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耿湋诗歌在唐诗演进中的角色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湋诗歌在唐诗演进过程中扮演了独特的角色,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其内倾凝缩的情感取向、注重细节的表现手法、清浅平远的审美风格与盛唐诗歌之外向浓烈、疏朗大气、雄浑爽健形成鲜明对照,对急于突破前人拘囿、有心另辟蹊径的中晚唐诗人有明显的开启、示范、渗透、辐射之功。其工于五律、兼擅七律的诗歌体式表现出明显的过渡痕迹,昭示出中晚唐古风消歇、近体勃兴与五律盛极、七律崛起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山水文化的发展促使山水文学真正确立,并形成了三个分支,其一是以隐逸文化为基础的田园诗歌;其二是以旅游文化为基础的山水诗歌;其三则是以贵族文化为基础的别业文化。这三个分支共同构成了中国山水文化的渊源。  相似文献   

3.
<正>600多年前,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因钟情富春山水而驻守于此,将眼前的旷世美景绘就了宏幅巨制《富春山居图》。如今,富阳区从"兼田园之美,具城市之利"到"重构乡村的美与生活",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到"设计让乡村更美好",一个个既延续传统文脉又兼顾现代功能的民居示范村尽展新颜。诗意般的田园牧歌生活正在富阳乡村复苏,人  相似文献   

4.
广东近代诗歌浓郁的海洋意象与海上丝路有着密切的联系。海上丝路深刻地影响了广东近代文学 ,为之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空间 ;而广东近代文学又反过来促进了海上丝路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5.
论苏轼诗歌景物描写的绘画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渗透着诗人的情才和画家的技艺.诗歌在描写景物时浓墨淡写,构图简括,达到了虚与实精妙结合的境界;善于刻画自然事物的运动状态,写出景物运动的时间感、距离感、立体感,或变静为动,赋予景物运动情态;并且还描写景物的的新鲜色彩,使作者之情融于景物,唤起读者的色彩感觉,从而给人以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6.
在与农民军的战斗中,高骈的心态表现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效忠朝廷,积极镇压;第二,等待观望,握兵自保;第三,背叛朝廷,割据称雄。前期,他不断被加官晋爵,位高权重;后期,他权柄既失,众叛亲离,最后被部下斩首。高骈在晚唐农民战争中的心态表现与命运,既与他的思想、地位等主观因素有关,也与晚唐社会和农民战争的现实等客观因素相关,颇具典型意义。高骈流传下来的诗虽然不多,但内容却相当丰富,不仅反映了自身生命历程和心路历程,而且表现了晚唐社会的一些重要史实,大体可分为遣兴言怀、边塞闺怨、酬赠送别、纪事写景、咏史怀古等几个方面。他的诗尤其是早年仕途顺达时创作的,多表现建功立业戍边报国的雄心社志,一些诗作还表现了对社会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但具有较浓的忠君恋阙思想,晚年失意时更多地表现饮酒作乐流连光景的消极情绪。高骈诗歌思想的复杂性与其人生行迹、心态命运的复杂性互为表里。在艺术形式上,他的50首诗多是近体尤以七言绝句居多,一些诗如有关边塞诗写得苍凉悲壮韵味悠长,不失盛唐之风;一些写景小诗则写得细致入微、清新可喜。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有儒家"兼济"与"独善"的思想,但其中更多的是渗透着道家的"避世"和"全生"思想,其人生道路是从"兼济"到"谋食"再到"归隐"。既然在乱世中"兼济"无成,只能求生,包括避祸与谋食。避祸是既避"人间刑戮",也避"天刑"。而当谋食与人格发生冲突时,只能是归隐。陶渊明在归隐中借助诗与酒"顺物""游心",从另一意义上成就了自己。  相似文献   

8.
<正>边塞,冷僻偏远。温泉,暖润湿身。广西的峒中温泉位于防城港市防城区与越南一河相隔的峒中镇。当刀光剑影与柔美旖旎相遇,在神秘的面纱下,边塞温泉有着何种美妙的景致与情趣?2015年6月的一天,我们来到防城港市。因心中总惦记着去峒中温泉看看,特别是当到达东兴市后,又听说峒中镇距东兴市仅78千米,我们更动心了。此时正值夏至节气前,天气高温湿闷,并不是泡温泉的好时机,然而出于对边塞温泉的好奇,使我们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道教和佛教介入,妈祖信仰在其能指与所指之间流溢动荡过程的梳理,认为妈祖信仰与二者存在"家族相似性"的关系,佛道介入深深地影响并改变了妈祖信仰的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10.
框架语义学中“场景”类型辨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框架语义学理论中"场景"这一概念,将"场景"分为七种类型,即静态场景、动态场景、隐蔽性场景、时间依附性场景、条件限制性场景、身体体验性场景和规约性场景,并对不同类型加以辨析,通过分析其在具体场景语篇中的运用,以检验"场景"概念对英语词汇在具体场景中的诠释力。  相似文献   

