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一次典型弓状降雹回波区的流场进行反及特点分析,发现用矩不变量法反演出的回波区流场结构,与藤田关于弓状回波的概念模式非常吻合,利用该方法估测出的流场,散度场、涡度场所表现出的信息,与降雹实况是一致的,该研究可为中小尺度强天气的监测,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流场资料。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986—1992年期间(6—8月)69次带状雷达回波降雹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带状降雹回波演变特征。重点研究了降雹云雷达回波的移动和传播,指出其降雹特点,并分析中尺度流场对带状回波发生、发展及传播的影响。这些结果对提高山东省带状回波降雹的短时预报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一次超级单体风暴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兰州CINRAD/CC雷达对2008年7月18日甘肃省定西市境内的降雹过程连续观测,对探测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出此次降雹过程的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RCS垂直剖面、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等产品的主要特征,初步探讨了使用多普勒雷达监测冰雹的方法,找出了超级单体风暴呈现出的钩状弓状回波、有界弱回波区、回波墙、悬挂回波、明显的人流缺口、存在中气旋等典型的回波特征,归纳出VIL剧烈变化、ET与冰雹过程的一致对应关系、明显的三体散射特征等一些对冰雹的临近预报有指导意义的信息,为使用天气雷达探测此类灾害性天气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结合探空和常规资料,对2011 年4 月17 日一次超级单体雹暴的流场和回波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主要结果:该雹暴是在条件性不稳定和垂直风切变较大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右移风暴。雹云初生发展阶段,垂直剖面显示逐渐形成有组织化的斜上升气流促进雹云发展。成熟降雹阶段,雹云内形成一支强的斜上升气流和深厚的中气旋,主上升气流对应雹云的弱回波区。雹云维持典型的弱回波区—悬挂回波—回波墙特征结构。根据雷达径向速度和雹云移速订正得出的“零线”演变发现,随着雹云的发展,“零线”逐渐向悬挂回波靠近,并穿过悬挂回波,“零线”的走向为上翘式,附近“穴道”的汇集力较强,有利于降雹。通过对“零线”位置的判断可分析有利成雹的区域。根据高低空两层强回波的水平错位,利用两高度强中心连线所作剖面能快速准确得出特征剖面,并将0℃ 层以上6 km 高度处降雹潜势达到100%的45 dBZ 的区域识别为成雹区,与降雹实况对比发现识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利用济南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R19(反射率因子图)、V27(径向速度)、VIL57(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等,对2005年7月12日的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强对流风暴发展初期为两快强烈发展的回波,造成了高唐县等地的大风、冰雹灾害;之后发展为弓状回波,弓状回波移动过程中造成大风灾害;弓状回波快速移动中与孤立回波的合并再次造成沂源县境内的大风和冰雹灾害。新一代天气雷达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产品对降雹预警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雹暴结构和大冰雹的形成机制,利用潍坊CINRAD/SA新一代天气雷达、青岛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数据,结合探空、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和实地冰雹调查资料,对2019年8月16日发生在山东诸城的一次罕见强雹暴过程的天气背景、风雹灾害、雷达回波演变、雹云结构及大冰雹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冷涡天气系统影响,鲁中山区、鲁东南地区低层暖湿、高层干冷,0—6 km高度风矢量差为30.3 m/s,十分有利于强雹暴的发展。雹云发展迅速,历经发生、跃增、酝酿、降雹和消亡等5个阶段,在发生阶段即观测到中气旋、有界弱回波区等结构并不断增强,长时间维持;降雹阶段的雹云具有典型的有界弱回波区—悬垂回波—回波墙和“S”型水平流场等特征,有界弱回波区与旋转上升气流和水平速度为0的“0线”结构相关联,“0线”穿过悬垂回波和有界弱回波区顶部强回波区,指向雹云对流上冲云顶,具有特定的成雹功能;强降雹时段,雹云有界弱回波区北侧回波墙及其上方强回波区的水平反射率因子大于60 dBz,对应的差分反射率因子大多为?1—0 dB,表明为大冰雹的聚集区。依据对成熟阶段雹云雷达回波形态、径向速度和三维风场的分析,给出了实例雹云内主上升气流框架和具有成雹功能的“0线”结构示意图,有助于理解“0线”结构在大雹循环增长中的可能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7.
雹云的3参数概率判别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山东省雷达回波资料,天气和灾情实况,统计了回波顶高Hm强回波区顶高Hz回波强度Z与降雹概率的关系,给出单,双参数判别雹云的指标,提出用3参数降雹条件概率法判别雹云,指出了3参数识别指标对降雹的预示作用,这对强对流天气的短期预报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5次成灾降雹过程的合成分析结果表明,降雹前一天河西西部低空已有切变、流场和水汽通量的辐合中心,对流层中上层为主槽后强西北气流,雹区及其上风方向有强冷平流,造成低层暖湿上层干冷的不稳定状态。降雹当天08时,500hPa沿西北气流下滑的短波槽已移至河西东部,并有正的涡度和涡度平流中心配合,低空流场和水汽通量辐合,中上层的冷平流、不稳定区及上升运动区均已移至雹区及其上风方向。同时反映对流的三指数均为正值。  相似文献   

