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德国雷根堡大学的科学家在冰岛北部大西洋火山区约 1 2 0 m深处的海水中发现一种微小细菌 ,它是有史以来人们发现的最小生命体。这一发现对科学家研究生命起源有着重大意义。新发现的细菌被命名为“骑火球的超级小矮人”,其体积相当于大肠杆菌的一百六十分之一 (约 1 / 50 0 0 mm)。科学家说 ,新发现的细菌只拥有约 50万个基因物质 ,比迄今发现的最小细菌生殖道支原体还少 8万个德国科学家发现最小生命体  相似文献   

2.
蓝镜头     
《海洋世界》2010,(5):F0002-F0002
2009年11月24日,科学家在数千米深的海底发现了数千种奇特物种。这些新发现物种最深的生存深度达到约4800米,它们承受着人体骨骼所无法承受的压力。此外,科学家们在200米深度的海水中发现了17650种海洋生物,  相似文献   

3.
按照板块构造的观点 ,地球上存在 3类大陆边缘 :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和转换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主要分布在大西洋两岸 ,因此也叫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经区域地质构造研究表明 ,南海是一个小大西洋 ,它在新生代像大西洋在中、新生代一样 ,是经过大陆岩石圈张裂 (rifting)、破裂分离 (break up)和海底扩张而生成的小洋盆。虽然目前对大西洋的诞生过程比较清楚 ,但对诞生过程中大陆岩石圈在张裂、破裂分离期间岩石圈的变形过程及其特征仍不太了解。为了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科学家将在破裂分离前连在一起的大西洋两岸大陆边缘 (科学家命…  相似文献   

4.
《海洋世界》2007,(9):5-5
科学家们发现,在美国纽约和葡萄牙之间低于海平面1.6千米的地方,海水从海岭问急速流过,并产生了500万瓦特的巨大能量,此现象以前只存在于海底。自此,科学家第一次记录到大西洋中脊的紊流现象,也首次证明了海岭中形成的旋涡能使大西洋暖流和冷流混合。[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10年中,通过国际合作,对大西洋中肯的热液矿泉及周围地质背景进行了研究。TAG热液矿泉位于26°N,45°W,距大西洋中脊轴数公里,它是世界卜已发现的最大热液矿泉之一.这个活动的热泉位于一直径为10m的烟囱上,该烟囱位于一直径为150-200m、高40m的椭圆形硫化矿山上.在这个硫化矿山附近几公里范围内还发现了几个不活动的热泉。TAG靠近两条转换断层之间的大西洋中脊.区域重力调查表明,TAG北部的剪切带在向北漂移.分析TAG海底玄武岩表明,源岩在10-15km深处.从旁侧声纳资料看出,TAG由两个复杂的烟囱组成.近海底地球…  相似文献   

6.
原始细菌可以在比我们能想象到的更加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但高等一些的生命对环境都相当挑剔,有谁听说除某些细菌以外还有哪种生物能耐百度的高温?可近来科学家惊讶地发现,地球上还真有这样的生物存在!在东太平洋海底,那儿有一条长长的地壳活动带,发现有许多的海底热泉。有些热泉在冒出地面时会在出口处形成烟囱似的石柱。从“石头烟囱”里冒出来的热液,温度常能超过百度。就是在这样的沸水环境里,在这些冒着沸水的烟囱外壁上,生活着一种毛绒绒的软体动物,专家们叫它为“庞贝蠕虫”(Alvinella pompe-  相似文献   

7.
近23年的调查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分布于洋中脊、弧后盆地、岛弧和热点等环境的海底热液活动发育在多种围岩类型之上,包括超基性岩石、基性岩石、中性岩石、酸性岩石和沉积物。海底热液活动经历了岩浆去气作用、流体-岩石/沉积物相互作用和流体-海水混合,获取了岩浆、岩石、海水和沉积物的物质,构成了热液循环,产生了高温、低氧、高或低pH值、富含Fe、Mn、Cu、Zn、Pb、Hg、As等元素以及气体组分(甲烷、氢等)的喷口流体,影响了海水、沉积、岩石和生物环境,形成了热液柱、硫化物、含金属沉积物和蚀变岩石等热液产物,组成了海底热液系统。未来,促进海底热液活动探测技术和热液产物测试方法的发展,对海底热液区的岩石、喷口流体、热液柱、硫化物、含金属沉积物以及热液循环、生物活动的持续观测与研究,无疑将为人类探知海底地质过程及生命活动、保护海底热液环境和合理开发利用海底资源提供有力的工作支撑。  相似文献   