11.
与唐宋传奇相比 ,明代中篇文言小说虽然从质量上来讲有不少都是粗制滥造之作 ,但它们却以其系列化制作形成了“才子佳人”之婚爱模式 ,折射出某些文化观念 ,对后世的情爱小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禅诗的发展是东方文化精神回归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对部分现代诗的分析,认为现代禅诗之"禅性"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诗境空灵、诗心静定、诗思妙觉、诗性光明、诗怀通达、诗缘随顺。  相似文献   

13.
咏物诗发展到唐代,题材不断扩展,元稹、白居易是其中有意识地拓展咏物诗题材的重要诗人。元白咏物诗分为咏动物、植物、器物、建筑、天文、地理、食物等8类,题材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突出特点是拓展了对私人空间的描摹,对时政领域的抒写,形式方面也有突破,采用了寓言诗、一诗咏二物、组诗等表现手法。元稹、白居易在咏物诗的题材开拓上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晚唐咸通十一、十二年,以皮日休、陆龟蒙为代表的诗人群在松陵(今苏州)地区展开唱和活动,仅一年的时间创作诗歌698首.陆龟蒙将其结集为<松陵集>.该诗集主要以皮、陆二人的交往诗为主,间以诗人之间宴饮游戏之作.这一方面是诗人之间情谊的见证,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唐末士人的好尚.该诗集的总体艺术成就并不高,但也不乏佳作,诸多咏物篇什体现出唐末咏物诗的特点.从群体之构成、诗集概貌、诗集中的咏物诗及诗人的末世心态等角度对该诗歌群体作一概述.通过对该群体及其作品的分析,透视处在时代交替之际士人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5.
唐代人喜欢写鹏,《全唐文》与《全唐诗》中留下了大量与“鹏”有关记载。鹏的形象内涵在唐代的不同阶段是不尽相同的,它与国运联系紧密。初唐,鹏的形象反映了这一时期熙熙攘攘、奋发向上的社会风尚;盛唐,鹏的形象反映了意气昂扬、绚烂多彩;中唐,则回归到对《逍遥游》主旨的阐发,反映出遁世的态度;晚唐,出现了以《庄子》中“蝴蝶”“螳螂”等朝不保夕的小虫为描写中心的文章,表现出文人对社会现实的失望与对李唐王朝的离心。  相似文献   

16.
解析文学作品中的空间信息并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于理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尝试利用2类方法解析古诗词文本空间信息,即“基于古今地名关系的明确定位法”和“方位推测定位、近似替代定位、时空推测定位等近似地名定位方法”;设计了能表达古诗词作者、诗词文本、诗词地名和相关地理空间信息的数据库,以唐李白诗词为例,收集诗词967首,对其中563首的创作地、所描述的地名或景观进行了空间定位,初步建成了诗词地理数据库。在GIS中,对于李白诗词创作的地点、诗词中描述的地名及作者联想到的地名等位置信息进行地理制图,并归纳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能清晰展现李白的创作空间和诗词文本表征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应用GIS技术对文学作品进行空间分析是可行的,从地理空间视角研究古诗词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怛罗斯战役与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扩张并无直接关系。怛罗斯之战的发生 ,是由居住在阿拉伯和唐帝国边境的小国 (或部落 )间的冲突引起的。阿中两国都派兵支援自己的属国 ,因而发生了直接冲突。唐帝国边疆守将高仙芝的错误策略和行动给唐政府带来重大损失。至于怛罗斯战役促进了唐和阿拉伯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还是阻碍了两大帝国间的交流 ,尚需具体分析 ,不能一概而论。公元 75 1年之后两大帝国的交往比以前更为密切 ,那是与阿拔斯王朝的“和平外交”政策分不开的 ,而与怛罗斯战役之胜负并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8.
通过考察柳永词集的编辑与流传情况,勾勒与描摹柳永词传播的总体轮廓与宏观史况。柳永词的传播在整体上升的趋势之中,又呈现出宋之始兴、元之滞涩、明之复苏、清之繁盛的阶段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