9.
利用双偏振天气雷达对2016年4月26日清远地区一次超级单体降雹进行分析,得出降雹单体具有BWER、三体散射特征。超级单体强回波中心深厚且回波顶高,速度图上低层深厚持久的中气旋和高层强烈辐散是此次过程主要特征。单体降雹前低层ZDR值在3 d B以上,降雹时ZDR值趋近于0并且0值区范围扩大;差分相移率KDP和相关系数CC特征表明同一层面上单体存在着雹水共存、干冰雹粒子、大冰雹三种状态,冰雹下落过程中表面层融化形成水膜使差分相移率值增大。HCL特征显示HA区与指状回波对应,对流云前端有BD区。降雹单体内雹区深厚,4 km以下雹区周边以过冷却水滴为主,4 km以上为冰粒。超级单体的VIL值有2次明显的跃增过程,第1个跃增过程对应单体开始降雹,第2次过程对应大范围降雹。  相似文献   

10.
冰雹云系发展演变与其地闪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永果  马丽  刘强  赵京峰 《气象科技》2008,36(3):331-334
对山东地区6次冰雹过程闪电定位仪资料和雷达回波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降雹区域内10 min闪电频数分布呈规律变化,在降雹前32~220 min闪电出现10次以上的峰值,冰雹发生前2 h正闪电迅速增加,雹后又迅速减弱.雹前正闪电基本占总闪电的50%以上.闪电基本分布在雷达回波内,但闪电密集区与强回波区并不完全对应.闪电密集区移动可以标识出冰雹云的发展移动路径;10 min降雹区域闪电频数、正闪电所占的比值和闪电时间序列分布,可能起到预警冰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滇中地区冰雹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及闪电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周泓  段玮  赵爽  王宝 《气象》2014,40(9):1132-1144
利用雷达数据和云南省闪电定位系统数据,对滇中地区2006~2011年6次典型降雹过程中的雷达回波和闪电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滇中冰雹回波的基本反射率因子具有典型的冰雹回波特征,如弓形回波、三体散射、旁瓣回波、有界(无界)弱回波区、"V"型槽口以及钩状回波等。地面降雹区基本出现在雹暴反射率因子强度梯度较大的区域,也就是负地闪密集活跃区或者临近区域。闪电密集区的移动可作为预测冰雹回波移动路径的一个指标。降雹时段是负地闪的活跃期,正地闪出现频率极少,这与我国北方地区冰雹出现时高正地闪频数特征存在明显不同。负地闪每5 min频数峰值的出现时间略超前地面降雹时间5~12 min,可作为滇中出现冰雹的一个参考指标。闪电频数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对于滇中地区冰雹天气的监测、I临近预警以及防雹作业指挥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江西“4·12”降雹过程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郭艳  应冬梅  刘冬梅 《气象》2005,31(11):47-51
通过分析江西省2003年4月12日降雹天气过程中,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后的CINRAD-SA多普勒雷达资料的演变特征,归纳出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相关特征,提出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的几个着眼点和指标.发现应用弓状回波、TBSS、“逆风区”、低层中尺度辐合线、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及冰雹指数的变化能有效地指导灾害性天气临近预报,并有一定的提前量.  相似文献   

13.
平凉地区的降雹及其与环境场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根据平凉地区1973—1979年的冰雹灾情报告,分析了平凉地区的降雹特征及其与前期(降雹日当天早晨)环境场气象要素的关系。分析结果说明:(1)平凉地区的雹灾日,平均为18.3天,其中蚕豆大小(雹直径约1.5厘米)以上的降雹占总数的42%。降雹的地理分布呈波长约42公里的波动形,明显地表现出六盘山的背风坡作用。(2)水平风的垂直切变对雷暴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强切变层(平均3×10~(-3)/秒)所在的高度不同,无雹雷暴日的强切变层出现在对流层上层(海拔7—9公里),位于强回波(η=10~(-7)/厘米)中心高度(4.6公里)以上,大冰雹降雹日的强切变层则在对流层中层(5—7公里),位于强回波中心高度(8.6—10.1公里)以下;中、小冰雹降雹日的强切变层大致与强回波中心高度相一致(7公里左右)。(3)降雹强度与负温区的厚度有很大关系,负温区越厚降雹强度越大。(4)降雹日当天早晨的水汽条件为低层较湿,中、高层较干燥,如果整层水汽含量都比较大,有雷暴发展,但不利于降雹。  相似文献   

