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铜陵地区老鸦岭层状钼矿床铅同位素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铜陵老鸦岭矿床中二叠系大隆组(P2d)顶部的含矿(钼矿化)黑色页岩以及附近(立新煤矿)同一层位不含矿黑色页岩的实测铅同位素组成分别为:^206Pb/^204Pb20.20~22.37,^207Pb/^204Pb15.67~15.82,^208Pb/^204Pb38.47~38.60和^206Pb/204Pb18.83~20.80,^207Pb/^204Pb15.65~15.76,^208Pb/^204Pb38.84~39.22。对137Ma的放射成因Pb进行校正后的铅同位素组成表明,含矿黑色页岩和不含矿黑色页岩均与燕山晚期火成岩无关,老鸦岭含矿黑色页岩可能具沉积成因。对沉积(约250Ma)以来的放射成因Pb进行校正后的铅同位素组成表明:不含矿黑色页岩的Pb源自上地壳,而含矿黑色页岩的Pb(因而推测其他成矿金属)可能源于上地壳物质(与不含矿黑色页岩的Pb源相似)与下地壳物质的混合。  相似文献   

2.
浙江西部晚奥陶世五峰期沉积及奥陶系—志留系的分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浙江西部晚奥陶世五峰期沉积包括三种相:(一)笔石页岩相:由二部分组成,上部堰口组有笔石Diplograptus bohemicus带及三叶虫Dalmanitina sp.,下部于潜组有四个笔石带:(4)Paraorthograptus yuqianensis,(3)Climacograptus venstus,(2)Dicellograptus szechuanensis,(1)Pseudoclimacograptus anhuiensis(二)混合相:上部为文昌组,下部为长坞组,(三)壳灰岩相:上部为文昌组,下部为三巨山组,有Taeniolites,Proheliolites等。本区的Dalmanitina-Hirnantia层出露清楚,且Da·和H·与Diplograptus bohemicus共生,时代属晚奥陶世晚期。关于奥陶系—志留系界线:(1)笔石相,划在Diplograptus,bohemicus带与Glyptograptus persculptus带之间。(2)笔石相—壳相(腕足动物群),划在Diplograptus bohemicus带之顶与含Eospirifer动物群层位的底之间。(3)壳相—壳相(腕足动物群),划在含Dalmanitina-Hirnantia动物群层位之顶与含Eospirifer动物群层位的底之间。  相似文献   

3.
贵州瓮安地区北斗山矿区寒武系牛蹄塘组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瓮安大信北斗山矿区牛蹄塘组出露普遍,厚度较薄,明显分为2段。下段称上磷矿段,以磷质岩或磷块岩为主,沉积结构以内碎屑结构为主,内碎屑成分主要为磷质砂屑,可见黄铁矿和海绿石;岩层具有透镜状层理、水平层理、块状层理、磷质结核体等沉积构造。上段称黑色页岩段,以黑色页岩为主,沉积结构以泥质结构为主;普遍发育水平层理和较大个体的磷结核体。黑色页岩段底部普遍含镍钼钒多金属层;下部含黄铁矿纹层或结核,中部出现碳酸盐结核。对牛蹄塘组的地层特征和岩石学特征分析表明,本区牛蹄塘组为水体较深的缺氧沉积,显示为海平面上升期的海侵层,上磷矿段沉积时为动力较强的滨海至浅海陆棚相环境,黑色页岩段沉积时为水动力较弱的陆棚边缘盆地相环境,多金属层位于最大海泛面处。  相似文献   

4.
沉积盆地内地层中碳的来源 ,根据其碳、氧同位素特征可归纳为 :海洋沉积碳酸盐碳、生物碳、热解非生物成因碳、大气淡水方解石碳和热卤水系统中的无机碳。热水成因的金矿及喷气 沉积矿床中的碳都具有深源成因的无机碳。深部含无机碳的热流体喷溢到海洋底部可以解释为扩张盆地底部形成的缺氧环境和含矿黑色页岩的主导原因  相似文献   

