分区,并对部分地层名称做了厘定或统一。祁连山及邻区第四纪沉积特征总体为东部(主要为陇中地区)黄土分布广泛,堆积了世界上最厚的黄土地层;北部(河西走廊地区)冲洪积扇堆积及风沙发育;南部(柴北盆地)以冲洪积-湖积为主,晚更新世以来发育风成沙及黄土;共和盆地由湖泊转向冲积扇和风沙沉积;青海湖盆延续至今;中西部高山及山间盆地冰碛、冰水堆积以及河流阶地堆积发育。根据上述特征及划分原则,将祁连山及邻区第四纪地层区划分为:兰州—西宁地层区,贵德地层区,酒泉—张掖地层区,柴北地层区,共和地层区,青海湖地层区及肃北—门源地层区。  相似文献   

12.
前人对华北平原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虽有较多的研究,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其所采的样品均过稀(一般为1个样品/2 m),所以,其地层界线的划分不够精细,争论也很大。对华北平原的HG1孔和HN1孔进行了加密采样(HG1孔1个样品/0.20 m,HN1孔1个样品/0.07 m),对HN1孔还加大了其微量14C年龄的测定数量(共测试17个样品),并对HG1孔的有孔虫进行了详细鉴定,对HN1孔的有孔虫进行了高分辨率鉴别。在此基础上,对华北平原晚更新世以来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气候地层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厘定了华北平原全新世与晚更新世地层的年龄界线。与此同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华北平原第四纪地层的标准模式地层层系。  相似文献   

13.
江西九江长虹大道第四纪地层剖面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振兴  余志庆 《地质通报》2001,20(4):352-358
九江长虹大道第四纪地层剖面层序齐全,露头良好,作者对剖面进行了岩石地层学、磁性地层学、重矿物和粘土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第四纪沉积环境,取得了一些新的资料和进展.  相似文献   

14.
从井儿洼孔岩心看阳原盆地第四纪湖相层的划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闵隆瑞  朱关祥 《地质学报》2000,74(2):108-115
通过对阳原盆地中井儿洼孔(深200,6m)河湖相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古地磁等的研 究,将第四系河湖相层新命名为阳原群,进一步划分3个组,即下更新统8泥河湾组(深200.6~107.8m,未见底),由褐灰色粉砂质粘土和粉砂组成;下一中更新统小组成;下一中更新统小渡口组(深107.8~20.6m)由灰、灰黑色粉砂质粘土和粉砂 质粘土和粉砂组成,内含12段纹层,可作为标志层,底界年龄约1000Ka;中一上更新  相似文献   

15.
朱良峰  孙建中  张成娟 《岩土力学》2012,33(11):3243-3250
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沉积地层系统三维实体构模的原理、方法及实施过程。针对沉积地层系统的几何结构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钻孔数据的三维实体模型生成方法“钻孔-层面-实体法”。该方法首先使用二分拓扑结构将钻孔数据离散化为一系列散点,基于这些散点插值拟合出各个地层顶、底界面的初始高程,自动推算出缺失地层的地质成因;然后按照不同的地质成因,自动对缺失地层及其控制界面进行交切处理、高程调整与一致性处理;最后生成用三维块体或三棱柱体元充填的三维实体模型。通过上海城建工程中的一个应用实例验证了“钻孔-层面-实体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为支撑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研究,在皖江经济带沿江丘陵平原区通过系统分析第四纪地层的岩性、结构、构造等组合,以地貌以及第四系成因、沉积相和沉积物物源为指标,结合已有区域第四纪研究成果以及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划分标准,进行皖江沿江丘陵平原区“第四纪地质单元”划分,共划分出冲积-湖积平原地质单元、洪积-坡积岗地地质单元和残积-剥蚀丘陵地质单元3个一级地质单元,总结了7种类型第四纪地层结构组合及其特征,为区域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调查与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支撑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研究,在皖江经济带沿江丘陵平原区通过系统分析第四纪地层的岩性、结构、构造等组合,以地貌以及第四系成因、沉积相和沉积物物源为指标,结合已有区域第四纪研究成果以及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划分标准,进行皖江沿江丘陵平原区“第四纪地质单元”划分,共划分出冲积-湖积平原地质单元、洪积-坡积岗地地质单元和残积-剥蚀丘陵地质单元3个一级地质单元,总结了7种类型第四纪地层结构组合及其特征,为区域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调查与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利用山前冲积平原岩土体间的电性差异,使用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采用不同的装置,不同电极距对山前冲积平原地层进行岩土层界面的划分.比较不同装置的勘探效果,以及不同电极距的勘探效果,说明此种情况下使用哪种装置,哪种极距勘探效果更好.使用钻孔资料来证明视电阻率反演结果的正确性,通过反演结果校正钻孔资料可能存在的误差.这种相互验证的综合勘探方法,使最终的解释结果更贴合实际的地层分布.  相似文献   

