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大尺度的地震监测台网数据结合鹤岗小区域的矿山地震监测台网监测数据为证据,通过数据统计的规律来找出天然地震和矿震活动之间的关系,找出地震活动与煤矿瓦斯异常涌出的相关性研究。经过分析可知天然地震与矿震、煤矿瓦斯爆炸之间存在某些关联,即地震波的传播会导致煤矿瓦斯的异常涌出,这是矿山安全生产的最大威胁之一。探讨了天然地震、矿震及煤矿瓦斯异常涌出的相关性,为矿山的安全开采提供预警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根据收集到的山西省部分煤矿1997年至2002年9月的瓦斯记录资料及山西省地震活动性和前兆观测的资料,对山西2001年11月一系列特大瓦斯爆炸事故与2001年11月14日新疆、青海交界发生的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从现有资料分析,瓦斯爆炸与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以及近年来山西及附近地区的中强地震不存在旬或月尺度的相关关系,但可能存在震前与震后几小时和几天尺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2005年6月8—15日,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在北海联合召开地震海啸与地震预报实验场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为:①印度洋8.7级地震对我国的影响及地震海啸的科学问题;②“十一·五”地震预报实验场的科学问题和实施方案研讨;③地震预测新  相似文献   

4.
地震海啸灾害及其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7月17日,西北太平洋巴布亚新几内亚近海地区发生7.1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约有3000-500人死亡或失踪,5座村庄被巨浪蚕没,本文介绍了这次地震海啸破坏情况,国内外历史上大地震海啸灾害,简述了有关专家对巴地地震海啸追踪研究的初步结果和评论。  相似文献   

5.
李艳琴 《地球》2011,(4):133-134
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造成海啸,导致其福岛核电站发生多次爆炸并出现核泄漏,引起世界性关注。中国核电站是否抗震?又是否需要重新审视海啸可能对我国核电工程造成的影响?本刊记者近期就此专访了中国地震局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副总工程师赵凤新。  相似文献   

6.
地震次生灾害及其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破坏性地震大都伴随次生灾害发生,常引发的地震次生灾害有火灾、水灾、毒气泄漏与扩散、爆炸、放射性污染、滑坡、泥石流、海啸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地震次生灾害研究现状,特别详细地讨论了次生火灾、水灾、毒气泄漏与扩散、爆炸、山地地质灾害和海啸等研究内容和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针对目前地震次生灾害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宏博 《地球》2009,(2):53-57
以地震为诱因而引发的地质灾害叫做“次生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地面塌陷、地裂缝和海啸等,灾害间的关联形成灾害链,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危害,是可怕的“多米诺”效应。如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造成20多万人死亡。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籍中的地震海啸记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锋  刘昌森  章振铨 《中国地震》2005,21(3):437-443
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地震海啸波及10国,造成20余万人死亡和失踪、50万人受伤、100万人流离失所的浩劫,引发了人们对海洋地震灾害的关注。建立海啸预警系统的呼声也日趋强烈。我国海岸线长达32000km,我国的经济重心又相对集中在沿海地区,产业发达,人烟稠密,人们自然会对海啸表示相当的关注。本文在查阅大量地震史料的基础上,发现我国也有地震海啸发生,但除台湾外,其他地区并不严重,概率较低。为防患于未然,对我国自身的地震预警系统也应适当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9.
“矿震”诱发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矿区地震逐渐为人们所关注。就我国而言,目前发现辽宁北票的台吉煤矿、吉林辽源煤矿、贵州化处煤矿、山西大同煤矿等顶板冒落引起的地震以及煤矿岩爆,煤和瓦斯突出等矿山动力现象引起的地震。国外也有所报道,如波兰、日本、美国以及南非等国的煤矿和金属矿发生的矿山地震。矿区的这些地震一般震源较浅,震级不大,但对地面和井下破坏较强烈,因而成为矿山特别是煤矿的一大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10.
海南省南海地震监测和海啸预警服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4年底发生在印度洋的地震海啸造成的巨大灾难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根据海南岛有仪器记录到地震海啸的事实,从构造角度讨论了海南岛未来遭受地震海啸袭击的可能性,强调了建立海南省南海地震监测和海啸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了预警系统建设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1.
早在2007年,一名巴西教师的一条所谓地震“预言”(“9?13”地震海啸谣言),曾一时引起了海南社会的议论与不安。从2008年初开始,海南省委省政府、省地震局及新闻媒体积极应对“9?13”地震海啸谣言,通过加强地震监测、应急值班、加密震情会商、加大新闻宣传教育、科学解释,最终平息了该地震海啸谣言,稳定了社会秩序。本文回顾了2008年平息该谣言的过程及成功经验,并进行了科学反思与总结,旨在提高民众的科学素质,为今后政府和社会应对此类事件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2.
矿区震动能诱发多种灾害,以瓦斯突出尤为严重。以鹤岗矿区为研究对象,统计了历年来鹤岗地区地震及矿震活动规模,分析了以往典型的矿震引起的瓦斯灾害事例,总结了矿震作用下瓦斯灾害的机理,基于统计数据,提出了矿震瓦斯灾害预警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初步研究表明:震动事件与煤矿灾害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呈现震动在前、灾害在后、时间间隔数分钟至数日不等的“先震后灾”的特点,基于此,通过建立矿震监测台网,给出了震动诱发煤矿瓦斯灾害预警可行性,并提出了震动引起瓦斯灾害预警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矿山地震与瓦斯突出等煤矿灾害及成因, 并通过若干煤矿瓦斯突出和矿山地震的同震现象,论述了这些灾害在动力过程中的内在关系.这些震例表明,在高瓦斯煤矿, 矿山地震与瓦斯突出存在密切的相关.认为较大矿震伴随瓦斯的低值延时响应可能是瓦斯突出的预警信号.从矿震定位、震源机制、矿震成因、瓦斯突出条件等分析了矿震与瓦斯突出相关的机理. 进一步介绍了瓦斯流体对矿震的触发作用,尤其超临界流体的特殊性质在矿震发生中的重要作用.依据矿震与构造地震在机制方面的相似性, 讨论了上述结果在震源物理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经历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毁灭性地震所引发的海啸的强烈颠簸和重创之后,日本“地球”号(Chikyu)钻探船被赋予了一项非常适合自己的新的使命:在靠近引发海啸的9.0级东日本地震震中的断裂带开展钻探业务并进行温度测量。  相似文献   