5.
沉积盆地内地层中碳的来源,根据其碳,氧同位素特征可归纳为:海洋沉积碳酸盐碳,生物碳,热解非生物成因碳,大气淡水方解石碳和热卤水系统中的无机碳。热水成因的金矿及喷气-沉积矿床中的碳都具有深源成因的无机碳。深部含无机碳的热流体喷溢到海洋底部可以解释为扩张盆地底部形成的缺氧环境和含矿黑色页岩的主导原因。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山西组页岩气储层与煤层共生,页岩有机质含量较高,具有较大的资源勘探潜力。为精细表征控制山西组页岩储层分布的沉积微相,根据测井数据、录井数据、岩芯观察描述、薄片分析、粒度分析、X射线衍射全岩分析以及总有机碳含量(TOC),研究了山西组页岩储层岩相与沉积微相类型,在山西组识别出(灰)黑色碳质页岩、(灰)黑色含碳质页岩、(灰)黑色含碳质(粉)砂质页岩、(深)灰色含碳质页岩、(深)灰色页岩、(深)灰色(粉)砂质页岩和含钙质页岩7种岩相。这些岩相沉积在富植沼泽、贫植沼泽、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洼地、曲流河河间洼地、天然堤与决口扇远端微相环境,其中富植沼泽、贫植沼泽与成煤的泥炭沼泽、泥炭坪环境比邻共生,且在山二段时期更发育。富植沼泽和贫植沼泽微相控制了具有较高TOC的(灰)黑色碳质页岩、(灰)黑色含碳质页岩、(灰)黑色含碳质(粉)砂质页岩和(深)灰色含碳质页岩的分布,是控制山西组页岩储层分布的有利微相。  相似文献   

7.
华北中元古界串岭沟组暗色页岩中普遍发育的砂脉构造被解释为气体逃逸形成的沉积构造。在砂脉和相邻围岩中发现有自生碳酸盐沉淀和自生黄铁矿。自生碳酸盐主要由白云石组成,表现为微晶质条带或隐晶质斑块状胶结物。微晶白云石条带多出现在有机质纹层密集发育的部位,沿微生物膜两侧发育;而隐晶质斑块多以胶结物形式充填粒间孔隙或沿砂脉外缘密集产出。围岩中共生草莓状黄铁矿,砂脉中有具环带黄铁矿。这种特殊的矿物组构以及富有机质沉积和丰富的微生物成因构造(MISS)均表明串岭沟组形成于缺氧环境。层面发育的气泡构造为砂脉的气体逃逸成因提供了支持,而自生碳酸盐和黄铁矿则是沉积浅层硫酸盐-甲烷转换带(SMTZ)甲烷厌氧氧化(AOM)和细菌硫酸盐还原(BSR)的产物;气体源于有机质的厌氧分解和甲烷菌活动。砂脉中发现有疑似微生物化石,围岩含古菌和硫细菌生物标志物,表明有发生AOM和BSR作用的条件。串岭沟组砂脉中识别的自生碳酸盐沉淀及其AOM成因对进一步认识中元古代古海洋与古气候条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海洋的低硫酸盐浓度,SMTZ带很浅,海底沉积层的甲烷仅少量被AOM消耗;而大量甲烷进入大气必然导致中元古代强烈的温室气候效应。  相似文献   

8.
云南西部晚石炭世冰川-海洋相地层的发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仁关 《地质论评》1986,32(3):236-242
云南西部石炭系特别发育,自上而下可分为上石炭统卧牛寺组、丁家寨组,下石炭统铺门前组和香山组,中石炭统缺失。丁家寨组下部为滨海相杂砾岩,其中一部分砾石为冰川漂砾,中部属正常冰川-海洋相沉积,含冷水动物群化石,冰川砾石面上具擦痕、压裂和凹坑等;上部含(竹蜒)科化石,气候已由寒冷变为温暖。  相似文献   

