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2,自引:17,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1951~2003年26个气象台站的夏季气温资料对我国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多年来我国东北地区夏季气温主要经历了冷期、相对正常期和暖期3个阶段,夏季升温趋势达到0·15℃/10a,远超过全球、北半球、东北亚夏季的增暖程度。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一方面表现在夏季变暖、平均气温升高;另一方面表现在夏季气温变率加大;第三,气候变暖使东北夏季低温冷害明显减少、异常高温气候明显增多,但在变暖形势下局部发生低温冷害的现象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2.
根据新修订的《气象干旱等级》(GB/T 20481—2017)国家标准,计算了内蒙古82个气象站1962—2017年4月至10月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利用相关性分析、M-K检验、EOF分解、Morlet小波等方法,分析了内蒙古不同区域干旱强度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为开展基于MCI的气象干旱监测业务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MCI的监测结果与农业旱灾综合减产成数(C指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内蒙古春季干旱强度普遍较重,夏季干旱强度受地形影响明显,阴山以北、贺兰山以西干旱强度较重,秋季干旱强度相对较轻。从干旱的年际变化来看,春季干旱强度有减弱趋势,秋季有增强趋势,夏季干旱强度与年平均干旱强度无明显变化。EOF分析的前三个主要模态为全区一致、东西部相反和中部与东西部相反,其贡献率分别为55.2%、8.2%和5.0%。春季和夏季干旱强度的主要变化周期为3~4 a和6~7 a,秋季除短周期外还存在17~19 a的长周期,各季节在1995—2005年间还存在显著的1~2 a短周期变化,说明该时期内蒙古地区年际间的旱涝变化剧烈。  相似文献   

3.
双季稻主要气象灾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热害、洪涝、干旱和冷害是影响我国双季稻安全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气候变化背景下,双季稻遭受的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应对气象灾害的任务更加紧迫。我国双季稻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不同:热害、洪涝和干旱发生频率整体呈增加趋势,西部南部较高;冷害弱减轻,北高南低,不同生育期存在差异。文中对双季稻生产的影响、监测预警技术(站点监测、遥感监测、指标预警、数理统计和动态机理模型)以及防御气象灾害的减灾保产技术进行了阐述。针对当前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关于双季稻气象灾害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双季稻气象灾害在未来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科学问题,即双季稻气象灾变过程及其动态监测指标体系、气候变暖背景下双季稻气象灾害遥感监测技术及其气象灾损动态评估技术、星-地耦合的双季稻气象灾变过程数值模式研发、双季稻种植制度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及其抗灾减灾新技术与示范研究,为双季稻有效防御气象灾害和稳产高产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利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PA)、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自适应帕默尔干旱指数(scPDSI)和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四种气象干旱指数,进行变化趋势、相关性和干旱频率的分析,并与历史灾情进行对比,来研究1961—2020年新疆不同区域干旱指数适用性。结果表明,scPDSI和MCI指数显著上升,干旱程度呈减轻趋势,其干旱监测结果一致率高。PA指数变化趋势均平稳,但与其他三种干旱指数在全频域和高频域干旱监测结果一致率较好。SPEI指数在东疆和南疆东部区域显著下降,干旱程度呈加重趋势,与其它三种指数低频域干旱监测结果存在显著负相关。干旱频率分析结果显示,PA指数的特旱等级判定存在异常情况,特别是南疆和东疆。与历史灾情对比结果显示,MCI指数是对干旱灾害反映最好的。总体上,MCI指数在新疆地区的适用性要优于其它三种干旱指数。近60年来,全疆不同区域的MCI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各区域的干旱程度均有所减轻。空间上,新疆西北部发生干旱显著比南疆和东疆区域概率大。全疆不同区域在1962—1967年、1974—1977年、1989—1991年、1997年、2020年均发生干旱,并且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较多,其中北疆西部和伊犁河谷区域易出现干旱灾情。  相似文献   

5.
采用气候倾向率和趋势系数方法对达州6个气象站1960年以来气温、降水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1960年以来达州市年平均气温呈小幅上升的趋势,冬、春、秋三季增温,而夏季降温,气温年较差减小。20世纪80年代降温显著,90年代以后气温明显上升。(2)降水量趋势性变化不显著,总体呈略为增加的趋势。春、秋季降水减少,冬、夏季降水增多。近几年强降水频发,同时出现严重干旱。降水的相对集中和气温的升高,将导致干旱和洪涝发生的强度加重。  相似文献   

