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前,国内外对面波的频散特性以及声电效应的研究都比较成熟,但是将声电效应应用于面波的频散特性研究当中并不多见.本文介绍了声电效应的物理基础,以及利用声电效应进行面波频散特性物理模拟的可行性研究.基于人工均匀半空间物理模型和同一虚拟仪器技术观测平台,首先采用声声观测方法进行有机玻璃模型实验,然后分别采用声声和声电观测方法对同一冻砂模型进行了多道面波试验,并采集面波信号.应用时域和频域分析技术对所采集信号进行处理,分别得到各模型试验中的面波频散特性曲线.通过相同试验条件下的声声与声电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声电效应在面波频散特性物理模拟中应用的可行性,以及其相对于传统的超声实验方法所具有的优越性.试验结果表明,与超声实验的信号相比,声电实验信号的频谱有明显拓宽,使面波的勘探深度范围有显著增大,其原因是采集声电信号所用的点电极具有宽带的特征,受固有频率的限制小.此外,由于声电效应试验中采用点电极直径一般为2~3 mm,其尺寸远小于超声换能器(直径约3cm),极大克服了声声试验中由于大尺度换能器带来的诸多方面的困难,可以增强瑞利面波频散特性物理模拟研究的试验观测精度.  相似文献   

2.
详细介绍了介质的声-电转换效应的产生机理、利用虚拟仪器技术来搭建声-电观测系统的原理、软硬件系统和实现方法.搭建的观测系统可以实现高分辨率、高采样率和多次叠加的数据采集,极大的增强了采集的微弱声-电信号的信噪比.该系统还具有混合信号同步采集功能,可以方便的通过改变接收传感器进行声-声和声-电两种信号的基本同步测量,为声-电信号的观测和分析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文章以观测干砂摸型的声-电响应,和冻土模型的声-声和声-电响应两个具体实例验证了该观测系统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的垂直地震剖面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黄海海相地层的地震波场特征和层位标定一直是困扰地震勘探的重要问题.为了近距离、高精度和高分辨率地观测井周围构造特征和岩石性质引起的波场变化,为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与解释提供地震波衰减规律、速度与层位标定等信息,对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实施了近零偏移距垂直地震剖面(VSP)观测.针对海相地层顶部强反射界面地震波穿透难的问题,采用了大容量气枪震源并设计了气枪阵列组合方式,提高了激发地震波的能量,获得了强反射界面之下清晰的PP、PS下行波和上行波信号.采用了三分量偏振合成、组合滤波和波场分离等处理方法,对VSP观测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海相三叠系—志留系的精细的纵波、横波速度结构和地层吸收因子等物性数据,建立了钻井地层、测井、VSP上行波和多道地震剖面对应关系,实现了不同尺度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属性资料的有效衔接,标定了钻井地质剖面上各深度地质体的地震反射特性,厘定了过井地震剖面上反射同相轴的地质属性.此次观测取得的纵波、横波速度信息,成为建立南黄海海相地层速度模型主要的资料来源,也是地震资料的岩性反演处理不可缺少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为依托,依次从波场快照、地震记录、波场分离、工程实例等四个角度论证了地震波传播规律和波场分离特点.模拟了单界面介质条件下地震波在隧道围岩中传播的全波波场.研究了反射波时距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比较了τ-p变换和F-K变换的滤波特点.结合工程实例,讨论了这两类线性波场分离方法在提取隧道前方反射波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当隧道前方地层倾角由直立变为缓倾时,反射纵波和横波的时距关系都能很好的视为线性.地层倾角的改变主要影响反射波走时和视速度.因此,应用τ-p变换和F-K变换进行波场分离,提取隧道前方单独的反射纵波和横波是可行和有效的.但对于缓倾地层,线性变换波场分离的结果存在较大的走时和视速度误差.易误滤除反射信号,需进行偏移处理.  相似文献   

