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合肥区域城镇形成和发展历史悠久。研究这一地区城镇的历史发展情况,揭示其形成发展规律,对于加深认识本区域城镇现状,编制区域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具有参考意义。 (一) 合肥地名最早见于史籍,此后直到解放前的两千多年中,按其政治、经济总特征的变化,合肥地区及其城镇发展的历史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地名学是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是研究地名及其存在形式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地名的存在形式主要由单个地名、地名群、地名景观、区域地名系统等若干个部分组成,它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地名群是指在某一地域内较为集中分布的地名群体,组成这种地名群体的有关地名,大致具有相近的形成年代、相同的成因、相似的结构、相关的内在联系。因此,地名群较之单个地名往往具有更广阔的时代背景,内含地理、历史、语言、社会、民族、经济等诸方面的内容,反映更丰富的有关地名的命名、演变、分布、变迁等规律,因而具有较高…  相似文献   

3.
简单的说,地名规划就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依据城镇建设规划,对规划区域内的各类人文地理实体名称,通过文、图、表的形式,作出的总体命名、更名设计。 城镇地名规划是城镇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镇地名管理的基础,是个体地名命名、更名的依据,也是深  相似文献   

4.
一、城镇地名标志设置的重要性随着城镇的发展,城镇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城镇对地名管理的强化也成为城镇科学化管理的组成部分。城镇地名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地名综合体。它具有类型多、数量大、使用频繁、变化频繁等特征。在城镇这个复杂的环境中,设置地名标志将方便人们的交往、生产和生活。同时,通过地名标志设置宣传了地名,提高了地名知名度,实现了地名标准化,具有层次性的布局,合理的地名标志使城镇地名摆脱了杂乱无章的混乱局面,使城镇地名管理与城镇发展相适应。城镇地名标志设置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对城镇形象的影响上。城镇地…  相似文献   

5.
城镇地名规划是地名服务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加快城镇地名规划,全方位推进地名工作,实现地名工作的超前发展是困扰地名工作的难题之一。本文对城镇地名规划的基本原则、城镇街巷专名命名规划的方法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有些城镇出现的有偿命名现象,引起了厂大地名工作人员的极大兴趣,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关注。现在开展有偿命名的城镇已呈逐渐上升之势,各城镇的具体做法不尽相同,各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城镇中有偿命名问题褒贬不一,这说明城镇地名有偿命名的利与弊还有待研究。 城镇地名中实行有偿命名有以下优点: 一、城镇中实行有偿命名,能够向社会宣传地名,提高群众对地名的认识,为今后做好工作形成良好的氛围。地名的命名和更名主要在管理机关内部操作,对社会具有相…  相似文献   

7.
地名规划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1992年以来,随着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的增强,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发展逐步趋于协调,城镇经济发展的有序化迫切要求城镇地名形成一个层次清楚、等级分明,既具有文化特色、又渗透了现代意识的便于管理、促进交流的标准化地名体系。然而由于地名管理的相对滞后,在许多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地多名、异地重名、地名书写不规范、地名炒卖等问题。特别引起注意的是由于地名管理法规不完善甚至缺位,造  相似文献   

8.
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城市地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人类生活须臾不可离开的符号之一。在新兴城市快速崛起的过程中,地名规划工作应与时俱进,从乡村形态衍化为城市形态,形成复合型的地名命名管理体系。如何解决地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规划,在这方面深圳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1991年全国地名管理工作会议上 ,民政部崔乃夫部长指出 :“目前 ,要以城镇地名管理为重点 ,全面做好全国地名管理工作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城镇地名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不可否认 ,地名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加强城镇地名管理规划的研究 ,解决地名命名、更名管理滞后 ,地名命名、更名随意性、主观性和不标准、不科学等问题制定城镇地名规划 ,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一项超前的地名管理措施 ,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城镇地名管理工作的依据。地名规划则是从地名管理全局出发 ,在…  相似文献   

10.
城镇地名管理工作是地名管理中一项基础性工作,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城镇地名和地名标志现状与城镇的发展还有不适应的地方。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城镇地名管理滞后局面,以适应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广大地名工作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利用地理信息手段对新疆天山北坡的地名文化景观进行可视化分析,将不同类型的地名进行分类,共分划分出了兵团类、自然类、工(宫)运类、民族类、数字类、姓氏类、直属类、移民类与其他类地名共9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将点状化的地名进行分类分层和核密度分析,将不同类型的地名集聚和分布状况进行可视化分析,着眼于新疆天山北坡的历史、经济、自然、民族文化等情况,对不同类型的地名集聚和分布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该区域地名整体较集中地分布在南部天山与北部沙漠盆地之间的几个绿洲城镇集群附近,其余9种类型地名除直属类分布较离散外,其他类型基本都分布在中部绿洲条带线上,呈现出各自历史情况、经济条件、自然特征和包括屯垦、民族、移民以及新疆地域文化特色规律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2.
清代移民屯田对新疆地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董琳 《干旱区地理》1993,16(4):63-68
本文从移民地名、屯田地名、方位地名、方言地名等方面,论述了清代移民屯田对新疆的地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曾新 《热带地理》2004,24(3):293-297
分析明清时期有关地方文献中的广州城图认为:1.清初广州城扩筑鸡翼城后,其形制基本定型,由明初"三城合一"后的长方形演化为向北凸的不规则形状.2.广州古城在明清时期主要有3次扩城之举,城区分别向北、向南扩展,清道光年间城区范围已突破城墙界限向外发展,其扩展动力是经济功能的增强、人口的增加.3.城内的布局表现为内城北部为历朝的政治活动中心,经济活动则随城区的扩展作相应的调整,由内城扩展至新城、鸡翼城乃至城外西关一带;城市主要街道由明初的各成体系发展至清初已互相贯通,基本定型,其影响延续至今.最后,建议借鉴古代  相似文献   

