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洪河自然保护区1992年、2001年、2010年三期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C5.0决策树算法从已有的数据及其影响因子数据中挖掘出洪河湿地的演变规则,并将获得的转换规则应用到元胞自动机模型中进行洪河湿地演变的动态模拟与预测,分析和探讨了元胞自动机模型在湿地景观模拟和预测中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在现有的空间变量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未来的洪河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将减小,洪河自然保护区干旱化将加重。通过对湿地景观的动态变化模拟和预测研究,能够较好地反映湿地景观的动态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会引起不同土地景观单元间能量、物质及营养成分的流动与变化,也会引起区域生态过程及系统功能的变化。渝北区作为重庆主城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要拓展区,在高强度的人为干扰下,区域地表景观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也必然十分明显。研究基于近二十年来渝北区地表覆盖变化情况,应用斑块类型水平景观水平层次中的12种景观指数,针对重庆市渝北区的建设用地、耕地、水体、草地、林地五类主体景观在1988~2010年的时空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以探求各类景观的时空演化特征,明确该区域景观格局演变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了解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及推动该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长白山景观格局演化信息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格局是若干生态系统的综合体,受地貌、气候和其他外界多种因素的干扰,是模拟和预测地理要素变化趋势的基础。地学信息图谱理论为景观格局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基于RS和GIS技术,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长白山地区景观格局图谱的时空变化规律。利用1977年MSS、1985年、1999年TM影像时间系列的遥感数据,建立空间信息库,选取景观/斑块类型面积、斑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平均斑块面积、斑块个数、破碎度指数、分维数、优势度指数等指标,对长白山景观空间格局的动态演变进行了分析。分析了长白山地区近30年来的景观结构变化,建立长白山景观格局演化的信息图谱。景观格局与过程的变化表明,人为活动对景观格局产生的影响,已成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4.
艾金泉 《测绘学报》2020,49(1):133-133
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面临湿地面积萎缩、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以及海岸侵蚀等诸多退化风险,实际应用中由于缺乏高质量长期连续的湿地变化监测资料,严重制约着湿地生态系统的长期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这对长远的湿地生态修复策略制定、湿地的生态修复和重建效果评估、湿地资源的合理保护和科学管理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遥感数据可获取能力的不断提高,基于高质量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分析湿地生态系统长期演变过程、规律、机制及其生态效应成为可能。本文以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为例,利用长时间序列多源遥感数据,针对已有湿地产品存在的时空不连续、一致性差、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面向典型河口海岸湿地生态系统长期演变的遥感监测新方法,开展了长时间序列的长江河口湿地的遥感制图和变化监测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深化分析并探索了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长期演变过程、特征与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的湿地景观演变动态监测成果缺少空间分布特征和驱动力认知的可视化表达的问题,该文以银川平原为研究区,利用1989、1999和2010年3年的卫星遥感影像,通过遥感制图和基于半方差函数地统计学方法、灰色关联度理论等,分别获取了湿地景观演变规律图谱、土地利用强度演变规律图谱和湿地景观变化与土地利用强度变化响应关系图谱。基于以上图谱分析得到:1989—2010年期间,自然湿地(主要是河流湿地、湖泊湿地)面积持续减少,减少幅度有所降低;人工湿地(主要是水稻田湿地)面积大幅增加,湿地总面积呈增长趋势;土地利用方式对湿地景观变化影响显著,人类活动(城市扩张、农事活动)对湿地景观的演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小兴安岭湿地生态功能退化,急须对其景观格局动态演变特征进行分析,该文提出 了耦合人工神经网络、元胞自动机和马尔科夫链构建模型来预测小兴安岭湿地未来景观格局的方法;通过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小兴安岭湿地1995-2025年景观格局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所构建模型耦合了马尔科夫链数量预测与元胞自动机空间预测的优势,能够较大限度地克服元胞自动机模型主观赋权的影响,有效地提高了预测模型的精度;1995-2025年,小兴安岭地区湿地面积呈波动式变化,1995-2005年湿地面积急剧减少,2005年后缓慢增加,至2025年趋于平稳;小兴安岭湿地景观格局总体趋于破碎化,景观异质性增加,2005年达到最大值,2015年后各景观类型比例基本稳定.研究结果为小兴安岭湿地生态功能修复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黄河流域湿地景观时空演变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景观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研究是湿地生态恢复与保护的重要参考,本文利用1980—2015年7期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数据构建黄河流域湿地矢量数据集,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对黄河流域湿地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采用转移矩阵对每两个时期湿地资源的转移类型和数量进行计算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1980—2015年,黄河流域湿地率为3.5%,其中自然湿地率约为2.0%,即黄河流域的湿地类型以自然湿地为主。②斑块面积结果显示,黄河流域湿地总面积减少了312.74km2,表现为人工湿地增加,自然湿地减少;自然湿地中沼泽湿地呈增加状态,主要是在2005—2010年增加了979.22km2,滩地呈减少状态,减少了1218.19km2,主要发生在1990—1995年和2005—2010年。斑块密度结果显示,随着河渠和滩地受人为活动影响程度的加大,两者的斑块破碎化程度逐渐加大。最大斑块指数结果显示,水田是黄河流域的主导湿地类型,沼泽和湖泊是自然湿地中的主导湿地类型。③黄河流域湿地类型与非湿地之间转换是黄河流域景观转换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沼泽与滩地是面积发生变化的主要湿地类型。  相似文献   

8.