8.
《海洋世界》2009,(10):9-9
动物生命起源于海洋,之后登上陆地。过去的大部分科学研究一直集中于海洋中的氧气水平的变化。最近,由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科学家罗伯特·弗雷带领的研究小组首次描绘了过去38亿年间地球大气中氧气水平的升降变化。研究者分析了富含铁元素的海底沉积中的铬同位素。当大气中氧气水平变化时,铬同位素随着岩石的风化被带入海洋并沉积于海底。研究者发现,在约58亿年前,大气中氧气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9.
就在20多年前,科学家勘查洋中脊系统,首次发现了壮观的黑烟囱由金属硫化物矿物构成的热液火山管强有力地释放出热的、充满粒子的黑色流体进入海洋。这些烟囱喷发的流体的最终来源是海水,但海水和热液流体的化学成分明显不同。喷口流体不仅远比周围的海水热,而且它们的酸性更大,更富集金属,并且具有较高的溶解气浓度,如氢、甲烷和硫化氢等。受流体频繁搬运的金属在海底形成矿床,溶解气供给一个丰富的生物群体,它们是通过化学反应而不是阳光获得能量的。那么,海水是通过什么过程转变成从黑烟囱中喷出的流体的呢?答案就在海底下面…  相似文献   

10.
现代海底热水活动调查研究在中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一阳 《海洋科学》1995,19(4):53-55
现代海底热水(又称热液、热泉)活动的调查研究,是当代海洋科学、地质学及地球化学等学科共同面临的重大使命,已成为国际上重大前沿理论课题之一,其主要意义有:(1)现代海底热水多金属硫化物的发现是继海洋铁锰结核之后又新发现的一种具有明显潜在经济价值的矿物资源,迄今已发现矿化点100多处。(2)海底热水的成因与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有着内在的联系,它可为板块构造理论提供新的佐证。(3)海底热水是海洋一个新的不可忽视的物质来源,它对海洋物质的收支有重大贡献。(4)现代热水成矿的研究无疑对大陆某些古代海底热水矿…  相似文献   

11.
Lost City低温热液场--一种新的海底热液活动类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综述了新近发现的海底热液活动的新类型——Lost C ity低温热液场。该低温热液场坐落于距洋中脊15 km远的轴外洋底上,下伏的橄榄石经蛇纹石化反应所产生的热能是驱动该热液场的热源。低温热液场烟囱结构的矿物组分主要为方解石、文石和水镁石,热液流的温度为40~75℃,并以高pH值以及高氢、高甲烷含量为特征。Lost C ity低温热液场,为研究者们了解早期地球热液过程与它们所支撑的生命系统关系,探讨蛇纹石化、碳酸盐沉淀、微生物活动之间关系提供了天然实验室。  相似文献   

12.
《海洋世界》2007,(3):5-5
英国卡地夫大学的科学家即将于3月5日起航,调查大西洋深处地壳失踪之谜。 通常情况下,地幔由数千米厚的地壳所覆盖,但科学家发现,在大西洋中部约有数千平方千米范围内的地壳似乎大面积失踪,地幔直接暴露在水下3000米左右的海底。卡地夫大学地球、海洋与行星科学学院的海洋地质学家克里斯认为,这有如发现了地球表面的“伤口”。他表示,该处虽不是地壳失踪的唯一之处,但可能是最为有意义的一处。一般来说,当板块撕裂后,地幔将涌出,形成岩浆。而这种通常的情况没有发生,说明一定存在某种原因。科学家希望通过调查确认该处的地壳是否从来就不存在;还是因为发生大规模地层断裂所致。如果事实果真如此,科学家希望搞清楚,这种现象是怎么形成的以及为什么会形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JOIDResolution》号科学钻探船上进行研究考察期间,有两个新的热泉在海底形成.这一事件使曾经在洋底或洋底下面形成大型矿床的古热液系统复活了。这些来自9个国家的25名科学家是大洋钻探计划(ODP)研究海底活动热液系统以及生成的富金属矿床的部分人员.他们于1996年9月17-23日利用钻探船在加拿大温哥华岛以西约150英里(241.35km)处进行钻探期间目睹了这些新热泉的形成。尽管温度达286℃(547”日的热液在钻探地点几英里的范围内不断喷出,但是ODP的研究还是热衷于采集技老的,但目前不活动的热泉所形成的矿床的样品.…  相似文献   