5.
双声源激发随钻测井声电耦合波理论模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钻单极源声波测井中,由于钻铤模式波的干扰而使地层纵波速度的测量变得困难.孔隙地层的声电转换物理效应给我们提供了通过测量转换电信号实现声学参数测量的可能性.针对随钻声电测井,采用Pride声电耦合方程组描述井外孔隙地层的声电耦合波场,考虑随钻环境条件下的边界条件,采用实轴积分法计算出了随钻声电测井瞬态响应的波场.计算结果表明,声电转换比与电缆声电测井量级相同,也说明随钻环境下声电效应是可应用的.但是,从得到的电场波形图中可以观察到,钻铤模式波成分虽有压制,但仍然存在.为了削弱钻铤模式波,鉴于钻铤的声波速度已知,我们尝试利用双发射源测井方法,通过控制源间距及合适的发射延迟时间对钻铤模式波进行进一步压制.结果表明,采用双源后的井内转换声场和电场波形中,钻铤模式波被有效地抑制,残余钻铤波的相对振幅明显减小,压制效果在电场波形中尤为明显,地层波的信噪比显著增强,有利于地层纵波速度的提取.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埋藏深,地震资料在目的层分辨率较低、地震反射特征不清晰,制约了对该区的低幅构造、岩性圈闭的识别和评价.地震物理模拟提供认识复杂地震波场的直观手段.通过建立永进地区、莫西庄符合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油藏实际的物理模型,进行地震物理波场模拟,研究了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含油气地层的地震属性特征,为有效识别侏罗系油藏提供有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OBC近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但采集新技术的出现,相应地要求处理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必须跟进,跟上世界先进技术的进步,才能更好地为油气的勘探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目前在OBC采集、处理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如何客观评价现有OBC观测系统的优劣,如何评价采集资料的质量,如何评价现有OBC资料处理模块的效果等.为此,本文收集了靶区地震地质资料,建立了从陆坡区到深水区的二维和三维地震地质模型,基于二维和三维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技术,模拟给定的OBC观测系统下的P波和P-SV波炮集记录,根据多波资料处理结果评价对应的OBC观测系统的采集资料的效果.结果显示,OBC接收的地震波场特征复杂,地震波类型很多,合成记录的纵横波分离得到的纵波剖面和转换波剖面特征明显.靶区给定的OBC观测系统正演模拟结果表明,给定的观测系统下,复杂断层能得到较好的偏移成像,但复杂基底尤其是凹陷部位,成像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孔区的垂直地震剖面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研究对了解发生在地幔深处的大陆动力学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此带中进行了大陆科学钻探和以深反射地震为主导的详细的综合地球物理调查,为研究超高压变质带地壳上地幔组构提供了难得的基础资料.根据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安排,在钻探取心,测井和地面三维地震观测的同时,还在5000 m的钻孔中用三分量数字检波器,对地表激发传播到井中的地震波场作垂直地震剖面(VSP)观测,目的是将传感器放在钻孔内,近距离、高精度和高分辨率地观测井周围由于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特征和岩石岩性特征引起的波场变化.通过零偏移距和非零偏移距VSP调查,我们首次在超高压变质带取得了深度达5000 m的精细的横波速度和泊松比等地球物理属性数据,作出了钻井岩心柱、测井、VSP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和纵横波速度比、VSP上行波和地面地震资料的桥式综合对比图,使不同尺度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资料互相连接在一起. 零偏和非零偏VSP观测可以标定主孔地质剖面各深度地质体的地震反射特性、井旁地震剖面上各个同相轴的地质属性,并对井旁局部地质构造作精细成像.由此观测取得的横波速度资料,成为建立孔区横波速度模型主要的资料来源,这种模型也是地面多波观测数据处理不可缺少的.因此,建议在进行大陆科学钻探时尽可能安排VSP地震调查.  相似文献   

9.
井孔声电效应转换电磁波的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声电效应在测井技术中的应用前景,利用微弱信号检测技术对岩石的声电效应进行了实验研究,在模型井孔中不同矿化度的条件下同时记录声波与电磁波信号,对比分析研究声波和电磁波的特征.结果表明所记录的电磁波信号为声波在井孔中传播时激发的转换电磁波.在频谱分析中发现,转换电磁波在频率谱上存在对称的双主频峰.声波在井孔中传播时激发的伪瑞利波产生声电转换,形成转换电磁波.  相似文献   

10.
井中声电转换波场辐射能量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井中声激发极化效应研究是实现声激发极化测井实用化的技术基础,实质上是声波在双相孔隙介质中向电磁波的转化,其结果就是形成井中声电转换波场,最终表现为井中声场辐射能向电磁场能的转化.通过对双相孔隙介质中声激发极化过程声电转换波场能量的理论分析,研究了井中声电转换波场能量的总体构成,提出了井中低频声激发极化电场电能体密度的概念,并推导出具体表达式.通过采用实际地层参数模型进行井中低频声激发极化电场的模拟计算得到了井中低频声激发极化过程中电能体密度与声波频率与地层参数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