9.
河北兴隆县高板河矿床是我国典型的中元古代喷流-沉积(SEDEX)型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其矿石及赋存围岩类型多样,目前不同类型矿石的主导成矿机制及其成因关系尚存争议。本文聚焦该矿床代表性矿石的硫同位素特征,发现与富锰黑色页岩密切相关的条带状/纹层状黄铁矿矿石和含锰白云岩赋矿的块状、浸染状及脉状硫化物矿石的硫同位素组成呈明显的两端元分布特征:前者主要由自形程度较好的黄铁矿微晶组成,相对富集重的硫同位素(δ34S值在+6.7‰~+27.1‰之间);而后者以粗粒他形黄铁矿为主,硫同位素组成明显偏轻(δ34S值总体在-10.0‰~+5.0‰之间)。不同于传统SEDEX模型强调局限盆地硫化水体环境,本文结合前人对该时期海平面及沉积相变化的认识,提出高板河矿化是海侵向海退转化过程中局部热液喷流活动加强的产物。底板黑色页岩上覆于浅水台地相碳酸盐岩地层以及其下部赋存白云质结核等地质证据指示该套富锰黑色页岩属于海侵成因。海侵过程使得潮下带深水区域形成局部硫化水体环境,低浓度海水硫酸盐几乎完全被还原,使得具有明显沉积特征的条带状/纹层状黄铁矿矿石富集重的硫同位素,其...  相似文献   

10.
黑色页岩具有特殊的沉积学、古生物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主要表现在生物组合和丰度的变化、有机碳含量的增高与碳稳定同位素的偏移等方面。具有丰富有机质来源的高生产力表层水是黑色页岩中富有机碳沉积物形成与埋藏的先期条件。白垩纪中期黑色页岩在全球广泛分布,是Cenomanian/Turonian期界线事件的最重要标志。在西藏南部的C/T界线处,浮游有孔虫种一级的绝灭速率达34%,底栖有孔虫的绝灭速度达50%;有机碳含量偏高;δ^13C出现2.74‰的正向偏移;生物扰动几乎消失,微小钻孔黄铁矿化;有孔史房室充填有黄铁矿微球丛;诸多其他地球化学指标亦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这些特征说明当时海洋不同深度水层处于不同强度的贫氧至缺氧状态,同时沉积的黑色页岩是缺氧环境中有机碳大量保存的结果。该现象发生的原因是白垩纪中期的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西藏特提斯海古海洋条件的变化明显受全球和区域性海平面上升的影响,由此形成的白垩纪中期黑色页岩具有全球一致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黑色页岩建造的地质与成矿作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世界范围已经发现了产在黑色页岩建造中的矿床和有潜在工业价值的金属富集新类型。国际地质协作项目(IGCP)254项“含金属黑页岩”研究,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技成果。黑色页岩建造中金矿化作用的研究,证实了在与沉积阶段同时发生的火山热液  相似文献   

12.
黄铁矿是富有机质沉积的特征矿物。根据TOC/S、TOC/DOP、S/Fe关系以及S TOC Fe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对三水盆地古近系〖HT5”,6”〗土〖KG-*3〗布〖HT5”SS〗心组红岗段黑色页岩中沉积黄铁矿的形成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土布心组红岗段黑色页岩的黄铁矿有成岩黄铁矿和同生黄铁矿两种成因组分。红岗段下部(亚段A)有机碳含量普遍较低,底部水体以弱氧化条件为主,硫酸盐还原作用发生于沉积物/水界面以下,黄铁矿为成岩成因,其形成主要受有机质的限制。红岗段中上部(亚段B和C)的沉积条件变化频繁,其有机碳含量变化幅度大。富有机质(TOC>4%)岩层形成于缺氧的底部水体条件下。水体中可含H2S,碎屑铁矿物在埋藏之前即与之在水体中反应形成同生黄铁矿。这一过程不受有机质的限制,而是受活性铁与H2S接触时间的限制。同时,由于大量淡水输入导致硫酸盐浓度的降低,从而对硫化物形成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对于低有机质(TOC<4%)样品,黄铁矿由同生和成岩组分组成。其中以成岩黄铁矿为主,其形成过程主要受有机质限制,而同生黄铁矿受铁矿物与H2S接触时间的限制。  相似文献   