于田绿洲景观动态变化遥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遥感和GIS技术,以及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利用1989年Landsat TM影像,1999年、2001年的Landsat ETM影像,建立相应的空间图形库系统,研究了近二十年于田地区的景观变化,从景观斑块特征、斑块的空间变化方向和剧烈变化类型角度对该地区景观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动态描述。并结合多年的实地调查,对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定性及定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土地利用认知基础上,本文将ECA-GIS模型的时空数据模型应用于城市土地利用演变模拟中,论述了ECA-GIS模型在模拟土地利用时空演变上的规则,并设计了基于ECA-GIS模型的城市土地利用演化模型,研究了ECA-GIS模型在土地利用演变上的模拟方法和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基础上,分析现有的地理信息历史资料以及其在资源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并以某湿地为研究区,根据不同时期的地理信息历史资料,重建湿地空间分布的时间演化,探究其演变原因,以期为研究区内的环境保护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同时,充分开发利用现有的地理信息资源,为资源环境监测提供有效服务。  相似文献   

11.
针对在湿地动态变化监测中,经典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无法实现湿地类型变化信息的定位可视化表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时空变化信息的可视化分析方法。利用由空间单元和时序单元集成的时空复合单元建立转移图谱单元分类体系,较好地记录每一个图谱单元湿地类型的起始和终止状态,实现了湿地时空变化信息的定位表达;基于遥感制图和地学图谱的湿地空间演变规律特征图谱,采用图表和图谱的形式展示湿地类型变化的数量及空间位置变化信息,实现了湿地时空变化的可视化表达。基于银川平原湿地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清晰、直观地显示1999—2013年期间银川平原湿地的时空变化,能够为该地区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王敬哲 《测绘学报》2021,50(4):562-562
在全球生态系统之中,湿地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易于退化,在干旱地区湿地干缩则表现得更为显著,而湿地作为干旱地区水资源的重要载体,其生态功能不可替代。干旱区湿地对于气候因素的波动以及人为因素的响应更为敏感,湿地所在区域的环境变化可以通过湿地的流转、消亡、干缩、发育等进行深刻反映。因此,开展干旱区湿地研究对区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湿地景观格局变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具有重大科学意义。论文抓住湿地扩缩与继发的环境效应的这一核心问题,以国家重要湿地——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靶区,收集了近30年来春、夏、秋3个季节的遥感数据,以随机森林RF为主要分类器,对湿地的空间结构变化、转移特征、时空关联模式、景观格局、空间连通性等进行分析,同时在分析这些主要气象水文要素的多尺度变化的基础上,探索湿地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3.