14.
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土地名源流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南威  张争胜 《热带地理》2015,35(2):162-169
中国海南渔民在长期的渔业生产和航海实践过程中,以海南方言命名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内的岛礁,这些土地名多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记载于《更路簿》及相关图籍中。文章分析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土地名产生的文化背景,阐述土地名是海南渔民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岛礁的称谓,厘清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具体岛屿、沙洲、暗礁、暗沙和暗滩等141处土地名的来源,从土地名与古地名的历史渊源论证了土地名起源于明朝初期。详细阐明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土地名具有历史悠久、全面系统、乡土气息浓郁、分类科学和方便实用等特点。最后指出,土地名是由海南渔民创造的,保存了大量历代海南渔民耕耘和管理西沙、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文化信息,是西沙、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主权属于中国的铁证。  相似文献   

15.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黄河中下游地区发生过多次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活动。本文初步探讨了它们的社会背景、迁移过程及其在不同时期的特点,论述了人口迁移在稳定社会局势、恢复农业经济、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旅游地主题化RMIP模式的浦市古镇旅游开发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MP(昂谱)分析理论是吴必虎先生提出的关于旅游产品开发的系统理论。该理论是以旅游产品为中心,进行R性分析(resourse analysis)和M性分析(market analysis),并以此为基础进行P性分析(product analy-sis),最终提出旅游产品为中心的规划框架。随着历史文化名村镇的普遍开发,古镇雷同现象日益严重,如何突出古村镇的个性地域特征,形成主题化特色古村镇,成为限制古村镇旅游发展的瓶颈。主题化RMIP策划模式是RMP(昂谱)分析理论的延续和发展。在旅游产品或旅游项目的开发研究中,主题是定位的关键,资源是产品开发的基础,市场是产品开发的导向,形象是产品开发的灵魂。运用主题化RMIP分析理论的核心理念,能够对浦市古镇开发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毛烏素沙地南沿的历史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北辰 《中国沙漠》1983,3(4):11-21
据《史记》周本纪、秦本纪、匈奴列传及《汉书》匈奴传等记载, 西周初年(约当公元前11世纪), 武王乘推翻殷王朝之势, 驱逐严允(即匈奴)于泾渭之北, 可知当时泾、渭以北都是玁狁的活动区。严允是游牧民族, 从而可以想见今之陕北及鄂尔多斯在三千多年前乃是严允族的游牧地区而不是周人的农耕地区。  相似文献   

18.
扎鲁特旗地处兴安岭余脉到辽河平原北部,跨中国地形二三阶梯,因各种自然条件所限形 成了南农北牧、中间交叉的农牧交错带。通过以内蒙古扎鲁特旗 3 349 处地名作为考察对象,运用 核密度估计、地理集中指数及冷热点分析等方法对地名景观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征进行分析。研 究发现:(1)研究区自然景观地名主要集中在西部及北部丘陵和中、小山地区,地形地貌类地名集 中分布于地形过渡区,即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水文地名主要分布在相对低海拔地区,与河流大 小关系不明显,呈南北均匀分布,呈现出水资源缺乏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名分布特征;(2)人文景 观类地名多分布于中部与南部地区,其分布特征看,人文聚落地名与自然水文地名的关系最为密 切,在中部地区随河流带状分布,并且因农业依赖水资源的特征而地表水、地下水富集的相对低海 拔区和滨河地区集中的规律。这也是半农半牧地区聚落分布的特点。(3)人文地名经历从清初的 随机分布到现在的集中分布的过程,大多人文地名在近百年内形成,其中聚落地名从清初的小型 聚落到清末蒙地放垦后初具规模,再发展到现在较有规模的集中聚落。经济、交通、建筑类地名是 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工业化、城镇化而逐渐集结。(4)研究区地名整体分布看,影响自然地名的主 要因子是地貌、水文条件、气象气候、地名认知等,而人文地名的分布受自然因素外,还有政策、人 口活动、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在快速城市化区域,村镇的布局与形态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化的进程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空间的扩张是城市区域对周边乡村聚落空间的倾入过程,也是周边村镇空间演变的过程。曲靖市麒麟区是云南省曲靖市中心城区所在地,以麒麟区行政范围内的镇、乡、行政村及自然村为对象,实证分析麒麟区区域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村镇空间布局与形态特征及形成原因,探讨村镇布局形态与中心城区的空间关系,提出村镇形态发展的建议,为西部地区的区域城市化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李雪梅 《干旱区地理》2019,42(1):180-186
绿洲城镇组群是新疆特殊区域形成的规模相对较小的单一中心空间自组织模式。运用城市中心性指数、城市经济联系模型和Theil系数对新疆八大绿洲城镇组群内部城镇中心性、经济联系及空间差异测度。结果显示:绿洲城镇组群内部的中心城市的中心性职能较强,周边城镇的中心性职能相对较弱,形成了单中心的空间自组织模式;绿洲城镇组群内部经济联系量和经济联系隶属度大小的排序一致,离中心城市的距离越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联系隶属度越高;近10 a年来绿洲城镇组群的整体空间差异一直在扩大,且呈现出继续扩大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区域合作协调机制、明确城镇组群发展方向、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产业合理分工以及构建制度保障体系促进绿洲城镇组群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