19.
洞庭盆地两护村孔孢粉组合及其气候与地层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两护村ZKC1孔位于洞庭盆地安乡凹陷的东南部,孔内第四系(底部跨上新世)厚达294 m,为河流和湖泊沉积,自下而上依次为上新世—早更新世华田组、早更新世汨罗组、中更新世洞庭湖组、晚更新世坡头组以及全新统等。对ZKC1孔第四系进行了详细的孢粉分析,自下而上划分出16个孢粉组合带。ESR年龄和孢粉组合及其反映的气候特征指示华田组下段形成于上新世末。根据孢粉组合特征,结合构造—沉积演化和区域气候背景,重塑洞庭盆地上新世末以来的气候演化过程:上新世末期由孢粉带Ⅰ和Ⅱ指示具暖干气候。早更新世经历了凉干(孢粉带Ⅲ、Ⅳ)→暖湿间凉干(孢粉带Ⅴ~Ⅶ)→冷干间温湿(孢粉带Ⅷ~Ⅹ)→暖较湿(孢粉带Ⅺ,Ⅻ)的气候演变过程。中更新世早期无孢粉样品(洞庭湖组下部砾石层),其沉积环境暗示冷干气候条件;中期由孢粉带ⅩⅢ反映出暖稍湿的气候特征;晚期因构造抬升缺失沉积,同期湿热化事件指示暖湿气候。晚更新世早期缺乏沉积,据区域对比应为寒冷气候;中期由孢粉带ⅩⅣ指示温较湿的气候特征;晚期缺失沉积,系寒冷气候下区域海平面下降所致。全新世经历了暖稍湿(孢粉带ⅩⅤ)→暖稍干(孢粉带ⅩⅥ)的演变。上述气候演变过程与ZKC1孔化学蚀变指数曲线反映的气候演变过程以及中国东部第四纪气候演化基本吻合。以孔深140 m为界,上部孢粉数量显著高于下部,种属也更为丰富。这一变化很可能对应于一次重要的地质事件,其成因有待今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reviews the Quaternary alluvial stratigraphy in three semi-arid river basins of western India i.e., lower Luni (Rajasthan), and Mahi and Sabarmati (Gujarat alluvial plains). On the basis of OSL chronologies, it is shown that the existing intra-valley litho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s require a revision. The sand, gravel and mud facies are present during various times in the three basins, however, the fluvial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and the resulting facies associations, was different in the Thar desert as compared to that at the desert margin; this makes purely litho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s unviable. It is further shown that the rivers in the Thar desert were more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and had small response times and geomorphic thresholds as compared to the desert-margin rivers. This is illustrated during the early OIS 1, when the Luni river in the Thar desert was dynamic and showed frequent variations in fluvial styles such as gravel bedload braided streams, sand-bed ephemeral streams and meandering streams, all followed by incision during the early Holocene. The coeval deposits in Sabarmati, however, only show a meandering, floodplain-dominated river. Late Quaternary alluvial deposits in these basins unconformably overlie some older deposits that lack any absolute chronology. Based on the facies types and their associations, and the composition and architecture of the multistoried gravel sheets in the studied sections, it is suggested that older deposits are of pre-Quaternary age. This hypothesis implies the presence of a large hiatus incorporating much of the Quaternary period in the exposed se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