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1 毫秒
1.
信息视点     
《浙江国土资源》2022,(2):14-16
四川:城市体检评估实现全省覆盖日前,记者从四川省自然资源厅获悉,截至2021年底,四川实现全省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工作市县全覆盖。相关结论将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管理和实施提供有效支撑。据介绍,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是对规划进行实时监测、定期评估和动态维护,贯穿于规划编制管理实施全过程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开展城市体检评估,能及时发现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并通过规划的实施监督和动态完善,不断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对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水平、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开发区是区域产业集中发展的空间载体,开发区国土空间规划落地实施中的矛盾与冲突集中体现在土地和产业上,现有的城市体检评估指标体系不能完全适用于开发区。因此,有必要构建开发区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指标体系,科学评估开发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情况,及时调整规划偏差和不足,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以广西良庆经济开发区为例,探讨全过程、多维度的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结果:提出“规划前现状评估+规划实施过程评估+规划结果评估”全过程评估,包含上位规划管控指标评估、开发区发展定位评估、国土空间布局变化监测、资源要素利用效率评估和空间规划目标偏离评估等五项内容的开发区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建立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对于促进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在探讨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机制构建的总体框架和思路基础上,以湖南省为例,从核心指标体系、技术支撑、监测预警、评估、考核和反馈等多个层面,提出一套相对完整的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机制构建路径,以期为新时期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规划管控、规划调整和监督检查提供指引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实施大数据战略和利用新技术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相关要求。那么,如何将智慧规划的理念方法融入国土空间规划实践?北京市逐步形成从规划编制实施到预警监测、从体检评估再到反馈修正的闭环运行体系,并以空间地理信息集成技术为核心,逐步将大数据、物联网、  相似文献   

5.
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是国土空间规划最重要的现状底数和底图基础,本文在深入分析国土空间规划工作需求及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特征基础上,研究利用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制作国土空间规划底图的工作流程及关键技术,构建了底图数据内容体系,探索了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分类与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的对应关系和衔接转换方法,以及底图数据处理、底图数据衔接、底图数据叠加使用等技术方法,可为国土空间规划底图编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2019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决策要求,为全面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推进全区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广西自然资源厅积极开展"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制订等工作,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优化空间格局,赋能生态文明。广西利用分布式、云计算、大数据、实景三维等先进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7.
县级国土空间规划是县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建立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督全过程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是保障县域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稳步实施的重要前提。本文基于机构改革及国土空间规划新形势新要求,从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机制,组织实施机制,监测预警和监管、评估机制3个方面探索构建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为贯彻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工作,我国部分地区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管理陆续开展基数转换方案研究。然而,现状基数转换细化工作目前尚缺乏准确、高效的细化方法,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转换调查体系。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兴趣点数据的国土空间规划现状基数转换细化调查方法。本方法梳理了“三调”工作分类与“用地用海分类”衔接规则,借助自主研发的内业处理系统与外业移动调绘平台,结合兴趣点、地籍图等多源数据进行基数转换细化分类。为检验方法的有效性,以广汉为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方法提高了基数转换的工作效率,基数转换地类细化结果完成率达到99%以上。这为国土空间规划现状“一张图”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机构改革和规划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理清地理国情监测与其他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成果的差异,发挥其客观、精细等优势特征,促进其更好地服务于自然资源调查监管和国土空间开发管控显得迫切需要。本文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理国情内容指标与“两规”用地分类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并选取地理国情监测数据与“两规”用地数据进行对接试验,综合考虑不同数据之间的一致性特征以及地理国情监测在国土空间开发管控中的适用性,提出新时期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优化建议。研究表明,地理国情监测数据与“两规”用地数据在分类指导思想、分类构成体系、数据技术标准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差异,导致其直接用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尚且较难;今后地理国情监测应明确其作为专题监测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中的作用和定位,进一步完善监测内容、优化分类体系、统一技术标准,促进其更好地应用于自然资源调查监管和国土空间开发管控。  相似文献   

10.
要闻回顾     
正河南省国土空间规划研讨会在平顶山召开为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工作,2019年12月16日,河南省国土空间规划研讨会在平顶山市召开。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提高站位,增强做好国土空间规划的责任感、使命感;要明确要求,编制科学管用实用的国土空间规划;要统筹协调,按时保质完成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要精心组织,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相似文献   