6.
新疆气象灾害近期变化和防灾减灾工作综合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新疆洪水、干旱、冰雹、沙尘暴、雪灾、地质灾害等灾害和城市、农村气象灾害分析和对防灾减灾对策研究及气候变化对灾害规律影响的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新疆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总体特征和发展趋势;归纳总结了气象部门防灾减灾工作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今后工作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主要从与内蒙古东南部地区(指赤峰市和通辽市)夏季旱涝关系密切的西太平洋副高、亚洲地区环流和蒙古冷涡三个主要的天气系统入手,分析旱涝年的环流差异。结果表明:⑴夏季蒙古冷涡偏多、副热带高压偏强和北半球盛行经向环流,是造成夏季降水偏多的主要环流形势;⑵冬季北半球极涡纬度和亚洲地区的环流指数对夏季环流形势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二者相互动态地影响了夏季旱涝,据此建立夏季旱涝预测模型。经过1995—2008年14年的实际应用,趋势准确率为85.7%。  相似文献   

8.
Paprika pepper, as one of the main vegetable crops, is originated in the tropics and now widely planted in the world for its dietary therapy and medicinal functions. For its typical 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referring to low tolerances to flood, drought and cold, paprika pepper often suffers from one or several disasters during its growing period, especially under tropical climate. Paprika pepper in Hainan, as a typical region of tropical climate in China, sustains flood, chilling and drought disaster risks induced by varied weather systems.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nd employ appropriate indices to assess hazard, sensitivity, vulnerability and prevention capability for major disasters during paprika pepper growth period, using long-term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1998 to 2011, actual disasters record from 1999 to 2011, production and socioeconomic statistics from 2002 to 2011 at 18 weather stations. Based 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Entropy method, the combined weight was given to each disaster factor, thus an integrated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model was developed and applied at regional level. High flood hazard mainly occurred in eastern Hainan, high chilling hazard in north and central mountain areas, and high drought hazar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Hainan. Drought and chilling sensitivity had a similar spatial distribution which decreased from central to coastal regions while flood sensitivity was the opposite. High vulnerability of the disasters mainly occurred in central regions, similar to low prevention capability. Eastern Hainan suffered from high integrated damage risk. The predicted damage occurrence showed a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occurrence of actual disasters. We concluded that an integrated damage risk assessment model could provide a new tool to assess major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nd help farmers and policy makers to alleviate the risks of major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for paprika pepper, which seems also suitable for other crops.  相似文献   

9.
基于SPEI指数的河北省南部夏玉米生长季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北省南部8个气象站点1962—2018年的逐月气温、降水量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通过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了河北省南部夏玉米生长季(6—9月)干旱变化特征以期为干旱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及防御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夏玉米苗期干旱发生频率为31.5%,1966年后苗期气候呈湿润化趋势,在1968和2009年附近可能发生了气候湿润化的突变,整个分析期(1962—2018年)干湿变化包含13~18a、5~8a周期振荡;夏玉米穗期干旱发生频率为40.3%,2006年后穗期气候呈持续干旱化趋势,在1980和1997年附近可能发生了气候干旱化的突变,整个分析期干湿变化包含15~22a、6~10a周期振荡;夏玉米花粒期干旱发生频率为29.8%,1989年后花粒期气候呈持续干旱化趋势,可能在1992和2002年附近发生了气候干旱化的突变;夏玉米生长季干旱发生频率约为30%,生长季气候总体呈干旱化趋势,特别是1997年后持续干旱化,可能在1996年附近发生了气候干旱化的突变。  相似文献   

10.
2004年我国天气气候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良炎  姜允迪 《气象》2005,31(4):35-38
2004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春李至初夏,东北西部、内蒙古东部地区出现近5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秋季,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范围的严重干旱。汛期,我国大江大河未发生大的流域性洪涝灾害,但局地性强降雨造成的暴雨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比较频繁,四川、重庆、云南、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市损失较重。全国年平均气温较常年明显偏高,但阶段性起伏变化较大,冬、春、秋季部分地区遭受低温冻害或雪灾,夏季南方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年内,有8个台风(热带风暴)登陆我国,其中台风“云娜”给浙江造成严重损失。雷雨大风、冰雹、雷击等局地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繁。春季北方沙尘天气较上年同期增多。综合分析,2004年我国气候总体正常,气象灾害偏轻,属于偏好年景。  相似文献   