基于3DS MAX的地质景观动态模拟与仿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三维可视化及仿真动画技术在地质景观成因动态模拟与仿真过程中的应用价值,重点论述了如何对地质景观形成演化在 时间尺度上进行模拟和仿真表达。基于3DS MAX各种建模工具,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和数据,进行地质景观形成过程动态模拟,实现逼真 的视觉仿真效果。通过对长白山火山形成过程的动态模拟和仿真研究,阐明了利用3DS MAX进行地质景观成因动态模拟的适用性、潜力 及相关技巧,取得了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盘锦市湿地信息提取与动态变化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近年来盘锦市湿地动态变化信息相对匮乏的问题,提出了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决策树模型进行湿地信息提取,运用景观生态学及转移矩阵模型进行湿地变化分析的湿地动态变化监测方法。在决策树分类技术支持下,实现光谱特征、环境特征和空间特征等多特征融合,完成研究区三期湿地信息提取。通过与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对比分析,验证了实验提取结果满足湿地动态变化监测需求。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从空间格局、景观格局及空间演变特征上,对盘锦市湿地变化进行全面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可供盘锦市湿地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鄱阳湖湿地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集知识、模型和决策为一体的鄱阳湖湿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湿地生态经济建设中环境污染及水文监测、洪涝灾害预测、湿地土地规划时空演变模拟以及水利枢纽建设等不同行业相关业务之间既紧密联系又相互隔离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张显峰  崔伟宏 《测绘学报》2001,30(2):148-155
目前商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不能完整地表达地理实体的时态信息和时空关系,缺乏时空分析和时空动态模拟的能力,这已成为GIS界的一个共识,然而,未来GIS在各应用领域的深入发展以及在实现“数字地球”战略过程中,都要求发展新的时空分析和模拟方法,细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on)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动态模拟建模框架,具有模拟地理复要系统时空演化过程的能力,首先将标准CA模型的4元组进行扩展以满足GIS环境下时空动态模型的要求,然后以城市土地利用演化这一动态过程为例,建立了土地利用演化动态模拟与预测模型(LESP),最后运用此模型对包头市城市扩展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演化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模拟和预测。  相似文献   

17.
江苏盐城湿地遥感动态监测及景观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CBERS、ETM、TM及MSS遥感数据,结合非遥感资料,提取了江苏盐城湿地资源信息,并采用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动态变化率、景观破碎化分析等方法和马尔可夫预测模型对江苏盐城湿地景观进行了分析.调查表明,近30 a研究区域总湿地面积变化不大,但天然湿地在减少,人工湿地在逐年增加,湿地人工化程度不断加重;整个研究区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目前仍有待改善;造成研究区域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18.
湿地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近些年来,随着人类活动与城市发展的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安全受到巨大的威胁。开展湿地景观演变与人为干扰的关系研究,对雄安新区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世纪80年代末(1980s)—2015年间7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移动窗口法分析雄安新区湿地景观演变时空分异及其与人为干扰的关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80s—2015年间雄安新区湿地景观时空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时间上看,湿地面积整体呈现减少的趋势,湿地破碎化程度逐渐增加,斑块形状变化复杂,连接度减小;从空间分布格局看,2000年以后湿地景观斑块个数增加,中部和东北部湿地破碎度逐渐增加,从中部湿地核心区向边缘破碎度逐渐增加。1980s—2015年间雄安新区人为干扰度整体呈现减少的趋势,其中1980s—2000年间人为干扰强度在西南部和中部有所减弱; 2000—2015年间人为干扰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新时期下由于湿地保护政策的实行,湿地发展转向低强度可持续利用发展阶段,湿地周边区域受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人为干扰度增强,人为干扰度与湿地分布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以2000年、2008年和2013年获取的TM和ETM遥感图像、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水利普查数据和多年统计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采用遥感和GIS技术,结合实地调查,对黑河流域甘肃段湿地资源的类型、面积、组成和分布等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湿地面积整体呈减少趋势,且2008年前减速较快,2008年后减速明显变缓。湿地资源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影响该区湿地资源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有降水量、气温、上游来水量、下泄量和冻土等;人类因素作为一种外在力量在湿地资源变化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人口数量的变化与人们对土地改造与利用的强度是逐渐改变湿地景观最活跃、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政府决策与湿地保护恢复工程则对湿地资源保护起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基础上,分析现有的地理信息历史资料及其在资源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并以某湿地为研究区,根据不同时期的地理信息历史资料,重建湿地空间分布的时间演化,探究其演变原因,以期为研究区内的环境保护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同时,充分开发利用现有的地理信息资源,为资源环境监测提供有效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