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立前后植被覆盖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立后,国家加大区域生态保护力度,区域植被覆盖度发生变化的问题,该文采用像元二分法估算植被覆盖度,并分析其在生态经济区成立前后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植被覆盖情况较好,中高植被覆盖度和高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所占比例较高。生态经济区成立前后,植被覆盖变化呈现差异,成立之前(1995—2010年)植被生长发生负向转移,退化现象较为严重,发生退化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鄱阳湖周边和南部;成立之后(2010—2015年)植被生长发生正向转移,在省会和城市周围呈现退化趋势,其他区域呈现增长趋势。农业耕作效率和林地资源保护是生态经济区成立前后植被覆盖变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超贫磁铁矿的开发会对地表产生剧烈的扰动。为监测2001年以来长河矿区植被盖度的变化情况,本文分别采用2001年和2015年的Landsat TM和OLI影像数据,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对该地区的植被盖度进行定量估算,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01—2015年间,高级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减少了29.4 km~2,低级和中低级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增加了17.9 km~2;在变化幅度上,植被覆盖度中、大幅度增加区的面积为1.9 km~2,而中、大幅度减少区面积为25.6 km~2。空间特征分析表明,研究区内植被覆盖度变化较大的区域均与采矿活动区有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3.
由于地理国情林地数据不包含实地面积小于400 m2的树木或四旁单排林,若仅利用地理国情的林地数据统计区域森林覆盖率,将对四旁树面积较大地区的林地统计结果产生较大误差。为提取区域内准确的林地覆盖与空间分布状况,本文借助地理国情地表覆盖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北京二号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林地提取方法。首先,根据遥感影像光谱特征,将研究区按植被、道路、铁路、建筑用地进行地类划分,并基于遥感影像进行各地类的样本提取,通过可分离检验的样本利用最大似然分类提取研究区内植被覆盖范围;然后,借助地理国情地表覆盖数据,使用叠置分析剔除误分、错分地类,得到区域林地的空间分布。试验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林地覆盖率为20.3%,尚未满足北京新一轮林地规划需求;(2)地理国情地表覆盖数据内林地面积占提取林地总面积的54.03%,说明在部分地区使用本文方法对地理国情林地数据进行补充是有必要的。通过将试验结果与遥感影像进行目视比对并结合外业调查结果发现,提取的林地空间分布情况与实际分布基本相符。本文为地理国情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方法,研究结果可辅助区域的绿色发展规划,有助于构建科学的生态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4.
利用MODIS EVI遥感数据,采用AG滤波法(Asymmetric Gaussians)和像元二分模型来实现对2001-2015年京津冀EVI数据的重建和植被覆盖度的估算,在此基础上运用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从时空两个维度分析了2001-2015年京津冀植被覆盖的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2001-2015年京津冀地区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呈不显著增长,2003-2004年植被生态环境退化明显。(2)京津冀城市群植被覆盖度差异明显,大多数城市植被覆盖度处于稳定波动中,张家口市植被覆盖度呈波动上升。(3)2001-2015年京津冀植被覆盖度超过95%区域有所变化,呈增长趋势的区域占研究区面积的56.36%。显著变化区域中,中度改善区域占比例最高,达到28.18%;严重退化区域占比最小,仅为3.25%。  相似文献   

5.
天津滨海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最终会反过来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天津滨海新区为研究区域,使用ENVI软件通过面向对象解译的方法分别对2005、2010、2014年的遥感图像进行处理,得到3期的解译数据;然后,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方法对土地利用的面积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以建筑用地、未利用地的大幅增加及水域的锐减为主。2005~2014年9年间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增加量分别为13 638.15 hm~2、6 926.94 hm~2;植被和盐田的面积都是减少的,而植被减少的面积最多,减少的面积量为10 673.28 hm~2。同时,本文进一步分析了经济、人口、政策驱动因子对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崔志浩  田立征 《北京测绘》2021,35(6):754-758
针对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泰山地区植被覆盖面积变化情况,以陆地卫星(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研究基础影像,采用遥感图像处理平台(ENVI)和ArcGIS软件,对泰山地区1985、1995、2003、2008、2013、2018年的6期遥感影像,通过归一化指数(NDVI)对遥感影像植被信息进行反演,通过地形因子提取实现对高程、坡度、坡向信息的提取与绿色植物覆盖的综合分析.研究发现:泰山地区植被面积由西北向中南递减,周边农村区域植被覆盖大于中心城区;伴随海拔增高,植被面积呈倒"U"变化,多在100~500 m高程范围内;植被多分布在坡度较缓,向阳区域.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析辽阳地区的地表覆盖变化情况,本文选取辽阳矿区为研究区域,以2003年、2009年、2015年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及ASTER GDEMV2高程数据为基本数据源,提取NDVI、NDBI、MNDWI、高程值及单波段亮度遥感指数构建决策树分类模型,完成辽阳矿区地表覆盖的分类。对分类结果进行地表覆盖类型数量变化利用土地转移矩阵分析,并对驱动力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决策树模型适用于辽阳矿区地表覆盖分类,分类精度较高。研究区域土地覆盖类型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大幅增长,采矿用地大面积减少,植被、水体、裸地面积变化较小。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矿区生态治理成为该矿区地表覆盖特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MODIS NDVI时问序列数据集,运用Sen+Mann-Kendall趋势检验、Hurst指数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湖南省2000—2018年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演化趋势可持续性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湖南省植被覆盖整体较高,并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研究区植被与气温的相关性要强于降水.②近19年湖南省植被NDVI整体呈上升态势,增速为8.6%/10 a(P<0.001),其中显著和极显著上升的地区分别占10.3%、57.3%;主要分布在湘中与湘西北的林地、耕地区域;降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株潭等城市建设用地区域及洞庭湖平原的局部耕地区域.③未来湖南省植被变化可能向退化的恶性方向发展的面积占80.1%.  相似文献   