11.
城市设计作为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各地的新区建设和旧城更新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基于对济南市城市设计编制及管理情况的回顾,结合当前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对济南中心城范围内2003—2020年编制的46项主要城市设计项目进行了汇总和梳理,剖析了济南市城市设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济南城市设计管控体系搭建,以期为其他城市的城市设计管控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探索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有效路径,划定质优、集聚耕地为永久基本农田,有效配置耕地资源,对耕地保护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济南市“三调”成果,从多维度构建耕地综合质量和“可恢复”耕地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结果将济南市耕地划分为优质、较优质、良好、一般、较差、不稳定与生态保护6种类型,将济南市“可恢复”耕地潜力划分为优先恢复区、适宜恢复区、不宜恢复区。客观反映了耕地综合质量和“可恢复”耕地潜力状况,得到济南市耕地和“可恢复”耕地的资源时空配置,为济南市及其他市县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提供借鉴,为耕地资源差别化管控和耕地“进出平衡”方案编制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加强土地储备统筹管理与精准调控力度,提高土地储备潜力区选取、研判以及精准分析效率。本文在论述多旋翼无人机应用于土地储备精准分析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旋翼无人机技术的土地储备精准分析方案。以济南市为例,综合性、创新性的利用测绘地理信息新技术,从土地储备潜力区识别、实景三维模型构建、建筑房屋信息采集、储备成本收益经济分析以及档案资料管理等方面,完成了土地储备潜力精准分析工作。为济南市土地储备管理机构形成“大组团”“大片区”的收储模式,统筹规划全市土地储备工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同时也为无人机航测技术在土地储备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济南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极限条件法初判济南市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并划分潜力类型区,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测算宜耕后备资源的开发复耕难易程度并划分难易程度等级。结果表明:济南市各区县宜耕未利用地分布差异较大,从潜力类型区分布来看,丰富区和较丰富区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山地丘陵区和南部沿黄区域,较匮乏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平原区和南部山区,资源匮乏区主要为中部主城区附近。济南市易开发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山地丘陵区。该研究可为济南市不同地域后备资源开发时序安排,科学编制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紧张成为限制城市健康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地下空间资源开发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进行因地制宜的适宜性评价是对其合理开发利用的关键。该文采用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AHP)等研究手段,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进行了研究,以济南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为例,分析了济南市水文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影响因素,构建了济南市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多层次评价体系,重点研究了泉水保护对济南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制约影响,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济南市地下空间资源的综合评价模型,旨在为济南市后续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济南市是我国中部地区最为重要的城市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济南市土地可持续性利用问题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主要运用了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选取了9个指标,构建了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对山东省济南市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济南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整体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未来发展中,济南市要始终注重耕地保护,用养结合,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17.
农用地整理潜力作为农用地整理项目选取和项目时序安排的基础,在新形势下的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规划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济南市济阳区为研究对象,在济阳区耕地质量更新评价成果和2017年济阳区土地利用现状成果基础上,运用arcgis,spss等分析软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济阳区数量潜力,运用产能核算方法分析其质量潜力,通过几何平均法对济阳区各乡镇(街道)潜力评价结果进行了分级。结果表明:济阳区平均新增耕地系数为0.28%,共划分为5个潜力区,以二级、三级为主。  相似文献   

18.
济南泉域四维环境可视化平台从济南市轨道交通建设对地质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开发平台,基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综合应用数据库、GIS、三维地质建模与可视化、数值模拟与数学模型分析评价等核心技术,建立基于空间数据库的四维可视化信息系统,实现多源、异构、海量地理地质数据的规范化处理和统一管理,为轨道交通建设与泉水保护、政府决策、城市建设布局和功能区划、灾害防治、城市土地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等提供地质科学依据。数据内容的规范与统一是保障平台功能正常运行的关键,该文结合济南泉域四维环境可视化平台的数据库建设实践,探讨了该平台数据库对数据源进行的分析与处理过程。该平台数据库的建立实现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统一存储与管理,为济南泉域四维环境可视化平台的科学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9.
有关建成区空间分布的研究是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单一数据源不足以提供准确、及时的建成区信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Landsat数据和夜光遥感数据的城市扩张监测方法。该文以Landsat影像与夜光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SVM分类方法和突变检测阈值分割技术,提取2004—2016年的原济南市、泰安市、原莱芜市的建成区范围,然后引入城市扩张强度、紧凑度、重心轨迹转移分析和等扇形分析等指标,来定量分析城市扩张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2004—2016年,研究区建成区面积增加了508.06km~2,原济南、泰安市均以外延式的城市发展为主,主要的趋势是北部、西部和南部;而原莱芜市则以填充型的城市发展为主,紧凑度高于其余两市,西北方向处于扩张速率的高值区;其中城市扩张强度指标定量地反映出在2004—2007年间研究区城市化进程取得重大突破,是区域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阶段。相较于单一数据源,引入夜光遥感数据,可以更快速高效地提取城市建成区信息。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是一个城市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的质量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为确定济南地区地下水的污染状况,本文以历年的水文资料作为背景值,采用了单因子和多因子2种评价方法对济南地区岩溶水进行了污染程度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岩溶水污染程度进行了分级;在地下水系统防污性方面,采用DRASTIC模型对济南地区的防污程度进行了分区。结合岩溶水污染程度和防污性能两方面的评价结果,为实现可持续开采岩溶地下水,本文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分别进行了分区,并给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为济南地下水开采与保护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