13.
华南上扬子区是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研究的经典地区之一,但由于交通等因素,该区西缘(今昆明—西昌—成都之间)赫南特期浅水相沉积的时空分布规律仍不清楚。文章通过总结近年来的调查新成果与已发表资料,系统分析了研究区赫南特期地层划分对比和古地理,并取得一些新认识。在赫南特早期,研究区以含较凉水壳相动物群(TBF 1)的泥灰岩、灰岩发育为特色,统归入观音桥组(近岸相仅包含其下部)。赫南特中期开始发生明显的相带分异:近岸一侧广泛发育一套含暖水壳相动物群(TBF 2)的生物碎屑灰岩,归于观音桥组上部,向远岸一侧相变为黑色笔石页岩(龙马溪组底部)。至赫南特晚期,近岸的少数地区(如镇雄北部)以产出暖水壳相动物群(TBF 3)的粗碎屑沉积为特色,创名尾坝组;远岸一侧与前一时期类似,以龙马溪组底部黑色页岩沉积为代表。文章还通过综合已知数据,分别对区内赫南特早—中期和晚期古地理进行高精度重建。  相似文献   

14.
<正> 长江中、上游地区,在栖霞组与茅口组之间普遍发育有一套黑色钙质炭质页岩为主夹似层状(或称“眼球状”)灰岩,以富含Cryptospirifer腕足动物群为特征的地层。黄汲清、曾鼎乾(1948)在研究四川华蓥山二叠系之分层时,将其命名为“五十三梯系”,时代定为早二叠世,以Cryptospirifer的出现作为茅口组的伊始。盛金章(1962)沿用了这一划分意见,将我国南方广大地区下二叠统以碳酸盐岩相沉积为主的地层,划分为栖霞组(其下有煤系  相似文献   

15.
贵州遵义黑色页岩铂族金属富集特点及富集模式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文章通过贵州遵义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剖面和矿石的PGE分析以及矿石物相分析,研究了PGE在黑色页岩中的富集特点和富集模式。发现:(1)PGE只在黑色页岩底部Mo-Ni金属层中富集;(2)金属层中PGE富集与Mo、Ni硫化物和黄铁矿呈正相关关系,与总碳(C总)代表的有机质和炭质无关,矿石PGE含量随硫化物总量呈增高的趋势;(3)Mo-Ni-PGE矿石PGE原始地鳗标准化配分曲线呈“W”型,富集高熔点元素Os、Rh和低熔点元素Pt、Pd;黑色页岩和条带状黄铁矿夹层配分曲线略呈Pt、Pd富集型,两者有较明显的差别。因此,Mo-Ni-PGE金属硫化物富集层是黑色页岩沉积早期迅速叠加的一次海底热水喷流沉积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高δ34S 值重晶石矿床的成因解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忠诚  储雪蕾 《地质科学》1993,28(2):191-192
中国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的层状重晶石矿床主要分布在江南与秦岭地区(Wang和Li,1991)。它们具有相似的地质特征:围岩为暗色硅岩与黑色页岩,富含有机质与黄铁矿。与重晶石相伴生的还有铀和钒。秦岭地区重晶石矿层一般靠近震旦一寒武纪界线,而江南地区重晶石层位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高(Wang和Li,1991)。绩溪重晶石矿床位于江南地区安徽省绩溪县境内。矿层底部为含有机质较高的硅岩与黑色页岩。  相似文献   