11.
近45年长江三角洲气候变化及主要气象灾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1~1995 年长江三角洲的气象观测资料,研究分析了该地区近45 年来气温、降水及各种极端温度的变化、气候变率及主要气象灾害。结果表明,本区域近几十年来的气候变化趋于暖冬、凉夏,气温、降水变率加大,气象灾害频繁增多的特点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2.
呼伦贝尔市新旧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应用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学斌  姚振东 《气象科技》2016,44(2):325-330
利用呼伦贝尔市4个气象台站1972—2013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计算逐日新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MCI与旧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并对比两种干旱指数统计出的干旱日数、干旱强度,以及根据相应标准统计出的干旱过程和与实际干旱发生情况的吻合程度,分析新旧指数的优劣。结果表明,由于CI没有区分逐日降水量在指数中的权重,从而造成其跳变要多于MCI,而且MCI引入了近150天降水量的SPI并区分了冬、夏半年的权重值,避免了干旱指数对呼伦贝尔市冬季、初春干旱评价过重的问题。结合呼伦贝尔市实际的气候特点和干旱灾害发生实况,MCI更符合实际,适合业务应用。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61—2010年新丰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滑动平均等方法,研究了近50年来新丰县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新丰气温呈变暖趋势,特别是21世纪以来升温明显,气温的变化不具有突变特征,冬季对气候变暖贡献最大;稳定≥10℃的活动积温呈增加趋势。降水为减少趋势且具有突变特征,突变点为1991年,降水减少明显;日照也呈减少趋势且在1989年存在突变。进一步分析,发现气候变暖导致春季和秋季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降水虽然呈减少趋势,但夏季的降水呈增加趋势,说明降水强度发生了变化,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增大。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冬季光、温、水等气候资源丰富,有利于油菜生长。但历年气象资料表明,袁州区油菜生产中存在播种期干旱、开花期低温阴雨、春季高温高湿等气象灾害,影响油菜稳产、高产、优质,尤其是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气象灾害出现的频率及影响程度有加剧的趋势。通过对袁州区气候资源的分析,认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适时播种、加强管理、采用高产抗病新品种等措施,可防御或减轻气象灾害,使袁州区的油菜达到稳产、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15.
夏季极端高温对武汉市人口超额死亡率的定量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98-2008年夏季(6-8月)武汉市居民逐日死亡人数(率)及同期逐日气象要素,分析极端高温对超额死亡率的影响程度及其阈值,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定量评估模型,并进行预报效果检验和典型年回代检验,以利于开展高温对健康影响的评估及医疗气象预报。结果表明:武汉夏季人群超额死亡率可以定量表述;极端高温对超额死亡率影响最大,湿度、气压、风速几乎没有影响;超额死亡率随日最高气温升高呈指数规律增加,高温致超额死亡的阈值为35.0 ℃,“热日”比“非热日”平均死亡率高出50.7 %;采用日最高气温≥35 ℃的有效累积温度及当日平均气温建立的超额死亡率评估模型对2003年夏季一次高温热浪过程的回代试验、2007年和2008年夏季的评估试验效果较好,表明该模型可用于实际评估业务中。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旱涝灾害及其对农作物产量影响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建国以来安徽省多种农业气象资料分析,采用Z指数方法建立安徽省旱涝灾害气候判别指标,分析安徽省旱涝灾害发生规律。结果表明:1961—2000年安徽省有13年偏涝、13年偏旱;分区域看,淮北旱多于涝,沿淮、江淮、江南旱涝相当,沿江、大别山区涝多于旱。通过水稻(一季稻)、小麦典型旱涝年灾损率与发育期间气象条件、旱涝程度的对比统计分析,建立了分区水稻、小麦旱涝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和指标。春季涝渍灾害是影响安徽省冬小麦产量的主要灾害,其对冬小麦产量的危害程度远大于干旱,尤以4—5月发生的涝渍影响最严重,极重涝渍灾害的减产损失可达4成以上。同时重点研究了春季渍害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提出改进的涝渍强度指标Qw,并进一步综合分析作物的敏感性和区域脆弱性对灾损率的影响。对1961—2000年冬小麦灾损率进行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订正表明,订正后拟合误差平均值和差异变率都明显降低,灾损评估精度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地区是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做好气象服务"三农三牧"工作意义重大。文章以自治区党委安排部署的调研工作为基础,总结了2010年以来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牧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成效、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11年汛期预测回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潇云  龚振淞  王永光 《气象》2012,38(9):1150-1154
2011年夏季(6—8月),全国降水偏少,气温偏高,高温日数偏多,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重,旱涝转换快,登陆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级)强度弱,灾害损失偏轻。本文对2011年夏季(6—8月)天气气候异常特征进行了成因分析,并对2011年的汛期预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总的来说,2011年汛期预测总体趋势与实况接近,但是对于长江中下游的降水偏多估计不足。  相似文献   

19.
南涝北旱的年代气候特点和形成条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研究最近50年我国夏季降水分布的年代际及年际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对20世纪90年代至今夏季旱涝趋势的对比分析,讨论了夏季主要雨带位置南移的气候趋势,以及亚洲大陆高压、ENSO事件对夏季降水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夏季旱涝分布气候态发生较大的变化,这可能预示夏季进入南涝北旱的年代气候时期。这些结果对于降水的年代气候预测和短期气候预测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根据新疆城市化的进程及其特点,分析了城市灾害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认为城市已成为新疆另一个主要灾害承受者.除地震活动带外,新疆城市灾害主要是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和环境污染.未来的灾害发展主要取决于城市化的进程及其健康程度、城市与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状态、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三个因素.新疆城市减灾主要对策,应着重于加强综合管理能力建设、减少基本灾害因素、加强早期预警和有效响应灾害的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