15.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05:46 UTC)日本东北部近海(38.3°N,142.4°E)发生Mw9.0级特大地震,此次地震的强度为日本近1200a来最强.随后环太平洋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验潮站和海啸监测浮标均监测到了强震引发的越洋海啸,海啸奔袭23 h到达南美洲的智利沿岸;此次海啸除了对近场的日本东北部沿岸地区造成了巨大灾害,还对太平洋东岸的部分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地震发生4 h后海啸波到达我国台湾东部沿海,6~8 h海啸波到达我国大陆东南沿海,受此影响我国发布了第一份海啸蓝色警报.本文利用海啸数值模型对此次地震海啸的产生、越洋传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海啸波能量在我国近海及泛太平洋区域分布特征;同时重点模拟分析了海啸波在日本及中国近海传播的波动特征,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吻合良好.最后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阐述了此次海啸对中国的影响,给出了潜在的日本地震海啸对中国的风险估计.  相似文献   

16.
采用球坐标系下非线性浅水波方程, 研究日本本州M9.0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对中国东南沿海的影响, 并计算了冲绳海槽构造带上3个不同段落可能发生潜在地震引发的海啸, 分析这些海啸与日本大海啸的浪高和走时关系. 结果表明, 日本地震海啸模拟结果与日本当地报道及中国东南沿海7个验潮站的报道结果相符. 冲绳海槽构造带中段可能发生的3次不同震级(M7.0, M7.5, M8.0)潜在地震引发的海啸到达中国东南沿海的时间比日本海啸提前约4个小时, 从震源区传播3个多小时即可到达华东沿海部分验潮站. 冲绳海槽M7.5潜在地震海啸在验潮站上计算的波高与日本海啸相当, 中冲绳海槽M8.0潜在地震海啸在大陈站的波高将超过0.9 m, 在坎门站波高将超过1.8 m. 北冲绳海槽的潜在地震海啸威胁主要集中在江苏盐城、 上海一带, 南冲绳海啸主要对台湾东北部和浙江沿海产生威胁. 本文对冲绳海槽构造带上潜在地震引发海啸的模拟结果, 可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防震减灾、 海啸预警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2010年10月25日印度尼西亚明打威地震(Mw7.8),致使苏门答腊近海明打威群岛向海一侧的俯)中带浅部发生破裂,在巴盖群岛西南的沿海地带引发了3~9m高的海啸,并夺去了至少431人的生命。对有限断层震源破裂特征的远震P波、SH波及瑞雷波的分析说明,在倾角为10。的巨大逆)中断层上破裂过程持续了大约90s,破裂速度相对较低,约为1.5km/s,在约为100km长的震源区总滑动量约为2~4m。根据地震矩所计算的能量释放为1.4×10^-6,小于2006年7月17日爪哇海啸地震(Mw7.8)的能量释放量2.4×1^-6。明打威地震致使2007年9月12日群岛地震(MW7.9)的滑动区上倾部位发生破裂,结合沿岛弧锡默卢岛西北方向近海的1907年1月4日(M7.6)海啸地震,说明印度尼西亚和其他地方发生特大俯冲地震的上倾地区的浅层逆冲破裂,特别容易引发海啸灾害。  相似文献   

18.
灾害预报与鸡西煤矿瓦斯爆炸事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2年上半年,伴随着厄尔尼诺现象的日益加剧,全球性重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6月20日发生在中国黑龙江省鸡西煤矿的瓦斯爆炸事件和6月22日发生在伊朗的强烈地震,时间恰逢月亮近地潮的6月19日和太阳潮半日形变最大值的夏至的6月21日附近,是地球形变和排气较强烈的时段.据国内外有关资料,月球与地球发震有关系的重要条件是“近地点兼朔、望”以及各大行星特定位置的配合,张元东称之为“特殊天象组合期”[1];郭增建等提出,月亮赤纬角或太阳黄赤交角最大时地球形变和排气最强烈[2~5].在此期间,中国各种大的突发性灾难,如空难、海难、火车事故、矿…  相似文献   

19.
日本、美国等国家在海啸危险性分析方面做了较多的研究,有相关的分析方法提出.我国地震海啸研究尚属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公认的地震海啸危险性概率分析的思路和方法.简要综述了我国地震海啸的研究进展,借鉴我国已成熟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给出了地震海啸危险性概率分析的思路与方法,并对其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为我国全面开展地震海...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陆沿海地震海啸析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中和  李灼华 《中国地震》1992,8(4):102-107
文章认为,浅源海底辑震是形成地震海啸的必要条件,但是地震海啸的形成还取决于波浪的传播机制。中国大陆沿海尽管存在着地震活动带,但不具备形成地震海啸的条件,无论在历史上还是近代,都没有发生过地震海啸。发生于琉球群岛及日本东南部近海海域的地震海啸,对中国大陆沿海或者没有影响或者影响微弱。一些中外学者曾认为中国大陆沿海历史上发生过灾害性地震海啸,这是由于误解了有关史料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