14.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热液泉不仅沿大洋中脊分布 ,也出现在远离扩张中心的老洋壳地区。北纬 3 0°的大西洋中脊和大西洋断裂带的东部发现了一个大的热水田 ,泉口区与已知的海底热水田明显不同 ,因为它处在 1 .5Ma的老洋壳上 ,距扩张轴约 1 5km,热泉的热驱动可能源自海水和地幔熔岩间放热蛇纹岩化的反应。这些热水泉分布在似圆丘状的断块山上 ,陡侧发育碳酸盐烟囱 ,为典型的黑烟囱热水田硫化物构造。泉口液体的温度较低 ( 40~ 75℃ )、偏碱性 ( p H9.0~ 9.5) ,并维系了包括耐热厌氧菌在内的稠密的微生物群体的存在。因大西洋断块的地质特…  相似文献   

15.
大洋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主要是地球化学变异和物理变化的过程,板块构造每100~200 Ma可以完全更新大洋盆地.而岩石圈则是地球的地幔到地壳、地壳到海洋与大气的物质和能量传递与转换形成的产物,独立的阳光与演变的洋壳提供了生命在独特的海底和次海底的类似地球早期生态系统的生长环境.洋壳的形成到重新俯冲到地幔,始终伴随着海水的相互作用,海水与其他物质最终经循环又重新进入了地幔.  相似文献   

16.
下海登山     
1918年,德国一艘名为“流星”的海洋调查船在大西洋进行海底调查时,偶然从回声探测仪上发现:大西洋中部海域的海底高出两边。这使科学家们惊叹不已。后来,通过对大西洋的全面调查,又找到了海底高地的“两极”。这座大西洋海底山脉,始于冰岛南的大洋中部,一直延伸至南极附近,曲曲弯弯长达1万多千米,平均宽度在1000千米以上,比两侧洋底平均高出2000米,与周围一些海盆相比,其相对高度在3000米~4000米之间。山脉走向与大西洋的形态一致,也呈“S”型。山脉由一系列平行的山系结合在一起,露出海面的顶峰组成…  相似文献   

17.
日本海洋科技中心和北海道大学组成的科研小组,乘日本潜水调查船“深海域6500”号在印度洋2500米的深海海底,发现了近似于地球原始生命的细菌群。科研人员从海底可喷出300摄氏度热水和氢气的热水孔所采集的海水中找到这些细菌  相似文献   

18.
大西洋海底热液裂口——冒着温度达350℃有毒金属黑烟的海底烟筒已发现的比以前海洋学家认为的多10倍以上。据英国海洋科学研究所迪肯实验室大西洋考察领队称,在北纬36°~38°中大西洋海脊240公里延伸地带新发现了7处“黑烟筒”,每处相距约30公里。这  相似文献   

19.
《海洋世界》2009,(10):7-7
人类在太阳系外发现了布满岩石的行星,其质量大约是地球的5~10倍。这些“超级地球”上是否存在生命?德国空间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弗拉达·斯塔门科维奇表示,有生命存在的行星的大小必须类似于地球,而板块构造和磁场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地球上之所以存在生命,一部分原因是地球有相对稳定的气候,而地球磁场可以将宇宙中对生物分子有害的射线反射回空间。地球气候的长期稳定性依赖于板块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20.
科学家们曾经认为,在海洋的最深处没有阳光,不可能有生命。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现代深海观察手段的提高,科学家却发现“生命禁区”有生命,在几千米深的海洋底部寻找到了“第三大生命系统”。美国科学家乘“阿基米德”号潜艇,在离美国奥列根海岸160千米的海域水下3000多米处,发现了一个热泉,喷涌出来的水流温度高达380℃,在如此高温的热泉周围,奇迹般地生活着大量微生物、海绵、珊瑚、乌贼、螃蟹和鱼类,生命奇特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