9.
以菲律宾为研究区域,对研究区1990年、2017年两个时期的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利用基于阈值的植被指数法提取各种自然和人工林地信息,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菲律宾总林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其中吕宋岛群再种林年均覆盖变化百分比最大,减少2.4%,米沙鄢岛群再种林年均覆盖变化百分比最大,增加135.2%,棉兰老岛群草地年均覆盖变化百分比最大,减少2.8%.  相似文献   

10.
采用灰度比值法、归一化植被覆盖法(NDVI)及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分类后比较法对老挝万象1999年和2006年的地表覆盖变化/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比较实验。实验表明,灰度比值法、归一化植被覆盖法(NDVI)及主成分分析法变化信息提取的组合结果明显优于分类后比较法,因此作者选取组合方法的变化信息提取结果,分析了老挝万象1999年和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得到变化分布图和统计表。研究表明,老挝万象1999年和2006年城市得到大规模扩张(城市面积增长71%),而农业、林地、水体面积都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1.
以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为研究区域,对研究区域进行2005、2010和2015年3期景观类型提取,统计研究区域各期景观类型面积,通过景观格局脆弱性指数模型计算研究区域3期整体景观格局脆弱性,分析研究区域各种景观类型及景观脆弱性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2005—2015年,研究区域耕地、未利用地面积呈现逐渐减少态势,建设用地、林地、草地面积呈现逐渐增多态势,水域景观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2) 2005—2010年,耕地景观面积转出最多,转出2.96%,建设用地景观面积转入最多,转入1.57%; 2010—2015年,仍然是耕地景观面积转出最多,转出1.20%,林地景观面积转入最多,转入0.99%。3) 2005—2015年,研究区域3期整体景观格局脆弱性分别为2.087 4、2.205 0和2.104 5,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以禹州市1992-2015年7景Landsat影像数据为数据源,利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获取每一景影像的植被覆盖度并进行分析;再结合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发布的2018年禹州市矿区图斑矢量分析了禹州市矿区内20 a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禹州市矿区范围内平均植被覆盖度较低,1992-2015年禹州市矿区的平均植被覆盖度由41.84% 降至17.3%;②禹州市矿区的中高植被覆盖区面积变化趋于平稳,低植被覆盖区面积下降,无植被覆盖区面积明显上升,与矿区开采面积不断扩大的趋势保持一致;③结合矿区图斑的土地占用类型统计发现,对比堆积类土地占用类型,挖损、压占类土地占用类型矿山对植被破坏程度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3.
基于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产品(MOD13Q1),以石羊河流域北部盆地防沙治沙区为研究对象,统计该区域2000~2016年间植被覆盖度,并结合温度、降水数据分析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000~2016年,研究区平均植被覆盖度从16.30%增长到20.79%,高盖度植被面积增加明显,劣覆盖度植被面积减少。②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来看,虽然各地类的平均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增加,但种植土地的植被覆盖度增加速度要明显高于非种植土地。③研究区降水、气温与植被覆盖度变化相关性较低,表明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的恢复与一些植被恢复工程的实施有关。  相似文献   

