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干旱区地理》2006,29(6):796-796
2006年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塔里木河中下游荒漠化防治与绿洲生态系统管理研究与示范”,通过了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认为:该项目以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为研究内容,通过五年的研究示范推广,获得了多项理论和技术创新成果。其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前景广阔,能有效地解决干旱荒漠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共性问题,对塔里木河中下游生态环境建设和经.弁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2.
《干旱区地理》2005,28(6):868-868
11月30日以新疆生地所尹林克研究员为项目组长的“柽柳科植物研究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通过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研究成果属国内首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3.
《干旱区地理》2006,29(6):922-922
2006年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塔里木河中下游荒漠化防治与绿洲生态系统管理研究与示范”,通过了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认为:该项目以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为研究内容,通过五年的研究示范推广,获得了多项理论和技术创新成果。其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前景广阔,能有效地解决干旱荒漠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共性问题,对塔里木河中下游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以新疆生地所所长张小雷研究员为首席科学家,通过五年的科学研究,主要完成了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建立了荒漠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模式,为正确处理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2、建立了塔里木河中下游土地利用的5种模式和适宜性评价体系;3、创立了塔里木河中下游生态经济型植被的模式和结构优化配置方案;4、提出了6项绿洲灌溉农业节水节肥和棉花高产技术,获得了棉花节水65.3%、节肥46.7%、增产34.86%的显著效益;  相似文献   

4.
《干旱区地理》2012,(2):199
2012年2月17日,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完成的成果"新疆天山自然遗产价值与保护管理研究",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本成果基于全球视野和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申遗指南和最高标准,全面审视筛选了新疆世界  相似文献   

5.
新疆阿拉山口区域外向型"三角增长极"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阿拉山口口岸处于中国陆桥经济带的西桥头堡,在新疆向西开放的发展战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提出城镇“三角增长极”的概念,通过对以阿拉山口为核心的不同尺度区域的城镇分析对比,得出可以培育的城镇增长极,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构建阿拉山口为中心口岸的外向型城镇“三角增长极”体系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干旱区地理》2007,30(2):I0002-I0002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主持的“新疆生态安全遥感监测与信息系统的技术集成和应用”项目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2月27日,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发来贺信,祝贺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生态安全遥感监测与信息系统的技术集成和应用”成果获得2006年  相似文献   

7.
《干旱区地理》2007,30(4):594-594
2007年6月,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新疆罗布泊地区环境演变与区域发展”项目成果评审会在京举行。孙鸿烈院士担任组长,刘东生、孙枢、叶大年等院士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认为该成果是罗布泊地区综合研究的新进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为干旱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成果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数据可靠,总体上达到罗布泊研究的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8.
基于分形理论的新疆干旱区绿洲城镇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城镇体系具有自分形性。运用分形理论,对新疆干旱区绿洲城镇体系等级规模与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验证了新疆绿洲城镇体系的规模分布和空间布局均符合分形的特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新疆绿洲城镇体系的分形结构在空间上是从核心城市向边缘地区扩散发育的分形结构;第二,新疆绿洲城镇体系空间城镇分布情况只在局部空间存在分形,空间结构虚有框架但缺乏内部联动,整体结构不佳;第三,新疆绿洲城镇体系等级结构较为松散,首位度过高,人口金字塔呈"倒三角"结构,城镇体系发育不成熟,交通可达性对分形具有缓冲的效果;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近来主体功能区思想,对城镇体系结构优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科研动态     
《干旱区地理》2004,27(2):198-198
自治区科技进步奖 2 0 0 3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奖评审工作已结束。这次经自治区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评定,共评选出奖励成果112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34项,三等奖70项,我所有三个项目成果获奖。其中:“荒漠区高效生态产业综合技术开发与示范”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塔北油田地形虚拟仿真系统”和“渭干河灌区生态农业系统的研究与示范”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中日沙尘暴项目进展顺利 2 0 0 4年3月8日,日本气象研究所MIKAMIMasao(三上正男)教授等一行13人来新疆继续执行中日沙尘暴合作研究项目。中日沙尘暴合作研…  相似文献   

10.
基于RS和GIS技术下城镇空间变化分析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16  
城镇空间变化分析,是城镇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对城镇远景规划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也是区域生态环境演变调控研究的重点内容和基础内容。本文将引用RS和GIS技术方法对城镇空间变化进行研究。其基本思路是,利用RS的TM卫片数据进行宏观监测,再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方便地进行城镇分布状况和迁移变化的空间分析与评价。该技术方法已被成功地应用于新疆城镇分布状况及动态变化研究项目中,收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干旱区地理》2008,31(2):22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大专项“干旱荒漠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启动会于2008年1月28日在乌鲁木齐召开。会议由新疆自治区科技厅社会发展与基础研究处张耀处长主持,来自新疆科技厅、新疆林科院、新疆农业大学及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等单位的从事生态学、林学、地理学、水文学及管理领域的14位专家、领导出席了会议。项目负责人中科院新疆生地所陈亚宁研究员分别就项目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实施方案、预期成果等进行了详细的报告。  相似文献   