14.
利用石家庄SA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饶阳X波段双偏振雷达探测资料,结合常规综合观测资料,对2018年6月13日下午发生于太行山东麓的雹云的天气背景、降雹特征、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及回波三维立体结构进行了综合分析,重点利用双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资料反演出格点的三维风速(流场),并结合回波特征分析了雹云云体结构。结果显示,高空强劲的偏北风急流促使涡后横槽转竖,槽后冷空气沿偏北气流南下,形成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在低空低涡附近及地面辐合线上发展造成这次风雹天气;双多普勒雷达反演风场表明,雹云的中层强回波中心呈明显的“S”形水平流场和悬挂回波配置特征,构成了具有成雹的“0线”结构;不仅佐证了雹云降雹“0线”结构的存在,而且证明其呈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关中东部连续性冰雹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利用关中东部各气象站和各县防雹站(点)建站以来的连续性降雹资料,统计分析了连续性降雹的时空分布、环流形势、物理量场以及强回波移动規律,总结出影响关中东部连续性降雹的重要天气特征及渭北多雹和多连续性降雹的重要原因是特殊地形与秦岭背风波相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对2001-2007年黑龙江省南部地区降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了降雹的天气类型、物理机制及雷达回波特征,总结了不同降雹类型预报着眼点、配合的降水量及其它灾害天气。  相似文献   

17.
利用MaXPol双偏振雷达观测的26个雹云单体和冰雹资料进行反演,统计分析了降雹前偏振参量特征和强中心回波顶高变化,并对雹灾最严重的一次过程进行个例分析。结果表明:①雷达的冰雹指标为Zh(反射率因子)>50dBz、ρHV(相关系数)≤0.8、-2dB<Zdr(差分反射率)<1dB且强中心回波顶高至少超过-10℃层。降雹前时间为6~12min,大冰雹的平均时间是小冰雹的1.6倍。②降雹前大、小冰雹强中心回波顶高走势一致但在4~5min大冰雹强中心回波顶高增长率明显大于小冰雹。③只有大冰雹强中心回波顶高能突破-30℃层。④个例分析发现强中心与冰雹区并非一一对应,生成发展阶段冰雹区集中位于强中心后侧相关系数环内,悬垂于0~-20℃层;成熟阶段冰雹区扩散包含强中心,悬垂的冰雹区坍塌接地,降雹开始。  相似文献   

18.
利用湖北省闪电定位仪、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并结合常规气象观测等资料,对2011年7月24日下午出现在湖北襄阳的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该过程的两个强风暴分别产生了冰雹和雷雨大风(后期强降水),重点分析了两个强风暴系统生命期雷达回波和闪电(地闪)特征。结果表明:产生冰雹的强风暴是一个孤立的超级单体,降雹发生在超级单体成熟阶段;产生雷雨大风和强降水的强风暴是一个弓状回波,雷雨大风发生在弓状回波顶部,强降水回波成片状且移速较慢;两个风暴的地闪演变特征及闪电在风暴生命史各阶段分布的位置不同。  相似文献   

19.
一次副热带高压边缘的局地冰雹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7月26日傍晚在浙江省中部发生大冰雹天气,经分析认为,这是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边缘的局地冰雹过程,移动不明显,影响范围小,但强度特强.降雹前回波 VIL 值突升,降雹时反而下降;有气旋式辐合流场;雹暴云中部近气旋流场且辐合中心向右前方倾斜,回波强度越强时,其倾斜度越大;下击暴流征状的出现时间较晚,持续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甘南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14年4月15日甘肃省合作市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天气的雹云特征与甘肃中东部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虽然出现了弱回波区、回波悬垂、50 d Bz以上强回波伸展到-20℃以上等甘肃中东部地区大冰雹的降雹特征,但没有出现大冰雹。垂直液态水含量突增时,可以预示降雹开始,但此次冰雹天气过程开始时,垂直液态水含量仅为5 kg/m~2,远远小于东部地区;随着对流云增强,垂直液态水含量达到15 kg/m~2。强对流附近出现的低空大风速区不一定是低空急流,也可能是对流云的出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