14.
自2000年国家决策实施水量统一调度以来,黑河中下游生态环境得到好转,但缺乏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方法加以验证。本文考虑黑河中下游区域面积大、数据资料缺乏等特点,提出了基于卫星遥感影像提取生长季植被指数计算植被覆盖度(VFC),并对VFC的空间分布特征、面积占比、变化趋势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2000—2017年18年间,黑河中下游区域均存在低覆盖植被向其他类型覆盖植被转化现象,高植被覆盖区域面积增加,植被覆盖情况整体趋好。该结论与黑河中下游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现状相符,证明本文方法可以作为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的重要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5.
胜利矿区植被覆盖度时序变化的空间异质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胜利矿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背景的分析,本文为实现获取时序性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异质性的目的,使用ENVI、GIS、Matlab等软件,基于胜利矿区1985—2017年的Landsat TM/ETM+/OLI遥感数据计算NDVI,利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植被覆盖度,得到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均值的时序变化情况。采用转移矩阵法和Sen+Mann-Kendall法对研究区域内不同等级的植被覆盖转移情况及变化趋势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胜利矿区植被覆盖度均值波动较大,呈轻微下降趋势。在监测时段内68.36%的高植被覆盖区域植被发生了退化,只有3.2%左右的极低植被覆盖区域得到了良好的改善。此外,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受到结构性因子和随机性因子的影响,空间异质性明显,灌溉区由于人为干涉,植被生长良好,极低植被覆盖面积维持在3%以下,植被覆盖显著下降区域主要集中在露天采坑、排土场等矿业景观区。  相似文献   

16.
针对国内外对城市植被及其覆盖度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的现状,该文以喀什市1990年、2000年及2010年3期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植被覆盖度估算方法,对喀什市植被覆盖区土地类型、面积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至2010年,高覆盖区所占比例由1990年到2000年逐步增加,2010年稍有减少;中高覆盖区面积出现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中覆盖区面积逐年增加;低覆盖区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极低覆盖区变化最慢,2010年比1990年稍有增加。  相似文献   

17.
城市植被的空间分布是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重要标志,对其进行研究,可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决策支持。为研究珠海市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情况,利用两期Landsat TM/OLI影像,从数量变化、空间分布和时空变化3个方面探讨了研究区的城市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珠海市植被覆盖面积在2009~2014年有所减少;(2)珠海市大面积的植被覆盖主要由山体构成;(3)2009~2014年植被覆盖减少,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特别是在南湾、横琴和西区尤为明显,与近年来中心城区开发强度趋于饱和、新增建设用地主要集中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研究西伯利亚北方森林覆盖的长时间尺度空间变化特征不仅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为进一步研究北方森林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支撑。以1985年和2015年2期Landsat TM/OLI为数据源,选取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为西伯利亚北方森林典型研究区,采用决策树分类法得到研究区2期森林覆盖分类图,并采用高分二号(GF-2)影像随机选点验证,分类精度达到94.53%。对2期森林覆盖分类图在N51°~69°纬度范围内以2°为区间进行纬度分割并开展空间叠加分析,定量化分析每个纬度带内森林覆盖空间变化信息及其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30 a来,西伯利亚北方森林变化显著,森林总体覆盖度由1985年的75.42%增加到2015年的80.53%,增加了5.11百分点。同时,不同纬度带林地面积变化率有较大的差异:N67°~69°纬度带林地面积变化率最高,N63°~65°纬度带次之,N57°~59°纬度带最低。总体上看,森林覆盖度在各个纬度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在N63°~67°纬度带内增加最显著; N57°~63°纬度带森林覆盖度变化相对平稳;而N51°~57°纬度带内森林覆盖度增加量随着纬度的降低而降低。  相似文献   

19.
遥感技术的发展为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监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闪电河流域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闪电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化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为明确闪电河流域长时间序列的时空变化,本文利用1985—2015年近30 a间的遥感数据,对闪电河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关键因子水域、林地和草地的长时间序列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2015年林地、草地、未利用地、水域和耕地面积分别为413.75 km2,276.90 km2,1 779.94 km2,17.29 km2和1 583.71 k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0.16%,6.80%,43.72%,0.42%和38.90%;在1985—2015年间,林地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2015年总面积较1985年下降41.585 km2,下降速率为1.395 km2·a-1;草地面积总体也呈下降趋势,2015年草地总面积较1985年下降58.69%,下降速率为9.47 km2·a-1;水域面积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20.
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演变趋势,有助于揭示人类活动或气候变化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保育和管理提供依据。本文以淮安市为研究区,通过在时间维上拓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的遥感指数法,计算了2000—2018每年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并利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和Hurst趋势性分析方法分析了时空演变趋势,结合中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解译探索了变化原因。研究结果表明:①淮安市大部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中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的增长趋势持续性较弱,而水土保持增长趋势持续性较强;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加区域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等植被覆盖区域,减少区域主要发生在建筑用地等非生态用地区域;③淮安市耕地和林地等植被覆盖区域占比基本不变,甚至随着建筑用地占比的增加而稍有减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植被活力的增强,具体表现为植被绿度和植被生产力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