12.
近代新疆城镇形态与布局模式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阚耀平 《干旱区地理》2001,24(4):321-326
清代以来,新疆城镇体系开始了一个重新构建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以喀什噶尔、伊犁和迪化为中心的3大城镇群落,为奠定了今天新疆城镇体系的主要框架。其城镇的特点为规模大、密度高。清代早期的城镇功能以军事和政治功能为主,以后逐渐具备了经济、文化、交通等综合功能。城镇形态的演变模式为块状-条形状-块状的发展过程,且多具有双城形态,区分为满、汉两城,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分离,平原地带的城镇多呈出矩形;山麓城镇依地形而建,呈现出不规则的城镇形态。城镇布局模式主要为天山为界,南疆呈环状结构,偏重与以喀什为中心的西半部;北疆呈现出“工”字型结构,以天山北麓的城镇为主。  相似文献   

13.
2011年2月26日,2010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励大会在新疆昆仑宾馆隆重召开。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四项成果受到表彰。沙漠环境高矿化度水灌溉条件下人工防护林稳定性研究、新疆人口地域系统理论与方法体系研究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新疆棉花重大害虫数字化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准噶尔荒漠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作用关系研究获自治区科技进  相似文献   

14.
《干旱区地理》2008,31(2):196
2008年2月,由新疆科技厅组织对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完成的“1:100万新疆绿洲盐渍化土壤分布研究”成果进行了鉴定。本研究针对新疆绿洲盐渍化土壤成因、类型、等级、规模、分布以及防治战略和对策等难题,紧密结合绿洲安全战略以及新疆盐渍化土壤改良治理规划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探讨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城镇体系规划的关系,以新疆库车县为例,分析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如何体现这一基本思想,以促进以城镇为中心的县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08年11月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成果办邀请有关专家对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承担的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新疆耐盐冬小麦新冬26的示范推广”进行了验收。  相似文献   

17.
新疆城镇发展与交通可达性相互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城镇发展与交通可达性密切相关,探讨二者作用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区域发展状况.本文根据新疆1979-2008年间城镇及交通发展数据,利用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建立回归模型,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城镇发展与城镇交通可达性格局演变特征及二者相互作朋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城镇发展区域差异明显,两极分化严重,其中北疆好于南疆,东部优于西部;城镇交通可达性在时间尺度上以1997年为分界点,前20年增长缓慢,后10年急剧提高;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以天山南北坡中段最高,向外围呈递减趋势.城镇发展与城镇交通可达性关系方面,城镇交通可达性水平对城镇发展制约严重,其变化对城镇发展边际影响递减;城镇发展对城镇交通可达性正向影响明显,城镇发展水平越高或城镇发展速度越快,城镇交通可达性改善越明显.  相似文献   

18.
《干旱区地理》2006,29(1):87-87
2006年1月9日上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此次大会上,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陈亚宁研究员主持的国家“十五”攻关课题成果“克拉玛依地区新绿洲建设综合技术开发与示范”获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陈亚宁博士作为获奖代表上台接收了颁奖。  相似文献   

19.
基于城市空间网络结构和规模特征两个方面,运用修正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中心职能模型、泰尔指数模型等,综合刻画2000—2017年新疆城镇体系区域经济的空间发展规律及变化差异。结果表明:(1)从城市空间网络结构来看,新疆城镇体系城市网络的范围持续扩张,等级分层较为突出,空间上表现为以乌昌石城镇群为核心逐级递减的单核圈层结构。联系网络的密度有所下降,但变化较小,各子城镇群的区域联系有待加强。新疆城镇体系的内部凝聚力远大于外向辐射力,整体上形成资源不断涌向核心区域的现象,正处于发展严重不协调阶段。(2)从城市规模特征来看,新疆城镇体系的区域格局主导方向为“东北-西南”,空间结构长期稳定,核心区域集中在天山中部,总体呈现“一级超强,分散组团”的发展格局,乌昌石城镇群与其他区域差距悬殊且极化现象愈加突出,各子区域间表现出明显的等级差异。同时,各地区的差距不断增大,发展也相对割裂,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城镇职能配置不断转移,呈现显著的“虹吸”效应。总体来看,研究区的“中心-外围”特征显著,区域经济格局虽然存在一定弊端,但等级严序的分层结构,次级城镇群间差异较小等特征为优化经济格局框架创造了可能。  相似文献   

20.
武汉城市群交通运输体系与城镇空间扩展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运输体系与城镇空间扩展的关联分析是揭示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作用关系的重要切入点。采用等时线叠置法和指标分区法,分析了武汉城市群交通可达性及交通优势度与城镇空间扩展的时空格局、关联特征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交通运输体系与城镇空间扩展具有内在联系,呈现出互动耦合、协同演进格局。从作用机理来看,交通运输体系通过直接效应、外部效应和乘数效应对城镇空间扩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城镇空间扩展在“量”和“质”上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新要求,刺激并保障了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两者相互反馈、相互依赖。从政策启示来看,交通运输体系的空间不均衡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因素,制定差别化的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和完善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是加快区域经济增长和缩小地区差距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