17.
①г.A.特瓦尔奇列利泽(通讯院士,格鲁吉亚科学院):1.依我看,近年来矿床学对各种金属的层状矿床这个重要研究方向,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特别是查明了一些新的层状矿床的重要建造,例如页岩中的黄铁矿-多金属矿,角闪岩中的白钨矿,黑色页岩金矿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实际价值的矿床.阐明火山-沉积和热液-沉积岩石成因的许多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南方广泛分布的三套海相黑色页岩中,埃迪卡拉系页岩的有机质分布与富集特征研究较为薄弱。在皖南蓝田组黑色页岩近期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比分析了扬子区不同沉积相页岩的有机质富集规律,通过不同显微尺度的观察技术研究了蓝田组页岩中有机质的分布特征,并根据扫描电镜观察结果采用图像分析方法评价了孔隙发育特征。结果表明:(1)埃迪卡拉系有机质富集层位主要有3套,以下扬子皖南地区沉积的蓝田组(相当于陡山沱组)Ⅱ段为最优;(2)蓝田组页岩中有机质多以不规则多边形、条带或基质分散的形式充填于矿物粒间、黄铁矿晶间以及黏土矿物集合体层间,大量的黄铁矿主要以10μm的草莓状集合体形式出现,晶体间几乎全部被有机质充填;(3)高分辨扫描电镜图像分析表明,蓝田组页岩的孔隙以有机孔为主,孔径多小于100 nm。  相似文献   

19.
以湘鄂西及周缘地区晚奥陶世至早志留世沉积的泥页岩为研究对象,本文通过钻井取心测井、野外观察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分析了研究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的发育和沉积特征。结果表明,湘鄂西地区页岩普遍厚40-60m,纵向上可划分为三亚段,九小层,其中1亚段对应底部1-5小层,为高伽马值(GR),低密度,高有机质丰度的页岩段,以灰黑色—黑色硅质-炭质页岩为主,湘鄂西古隆起及周缘1-5小层页岩段有不同程度的缺失。页岩纵向上发育深水硅质陆棚、深水砂质陆棚、深水混积陆棚和深水泥质陆棚4种沉积微相,其中1-5小层页岩段对应深水硅质陆棚微相,为缺氧的强还原沉积环境,沉积了富含笔石、黄铁矿的富硅、富碳页岩,其硅质多为自生成因,对应焦石坝目前的主力产气页岩段。  相似文献   

20.
北美典型页岩气藏赋存的泥页岩主要为细颗粒沉积,呈暗色或黑色薄层状或块状产出。页岩气储层无机矿物成分中硅质含量较高,含有黄铁矿、磷酸盐矿物(磷灰石)、钙质和黏土矿物。具有相对高有机质质量分数,代表了富有机质的缺氧的沉积环境。不含或者含较少的陆源碎屑输入。有机质类型以Ⅰ和Ⅱ型干酪根较为常见。生物化石碎片在页岩层中比较常见,化石碎屑的类型多样化。重点剖析了福特沃斯盆地Barnett页岩的沉积发育模式,福特沃斯盆地是一狭长的前陆盆地,主要沉积区离物源区较远,Barnett页岩沉积于较深的静水缺氧环境,沉积速度缓慢(饥饿性沉积),最终形成富含有机质的Barnett页岩。常见生物化石碎片,但缺少生物扰动遗迹,推测盆地中大部分的生物化石为外部输入的结果。上升流作用致使磷酸盐矿物(磷灰石)发育。北美典型页岩气藏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和福特沃斯盆地Barnett页岩沉积发育模式可以用来指导我国页岩气勘探,黔南坳陷下寒武统黑色高碳质页岩系、二叠系吴家坪组和四川广元—绵竹地区下寒武统泥页岩具有和北美典型页岩气藏可类比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和沉积模式,可作为页岩气勘探的优选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